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微信新開機圖刷屏朋友圈,這背後的故事讓人敬畏!

當全國人民被這張圖刷屏的時候

那個為這一刻奉獻了一生的老人

才剛剛去世7個月

……

25日打開微信, 大家都被微信進入介面的變化驚豔了。

6年來, 微信打開後的介面從未發生變化。 而25號這天, 開機畫面換成為了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風雲四號衛星拍攝的畫面。

現在你知道微信的登入介面發生了變化, 你可能也知道地球的圖片是由風雲四號衛星拍攝;

你可能只知道風雲四號馳騁風雲的風光, 你卻不知道它背後的風雲系列工程的奠基人——任新民。

任新民, 中國航太“四老”之一,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工程奠基人。 1949年他從美國密西根大學畢業後毅然回國, 參與中國運載火箭與航太工程, 從運載火箭、彈道導彈、到通訊衛星、氣象衛星、到如今刷屏的風雲系列。 他的名字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那麼陌生, 這是不應該的, 當風雲衛星拍攝的畫面成為微信開機圖, 這一天距離任老去世才過去7個多月。

可以說, 沒有任新民, 也不可能有中國航太在國內外氣象衛星領域的地位, 更不可能有我們當前氣象衛星與歐美形成的三足鼎立之勢。 截至去年底, 我國已成功發射了15顆氣象衛星, 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

之前的微信登入頁是這張經典的“藍色彈珠”, 攝於1972年12月7日, 是“阿波羅17號”宇航員前往月球途中拍攝到的地球。

風雲四號搭載了全球首個大氣垂直探測儀, 是國際上首個在單星上同時搭載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和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的衛星,

相對於地表靜止在赤道正上方35800千米高度。 2016年12月11日, 風雲四號發射, 12月17日定位至東經99.5度。 此前它處於測試期, 從25日起正式投入使用。 為了紀念這個日子, 6年不曾改變登入介面的微信也用這一特殊的方式發來了賀電。

風雲四號A是光學型氣象衛星, 裝載四種先進探測載荷:“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AGRI)、“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GIIRS)、“閃電成像儀”(LMI)和“空間環境監測儀器包”(SEMP)。

風雲四號的解析度很高。 “輻射成像儀”共14通道, 可見光空間解析度500米, 紅外高空間解析度2公里, 全圓盤成像時間15分鐘, 還新增了區域掃描功能, 1000×1000公里區域觀測能力為1分鐘。

同時,風雲四號的誤差很小,才能拍出精准美麗的照片。“圖像定位與配准技術”使衛星圖像定位與配准精度達到1像元,即使在36000公里靜止軌道對地球觀測,誤差亦可控制在1公里之內,補償效率到達98.8%;掃描輻射計技術能感知地面溫度0.1℃的變化,絕對誤差少於1℃。

而且,風雲四號還能快速捕捉瞬間。“閃電成像儀”能一秒鐘拍攝500張閃電圖。 “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有1600多個探測通道,1個小時完成一次垂直探測,光譜解析度達0.625波數,紅外波段空間解析度達16公里,其觀測能力是現有觀測系統的百倍以上。

下面我們來回顧在軌測試期間, 風雲四號衛星為很多極端天氣現象所作的貢獻以及對災害預警提供的有力支撐。下圖為風雲四號衛星第一套彩色合成圖像

絕不讓衛星帶問題上天的奠基人

風雲四號取得了如此的成功,觀測能力是現有系統的上千倍,能感知3.6萬公里以外的湖水水溫,大大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其奠基人功不可沒。

有一個人,曾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曾擔任試驗通信衛星、實用通信衛星、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等6項大型航太工程的總設計師……因此,他又被譽為中國航太的“總總師”。

70歲時,他擔任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工程總師,全面抓總負責,這也讓他與上海航太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就是任新民。

安徽寧國人,導彈總體和液體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太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中國航太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獲得者。50年代起從事導彈與航太型號研製工作,在液體發動機和型號總體技術上貢獻卓著。任新民是兩彈一星元勳之一、“中國航太四老”之一。

風雲一號A、B星後,經歷了一個痛苦的徘徊期。當時,我國衛星水準非常低,發展國產氣象衛星是不是行得通?業記憶體在不小的爭議。有人說,“乾脆就採用國外成熟氣象衛星為我們服務好了。” 國際上歐美等同行也不相信中國會堅持下去。

任老總的“了不起”就在這裡。“他四處奔走,上至國務院,下至國防科工委等各個部門,在中國氣象局等用戶的大力支持下,陳述各種支援國產化的理由,堅定要求支持我們的這支氣象衛星隊伍走下去,並堅信憑我們國家的能力一定能夠蹚出一條路來。”

“1988年9月,風雲一號A星發射前突遇問題,任老總三天三夜陪我們查找問題,絕不讓衛星帶著問題上天。”

