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與時間賽跑,百度Apollo成自動駕駛產業的生態軸心

這兩天百度的自動駕駛開放平臺Apollo1.5正式對外開放, 引起了科技圈不少關注。

(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組總經理 李震宇)

令人吃驚的是,

距離百度在7月5號開發者大會上正式啟動Apollo1.0, 僅僅過去了兩個月的時間。 兩個月新增了6.5萬行代碼, 成了百度在“Android for car”這一戰略上與時間賽跑的最佳詮釋。

簡單來說, 相較於Apollo 1.0, Apollo 1.5具有更強的障礙物識別能力、國內唯一開放的高精地圖和模擬場景、雷射雷達雲端標定、對合作夥伴的模組化接入支持更強。

講真, 2017年, 百度沒少折騰。 在AI領域如此大步快跑, 對於百度這樣體量的公司來講, 殊為不易。

借著Apollo 1.5發佈的契機, 是時候關注一下在“AI first”的關鍵年份, 這場搶跑人工智慧賽道的豪賭到底會給百度的未來帶來什麼?

【從百度說起, 人工智慧背後的產業變遷】

BAT這一中國互聯網的黃金三角, 百度的位置常被虎視眈眈地拿來做文章。 我們都知道百度近幾年一直處在巨大的變革當中,

為其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變數。 因此, 想要看清百度的真正價值, 抓住業務主線就變得越發重要。

過去我在分析百度的時候, 不止一次指出, 百度最大的底牌也是最大的機會, 都在於他本質上是一家純粹的技術公司。

可以說, 圍觀百度的技術進程, 某種程度上就是觀察中國互聯網產業變遷的一個重要風向標。

我們不妨先來複盤一下百度的技術發展史:

2013年1月, 百度成立了深度學習研究院;

2015年12月, 在矽谷組建了新的自動駕駛部門;

2016年12月, 百度無人車在北京五環成功路測;

2017年1月, 與北汽集團合作開發智慧汽車技術和3級自動駕駛技術;

2017年3月1日, 成立智能駕駛事業群組(IDG)。

2017年4月, 投資專注於電腦視覺、圖像識別的xPerception公司;

2017年4月, 與哈曼合作開發基於雲端的人工智慧車內應用解決方案;

2017年4月, 在CES Asia上海車展上公佈Apollo計畫;

2017年6月, 與博世和大陸集團合作開發自動駕駛和車內移動服務;

2017年7月, 百度AI開發者大會啟動Apollo1.0, 打造自動駕駛領域的安卓平臺, 與長江產業基金會成立Apollo基金, 生態投資100億;

2017年9月, Apollo 1.5正式發佈, 自動駕駛五大核心開放能力全面開放。

從這個指數級上升的技術時間軸上, 可以看出百度在人工智慧, 特別是自動駕駛上的加速快跑。

除了與人工智慧應用場景極為匹配的搜索和資訊流, 百度其他業務都或多或少的剝離與重構。 百度醫療事業部被裁撤、百度外賣被餓了麼收購、百度金融獨立、百度貼吧整頓……很多人訝異於百度“ALL in AI”的破釜沉舟,

其實這沒什麼好驚訝的。

大家都知道, 百度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沒有做成新的入口級產品。 相較于阿裡的淘寶/支付寶、騰訊的微信, 去更遠的未來搶佔先機就成了百度最好的選擇。 智慧時代的到來意味著產業基礎設施的重建, 中國有著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AI生態系統, 百度絕對是其中的領軍力量。

開放平臺也構建起了一個連接新汽車產業鏈的AI開放生態, 在我看來, 百度已然伴隨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迎來了發展的第二春。 而前不久發佈的Apollo 1.5開放平臺, 將打開中國AI產業在自動駕駛這一細分領域的全面應用場景。

(Apollo平臺研發負責人 王京傲)

【從生態系統到應用場景, 自動駕駛的三大賽點】

想要贏得自動駕駛的時間戰, 首先要知道在科技突破、社會法規、技術競爭的協同作用力下, 最核心的產業趨勢是什麼。

其實我最看好百度的一點, 就是它對未來趨勢的把握。 就像當年李彥宏力排眾議堅持做人工智慧, 沒人想到它會成為百度新的增長爆發點。 而如今Apollo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AI開發者平臺,也印證了百度戰略選擇的正確。

(百度副總裁 鄔學斌)

