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業產業鏈整合不完善 “補短板”還需多方發力

——訪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劉家強

本報記者 梁文豔報導

實踐證明, 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不僅能夠帶動農民就業、農民拓展銷售管道, 也是建立現代化農業體系的一項重要發展方式。

2016年11月底發佈的《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2016-2020)年》表示,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不僅是實現“四化同步”、推進城鄉協調發展的戰略選擇, 還是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革中央副主席劉家強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專訪時指出, 雖然在推進農村產業融合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但是仍然存在如產業鏈整合和延伸不夠, 創新經營理念和資金缺乏、有效的產業升級組織者不足等問題。

據劉家強介紹, 以農村基層行政管理組織、農村合作社等為主的農村組織尚不具備引領農業產業升級的能力, 農村合作社規模較小, 多數與農戶僅有產品買賣關係, 沒有形成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機制, 合作社對農戶也未產生實質的生產指導和生產組織的作用。

產業鏈脫節

事實上, 發展現代農業, 不僅需要有科技技術創新, 還要建立大系統、大產業等農業格局, 如何延伸農業產業鏈, 提升農產品價值鏈成為重要一環。 然而, 在現實中, 農業產業鏈涉及到的農業產前農資產品、產中種植或養殖以及產後銷售及深加工缺乏有效的產業鏈整合。

“之所以生產、加工、銷售、銷售等環境相互脫節, 特別是供需脫節, 一方面是因為加工企業、銷售企業資訊溝通不暢通, 種植品種選擇較為隨意, 且種植過程中缺乏品種改良等技術指導及監督控制。 ”劉家強說, 另一方面是未與上游供應方、下有客戶建立穩定、長期的購銷關係, 交易方各自為政, 追求自身短期利益。

毫無疑問, 短暫的市場交易行為不僅導致供需“斷鏈”的情況出現, 還“阻礙”了農業產業鏈向其他產業延伸的創新經營。

那麼, 如何整合農業產業鏈呢?劉家強認為, 要深入市場和農村進行調查,根據實際情況優化農業區域佈局, 突出區域優勢。 優化農產品結構,

挑選出優先發展的特色農產品, 淘汰無特色、不易於形成規模、市場過剩的農產品。

“在生產、流通, 最終銷售過程中注入智慧化、個性化、時尚化的原色,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劉家強說, 在轉變生產方面上, 要變以增產為目的, 圍繞農業特色產品, 縱向探索農產品精深加工和橫向跨行業拓展產業範圍, 規劃觀光農業和遊憩服務等三級產業於一體的農業新業態。

還需多方合力

尤為一提的是, 在互聯網的推動下, 農業也站在了互聯網的“風口”下, 似有“老樹發新芽”的趨勢。

通過業內人士的分析, 互聯網+現代農業不僅能夠助推農業提升產量銷量、還能拓展農民銷售管道。

然而, 農產品在實施互聯網+銷售模式上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難。

劉家強向記者舉例說, 由於蔬果不方便退貨、電商平臺建設運營成本較高等因素, 多數農戶仍持有傳統的以產定銷的經營理念, 普遍採用的銷售方式仍是將農產品運到農貿市場零賣或賣給農產品批發企業。 從這一點說, 農戶未能很好借用互聯網實現訂單農業來增加銷售管道。

“構建農產品電商平臺, 實現訂單農業”。 劉家強說, 這需要政府方面的支援, 例如遇冷、加工、冷藏、配送、資訊追蹤等功能於一體的農產品產地集配中心建設。 在稅收政策、融資環境等方面也要營造食品冷鏈物流發展的政策環境, 培養優秀冷鏈企業, 在與優秀快遞公司加強在冷鏈發展方面探索與合作, 以實現跨區域冷鏈物流網路系統。

劉家強還認為, 逐步引導並支援已具有規模的或農業龍頭企業構建電商銷售平臺, 圍繞電子結算、綜合資訊、品質安全可追溯、物流配送和網上交易等五大管理功能交流與合作, 並可據情況在系統架構、軟體發展、設備購置和後期運營維護等方面結合進程給予低息貸款或獎補資金等支持, 以調動電商企業積極性, 最終實現通過完善的電商服務平臺實現訂單農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