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塊貧瘠的黃土地竟藏有“無價之寶”

吳堡的神奇之“花”

■ 宋紅紅

黃土高坡湛藍湛藍的天空下, 溝是深深的溝, 坡是陡陡的坡, 生出的花單薄又稀少, 可一到秋天, 黃土高坡上到處可以看到一簇簇野菊花,

在深秋的霧氣裡, 在清爽的秋風裡, 熱烈地綻放著。 它們不擇土壤, 荒草坡、田埂邊、大路旁, 哪裡只要有一點土壤它們就在哪裡紮根開花。 你瞧, 高高的土崖半腰上, 只有一個小小的土坑, 就會懸著一簇簇明豔的野菊花, 倔強的、熱情的姿態, 在黃土高坡的深秋裡忘情地綻放, 讓人震撼。 也許, 背景越是荒涼, 在這塊背景上就會呈現出越加精彩的美。

吳堡就是這塊荒涼的大背景上的一個小地方, 小的幾乎大部分人會念錯他的名字。 他擁有著黃土高坡所有的氣質, 貧瘠、荒涼……但這片土地上除了生長那些許倔強熱烈的花, 也培養出了那麼多令世人矚目的神奇之“花”——柳青、慕生忠、張天恩、張維迎、賈四貴.....他們是平凡的人,

但他們身上卻展現出了無窮的魅力和令人震撼的精神。

我無法理解, 這貧瘠的土地, 究竟傳遞給他們怎樣的能量, 他們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 究竟汲取了怎樣的力量, 才能綻放出如此絢爛的“精神”!

柳青, 1916年7月2日出生於陝北吳堡縣寺溝村,

當時處處是戰亂、饑荒。 這個多災多難的家庭迎來了“多餘的孩子”。 他是奶奶用一點一點小米糊糊喂活的, 差點送人又因父母捨不得被挽留回來, 他的出生就是對苦難的對抗。 慶倖的是, 在柳青的童年時期, 崇文尚教的父親和他的哥哥——吳堡縣第一個大學生, 成為他人生的啟蒙老師。 父親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但頭腦靈活, 能吃苦, 尤其是身上那種不服輸的倔勁對童年的柳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1928年, 正是青春年少時, 他的哥哥把他帶進一個革命氣氛濃厚的環境中。 革命理想在他的心裡播下了一粒種子。 十四歲時, 煤油燈下吃力地啃《共產黨宣言》;“一二·九”前後日夜奔走, 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西安事變”以後為民辦救亡刊物累得大口大口吐血;1939年,

拖著病體跟部隊上前線……這些能吃苦的精神和堅強的品格在他的身上磨礪定型。 但頑強奮鬥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在他對文學事業苦苦追尋中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愛好文學到開始寫作, 從第一篇發表散文《待車》到小說《地雷》《種穀記》《銅牆鐵壁》……他在文學的道路上開始疾馳。 然而, 他並不滿足這些小小的成績, 他在不斷反思, 暗下決心要按照認定的方向堅持走下去, 不管吃多大苦, 決不回頭!為了描寫反映全國剛剛解放, 巨大的政治變化帶來的經濟和各種社會心理的變化, 他選擇了離城較近, 卻有濃郁的鄉土鄉音鄉情的長安縣皇甫村。 為了深入到第一線, 他毅然放棄作協西安分會副主席的職務,

連縣委副書記一職也申請撤銷了, 帶著老婆孩子在長安縣皇甫村的一個廢舊的破廟裡安了家。 為了寫作, 為了他崇高的理想, 他可以拋棄一切名和利。 《創業史》成就了他, 但也給他和全家帶來了災難, 面對拖著病體在牛棚批鬥的日子、面對摯愛馬崴之死的打擊, 他都沒有倒下, 頑強奮鬥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支撐著他。 就是在生命結束的最後一刻, 他想的還是他的創作, 他的理想。

當時為了能寫出一篇有影響力的作品, 他非常理性地選擇了長安縣, 但他對不能再回到陝北非常遺憾, 他的心裡還一直牽掛著生他養他的貧瘠的陝北。 1972年, 他寫出了充滿鄉土情懷與新異見解的《建議改變陝北的土地經營方針》的文章, 他建議陝北改變“以糧為綱”的經營結構與傳統模式,要根據具體的土壤、水文、氣候等特殊條件,改為“蘋果產區”,建成“我國先進的經濟區”“世界著名的蘋果園之一”。如今的陝北山地蘋果已成為基本的經濟作物,並作為馳名品牌暢銷全國,走向世界。一切的一切如預言成真,柳青對家鄉的牽掛從始至終。苦難的家鄉,貧瘠的家鄉,鍛煉了他的意志也成就了他的品質,他的人生如家鄉的柳樹一般,無論經歷怎樣的風霜雨雪,總會在來年春天揚枝吐綠......

