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風水>正文

好水養魚好水養人,水好人更好!

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 根據親身體驗, 前人對水早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前人的說法是:“民以食為天, 食以水為先。 ”“藥補不如食補, 食補不如水補。 ” 他們在造詞的時候就已意識到, 所謂“飲食”, “飲”在前, “食”在後, “飲”比“食”更重要。

沒有食物, 人可以存活幾周;但是沒有水, 3天后就會死於脫水。 水, 金木水火土, 五行之母。 水為山的“龍脈”。 古人擇地建村, 一般都取水口, 他們認為水能生財, 水能聚財, 而水口更決定了一村的風水。

水的“液、固、氣”三態, 是中國古人最早研究自然規律的物件。 《論語》中有“智者樂水”的話, 孔子認為聰明人是喜歡水的, 人和自然是一體的。

先秦著作《呂氏春秋》首次提出“流水不腐”的運動養生觀。 流水就是活水。 一杯運動的、有生命活力的好水, 放置多久也不會變味變質;而“死水一團”, 就會腐敗發臭。

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中國古醫藥文化的不朽巨著,

大家往往只知道裡面是藥物的記載, 其實, 水也是藥, 書的首篇就是水的內容, 水部為16部之首。 書中對“露水”、“節氣水”、“井泉水”、“醴泉(甘泉)”等等的釋名、氣味和主治都有記述。 比如“節氣水”, 按照李時珍的解釋, “此乃天地之氣候相感”, 就是二十四個節氣的自然水, 如立春水、清明水等。 他認為, “井泉水”因來源不同, 可以分成幾類, 其中遠從地下泉而來的, 水質最好。

李時珍說:“水為萬化之源, 土為萬物之母。 ”他認為, 人的飲食均資於水土, 而飲食又是人生的命脈。 所以對水的性味, 即水的流止寒溫、濃淡甘苦等, 應當潛心瞭解。

為什麼用有的水養魚魚不歡, 澆花花不鮮?古人說, “水至清則無魚”。 用現代的話來說, 水太“清”了, 魚就無法生存, 純淨得被剝奪了營養的水甚至連魚都養不活、花也養不鮮。

為什麼好茶也要用山泉水沖泡才能出奇香?為什麼有的水喝起來不如山泉水甘洌爽口?古人說, “飲水思源”。 好的水源才能出好水。

農夫山泉的水源是:“千島湖的源頭活水”。 所謂“源頭活水”,

就是出自宋代大學問家朱熹在新安江寫的膾炙人口的這首詩:“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

水是養人的。 俗話說,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什麼樣的水養成什麼樣的人。 古人以水為鏡。 水是人心的鏡子。 人之性靈因水之情狀的不同而各異。

是水塑造了人。 水質其實與美也有必然的聯繫。 有人認為歷代君王從蘇杭選美其實是選水。 西施後來成為美女的代稱, 她就是出在美麗的古越山水的淙淙溪水邊。 因為, “一方水養一方人”, 水美出美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