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脫貧攻堅一路向前之三——小店,裝滿一家人的希望(訪廟廟湖村楊秀蘭)

9月11日, 儘管不是平羅縣陶樂鎮廟廟湖村的集, 但楊秀蘭仍像往常一樣, 吃過早飯, 收拾完家務, 騎著三輪摩托車來到開在廟廟湖村市場內的紅羽穆斯林用品店,

開始營業。

楊秀蘭的小店, 20多平方米, 乾淨整潔, 牆上、貨架上的貨品擺放整齊有序。

俐落、精幹, 是楊秀蘭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看到楊秀蘭的小店開了門, 同在市場做生意的婦女過來與她拉起了家常, 打發等待顧客光臨的閒暇時光。

“今年的生意比往年要好一些。 ”楊秀蘭說。

楊秀蘭一家四口是2013年9月從西吉移民搬遷到平羅縣廟廟湖村的。

丈夫是聾啞人, 小兒子患有癲癇病, 自己又因小兒麻痹後遺症導致肢體四級殘疾。

一家四口, 兩個殘疾, 一個患病, 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

在西吉老家時, 楊秀蘭一家靠15畝山坡地維持生計。 由於土地貧瘠、缺水, 無論怎麼努力, 一家人總是填不飽肚子, 經常要靠娘家接濟艱難度日。 於是, 楊秀蘭帶著丈夫和兩個兒子走出大山, 在銀川打工。 工作和生活中, 楊秀蘭充當丈夫的耳朵和嘴巴, 踏踏實實做事, 每月有5000多元的工資收入, 一家人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楊秀蘭本以為憑著踏實苦幹, 一家人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可是, 有一天, 楊秀蘭突然接到小兒子老師打來的電話, 孩子在學校突然暈倒了。 由於缺乏相關醫療常識, 楊秀蘭並沒有把兒子的病放在心上, 直到老師再次打來電話, 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 之後帶著兒子輾轉于銀川、西安各大醫院, 最終確診為癲癇。

四處奔波給兒子看病, 夫妻二人沒法再去打工, 交通費、治療費等一項項支出, 讓本來好轉的生活又陷入困境。 2013年, 按照自治區生態移民工程總體安排, 楊秀蘭一家要移民到平羅縣廟廟湖村。 “聽說那裡交通便利, 還有地方打工……”楊秀蘭從鄉親們那裡打聽著關於新家園的情況。

懷惴著對新生活的憧憬, 當年9月, 楊秀蘭一家四口來到了廟廟湖村。

成百上千齊整的房屋已經建好, 同時, 政府修了路、通了水, 並規劃建設了農貿市場。

楊秀蘭在廟廟湖村這片土地上, 開始創造一家人豐衣足食的未來。

將政府分的4畝生荒地以每畝195元流轉給華泰農科技有限公司後, 楊秀蘭決定留在家裡照顧小兒子, 丈夫回到銀川繼續打工。

沒有自己在身邊照顧, 2014年, 丈夫不慎受傷, 兩根肋骨骨折, 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

為了幫助楊秀蘭等2636戶建檔立卡戶移民群眾實現脫貧, 2016年以來, 全市上下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的工作要求, 確定了產業帶動、務工就業、自主創業、社會保障四項脫貧計畫, 實施基礎設施、金融扶貧、教育扶貧、社會幫扶、素質提升五項助力行動, 精准發力,穩步推進。

經過甄別核對,楊秀蘭與丈夫符合社會保障政策要求,被納入低保範圍,屬於一級殘疾的丈夫還領到了殘疾補貼、護理費,再加上土地流轉金,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隨著兒子一天天長大,今後還要給大兒子成家、給小兒子繼續治病,總得找個脫貧致富的營生吧?楊秀蘭問自己。

看到農貿市場內建起的一排排營業房,楊秀蘭萌生了開店的想法。

有了決定就要付諸行動。2014年9月,楊秀蘭拿出省吃儉用積攢的一點積蓄,又從親戚那裡借了一部分錢,在市場內買下了一間營業房,聯繫好進貨管道,開了一家穆斯林用品店,靠自己的努力讓一家人的日子好起來。

聯繫貨源、進貨、理貨、賣貨,全是楊秀蘭一個人操持。3年來,沒有上過學的楊秀蘭努力接受新事物,學會了用微信語音和小視頻與供應商溝通、進貨,日常銷售全憑心算。每逢進貨或大量出貨時,大兒子幫她核對帳目。

雖然小店位置較偏,但楊秀蘭一直誠信經營,且商品價格合理,漸漸地,光顧小店的顧客越來越多,大家也自然成了小店的義務宣傳員。“做生意時好時壞,逢集,一天能賣出二三百元的貨,有時卻一天都不開張。有時我不在店裡,顧客就打電話聯繫我。”42歲的楊秀蘭用柔弱的雙肩為一家人撐起了一片天。

兩個月前,已經18歲的大兒子在寧夏精細化工基地一家電石廠找到了一份工作,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丈夫在附近企業摘番茄掙錢,經過治療的小兒子病情穩定,目前在陶樂中學上初一。

如今,楊秀蘭一家人的生活步入正軌,正在脫貧路上努力前行。楊秀蘭的新期盼:籌措資金擴大經營範圍,讓生意越來越好;讓大兒子學一門技能,靠技能過上好日子。

製作:平羅縣網路安全和資訊化辦公室

精准發力,穩步推進。

經過甄別核對,楊秀蘭與丈夫符合社會保障政策要求,被納入低保範圍,屬於一級殘疾的丈夫還領到了殘疾補貼、護理費,再加上土地流轉金,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隨著兒子一天天長大,今後還要給大兒子成家、給小兒子繼續治病,總得找個脫貧致富的營生吧?楊秀蘭問自己。

看到農貿市場內建起的一排排營業房,楊秀蘭萌生了開店的想法。

有了決定就要付諸行動。2014年9月,楊秀蘭拿出省吃儉用積攢的一點積蓄,又從親戚那裡借了一部分錢,在市場內買下了一間營業房,聯繫好進貨管道,開了一家穆斯林用品店,靠自己的努力讓一家人的日子好起來。

聯繫貨源、進貨、理貨、賣貨,全是楊秀蘭一個人操持。3年來,沒有上過學的楊秀蘭努力接受新事物,學會了用微信語音和小視頻與供應商溝通、進貨,日常銷售全憑心算。每逢進貨或大量出貨時,大兒子幫她核對帳目。

雖然小店位置較偏,但楊秀蘭一直誠信經營,且商品價格合理,漸漸地,光顧小店的顧客越來越多,大家也自然成了小店的義務宣傳員。“做生意時好時壞,逢集,一天能賣出二三百元的貨,有時卻一天都不開張。有時我不在店裡,顧客就打電話聯繫我。”42歲的楊秀蘭用柔弱的雙肩為一家人撐起了一片天。

兩個月前,已經18歲的大兒子在寧夏精細化工基地一家電石廠找到了一份工作,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丈夫在附近企業摘番茄掙錢,經過治療的小兒子病情穩定,目前在陶樂中學上初一。

如今,楊秀蘭一家人的生活步入正軌,正在脫貧路上努力前行。楊秀蘭的新期盼:籌措資金擴大經營範圍,讓生意越來越好;讓大兒子學一門技能,靠技能過上好日子。

製作:平羅縣網路安全和資訊化辦公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