一切苦難和輝煌都已成為過眼雲煙,惟有柳青的名字和那部煌煌巨作《創業史》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2016年是柳青誕辰100周年。紀念柳青活動從中央到長安縣都隆重舉行,他的故鄉吳堡縣也邀請了全國著名作家來采風創作,大家懷著膜拜的心情走進柳青的故鄉,對柳青文學的根進行了重新認識,對柳青更加敬重。是啊!是陝北巍巍大山和貧瘠的土地給予他能吃苦的力量,是革命崇高的理想給予了他頑強奮鬥的力量。柳青從吳堡的大山出發,走成了另外一座令人仰止的文學大山。

慕生忠,1910年出生在陝北吳堡縣郝家山村。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在當地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在以後的歲月中,他不論是地方領導,還是擁有各類軍事頭銜,始終保持著一顆對革命的赤誠之心,以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和毅力,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為革命戰爭的勝利而奮鬥。然而,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讓他的名字盪氣迴腸的卻是青藏高原和中國第一條青藏公路。

不知是偶然還是上天安排,在新中國成立後,慕生忠開啟了從軍生涯的一段神奇故事。1951年8月至12月,慕生忠第一次進藏,這是西北軍區組成以范明為司令員、慕生忠為政治委員的西北進藏部隊。據回憶,他們第一天就損失了20多人,騾馬損失了幾百匹,加上有些騾馬啃吃了有毒的草,中毒死亡近千匹。1953年11月至1954年1月,慕生忠第二次進藏。這是中央政府委託西北局組建的西藏運輸總隊,用徵購全國各地的駱駝,向西藏趕運糧食,慕生忠兼任運輸總隊政治委員。這次進藏駱駝損失近一半,獻出生命的同志也有二三十位。觸目驚心的艱難進藏之路,讓慕生忠心中的一個想法變成事實,他決定修一條通往西藏的路。當時國家還沒有修青藏公路的計畫,慕生忠——“艾大膽”卻在沒有充足資金、沒有大型設備、沒有技術人員的情況下,鐵了心要修通青藏公路。1954年5月11日是開始,艾家溝口,天涯河,昆侖山,可哥西裡,霍霍西裡,沱沱河,唐古喇山,拉薩。每一個名字的下面都有築路工人一鍬一鍬啃出來的公路。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修到拉薩。7個月零4天,他們經歷了常人無法忍受的挨餓、受凍,在世界屋脊上開闢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條公路,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公路。

這位被譽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來自陝北吳堡,他自告奮勇開闢這一條舉世無雙的公路時,遇到的困難是100年也說不完的。是什麼在支撐著他,是堅韌不拔的毅力,是果敢決絕的魄力,更是有一種浪漫主義情懷在他的體內燃燒,這是來自陝北高原的基因。有句話說,陝北苦,但精神不苦。陝北黃土高坡上荒涼、貧苦,但鍛煉的是勤勞奮鬥的精神,也應運而出浪漫主義情懷。

慕生忠用浪漫主義情懷燃燒著青藏高原上高高的雪山和無法抵達的冰川。他性格豪放,幽默樂觀,“人就是要學會在一個沒有太陽的地方活下去”是他的座右銘。他關注國家大事,也關注高原上那一點點米粒大的小紅花和“飽滿的早晨”。即使在異常艱苦的築路工地上,也忘不了寫下幾首感懷的小詩。有一首就是這樣寫的“頭枕昆侖肩/腳踏怒江頭/零下三十度/夜宿陶兒久/上蓋冰雪被/下鋪凍土層/熊羆是鄰居/仰面看星斗”。

在青藏公路經過的很多地方,當年都是沒有名字的,慕生忠就給這些地方都起了名字——望柳莊、成蔭村,“望柳成蔭”,雪水河、西大灘、不凍泉、五道梁、風火山、開心嶺、沱沱河……還有二十七畝園,每一個名字就是一幅畫,每一個地名都有一個故事,詩情畫意賦予了冰冷的青藏高原於溫暖,這些溫暖源於慕生忠的浪漫主義情懷。當生病的修路工人吃小蘿蔔時,慕生忠說,“這戈壁荒野缺水,咱修路缺水,這小蘿蔔就叫水蘿蔔”,並給大家講了“咱們有水蘿蔔吃了,這昆侖山也就有了兩種顏色,雪水河也該有兩個名字了,還有天上飛過的鳥兒的叫聲也是水漉漉的了!”修路工人回憶說,聽了他的話,當時真的感覺戈壁荒野有流水的聲音,幹活也沒有那麼累了。水蘿蔔,吳堡人就這麼叫,春天乾旱的陝北土地上,這僅有的一點水蘿蔔是人們用來醃小菜的,水蘿蔔滋潤了人們乾渴的嘴唇和貧瘠的理想。慕生忠這時肯定想起了遠在千里的陝北高原上的人們,他們就是靠著這水蘿蔔的念想,走過冬天,走進春天……

