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院長Paul B. Rothman:醫生不會被機器取代

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院長Paul B. Rothman

前不久, 以“未來醫學教育展望”為主題 的第七屆國際醫學教育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研討會邀請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英國牛津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醫學院等國際知名醫學院校主管醫學教育的院長和教育專家,

以及包括北京協和醫學院在內的國內一流醫學院校領導, 進行專題報告和互動交流。

與會專家圍繞醫學教育改革的理念、管理、評估方面的特色和經驗, 並就醫學生和傑出醫學人才的國際標準、師資隊伍建設、新技術在醫學教育和評估中的應用、制度建設等方面開展廣泛討論。

為此, 本報就精准醫療、醫學教育、醫生職業培訓等方面, 特意採訪了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院長Paul B. Rothman。

醫學教育走向“精准化”

《中國科學報》:隨著新技術在醫學教育上應用, 醫學教學手段也發生了改變。 那麼, 我們醫學院校在培養醫學生方面應該有哪些改變?

Paul B. Rothman:醫學教育是全社會共同關心話題, 但總的目的都是為了患者。 隨著精准醫學理念逐漸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我們在醫學院校的教育方面也應該引入精准這一理念, 或許以後可以將醫學教育稱為精准醫學教育。

以哮喘為例, 它實際上是一種慢性呼吸性炎症, 具有可逆性。 雖然我們對哮喘已有越來越好的治療方法, 但仍不能從根本上防治。

為什麼不能夠防治哮喘呢?最根本原因在於, 哮喘並不是一種病, 同樣都是哮喘, 但是它們的發病機理完全不同, 比如有嗜酸性粒細胞性哮喘, 還有非嗜酸性粒細胞性哮喘等。

而要在醫學教育中強調精准, 就是想讓我們更好地瞭解每一種疾病發生具體的機理,

進而可以集中有效的資源來解決個性化問題。

目前, 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已經建立了患者在醫院的流動動態監測系統。 從患者進入病房到各種檢查再到出院, 所有的關於患者的數位都會在螢幕上進行展現, 並且不斷地進行滾動。 然後把患者所有的生理指標、動態變化進行記錄, 讓我們的醫生和患者都能夠清楚地瞭解情況, 目前我們已經按照精准醫學的方法和理念, 來提升整個教學和培訓的品質。

《中國科學報》:能具體講述下精准醫學在臨床上的應用嗎?

Paul B. Rothman:以腦瘤為例, 我們就可以針對不同的腦瘤選用不同的方式源、不同的照射劑量和不同的照射時間, 進而獲得最佳的縮小瘤體積的技術方案。

再比如囊性纖維化的靶向治療, 我們可以通過精准的突變基因組的分析來找到相應的治療方案, 什麼樣的情況下需要增加劑量, 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常規劑量治療。

此外, 利用大資料系統還可以指導醫院的安全運行。 在美國, 每個醫院必須要把自己患者的死亡率或者是醫療的事故發生率上網公佈, 這是法律所規定的。 那麼, 我們可以根據公開發表的資料, 建立相應的安全資料庫, 進而選擇各種不同的方法來測試醫療的安全性,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此外, 我們還能利用收集到的各種資料進行分析, 發現不安全因素, 甚至是一些潛在的不安全因素, 最終服務臨床, 讓患者受益。

需要提醒的是, 我們收集到大量病人的資料,

需要高度保密, 一旦資料洩漏, 後果不堪設想。

傳統醫生問診性價比最高

《中國科學報》:在新舊技術不斷更迭的背景下, 我們對培養醫生會有哪些改變?

Paul B. Rothman:首先可以肯定的是, 按照現有的技術水準, 醫生這個職業還是會存在的。 當然隨著人工智慧在醫學上的應用,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放醫生, 讓醫生有更多時間用在與病人交流、溝通方面。

但這並不意味可以取代醫生, 傳統的醫生問診仍然是性價比最高的檢查與診斷方式, 醫患之間的交流是不能被電腦替代的。

《中國科學報》:在精准醫學的背景下, 我們越來越強調醫學人才的專業化, 那麼, 我們醫學培養過程中平衡專業化和全科化兩者之間的關係?

