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柳江曾家園:一座因“壽”而壽的家族園林

□ 楊慶珍/文 王平玉/圖

眉山市洪雅縣柳江古鎮在縣城西南三十多公里的花溪河支流的柳江河畔, 始建於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 清代因鎮上柳、姜兩姓族人合資修建了一條石板長街更名為柳薑場,

後定名為柳江場。 遠處的峨眉、瓦屋二山依稀可辨, 近處的侯家山、玉屏山拱衛左右, 楊村河、花溪河二河擁鎮而過, 向北流向美麗富饒的錦繡花溪壩。

柳江煙雨為洪雅勝景之一。 夜晚小雨淅瀝, 坐在柳江鎮的望江客棧的二樓上, 在朦朧的燈火中, 聽雨望江, 詩情畫意油然而生。 這裡有川西風情吊腳樓、中西合璧曾家園、訪古尋幽水碼頭、親水臨河古棧道、百年民居匯老街, 還有聖母山碑林、世界第一大睡觀音、108棵千年古樹等特色景觀。

當地人重讀書、知禮儀, 清末民初形成的以“曾、張、楊、何”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士紳家族群, 他們一度左右和影響著柳江鎮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柳江民間有“曾家的房子、張家的丫頭子、楊家的頂子、何家的穀子”的說法, 意思是曾家的房子最氣派、張家的小姐最漂亮、楊家的官做得大、何家的糧食最多。 多年以後, 士紳家族的故事和他們的官帽、美女、穀物都隨歷史煙塵漸漸堙沒, 唯有曾家的房子(曾家園)歷經滄桑, 至今仍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部分完整保留下來, 讓人們在遊覽柳江古鎮時得以一窺士紳家族曾經的繁盛, 在青磚灰瓦、靜謐幽深的老院落裡發思古之幽情。

傳統與潮流:

一座中西合璧的家族園林

八月的一個上午, 我走進了曾家園。 陽光毫不吝嗇地灑落下來, 照耀著磚木結構的典雅院落, 照耀著青幽幽的石板地面, 也照耀著庭院裡的戲臺、花木、石缸……大門外的楊村河吹送來陣陣涼風, 院子裡的樹葉隨風招展, 在藍天白雲映襯下, 這個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舊院落顯得既古樸幽靜, 又充滿生機。

“曾家園始建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 經過十年的精心施工, 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竣工, 是柳江名紳曾藝澄為紀念父親曾益壽而設計修建的。

”當地的小何告訴我們, 當年曾家園建築群占地11621平方米(約13.7畝), 建築面積5402平方米, 呈“九院四戲臺”格局。 除了主院, 還有花廳院、荷塘榭、珍果園、馬廄院等, 此外還分佈有大魚池、觀景台、九曲橋、八字龍門、小姐樓、書房、石牌坊、牡丹園、荔枝園和休閒亭等配套建築。 文革期間部分建築被毀, 目前現存完整園林3270平方米, 包括“四院三戲臺”, 整個建築錯落有致, 廊腰縵回, 各抱地勢, 歌台暖響, 幽靜安詳, 既有典型的四川民居建築風格, 又巧妙地融合西洋建築元素, 充分展示了清末民初中西合璧的建築時尚。

作為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 曾家園的奇特之處是:從空中鳥瞰, 這座龐大的園林呈繁寫的“壽”字。 我們猜測,

之所以建園者如此用心佈局, 一來曾藝澄的父親叫曾益壽, 借此緬懷先輩, 以報慈恩;二來“壽”正是五福之一(福祿壽喜財), 如此設計寄予著建園者的良好期盼。 據說, 為了順應“壽”字結構, 曾家園當年的外圍牆修建得如鋸齒一樣, 一拐一彎, 犬牙交錯, 形態怪異獨特。 與“壽”字佈局相呼應的是, 曾家園的前院(罜燾院)、中院(罳檮院)、內院(罾鑄院)、左院( 疇院), 所有院落命名裡都藏著“壽”字, 這不能不讓人感歎設計者獨具匠心的智慧和縝密的心思。 如此體量龐大的園林, 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一個偏僻山鄉修建而成, 其建築難度可想而知。