還有張天恩,一個普普通通的、趕著騾馬搞“運輸”的農民腳夫,卻會扭秧歌、唱民歌、編快板,用自己的激情和才華感染著苦焦的土地和寂寞的趕牲靈道路。自己寫詞作曲創作了《趕牲靈》,這首曲子被譽為中國民歌十大精品之首,他還創作了《賣菜》《忘了娘老子忘不了你》等近百首陝北民歌,被譽為“民歌大師張天恩”“民間藝術家張天恩”。當年在陝西、甘肅、寧夏一帶,沒有人不知道張天恩的。可與他相伴的不只是民歌,還有他的勇敢和革命樂觀主義情懷。1935年,張天恩變賣家產自己買了牲靈,敢為人先,為紅軍秘密運送貨物。1939年,又與綏德警衛區司令員王震結緣,於是革命與張天恩相連。他一邊趕牲靈,一邊宣傳革命。這就有了在中央歌舞團工作的經歷。在京期間,張天恩用原汁原味的吳堡口音向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央首長高歌清唱了自己創作的《趕牲靈》,引來陣陣掌聲。

還有在國內最早提出並系統論證雙軌制價格改革思路的獨立學者張維迎,頂著一頭白髮,用一口標準的吳堡普通話,向世界闡述著自己的經濟理論.......還有賈四貴,用靈巧的雙手和黃土高原賜給他的無窮想像力,剪出一個世界,剪出一個不一樣的陝北......

黃土高坡上的貧瘠摧殘的是人們的身體,卻鍛煉出了人們頑強奮鬥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同樣賦予了人們難得的浪漫主義情懷、革命樂觀主義情懷……

哦,這些開放得熱烈的神奇之“花”,讓吳堡這塊貧瘠的土地大放異彩!

他建議陝北改變“以糧為綱”的經營結構與傳統模式,要根據具體的土壤、水文、氣候等特殊條件,改為“蘋果產區”,建成“我國先進的經濟區”“世界著名的蘋果園之一”。如今的陝北山地蘋果已成為基本的經濟作物,並作為馳名品牌暢銷全國,走向世界。一切的一切如預言成真,柳青對家鄉的牽掛從始至終。苦難的家鄉,貧瘠的家鄉,鍛煉了他的意志也成就了他的品質,他的人生如家鄉的柳樹一般,無論經歷怎樣的風霜雨雪,總會在來年春天揚枝吐綠......

一切苦難和輝煌都已成為過眼雲煙,惟有柳青的名字和那部煌煌巨作《創業史》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2016年是柳青誕辰100周年。紀念柳青活動從中央到長安縣都隆重舉行,他的故鄉吳堡縣也邀請了全國著名作家來采風創作,大家懷著膜拜的心情走進柳青的故鄉,對柳青文學的根進行了重新認識,對柳青更加敬重。是啊!是陝北巍巍大山和貧瘠的土地給予他能吃苦的力量,是革命崇高的理想給予了他頑強奮鬥的力量。柳青從吳堡的大山出發,走成了另外一座令人仰止的文學大山。

慕生忠,1910年出生在陝北吳堡縣郝家山村。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在當地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在以後的歲月中,他不論是地方領導,還是擁有各類軍事頭銜,始終保持著一顆對革命的赤誠之心,以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和毅力,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為革命戰爭的勝利而奮鬥。然而,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讓他的名字盪氣迴腸的卻是青藏高原和中國第一條青藏公路。

不知是偶然還是上天安排,在新中國成立後,慕生忠開啟了從軍生涯的一段神奇故事。1951年8月至12月,慕生忠第一次進藏,這是西北軍區組成以范明為司令員、慕生忠為政治委員的西北進藏部隊。據回憶,他們第一天就損失了20多人,騾馬損失了幾百匹,加上有些騾馬啃吃了有毒的草,中毒死亡近千匹。1953年11月至1954年1月,慕生忠第二次進藏。這是中央政府委託西北局組建的西藏運輸總隊,用徵購全國各地的駱駝,向西藏趕運糧食,慕生忠兼任運輸總隊政治委員。這次進藏駱駝損失近一半,獻出生命的同志也有二三十位。觸目驚心的艱難進藏之路,讓慕生忠心中的一個想法變成事實,他決定修一條通往西藏的路。當時國家還沒有修青藏公路的計畫,慕生忠——“艾大膽”卻在沒有充足資金、沒有大型設備、沒有技術人員的情況下,鐵了心要修通青藏公路。1954年5月11日是開始,艾家溝口,天涯河,昆侖山,可哥西裡,霍霍西裡,沱沱河,唐古喇山,拉薩。每一個名字的下面都有築路工人一鍬一鍬啃出來的公路。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修到拉薩。7個月零4天,他們經歷了常人無法忍受的挨餓、受凍,在世界屋脊上開闢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條公路,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公路。

