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第六代戰機概念純屬自嗨,四點決定這是偽科學!

六代機能夠輕鬆“秒殺”五代機

從目前已知的種種跡象看, 美國研製的六代機將是一種突破性的武器平臺。 美國空軍期望六代機在性能上比五代機有質的飛躍, 追求一種能夠“秒殺”五代機的優越性能。 其技術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高超音速巡航。 美軍第六代戰機將採用雙發無垂尾外形, 速度將高於5馬赫, 如果採用亞音速巡航方式, 其續航時間將高達50小時, 作戰半徑將會達到史無前例的上萬公里, 如果採用高超音速巡航方式, 其作戰半徑則超過1600公里。

超機動性能。 在機動性能方面, 相比五代機,

六代機能夠完成一些更加高難度的動作。 由於採用可變彎度機翼, 配合高推比的發動機, 六代機將可以在亞音速和超音速飛行中表現出超強的機動性能。

極強的隱身性。 六代機很有可能採用全翼身融合、大升阻比和無垂尾設計。 從直觀上看, 六代機的曲面外形扁薄平滑而流暢, 傳統意義上的機身、機翼和尾翼變得模糊, 從而使飛機在各種高度、各種狀態下的隱身性和機動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兼顧。

雷達功率更大。 六代機將採用智慧蒙皮天線技術, 通過將天線、感測器、發射機、接收機、信號和資訊處理機、射頻電纜、電力電纜、電控制電纜和溫控設備等嵌入飛機蒙皮內, 使戰機探測發現敵人的距離更遠, 發現的時間更早更準確。

網路作戰能力更加突出。 通過內置的各種資料鏈, 六代機將能夠更加全面地感知戰場態勢, 收集來自陸、海、空、天各節點的資訊, 真正具備“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的一體化作戰能力。

機載武器更加先進。 相比現役五代機, 六代機除了能夠掛載更加先進的全向攻擊導彈外,

還將配備用於近距離防身的鐳射與微波定向能武器, 可以全天候執行多種任務。 通過使用鐳射或微波定向能武器, 六代機可以實現對五代機的近距離“秒殺”, 使五代機防不勝防。

看上去, 六代機競爭已然拉開序幕。 不過,

當空軍資深航空專家宋心之, 對於這種未來天空霸主的燦爛圖景——無人化、空天一體、鐳射武器、全頻譜隱形, 以現有科技發展水準為依據, 純屬自嗨。

第一點:遙控戰機小心成靶機

願景:無人機, 是當下作戰飛機發展的一大趨勢。 由於沒有了飛行員, 以及一整套操控及生命保障設備, 無人機就甩掉了一個“大包袱”, 可以盡情展翅。

首先, 因為不需要考慮人類血肉之軀的身體負荷, 無人機可以做出比有人機激烈得多的機動動作, 對於空戰中規避敵方導彈、快速改變機頭指向、搶佔有利陣位, 意義巨大;而且, 沒有會疲勞、要吃喝拉撒的飛行員, 無人機的續航時間就更長, 可以達到有人機的若干倍;而其機身可以做得更小, 自然更有利於隱身。

困難:事實上, 我們距離戰鬥機無人化的美妙圖景, 尚有好幾個難以逾越的技術瓶頸。

空戰節奏極快, 充滿了戰術欺騙, 非常需要隨機應變, 複雜程度遠遠超過對地對海攻擊。 今天的人工智慧, 還沒法自主駕機完成空戰。 如果是有人遙控的話, 也很成問題。 處於上千公里以外後方的“駕駛員”通過即時圖像回饋操縱無人機, 一個來回, 有一點時間延誤。 其實, 在瞬息萬變的空戰中, 稍微慢半拍, 就足夠讓自己陷入被動。

能夠承擔“空中指揮所”功能的預警機, 如果作為指揮無人機的大本營, 因為自身不隱形, 戰時距離無人機也很遙遠, 同樣有信號延遲的問題。

而F/A-XX方案的有人戰鬥機指揮無人機的設想, 一個飛行員同時控制好幾架無人機, 怎麼可能忙得過來?完全是異想天開。如何在對手強烈的電子干擾下保證聯繫不中斷,同樣很令人頭疼。