修建曾家園的曾家後裔曾藝澄,曾留學法國主修建築,他回國返鄉後,發誓要為家族建造一座莊嚴典雅的龐大園林,經過反復思考斟酌,多次修改方案,還曾用稻草秸稈搭建起園林的建築模型,反復推敲修訂。民國十六年(1927年)曾家園正式開工,曾藝澄從成都、樂山、雅安等地聘請來能工巧匠,與當地工匠一起齊心合力,經過整整十年努力,曾家園終於落成。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的一天,鞭炮齊鳴、鼓樂喧天,曾家園裡大紅燈籠高高掛,到處張燈結綵,喜氣洋洋,曾家園竣工建成並舉行典禮。親朋好友紛紛前來祝賀,參觀的人群川流不息,大家對園林的氣派華美讚歎不已。那一刻,曾藝澄的父親、已故的曾益壽老先生雖已不能入住和享受這豪華園林了,但九泉之下也定會捋須含笑。

曾家園確實算得上我國建築典範之一。作為一個臨河而建的南方園林,它不像北方園林那樣左右對稱、中規中矩,而是採用複合四合院民居建築格局,木結構穿鬥梁架,通廊式走馬轉角樓,樓臺相望,廊簷相接,曲徑通幽,聯綴成有機整體,並且巧妙借景,讓豪宅與遠山近水秀美自然幾近完美地組合,顯得錯落有致、優美靈動,充分展現出造園大師的才華和靈氣。

最能體現中西合璧這一建築時尚的是位於曾家園中院(罳檮院)與前院(罜燾院)之間的主樓(主要供主人使用),這是一座仿歐式二樓一底的磚木結構樓房,看上去十分洋氣,主樓底層平面呈“品”字格局,四方外廊相連,寬敞通暢。底層中部兼作通道,貫穿中院與後院,在中式建築中被稱為穿堂。有趣的是,小樓從外觀上看頗具歐式建築風情,大膽而巧妙地融合了部分西方建築元素,採用了牆拱、磚柱、玻璃、鏤空陽臺花磚等,顯得精美絕倫,但與之連接的兩側內院廂房則全部採用中國傳統純木質穿鬥結構,合攏形成一個獨具風味的中西結合的四合院。

“穿鬥式木構架是中國建築的智慧之筆,穿枋與柱子的連接依靠榫卯節點,凸出部分叫榫,凹進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就起到連接作用,榫卯連接之間會有一定間隙,因此便構成了一個富有彈性的框架,具有很好的抗震功能。”同行的一位老師對中國傳統建築頗有研究,他告訴我們穿鬥式木構架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了。

我在主樓前駐足欣賞拍照,不禁想起了位於大邑縣安仁古鎮的陳月生公館。在那裡,我同樣看到了穹頂、花窗、彩色玻璃等西洋建築元素與傳統四川民居的融合。算起來,曾家園與安仁公館是同一時期的建築,它們共同的中西合璧的特性,正是那個時代的潮流與時尚的見證。這種泛西洋化的風格,給中國建築、園林的發展、變化過程提供了實證資料。它們充分反映了近代川西民居建築的演變。

三座戲臺:

一個戲曲發燒友的任性

曾家園有三座大戲臺,分別位於前院(罜燾院)、中院(罳檮院),內院(罾鑄院)。一個宅子居然有三個戲臺,對很多人而言簡直是匪夷所思——試想,倘若三個戲臺同時演戲,鑼鼓參差交錯,嘈雜一片,恐怕連耳朵也忙不過來了。由此我猜測,三個戲臺同時演戲的可能性估計極小。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要修建三個戲臺呢?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還是一個戲曲發燒友的創舉?凝望著古舊的木質老戲臺,我恍惚看到了戲臺上水袖翻飛揮舞,聽到了咿咿呀呀的唱腔,鑼鼓鐃鈸鏗鏘熱鬧,那一個個粉墨登場的伶人裡,是不是有個鐵杆票友叫做曾藝澄?“行兵好似布棋陣,錯下了一著棋悔之不已,想當初高臥隆中多清靜,無憂無慮在南陽躬耕……”臺上一亮嗓,台下掌聲如雷,伴隨唱詞,川劇《空城計》的故事正在戲臺上徐徐展開。