目前駕駛領域的三大趨勢,恰好也是贏得競爭的三大賽點。

賽點一:汽車產業鏈生態系統的構建。自動駕駛技術上的複雜性、實驗過程的隨機性、政策法規的滯後性,都註定了這不是某個企業能夠獨立完成的事情。以開放平臺為軸心,如何佈局自己的移動生態系統,百度的做法是,通過召集全球合作夥伴,用技術為汽車產業鏈的上中下游賦能。

此次Apollo1.5開放了障礙物感知、決策規劃、雲端模擬、高精地圖服務、端到端的深度學習(End-to-End)等五大核心能力。首批合作者Momenta和智行者科技,已經完成了實車驗證。

另外,百度在自身的開放生態中,打通了智慧時代的全新汽車產業鏈。OEM主機廠、Tier1供應商、開發者生態公司和初創科技公司等雲集其中。全球頂尖雷射雷達製造商Velodyne,也將為Apollo生態成員提供專項支援,可享有更短供貨週期。Apollo平臺提供所有功能模組,比如OEM商可以通過百度Map的SDK,實現自己所需要的一些個性化地圖解決方案,降低開發門檻。從供應鏈到自主研發,把產業鏈的核心要素有機的垂直整合,打破創新邊界,才是真正的生態型平臺。

賽點二:應用場景的構建。一方面是構建合理測試場景,比如百度的“雲端模擬”技術、與博世、金龍客車等廠商合作,都極大地豐富了實車測試資料,為自動駕駛的商業化應用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是通過推動政策進步從而創造良好的實車落地環境。7月百度AI大會李彥宏坐無人車上五環,也引來不少爭議,而通過不斷博弈,中國無人車上路的相關法案,《智慧網聯汽車公共道路適應性驗證管理規範(試行)》已經形成基本框架,正在無限接近發佈。對整個產業來講都是極大利好。

賽點三:打造開發者集群。開發者是絕對的主力軍,這一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鐵律,也適用於想打造“自動駕駛領域安卓”的百度。除了與Udacity聯手推出自動駕駛全體系課程和專項競賽,從而促進自動駕駛專業開發者的成長之外,Apollo基金“雙百計畫”也將在未來三年內,拿出100億投資超過100個相關專案,扶持初創團隊。百度的每個舉措招招都目的明確,不得不說,百度的動作無疑將推動需要自動駕駛產業走的更遠。

【與時間賽跑,阿波羅計畫為何如此“急於求成”】

Apollo 1.5能如此快地進入應用場景,確實出乎我的意料。

如此執著於跑贏時間表。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百度如此著急?

我的一個推測是,狙擊穀歌。今年2月,穀歌大腦項目旗下的深度學習開發平臺TensorFlow1.0正式對外公佈。“不能再讓穀歌造出AI時代的安卓”,恐怕成了大多數AI巨頭的共識。於是9月8日微軟與Facebook聯合推出了開源工具ONNX,即“開放的神經網路切換”。顯然,百度加快Apollo 1.5平臺的開發,切入“Android for car”這一細分領域,有機聯合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也有效地為自己搶下一城。

另一個考慮,恐怕是快速將汽車產業聚合到自己的生態系統當中。要在產業鏈中佔據足夠堅實的基礎,打造“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的安卓”,必須在逐步釋放平臺的技術價值。能夠快速完成技術突破性進步的平臺顯然會贏得產業生態夥伴更大的信任,從而強化自身的生態勢能。

此外,如今無論是汽車廠商、傳統汽車供應商、晶片製造商,甚至共用約車,都對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翹首以待,生怕趕不上AI這趟快車。據說Apollo1.0發佈之後,就有1300多個合作方下載使用了Apollo開原始程式碼,近百個合作方通過Apollo官網申請開放資料。上線當月在Github(全球最大的開源社區)的全球C++類專案中排名第一。汽車廠商等也紛紛伸出橄欖枝,Apollo1.0就和金龍客車實現了首例商用車落地。可以說,在眾多產業合作者的合力推動下,應用場景有了,市場有了,自然會驅動百度加快Apollo的全面開放速度。

這是我最願意看到的景象:以生態為軸心,產業各組織單元在協同升級中一起應對智慧化的產業衝擊,不斷為大眾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百度要在五年後實現無人車的全面量產,結果如何還要等時間驗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百度的Apollo,一定會讓中國的自動駕駛產業獲得進一步的發展。這其實就是百度技術賦能的最直觀體現。

中國十大自媒體、“入口級產品學院”創始人、微信公眾號【王冠雄頻道】

加好友XinTuQuan

馬上關注,天天乾貨,讀懂互聯網!