看來,奪取制空權這個“很有前途的職業”,機器人還搶不了人類的“飯碗”。

第二點:導彈一進大氣層就成沒頭蒼蠅

願景:飛得更快、更高,曾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二、第三代戰鬥機竭力追求的目標,而四代機和五代機卻放棄了這種追求。不過,在描繪六代機願景時,“高空高速”似乎以更驚人的標準復活了。

2009年美國空軍提出使用超高推重比的變迴圈發動機,推動戰機跨越5倍音速,這比現役戰機快兩三倍。同時,美國空軍還提出六代機應在更高的高度飛行,臨近太空,甚至實現空天一體。

至今,美國已有多款火箭動力的X系列實驗飛機飛到了5倍音速以上的瘋狂速度。以至於X-37B軌道飛行器,也被人當做“空天戰機”。

困難:空天戰機在近地軌道極速攻擊,看上去很美,但是如果要用來空戰,可能變成“高射炮打蚊子”。那麼快的速度,很可能誰都看不到誰。更要命的是,從大氣層外向在大氣層內飛行的戰機發射導彈,在重返大氣層時,必然要遭遇劇烈燃燒形成的“熱障”,導彈外殼很可能就被燒得融化了。

即使沒融化,在突破‘熱障’這段時間裡,導彈是無法與外界進行資訊傳輸的,自然就收不到雷達制導信號。在沒有制導的這段時間裡,敵機可能移動了數百公里,只要向別的方向一個轉彎,就可能逃出導彈上末制導雷達的探測範圍。這樣導彈就會淪為‘無頭蒼蠅’,在天上亂竄。

美國曾在試驗中用F-15戰鬥機發射導彈,打下過近地軌道的衛星。這說明,現役戰鬥機完全可以威脅軌道上的空天戰機。因此,太空飛行器用作空戰,現在還不夠格,還是乖乖地去幹偵察的老本行吧。

第三點:一個“鷂子翻身”讓你鐳射落空

願景:在世界各國對六代機計畫中,有人設想配備革命性的武器系統,將定向能武器、動能武器等新概念武器實用化,人氣最旺的是鐳射武器,美國空軍將波音747改裝成ABL空載鐳射武器平臺的試驗已有多年。

困難:空戰的典型目標是戰鬥機,尺寸很小,速度很快,同時又很靈活。想用光束很窄的鐳射擊中這樣的傢伙,如何瞄準,就是個非常頭疼的難題。

而且,雷射光束想要摧毀目標,不是靠“炸”,而是靠“燒”,至少得聚焦在目標身上一兩秒,才能把敵機的外殼燒出一個洞。這樣,就出現一個更令人抓狂的難題:就算你的雷射光束照中敵機,只要敵機一個“鷂子翻身”,雷射光束就會掃空,甚至劇烈晃動幾下,也足夠讓你的鐳射炮失效。

第四點:天平開始傾向反隱形一方

願景:六代機追求更寬的隱形範圍,追求全頻全向隱形,不僅對無線電波隱形,可能具備光學隱形。同時裝備更多感測器,獲得全面的態勢感知能力。

困難:F-22隱形戰機威風八面,但是,連美國人都感覺到,戰鬥機為隱形付出的代價太大了,B-2、F-22的出勤率都很低,故障很多。如果追求全頻全向隱形、光學隱形,那成本可能會非常嚇人。

如果高投入有高產出,那“痛下血本”也值得。不過,現在隱形飛機面臨的前景不妙。當代電子技術的發展,開始對隱形一方越來越不利。多基地長波雷達網路,已經體現出有效探測隱形目標的能力,使其無所遁形。如果本方的資料鏈足夠強大,在多基地雷達網路的資訊支援下,非隱形戰機完全可以不開雷達,攻擊隱形的敵機。

由此衍生出了這樣的思考:F-22、F-35、殲-20等昂貴的隱形戰機,在有體系支持的未來戰場上,是不是其性價比還不如F-15、F-16、蘇-35、殲-10這樣的四代機?