前院(罜燾院)裡的戲臺叫萬年台,坐南朝北,戲臺前有兩個大石缸,幾盆秋海棠正開得熱鬧,姹紫嫣紅、繁花似錦,有一種夢幻般的美。戲臺兩旁的柱子上鐫刻著這樣的楹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登場可見、驚天動地悲歡離合轉眼皆空”,頗耐人尋味。據說這個戲臺主要供曾家園的長工、短工、護院和周邊群眾看戲娛樂。近一百年前,曾家園門口曾經是個熱鬧繁華的水碼頭,來往客商在裝卸貨物之餘,想必會來到臨河的閣樓上稍事休息,喝喝茶,擺擺龍門陣,運氣好的話,還可以蹭一兩場戲看看。

與前院相比,中院(罳檮院)顯得寧靜雅致,花木的種類數量更多,綠樹掩映,芳草如茵。同樣是一個坐南朝北的戲臺,兩邊是藏書樓、武雲樓,“宅第聳崇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闊江山常在掌中看”、“行雲流水皆天機;古石紫楠見貞性”、“文章爾雅徒無俗;詩賦風流皆有神”……一副副詩詞楹聯折射出主人追求寧靜的人生態度。聽說這個戲臺當年主要供曾家女眷及子女使用,想像他們在此讀書、聽戲、喝茶、賞花,日子過得倒是安靜滋潤,令人豔羨。

內院(罾鑄院)是走馬轉角樓相通的樓閣式建築,正對主樓的大戲臺是三個戲臺中規模最大的,一進院便抬眼可見,坐西朝東,偌大的戲臺空空蕩蕩,大氣,也有些冷清。據說當年主要供主人接待貴賓看戲使用。我注意到戲臺兩側的兩副楹聯:“方丈地萬里江山;頃刻間千秋事業”;“管中曲頌頌升平;台上弦歌歌盛世”,與戲臺正對的主樓兩邊還有主人自撰的楹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盡賞眼前景色;笑談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不知門外塵寰”,細細比較讀來,有一種胸懷天下、高雅寧靜的豪情。

“前院、中院、內院三座戲臺各置其處,各供其用,體現了封建家族內眷外賓、男女性別和上下尊卑的等級身份差異,也體現了世代書香門第很講究禮儀禮節。”小何介紹道。她還特意帶我們參觀了天井兩側的太平缸,缸外有主人親書的對聯:“芝蘭氣味春當滿,冰雪襟懷夏亦清”,旁邊還有題記:“曾藝澄於民國二十六年”,字跡蒼勁、典雅中正。

以曾、張、楊、何四大家族為代表的柳江士紳家族,有不少飽讀詩書之士,對戲曲文化應該是有相當深入的瞭解。曾家的代表人物曾璧光便是晚清歷史上最為顯赫的大臣之一,曾璧光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進士,咸豐七年(1857年)奉詔教恭親王奕欣(道光皇帝第六子)、醇郡王奕儇(道光皇帝第七子,光緒皇帝生父)讀書,後出任貴州巡撫,官拜二品,民間有“天子門生,門生天子”之說和“帝師”之譽。

漫步在庭院裡,耳邊密密的蟬聲織成了一張網,人走到哪裡都聽得到。在明亮的陽光照耀下,刹那間我恍惚走在大邑安仁古鎮的老公館裡,人去樓空,獨自面對著雕樑畫棟的老建築遺存,總疑心穿越到了民國。

一棵荔枝:

一段浪漫的愛情佳話

我始終相信人有靈,樹亦有靈,只是它們發出的聲音人類不能辨識。古鎮從來多古樹。柳江古鎮背靠峨眉、瓦屋仙山,侯家山、玉屏山拱衛左右,楊村河、花溪河擁鎮而過,向北流向富饒的錦繡花溪壩。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優勢,令紮根于古鎮的許多黃葛、楨楠、桫欏、麻柳等古樹長得鬱鬱蔥蔥,曾家園裡當然也不例外。遊覽曾家園的那天,當我們穿過外院進入中院時,只見一道窄窄的磚石門前很多人圍在那裡拍照,原來門前長著兩株榕樹,盤根錯節交纏互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經難分彼此。同行的朋友笑說:“這就是‘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根’的真實寫照!”