而如今Apollo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AI開發者平臺,也印證了百度戰略選擇的正確。

(百度副總裁 鄔學斌)

目前駕駛領域的三大趨勢,恰好也是贏得競爭的三大賽點。

賽點一:汽車產業鏈生態系統的構建。自動駕駛技術上的複雜性、實驗過程的隨機性、政策法規的滯後性,都註定了這不是某個企業能夠獨立完成的事情。以開放平臺為軸心,如何佈局自己的移動生態系統,百度的做法是,通過召集全球合作夥伴,用技術為汽車產業鏈的上中下游賦能。

此次Apollo1.5開放了障礙物感知、決策規劃、雲端模擬、高精地圖服務、端到端的深度學習(End-to-End)等五大核心能力。首批合作者Momenta和智行者科技,已經完成了實車驗證。

另外,百度在自身的開放生態中,打通了智慧時代的全新汽車產業鏈。OEM主機廠、Tier1供應商、開發者生態公司和初創科技公司等雲集其中。全球頂尖雷射雷達製造商Velodyne,也將為Apollo生態成員提供專項支援,可享有更短供貨週期。Apollo平臺提供所有功能模組,比如OEM商可以通過百度Map的SDK,實現自己所需要的一些個性化地圖解決方案,降低開發門檻。從供應鏈到自主研發,把產業鏈的核心要素有機的垂直整合,打破創新邊界,才是真正的生態型平臺。

賽點二:應用場景的構建。一方面是構建合理測試場景,比如百度的“雲端模擬”技術、與博世、金龍客車等廠商合作,都極大地豐富了實車測試資料,為自動駕駛的商業化應用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是通過推動政策進步從而創造良好的實車落地環境。7月百度AI大會李彥宏坐無人車上五環,也引來不少爭議,而通過不斷博弈,中國無人車上路的相關法案,《智慧網聯汽車公共道路適應性驗證管理規範(試行)》已經形成基本框架,正在無限接近發佈。對整個產業來講都是極大利好。

賽點三:打造開發者集群。開發者是絕對的主力軍,這一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鐵律,也適用於想打造“自動駕駛領域安卓”的百度。除了與Udacity聯手推出自動駕駛全體系課程和專項競賽,從而促進自動駕駛專業開發者的成長之外,Apollo基金“雙百計畫”也將在未來三年內,拿出100億投資超過100個相關專案,扶持初創團隊。百度的每個舉措招招都目的明確,不得不說,百度的動作無疑將推動需要自動駕駛產業走的更遠。

【與時間賽跑,阿波羅計畫為何如此“急於求成”】

Apollo 1.5能如此快地進入應用場景,確實出乎我的意料。

如此執著於跑贏時間表。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百度如此著急?

我的一個推測是,狙擊穀歌。今年2月,穀歌大腦項目旗下的深度學習開發平臺TensorFlow1.0正式對外公佈。“不能再讓穀歌造出AI時代的安卓”,恐怕成了大多數AI巨頭的共識。於是9月8日微軟與Facebook聯合推出了開源工具ONNX,即“開放的神經網路切換”。顯然,百度加快Apollo 1.5平臺的開發,切入“Android for car”這一細分領域,有機聯合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也有效地為自己搶下一城。

另一個考慮,恐怕是快速將汽車產業聚合到自己的生態系統當中。要在產業鏈中佔據足夠堅實的基礎,打造“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的安卓”,必須在逐步釋放平臺的技術價值。能夠快速完成技術突破性進步的平臺顯然會贏得產業生態夥伴更大的信任,從而強化自身的生態勢能。

此外,如今無論是汽車廠商、傳統汽車供應商、晶片製造商,甚至共用約車,都對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翹首以待,生怕趕不上AI這趟快車。據說Apollo1.0發佈之後,就有1300多個合作方下載使用了Apollo開原始程式碼,近百個合作方通過Apollo官網申請開放資料。上線當月在Github(全球最大的開源社區)的全球C++類專案中排名第一。汽車廠商等也紛紛伸出橄欖枝,Apollo1.0就和金龍客車實現了首例商用車落地。可以說,在眾多產業合作者的合力推動下,應用場景有了,市場有了,自然會驅動百度加快Apollo的全面開放速度。

這是我最願意看到的景象:以生態為軸心,產業各組織單元在協同升級中一起應對智慧化的產業衝擊,不斷為大眾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百度要在五年後實現無人車的全面量產,結果如何還要等時間驗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百度的Apollo,一定會讓中國的自動駕駛產業獲得進一步的發展。這其實就是百度技術賦能的最直觀體現。

中國十大自媒體、“入口級產品學院”創始人、微信公眾號【王冠雄頻道】

加好友XinTuQuan

馬上關注,天天乾貨,讀懂互聯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