在我看來,現役戰機的生命力比隱形的五代機要強。前些年,曾經傳出F-22在美國空軍的演習中以144∶0的極其懸殊的比分擊敗F-15和F-16。後來才知道,這其實是電腦類比的結果,真實空戰絕不可能如此。六代機是否要沿著隱形之路走下去?還要等五代機真正經歷過戰火的洗禮,才能揭曉答案。

怎麼可能忙得過來?完全是異想天開。如何在對手強烈的電子干擾下保證聯繫不中斷,同樣很令人頭疼。

看來,奪取制空權這個“很有前途的職業”,機器人還搶不了人類的“飯碗”。

第二點:導彈一進大氣層就成沒頭蒼蠅

願景:飛得更快、更高,曾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二、第三代戰鬥機竭力追求的目標,而四代機和五代機卻放棄了這種追求。不過,在描繪六代機願景時,“高空高速”似乎以更驚人的標準復活了。

2009年美國空軍提出使用超高推重比的變迴圈發動機,推動戰機跨越5倍音速,這比現役戰機快兩三倍。同時,美國空軍還提出六代機應在更高的高度飛行,臨近太空,甚至實現空天一體。

至今,美國已有多款火箭動力的X系列實驗飛機飛到了5倍音速以上的瘋狂速度。以至於X-37B軌道飛行器,也被人當做“空天戰機”。

困難:空天戰機在近地軌道極速攻擊,看上去很美,但是如果要用來空戰,可能變成“高射炮打蚊子”。那麼快的速度,很可能誰都看不到誰。更要命的是,從大氣層外向在大氣層內飛行的戰機發射導彈,在重返大氣層時,必然要遭遇劇烈燃燒形成的“熱障”,導彈外殼很可能就被燒得融化了。

即使沒融化,在突破‘熱障’這段時間裡,導彈是無法與外界進行資訊傳輸的,自然就收不到雷達制導信號。在沒有制導的這段時間裡,敵機可能移動了數百公里,只要向別的方向一個轉彎,就可能逃出導彈上末制導雷達的探測範圍。這樣導彈就會淪為‘無頭蒼蠅’,在天上亂竄。

美國曾在試驗中用F-15戰鬥機發射導彈,打下過近地軌道的衛星。這說明,現役戰鬥機完全可以威脅軌道上的空天戰機。因此,太空飛行器用作空戰,現在還不夠格,還是乖乖地去幹偵察的老本行吧。

第三點:一個“鷂子翻身”讓你鐳射落空

願景:在世界各國對六代機計畫中,有人設想配備革命性的武器系統,將定向能武器、動能武器等新概念武器實用化,人氣最旺的是鐳射武器,美國空軍將波音747改裝成ABL空載鐳射武器平臺的試驗已有多年。

困難:空戰的典型目標是戰鬥機,尺寸很小,速度很快,同時又很靈活。想用光束很窄的鐳射擊中這樣的傢伙,如何瞄準,就是個非常頭疼的難題。

而且,雷射光束想要摧毀目標,不是靠“炸”,而是靠“燒”,至少得聚焦在目標身上一兩秒,才能把敵機的外殼燒出一個洞。這樣,就出現一個更令人抓狂的難題:就算你的雷射光束照中敵機,只要敵機一個“鷂子翻身”,雷射光束就會掃空,甚至劇烈晃動幾下,也足夠讓你的鐳射炮失效。

第四點:天平開始傾向反隱形一方

願景:六代機追求更寬的隱形範圍,追求全頻全向隱形,不僅對無線電波隱形,可能具備光學隱形。同時裝備更多感測器,獲得全面的態勢感知能力。

困難:F-22隱形戰機威風八面,但是,連美國人都感覺到,戰鬥機為隱形付出的代價太大了,B-2、F-22的出勤率都很低,故障很多。如果追求全頻全向隱形、光學隱形,那成本可能會非常嚇人。

如果高投入有高產出,那“痛下血本”也值得。不過,現在隱形飛機面臨的前景不妙。當代電子技術的發展,開始對隱形一方越來越不利。多基地長波雷達網路,已經體現出有效探測隱形目標的能力,使其無所遁形。如果本方的資料鏈足夠強大,在多基地雷達網路的資訊支援下,非隱形戰機完全可以不開雷達,攻擊隱形的敵機。

由此衍生出了這樣的思考:F-22、F-35、殲-20等昂貴的隱形戰機,在有體系支持的未來戰場上,是不是其性價比還不如F-15、F-16、蘇-35、殲-10這樣的四代機?

在我看來,現役戰機的生命力比隱形的五代機要強。前些年,曾經傳出F-22在美國空軍的演習中以144∶0的極其懸殊的比分擊敗F-15和F-16。後來才知道,這其實是電腦類比的結果,真實空戰絕不可能如此。六代機是否要沿著隱形之路走下去?還要等五代機真正經歷過戰火的洗禮,才能揭曉答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