步入中院(罳檮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棵高大蔥郁的荔枝樹,滿樹綠葉中掛滿紅豔豔的荔枝,在風中輕輕搖晃,讓庭院裡彌漫著清新甜蜜的芬芳。乍一看,我還以為是大紅棗呢,荔枝普遍生長在我國嶺南一帶,地處川西的曾家園內怎麼會有荔枝呢?這得從曾藝澄的小妾紅櫻桃開始說起。紅櫻桃不愛吃櫻桃卻最愛吃荔枝,但是柳江距離嶺南甚遠,那時交通不發達,運送荔枝很不方便,特別是保鮮最成問題。

曾藝澄於是派人從廣西柳州購回樹種,在園中栽種,洪雅從此有了荔枝樹。曾藝澄精心將荔枝樹栽種成活,從此,每年盛夏荔枝掛果成熟之時,樹下佳人笑,紅櫻桃和丫頭們忙著摘果、嘗鮮,喜笑顏開。曾藝澄後來還特意在荔枝樹左側建了一個精巧的賞花齋。關於紅櫻桃和曾藝澄的故事,據當地人講,紅櫻桃是曾藝澄從鴉片販子手上花費兩百個大洋贖回來的。有一年秋收後,曾藝澄下鄉收田租,在一個偏僻的鄉間看到十幾歲的女孩紅櫻桃被鴉片販子輾轉拐賣,女孩子淚眼婆娑、楚楚可憐,曾藝澄生出惻隱之心,英雄救美,把她贖買回家。紅櫻桃有了曾藝澄這棵大樹後,跟著曾藝澄詩酒吟唱,和諧美滿。但紅顏薄命,紅櫻桃在二十四歲那年香消玉殞。

“當年院子裡生長著兩棵荔枝樹,但現在我們看到的只有一棵,另一棵據說是在紅櫻桃去世那年枯死了。”據當地人講,紅櫻桃去世後,曾藝澄哀傷悲慟、鬱鬱難解。不久寒冬來臨,其中一棵荔枝樹枯萎死掉了。有人說那棵樹是曾藝澄的化身,帶著思念到另一個世界去陪紅櫻桃了。不過,誰說得清呢,也許那棵荔枝樹對應的人是紅櫻桃吧。

“完整的曾家園建築群規模龐大,一直延伸到石橋那裡,除了荔枝園還有牡丹園、休閒亭等。”小何帶我們去參觀位於前院(罜燾院)左側的 疇院,她指著院裡一株枝繁葉茂的黃葛蘭樹告訴我們,這棵樹的樹齡近兩百年了,每到初夏,滿樹淡黃的黃葛蘭吐露濃香,香氣襲人,遠在橋頭上都能聞到。曾經的 疇院是曾藝澄哥哥曾薄儒的住所,是曾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有獨立的四合院,還有觀景樓、花園等,可惜大部分被毀了,只能留待後人去想像。

憑欄寄意:

最宜歇息美人靠

“美人靠”那長而窄的長木椅子有著平平的坐面、彎彎的靠背,因襯著樓外的波光綠樹,變得婀娜多姿、不同尋常起來。在曾家園臨河的閣樓上,我們坐下來,在漆色斑駁的美人靠上歇一歇。“美人靠”最宜柳江這樣的水鄉古鎮,既可以觀景又可以憩息,美觀實用,它是我國南方建築的一種文化標誌。不過,現如今“美人靠”不只是美人才能靠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能靠的“每人靠”。今天就有不少遊客坐在那裡休息,喝茶談天。

小何為我們講解半日也多少有些疲乏,她情不自禁地坐下來,我趁機抓拍了一張真人版的“美人靠”。白T恤與黑色闊腿褲的簡約搭配,清爽幹練,且溫婉恬淡,骨子裡透出一種優雅氣質。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小何是柳江四大士紳家族之一的何家的重外孫媳婦呢。恍惚中,我似乎看見一位眉眼如畫的曾家小姐就坐在我對面,輕搖團扇,身著一套清末民初的藍色綢緞斜襟褂服,或者是一襲香雲紗的長款立領旗袍,舉手投足間有一種來自大家族的沉穩優雅。