這位被譽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來自陝北吳堡,他自告奮勇開闢這一條舉世無雙的公路時,遇到的困難是100年也說不完的。是什麼在支撐著他,是堅韌不拔的毅力,是果敢決絕的魄力,更是有一種浪漫主義情懷在他的體內燃燒,這是來自陝北高原的基因。有句話說,陝北苦,但精神不苦。陝北黃土高坡上荒涼、貧苦,但鍛煉的是勤勞奮鬥的精神,也應運而出浪漫主義情懷。

慕生忠用浪漫主義情懷燃燒著青藏高原上高高的雪山和無法抵達的冰川。他性格豪放,幽默樂觀,“人就是要學會在一個沒有太陽的地方活下去”是他的座右銘。他關注國家大事,也關注高原上那一點點米粒大的小紅花和“飽滿的早晨”。即使在異常艱苦的築路工地上,也忘不了寫下幾首感懷的小詩。有一首就是這樣寫的“頭枕昆侖肩/腳踏怒江頭/零下三十度/夜宿陶兒久/上蓋冰雪被/下鋪凍土層/熊羆是鄰居/仰面看星斗”。

在青藏公路經過的很多地方,當年都是沒有名字的,慕生忠就給這些地方都起了名字——望柳莊、成蔭村,“望柳成蔭”,雪水河、西大灘、不凍泉、五道梁、風火山、開心嶺、沱沱河……還有二十七畝園,每一個名字就是一幅畫,每一個地名都有一個故事,詩情畫意賦予了冰冷的青藏高原於溫暖,這些溫暖源於慕生忠的浪漫主義情懷。當生病的修路工人吃小蘿蔔時,慕生忠說,“這戈壁荒野缺水,咱修路缺水,這小蘿蔔就叫水蘿蔔”,並給大家講了“咱們有水蘿蔔吃了,這昆侖山也就有了兩種顏色,雪水河也該有兩個名字了,還有天上飛過的鳥兒的叫聲也是水漉漉的了!”修路工人回憶說,聽了他的話,當時真的感覺戈壁荒野有流水的聲音,幹活也沒有那麼累了。水蘿蔔,吳堡人就這麼叫,春天乾旱的陝北土地上,這僅有的一點水蘿蔔是人們用來醃小菜的,水蘿蔔滋潤了人們乾渴的嘴唇和貧瘠的理想。慕生忠這時肯定想起了遠在千里的陝北高原上的人們,他們就是靠著這水蘿蔔的念想,走過冬天,走進春天……

還有張天恩,一個普普通通的、趕著騾馬搞“運輸”的農民腳夫,卻會扭秧歌、唱民歌、編快板,用自己的激情和才華感染著苦焦的土地和寂寞的趕牲靈道路。自己寫詞作曲創作了《趕牲靈》,這首曲子被譽為中國民歌十大精品之首,他還創作了《賣菜》《忘了娘老子忘不了你》等近百首陝北民歌,被譽為“民歌大師張天恩”“民間藝術家張天恩”。當年在陝西、甘肅、寧夏一帶,沒有人不知道張天恩的。可與他相伴的不只是民歌,還有他的勇敢和革命樂觀主義情懷。1935年,張天恩變賣家產自己買了牲靈,敢為人先,為紅軍秘密運送貨物。1939年,又與綏德警衛區司令員王震結緣,於是革命與張天恩相連。他一邊趕牲靈,一邊宣傳革命。這就有了在中央歌舞團工作的經歷。在京期間,張天恩用原汁原味的吳堡口音向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央首長高歌清唱了自己創作的《趕牲靈》,引來陣陣掌聲。

還有在國內最早提出並系統論證雙軌制價格改革思路的獨立學者張維迎,頂著一頭白髮,用一口標準的吳堡普通話,向世界闡述著自己的經濟理論.......還有賈四貴,用靈巧的雙手和黃土高原賜給他的無窮想像力,剪出一個世界,剪出一個不一樣的陝北......

黃土高坡上的貧瘠摧殘的是人們的身體,卻鍛煉出了人們頑強奮鬥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同樣賦予了人們難得的浪漫主義情懷、革命樂觀主義情懷……

哦,這些開放得熱烈的神奇之“花”,讓吳堡這塊貧瘠的土地大放異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