Paul B. Rothman:的確,隨著各類科學的不斷膨脹,醫學的知識體系、技能等都在不斷深化與創新,這些自然對醫生的要求越來越高。現在醫學的專業化甚至可以專到,有些醫生只看左手食指上的疾病。

全科醫生主要是面對普通大眾,診治相對來說比較普遍的疾病。在美國,絕大多數患者的病症相對比較普通,真正的疑難雜症還是少數,所以在美國會有醫生助理(PA)和高級護士(NP)。這兩群人承擔了絕大多數全科診療或基本醫療的角色,可以為非疑難雜症的病人提供很好的服務。那些疑難雜症的病人,自然會轉到專科醫生進行進一步的診治。

基因檢測市場仍處於“嬰兒”階段

《中國科學報》:精准醫療的實施,有待于基因檢測技術的成熟與推廣,但基因檢測也存在局限性。目前,基因檢測市場的成熟度如何,市場前景怎樣?

Paul B. Rothman:基因檢測的市場前景是很大的,但目前它還是處於“嬰兒”階段,應該說是非常初期的階段。

主要原因有:第一,基因檢測自身品質和技術的成熟度仍有待提升。

第二,經過基因檢測之後,絕大多數的病人甚至是醫生都不知道怎麼樣來運用這個資訊。比如,某一種疾病,你的發生率是十萬分之一,你通過基因檢測之後得知,患這個疾病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兩倍,你肯定會很害怕。但實際上,你的患病的幾率也只有十萬分之二,你會因此改變自己生活方式嗎?

第三,有學者曾經在挪威做了一個研究,他們跟隨了15000對同卵雙胞胎,同卵雙胞胎的基因組是完全一樣的。研究跟蹤了他們很多年,看雙胞胎是不是都會得相同的疾病,比如哮喘、糖尿病、阿茲海默等。雖然同卵雙胞胎基因組是一樣的,患病可能比基因完全不一樣的人高一點,但實際的情況還是千差萬別。這個研究的結果就提示,環境對相關疾病的影響甚至基因。這同樣說明,利用基因檢測預測疾病,是非常有限的。

Paul B. Rothman:的確,隨著各類科學的不斷膨脹,醫學的知識體系、技能等都在不斷深化與創新,這些自然對醫生的要求越來越高。現在醫學的專業化甚至可以專到,有些醫生只看左手食指上的疾病。

全科醫生主要是面對普通大眾,診治相對來說比較普遍的疾病。在美國,絕大多數患者的病症相對比較普通,真正的疑難雜症還是少數,所以在美國會有醫生助理(PA)和高級護士(NP)。這兩群人承擔了絕大多數全科診療或基本醫療的角色,可以為非疑難雜症的病人提供很好的服務。那些疑難雜症的病人,自然會轉到專科醫生進行進一步的診治。

基因檢測市場仍處於“嬰兒”階段

《中國科學報》:精准醫療的實施,有待于基因檢測技術的成熟與推廣,但基因檢測也存在局限性。目前,基因檢測市場的成熟度如何,市場前景怎樣?

Paul B. Rothman:基因檢測的市場前景是很大的,但目前它還是處於“嬰兒”階段,應該說是非常初期的階段。

主要原因有:第一,基因檢測自身品質和技術的成熟度仍有待提升。

第二,經過基因檢測之後,絕大多數的病人甚至是醫生都不知道怎麼樣來運用這個資訊。比如,某一種疾病,你的發生率是十萬分之一,你通過基因檢測之後得知,患這個疾病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兩倍,你肯定會很害怕。但實際上,你的患病的幾率也只有十萬分之二,你會因此改變自己生活方式嗎?

第三,有學者曾經在挪威做了一個研究,他們跟隨了15000對同卵雙胞胎,同卵雙胞胎的基因組是完全一樣的。研究跟蹤了他們很多年,看雙胞胎是不是都會得相同的疾病,比如哮喘、糖尿病、阿茲海默等。雖然同卵雙胞胎基因組是一樣的,患病可能比基因完全不一樣的人高一點,但實際的情況還是千差萬別。這個研究的結果就提示,環境對相關疾病的影響甚至基因。這同樣說明,利用基因檢測預測疾病,是非常有限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