依著光滑的弧形“美人靠”憑欄眺望,門外是嘩嘩流淌的楊村河。剛下過暴雨,河水顯得有些渾黃,河岸樹木叢生,濃濃的綠蔭投射到河面上,在陽光照耀下,呈現出“半江瑟瑟半江紅”的奇景。樓下曾家園的大門處,有六棵蒼翠挺拔的楨楠樹,高大端莊,頗有君子之風。在古樹的蔭翳之下,曾家園更顯清幽靜穆。小何說,這幾棵樹是曾藝澄的父親曾益壽親手栽種的,據林業專家考證有一百多年樹齡了。有意思的是,這幾棵樹呈一、二、三的排列順序,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我不知道當初樹的栽種分佈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舉,亦無從追問當年主人種樹時的真實想法,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個年代像曾家這樣的士紳家族,對傳統文化的情懷融於血脈之中,體現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細節。

緊鄰楨楠樹的古碼頭上,有遊客在那裡拍照。當年在陸路交通不發達時,碼頭是山區與外界連接的主要通道和經濟命脈,經此碼頭沿河而下,可達洪雅縣城、樂山、宜賓、重慶、上海等地,山區出產的竹木、藥材、茶葉、土紙等特產在此彙集後由竹筏木船運出,當地居民生產生活資料和當初修建曾家園等莊園的大部分建築材料都是從重慶、樂山經此運進來。古鎮因此人財聚集、生意興隆,成為當時川西南小有名氣的大場鎮。

回望豔陽下的曾家園,它靜靜地矗立在河邊,沉默無言,散發著古樸的人文氣息,就像生長在河岸的一株百年古榕,至今仍鬱鬱蔥蔥,銀須飄髯,它的每一片綠葉都是一個故事,是一首古老的歌,穿過時光的隧道,讓人去觸摸那遠去的記憶……在它背後,雨後的藍天如水洗過的綢緞,藍得令人心醉,大朵大朵的白雲漂浮空中,寧靜悠閒。我心裡一動,這個建築佈局呈“壽”字的古老園林,它們歷經滄桑得以倖存,在向我們默默傳遞中國孝道文化的同時,是不是也在暗示人們文字確實具有某種魔力,它正是因“壽”而壽呢?!

修建曾家園的曾家後裔曾藝澄,曾留學法國主修建築,他回國返鄉後,發誓要為家族建造一座莊嚴典雅的龐大園林,經過反復思考斟酌,多次修改方案,還曾用稻草秸稈搭建起園林的建築模型,反復推敲修訂。民國十六年(1927年)曾家園正式開工,曾藝澄從成都、樂山、雅安等地聘請來能工巧匠,與當地工匠一起齊心合力,經過整整十年努力,曾家園終於落成。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的一天,鞭炮齊鳴、鼓樂喧天,曾家園裡大紅燈籠高高掛,到處張燈結綵,喜氣洋洋,曾家園竣工建成並舉行典禮。親朋好友紛紛前來祝賀,參觀的人群川流不息,大家對園林的氣派華美讚歎不已。那一刻,曾藝澄的父親、已故的曾益壽老先生雖已不能入住和享受這豪華園林了,但九泉之下也定會捋須含笑。

曾家園確實算得上我國建築典範之一。作為一個臨河而建的南方園林,它不像北方園林那樣左右對稱、中規中矩,而是採用複合四合院民居建築格局,木結構穿鬥梁架,通廊式走馬轉角樓,樓臺相望,廊簷相接,曲徑通幽,聯綴成有機整體,並且巧妙借景,讓豪宅與遠山近水秀美自然幾近完美地組合,顯得錯落有致、優美靈動,充分展現出造園大師的才華和靈氣。

最能體現中西合璧這一建築時尚的是位於曾家園中院(罳檮院)與前院(罜燾院)之間的主樓(主要供主人使用),這是一座仿歐式二樓一底的磚木結構樓房,看上去十分洋氣,主樓底層平面呈“品”字格局,四方外廊相連,寬敞通暢。底層中部兼作通道,貫穿中院與後院,在中式建築中被稱為穿堂。有趣的是,小樓從外觀上看頗具歐式建築風情,大膽而巧妙地融合了部分西方建築元素,採用了牆拱、磚柱、玻璃、鏤空陽臺花磚等,顯得精美絕倫,但與之連接的兩側內院廂房則全部採用中國傳統純木質穿鬥結構,合攏形成一個獨具風味的中西結合的四合院。

