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移動互聯網經濟下的“無用感”,就算北大才女也不能倖免

最近, 一篇《一個月就辭職:一個北大女生的求職悲歡》的文章不同尋常地在網上瘋傳。

長達1.7萬字, 文風絮絮叨叨, 很不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閱讀風尚,

但是這篇文章的閱讀量早早突破10萬+, 點贊近3萬, 打賞的人近1500人。

女孩子的“悲歡”, 看上去只是一種“幸福”的煩惱。 北大碩士畢業, 畢業論文也獲得了優秀。 在騰訊實習兩個月, 據說在內部BBS上算是網紅, 留在深圳騰訊公司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因為男朋友在網易杭州公司工作, 她最終離開了騰訊。

但中間肯定也經歷了很多選擇和失敗, 就算進入浙江銀行的總部上班還是短短1個月後就離職了。 在愛情和事業的糾結於考驗下, 她又經過了一些“悲歡”, 結尾是大團圓:她就要去網易上班了, 在西湖邊, 她發現心如止水, 愛上了杭州這座城市。

初看上去好像給人一種感覺, 北大女碩士只是站在高高的食物鏈頂端,

賣弄一下自己的矯情。

但我相信, 這個女孩的煩惱和體悟都是真實的。 她絮絮叨叨寫那麼長的求職感悟, 也不可能純粹為了賣弄, 而更多是真誠地想和大家分享人怎麼作出抉擇, 又如何突破職場的瓶頸。 至於她自帶的北大光環, 即便亮瞎了許多人的眼,

那也不是刻意的。

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 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位置, 既要為失業的人找到養家糊口的工作而鼓掌, 同時也應允許優秀的人才尋找更優秀的平臺。 社會只有分工的不同, 但這裡想說的是, 即使處在就業食物鏈的頂端, 北大才女仍然感受到了壓力。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時代似乎真的像洪流一樣滾滾向前, 稍不注意就被耽擱在岸邊, 失去自己的節奏了。

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 這種就業的焦慮就普遍存在了。 但是, 我們今天在就業中所感受到的挫折, 可能與過去不同。 我們正處在以移動互聯網驅動為核心特徵的所謂“新經濟”中。 很多行業都處在變動中, 所謂“好工作”的概念, 和過去有所不同。

北大才女辭掉的那份銀行工作,

在10年前確實是人人羡慕, 在今天, 銀行業也岌岌可危, 很多銀行都在裁員。 她更喜歡互聯網, 因為互聯網這個行業, 才是時代的風向標, 它似乎永遠都是新的, 都在革新。

只有站在引導時代潮流的一方, 才不會被潮流拉下。

這種新經濟的一大特徵, 就是大多數都會有一種“無用感”。 每一個人, 都感覺自己在未來有被社會淘汰的可能。 兩年前還穩定的工作, 轉眼就會遇到裁員;個人辛苦學習所獲得工作技能, 很快就會過時, 要重新學習。

就像現在的新媒體行業而言, 可能四五十多歲的報紙老編輯, 可能不得不躲在電腦背後, 以一個“小編”的口吻賣萌, 努力獲得用戶的認可。 這樣的場景怎不讓人心酸。

對大多數來說,

過去那種在職場的“安全感”不會再有了。 即使在騰訊公司或者阿裡這樣的企業工作, 也很少有人能有“在這裡幹到退休”的想法。

媒體、企業和個人, 共同打造一種新的職場文化, 要求我們必須“面對未來”, 必須“發掘潛力”, 必須“把過去清零”——我們從這種文化裡得到的只有恐懼, 而失去的是整個“昨日的世界”。

這就是我們所面臨的社會現實, 即便是人人羡慕的北大才女, 依然擺脫不掉這種“無用感”。 這就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時代變局, 不僅是就業環境改變了, 這個社會的職業觀念、職業倫理、職業道德都在發生根本的變化。

過去提倡的那種“埋頭苦幹”“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好”職場哲學, 似乎失去了市場。 我們甚至必須重新定義“工作”的意義。 工作意味著什麼?它只是一種養家糊口的手段嗎?人應該愛自己的工作,但是誰又來撫平被工作拋棄所帶來的傷口?

這些問題,可能讓人猝不及防,卻又必須作出回答,以及作出選擇。

作者最後在杭州入職網易,只能算是獲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在短暫的歡欣之後,她必將是新一輪的焦慮。在這個要求時刻清零和面向未來的時代,我們已經沒有“贏家”的概念了。

工作意味著什麼?它只是一種養家糊口的手段嗎?人應該愛自己的工作,但是誰又來撫平被工作拋棄所帶來的傷口?

這些問題,可能讓人猝不及防,卻又必須作出回答,以及作出選擇。

作者最後在杭州入職網易,只能算是獲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在短暫的歡欣之後,她必將是新一輪的焦慮。在這個要求時刻清零和面向未來的時代,我們已經沒有“贏家”的概念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