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那時候人們去裡隆換答錄機 如今“溫州造”商品年出口超千億

在那個年代, 這些洋電器和磁帶離普通家庭很遠, 然而, 在樂清一個叫裡隆的小漁村, 溫州人用銀元去換答錄機、洋傘、手錶、磁帶等這些“洋”產品, 彼時這是很多人接觸現代電器和流行音樂的開端。

如今, 民族工業發達, 進出口貿易量上升, 電器等物資不再稀缺。 據溫州海關資料, 去年我市進出口總值為1192.8億元, 其中出口1060.4億元, 進口132.4億元, 貿易順差為927.98億元。 機電產品、鞋類、電器及電子產品等佔據出口商品前列。

那時候全國各地的人紛紛前來交易

人擠人的, 想擠進去看看都很困難

2月20日下午, 樂清市柳市鎮七裡港社區裡隆村外的碼頭, 一些村民開著電動三輪車在等客, 江邊停著很多小漁船。 在裡隆村沿江堤壩旁, 一排排舊式房屋的門上, 貼著“租賃雙方須知”等檔, 街上偶爾會出現幾名行人。

如果沒人提起, 可能就沒人知道,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多少現代電器從這裡流向各家庭。

今年65歲的李老伯, 在家從事販魚生意。 回憶當時情景, 老人感慨地說, 都是過去的事情了。 江邊的有些房子, 就是那時賺錢蓋起來的。 現在都出租給外來務工人員, 本村村民都出去做生意了。

村裡一條叫裡隆路的小路,

只有三四米寬, 長不過一兩百米, 卻是當時最熱鬧的地方。 李老伯說, 當時這裡有旅店, 有飯館。 有人清晨就開始沿街擺攤售賣, 賣的東西很多, 有答錄機、電子手錶、洋傘、衣服等, 五花八門。 那時候, 全國各地的人都到這裡交易, 最多時想擠進去看看都很困難。

據他瞭解, 物資交易的鼎盛時期, 整個村的日客流量達到2萬多人次。 因為繁榮熱鬧、商賈雲集, 便有了“香港九龍, 臺灣基隆, 樂清裡隆”的說法。

當時很多村民借打魚便利

到公海換港臺物品回來賣

黃老伯今年67歲, 退休在家, 就住在裡隆路南段, 是那段歷史的見證者。 他說, 這條小路可以直接通到裡隆村的老碼頭, 在碼頭坐上船就可開到東海。 當時很多人, 就借用打魚的便利,

到公海去換一些港臺的物品, 帶回來賣了賺錢。

在黃老伯的記憶中, 當時有很多漁船停在公海, 裡隆村及附近村莊的村民就開著小船, 靠過去交易。 雙方會當場約定, 多少塊銀元換多少台電視、答錄機, 以及多少件衣服等。 交易完成後, 就連夜運進來, “頭天晚上出去, 第二天晚上就能回來, 很快的。 ”

黃老伯說, 在海上交易挺危險的, 海上風大浪大。 在兩船之間搬運貨物, 稍有不慎就會掉入大海。 後來人們也意識到, 這樣的買賣以物換物, 中間沒有產生稅收, 可能屬於走私會被查。

因此, 換過來的物品上岸的時間, 基本都集中在晚上。 兩方確定好時間和地點後, 小船會沿著塘河直接開到村邊停靠, 接應的人會迅速上船將東西搬走,

前後也就幾分鐘的時間。

黃老伯說, 這些現在看起來很平常的東西, 在當時都是稀缺物品。 那時, 樂清本地的居民、整個溫州地區, 甚至來自西北、東北等全國各地的人們都會來這裡交易, 其中很多人是帶著銀元過來的。

通過從裡隆村換來的卡帶

很多人第一次接觸流行歌曲

在進出裡隆村的小船上, 有一些來自港臺的電視機、雙卡答錄機等生活用品, 像鄧麗君唱的港臺流行歌曲磁帶也是隨著這些物品進來並流行起來的。 很多市民第一次接觸的流行歌曲磁帶, 就是從裡隆村換來的。

市民劉女士回憶, 在她讀小學時, 父親就提到過“裡隆”這個地名, 後來父親拿家裡的銀元去那裡換來了雙卡答錄機、折疊式自動傘。 那時, 她和母親一人戴著一塊手錶,非常時髦。上課時,連老師都向她詢問時間。她所聽到的鄧麗君歌曲,比如傳唱度很高的《小城故事》,也是通過那個時候換來的磁帶接觸到的。

市民王先生的姑父家,有一台老舊電視機。據他姑父講,那也是家裡人用銀元換來的,當時用10個銀元去裡隆村換來兩台電視機,現在都壞了,就扔在角落裡了。

在裡隆村黃老伯等人看來,當時交易的這些商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百姓的需求,也給裡隆村的部分村民帶來了財富,但打亂了國內正常的經濟秩序,肯定會被依法取締。

政府堅決取締走私市場

溫州工業抓住了發展時機

不出所料,1984年,當時的樂清縣委根據中央打擊走私的檔精神,取締了裡隆村的走私市場,並跟蹤追擊,徹底打擊走私活動。

今年69歲的老鄭,就是當時親自參與打擊取締的村幹部。據他回憶,當時根據政府下發的檔精神,柳市片區的幹部們採取了宣傳和執法相結合的方法,最終取締了裡隆村這個遠近聞名的走私市場。

在鄭老伯看來,正是當時政府堅決的行動,維護了正常的市場秩序,更重要的是為樂清本地電子企業發展,提供了發展時機。“那時候,柳市片區裡,已經出現了一些生產電器配件的苗頭。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我們已不需要再用銀元去換那些電子產品,我們的電子產品已實現大規模出口。真是今非昔比啊!”

排版:豆包

她和母親一人戴著一塊手錶,非常時髦。上課時,連老師都向她詢問時間。她所聽到的鄧麗君歌曲,比如傳唱度很高的《小城故事》,也是通過那個時候換來的磁帶接觸到的。

市民王先生的姑父家,有一台老舊電視機。據他姑父講,那也是家裡人用銀元換來的,當時用10個銀元去裡隆村換來兩台電視機,現在都壞了,就扔在角落裡了。

在裡隆村黃老伯等人看來,當時交易的這些商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百姓的需求,也給裡隆村的部分村民帶來了財富,但打亂了國內正常的經濟秩序,肯定會被依法取締。

政府堅決取締走私市場

溫州工業抓住了發展時機

不出所料,1984年,當時的樂清縣委根據中央打擊走私的檔精神,取締了裡隆村的走私市場,並跟蹤追擊,徹底打擊走私活動。

今年69歲的老鄭,就是當時親自參與打擊取締的村幹部。據他回憶,當時根據政府下發的檔精神,柳市片區的幹部們採取了宣傳和執法相結合的方法,最終取締了裡隆村這個遠近聞名的走私市場。

在鄭老伯看來,正是當時政府堅決的行動,維護了正常的市場秩序,更重要的是為樂清本地電子企業發展,提供了發展時機。“那時候,柳市片區裡,已經出現了一些生產電器配件的苗頭。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我們已不需要再用銀元去換那些電子產品,我們的電子產品已實現大規模出口。真是今非昔比啊!”

排版:豆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