“穿鬥式木構架是中國建築的智慧之筆,穿枋與柱子的連接依靠榫卯節點,凸出部分叫榫,凹進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就起到連接作用,榫卯連接之間會有一定間隙,因此便構成了一個富有彈性的框架,具有很好的抗震功能。”同行的一位老師對中國傳統建築頗有研究,他告訴我們穿鬥式木構架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了。

我在主樓前駐足欣賞拍照,不禁想起了位於大邑縣安仁古鎮的陳月生公館。在那裡,我同樣看到了穹頂、花窗、彩色玻璃等西洋建築元素與傳統四川民居的融合。算起來,曾家園與安仁公館是同一時期的建築,它們共同的中西合璧的特性,正是那個時代的潮流與時尚的見證。這種泛西洋化的風格,給中國建築、園林的發展、變化過程提供了實證資料。它們充分反映了近代川西民居建築的演變。

三座戲臺:

一個戲曲發燒友的任性

曾家園有三座大戲臺,分別位於前院(罜燾院)、中院(罳檮院),內院(罾鑄院)。一個宅子居然有三個戲臺,對很多人而言簡直是匪夷所思——試想,倘若三個戲臺同時演戲,鑼鼓參差交錯,嘈雜一片,恐怕連耳朵也忙不過來了。由此我猜測,三個戲臺同時演戲的可能性估計極小。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要修建三個戲臺呢?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還是一個戲曲發燒友的創舉?凝望著古舊的木質老戲臺,我恍惚看到了戲臺上水袖翻飛揮舞,聽到了咿咿呀呀的唱腔,鑼鼓鐃鈸鏗鏘熱鬧,那一個個粉墨登場的伶人裡,是不是有個鐵杆票友叫做曾藝澄?“行兵好似布棋陣,錯下了一著棋悔之不已,想當初高臥隆中多清靜,無憂無慮在南陽躬耕……”臺上一亮嗓,台下掌聲如雷,伴隨唱詞,川劇《空城計》的故事正在戲臺上徐徐展開。

前院(罜燾院)裡的戲臺叫萬年台,坐南朝北,戲臺前有兩個大石缸,幾盆秋海棠正開得熱鬧,姹紫嫣紅、繁花似錦,有一種夢幻般的美。戲臺兩旁的柱子上鐫刻著這樣的楹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登場可見、驚天動地悲歡離合轉眼皆空”,頗耐人尋味。據說這個戲臺主要供曾家園的長工、短工、護院和周邊群眾看戲娛樂。近一百年前,曾家園門口曾經是個熱鬧繁華的水碼頭,來往客商在裝卸貨物之餘,想必會來到臨河的閣樓上稍事休息,喝喝茶,擺擺龍門陣,運氣好的話,還可以蹭一兩場戲看看。

與前院相比,中院(罳檮院)顯得寧靜雅致,花木的種類數量更多,綠樹掩映,芳草如茵。同樣是一個坐南朝北的戲臺,兩邊是藏書樓、武雲樓,“宅第聳崇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闊江山常在掌中看”、“行雲流水皆天機;古石紫楠見貞性”、“文章爾雅徒無俗;詩賦風流皆有神”……一副副詩詞楹聯折射出主人追求寧靜的人生態度。聽說這個戲臺當年主要供曾家女眷及子女使用,想像他們在此讀書、聽戲、喝茶、賞花,日子過得倒是安靜滋潤,令人豔羨。

內院(罾鑄院)是走馬轉角樓相通的樓閣式建築,正對主樓的大戲臺是三個戲臺中規模最大的,一進院便抬眼可見,坐西朝東,偌大的戲臺空空蕩蕩,大氣,也有些冷清。據說當年主要供主人接待貴賓看戲使用。我注意到戲臺兩側的兩副楹聯:“方丈地萬里江山;頃刻間千秋事業”;“管中曲頌頌升平;台上弦歌歌盛世”,與戲臺正對的主樓兩邊還有主人自撰的楹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盡賞眼前景色;笑談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不知門外塵寰”,細細比較讀來,有一種胸懷天下、高雅寧靜的豪情。

“前院、中院、內院三座戲臺各置其處,各供其用,體現了封建家族內眷外賓、男女性別和上下尊卑的等級身份差異,也體現了世代書香門第很講究禮儀禮節。”小何介紹道。她還特意帶我們參觀了天井兩側的太平缸,缸外有主人親書的對聯:“芝蘭氣味春當滿,冰雪襟懷夏亦清”,旁邊還有題記:“曾藝澄於民國二十六年”,字跡蒼勁、典雅中正。

以曾、張、楊、何四大家族為代表的柳江士紳家族,有不少飽讀詩書之士,對戲曲文化應該是有相當深入的瞭解。曾家的代表人物曾璧光便是晚清歷史上最為顯赫的大臣之一,曾璧光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進士,咸豐七年(1857年)奉詔教恭親王奕欣(道光皇帝第六子)、醇郡王奕儇(道光皇帝第七子,光緒皇帝生父)讀書,後出任貴州巡撫,官拜二品,民間有“天子門生,門生天子”之說和“帝師”之譽。

漫步在庭院裡,耳邊密密的蟬聲織成了一張網,人走到哪裡都聽得到。在明亮的陽光照耀下,刹那間我恍惚走在大邑安仁古鎮的老公館裡,人去樓空,獨自面對著雕樑畫棟的老建築遺存,總疑心穿越到了民國。

一棵荔枝:

一段浪漫的愛情佳話

我始終相信人有靈,樹亦有靈,只是它們發出的聲音人類不能辨識。古鎮從來多古樹。柳江古鎮背靠峨眉、瓦屋仙山,侯家山、玉屏山拱衛左右,楊村河、花溪河擁鎮而過,向北流向富饒的錦繡花溪壩。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優勢,令紮根于古鎮的許多黃葛、楨楠、桫欏、麻柳等古樹長得鬱鬱蔥蔥,曾家園裡當然也不例外。遊覽曾家園的那天,當我們穿過外院進入中院時,只見一道窄窄的磚石門前很多人圍在那裡拍照,原來門前長著兩株榕樹,盤根錯節交纏互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經難分彼此。同行的朋友笑說:“這就是‘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根’的真實寫照!”

步入中院(罳檮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棵高大蔥郁的荔枝樹,滿樹綠葉中掛滿紅豔豔的荔枝,在風中輕輕搖晃,讓庭院裡彌漫著清新甜蜜的芬芳。乍一看,我還以為是大紅棗呢,荔枝普遍生長在我國嶺南一帶,地處川西的曾家園內怎麼會有荔枝呢?這得從曾藝澄的小妾紅櫻桃開始說起。紅櫻桃不愛吃櫻桃卻最愛吃荔枝,但是柳江距離嶺南甚遠,那時交通不發達,運送荔枝很不方便,特別是保鮮最成問題。

曾藝澄於是派人從廣西柳州購回樹種,在園中栽種,洪雅從此有了荔枝樹。曾藝澄精心將荔枝樹栽種成活,從此,每年盛夏荔枝掛果成熟之時,樹下佳人笑,紅櫻桃和丫頭們忙著摘果、嘗鮮,喜笑顏開。曾藝澄後來還特意在荔枝樹左側建了一個精巧的賞花齋。關於紅櫻桃和曾藝澄的故事,據當地人講,紅櫻桃是曾藝澄從鴉片販子手上花費兩百個大洋贖回來的。有一年秋收後,曾藝澄下鄉收田租,在一個偏僻的鄉間看到十幾歲的女孩紅櫻桃被鴉片販子輾轉拐賣,女孩子淚眼婆娑、楚楚可憐,曾藝澄生出惻隱之心,英雄救美,把她贖買回家。紅櫻桃有了曾藝澄這棵大樹後,跟著曾藝澄詩酒吟唱,和諧美滿。但紅顏薄命,紅櫻桃在二十四歲那年香消玉殞。

“當年院子裡生長著兩棵荔枝樹,但現在我們看到的只有一棵,另一棵據說是在紅櫻桃去世那年枯死了。”據當地人講,紅櫻桃去世後,曾藝澄哀傷悲慟、鬱鬱難解。不久寒冬來臨,其中一棵荔枝樹枯萎死掉了。有人說那棵樹是曾藝澄的化身,帶著思念到另一個世界去陪紅櫻桃了。不過,誰說得清呢,也許那棵荔枝樹對應的人是紅櫻桃吧。

“完整的曾家園建築群規模龐大,一直延伸到石橋那裡,除了荔枝園還有牡丹園、休閒亭等。”小何帶我們去參觀位於前院(罜燾院)左側的 疇院,她指著院裡一株枝繁葉茂的黃葛蘭樹告訴我們,這棵樹的樹齡近兩百年了,每到初夏,滿樹淡黃的黃葛蘭吐露濃香,香氣襲人,遠在橋頭上都能聞到。曾經的 疇院是曾藝澄哥哥曾薄儒的住所,是曾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有獨立的四合院,還有觀景樓、花園等,可惜大部分被毀了,只能留待後人去想像。

憑欄寄意:

最宜歇息美人靠

“美人靠”那長而窄的長木椅子有著平平的坐面、彎彎的靠背,因襯著樓外的波光綠樹,變得婀娜多姿、不同尋常起來。在曾家園臨河的閣樓上,我們坐下來,在漆色斑駁的美人靠上歇一歇。“美人靠”最宜柳江這樣的水鄉古鎮,既可以觀景又可以憩息,美觀實用,它是我國南方建築的一種文化標誌。不過,現如今“美人靠”不只是美人才能靠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能靠的“每人靠”。今天就有不少遊客坐在那裡休息,喝茶談天。

小何為我們講解半日也多少有些疲乏,她情不自禁地坐下來,我趁機抓拍了一張真人版的“美人靠”。白T恤與黑色闊腿褲的簡約搭配,清爽幹練,且溫婉恬淡,骨子裡透出一種優雅氣質。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小何是柳江四大士紳家族之一的何家的重外孫媳婦呢。恍惚中,我似乎看見一位眉眼如畫的曾家小姐就坐在我對面,輕搖團扇,身著一套清末民初的藍色綢緞斜襟褂服,或者是一襲香雲紗的長款立領旗袍,舉手投足間有一種來自大家族的沉穩優雅。

依著光滑的弧形“美人靠”憑欄眺望,門外是嘩嘩流淌的楊村河。剛下過暴雨,河水顯得有些渾黃,河岸樹木叢生,濃濃的綠蔭投射到河面上,在陽光照耀下,呈現出“半江瑟瑟半江紅”的奇景。樓下曾家園的大門處,有六棵蒼翠挺拔的楨楠樹,高大端莊,頗有君子之風。在古樹的蔭翳之下,曾家園更顯清幽靜穆。小何說,這幾棵樹是曾藝澄的父親曾益壽親手栽種的,據林業專家考證有一百多年樹齡了。有意思的是,這幾棵樹呈一、二、三的排列順序,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我不知道當初樹的栽種分佈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舉,亦無從追問當年主人種樹時的真實想法,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個年代像曾家這樣的士紳家族,對傳統文化的情懷融於血脈之中,體現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細節。

緊鄰楨楠樹的古碼頭上,有遊客在那裡拍照。當年在陸路交通不發達時,碼頭是山區與外界連接的主要通道和經濟命脈,經此碼頭沿河而下,可達洪雅縣城、樂山、宜賓、重慶、上海等地,山區出產的竹木、藥材、茶葉、土紙等特產在此彙集後由竹筏木船運出,當地居民生產生活資料和當初修建曾家園等莊園的大部分建築材料都是從重慶、樂山經此運進來。古鎮因此人財聚集、生意興隆,成為當時川西南小有名氣的大場鎮。

回望豔陽下的曾家園,它靜靜地矗立在河邊,沉默無言,散發著古樸的人文氣息,就像生長在河岸的一株百年古榕,至今仍鬱鬱蔥蔥,銀須飄髯,它的每一片綠葉都是一個故事,是一首古老的歌,穿過時光的隧道,讓人去觸摸那遠去的記憶……在它背後,雨後的藍天如水洗過的綢緞,藍得令人心醉,大朵大朵的白雲漂浮空中,寧靜悠閒。我心裡一動,這個建築佈局呈“壽”字的古老園林,它們歷經滄桑得以倖存,在向我們默默傳遞中國孝道文化的同時,是不是也在暗示人們文字確實具有某種魔力,它正是因“壽”而壽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