半年後,風雲一號B星失控,在高空軌道上高速旋轉,危在旦夕!董瑤海(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風雲四號衛星總設計師)回憶說,當時任老總坐鎮現場指揮,要求必須想盡一切辦法把B星救回來,他說這是國家的財產,不能就這麼放棄了!“當時,我們的孟老總(注:孟執中,風雲一號衛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如今已83歲高齡)與任老總面對面坐著討論,而我們這些年輕人站在一旁大氣不敢喘。”最終,在任新民督戰下,年輕的風雲衛星團隊硬是讓一個高速旋轉的衛星“安靜”下來,為國家挽回了巨大損失。

“沒有任老總,這支隊伍就散了,也不會走到今天。”董瑤海說,靠的就是任老總的努力,才使得後面有了風雲一號C、D兩星的立項。

當時風雲衛星低壽命的主要原因是衛星上的電腦系統對空間環境適應性不強。為解決這個問題,任新民耗費大量精力,協調各方資源解決這一短板。最終,1999年發射的風雲一號C星,實現了長壽命業務運行,一舉達到國際先進水準。2002年5月15日,風雲一號D星也成功發射,運行良好。

2002年任新民(左三)參加風雲一號D星在軌測試總結會

“沒有任老總,我們國家的風雲衛星可能就沒了下文,更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可以成為國際上提供一流氣象衛星服務的國家。”董瑤海說,從這一點上來說,任老總對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的發展功不可沒。

之後,中國風雲氣象衛星開枝散葉。風雲一號衛星的換代產品風雲三號,風雲二號及其升級版風雲四號相繼立項並發射升空。風雲一號、三號系列為第一代和第二代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衛星和風雲四號衛星系列為我國第一代和第二代對地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兩個系列衛星一個繞著地球轉動,一個相對於地球保持靜止。

據統計,如今我國風雲氣象衛星的雲圖每年被數以億計的引用,成為了國內最大的遙感衛星資料庫,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風雲衛星資料。隨著風雲衛星的發展,我國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從七十年代的約50%,提高到了現在的90%。而這些,都離不開當初任新民堅決支持獨立自主發展我國氣象衛星的執著。

其實,風雲一號工程不僅為整個氣象衛星發展奠定了基礎,實際上,後來的低軌遙感衛星平臺都得益于風雲一號的發展。

自從1956年8月從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調任北京,參加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籌建工作,任新民的一生就與中國航太事業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任新民曾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曾擔任試驗衛星通信、實用衛星通信、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等6項大型航太工程的總設計師,被親切地譽為航太的“總總師”。

有人說,任老總的一生波瀾壯闊,因為參與了眾多航太工程的論證、實施。但他自己卻說:“我一生只幹了航太這一件事。”

任新民的航太足跡圖

1956年

1956年,歸國不久的錢學森開始組建我國導彈的專門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在組建專業人才團隊時,錢學森邀請任新民一起創建中國的航太事業,任新民欣然應允。從此,任新民開啟了自己的“航太人生”。

1958年

1958年1月,我國開始了P-2導彈的仿製工作。終於在1960年下半年獲得成功。

上世紀60年代

在中近程導彈的自行設計工作中,任新民擔任這一型號的副總設計師,主管發動機研製工作。

“東風二號”於1964年6月29日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標誌著中國已掌握了自行研製導彈的技術,邁開了獨立研製導彈的步伐。

之後,由任新民全面負責研製工作的“東風三號”研製成功,使中國僅僅用了10年的時間就擁有了完全獨立的中程導彈。

1970年

在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第一次表示,我們也要搞人造地球衛星,該衛星最後被定名為“東方紅一號”,而運載它的火箭為“長征一號”。任新民擔任該型號的總負責人。

經過5年多的艱苦奮鬥,終於在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成功發射了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而揭開了中國航太活動的序幕。

任新民和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等研製試驗的有功人員,被周總理稱為“中國放衛星的人”。

1975年

60歲的任新民被任命為第七工業部副部長,專門負責運載火箭、衛星的研製、發射工作。

任新民參與制定的《關於發展衛星通信問題的報告》得到中央批復,由此拉開了中國航太史上的代號為“331”的通信衛星工程大幕,任老任總設計師。

1980年

1980年5月18日,中國向南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發射了第一枚遠端運載火箭,任新民擔任發射首區技術總指揮。

上世紀80年代

在1986年到1990年5年的時間裡,任新民相繼領導研製和發射成功了5顆通信衛星,為我國的電視、廣播、電教、通信、資料庫提供了有效的服務,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986年

1986年前後,年逾古稀的任新民,又被任命為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工程、改進的返回式遙感衛星工程、新型返回式遙感衛星工程、發射外國衛星工程等5個工程的總設計師。

1988年9月,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發射第一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獲得圓滿成功,當天就收到衛星雲圖照片。

1988年9月7日,我國首次發射氣象衛星“風雲一號”。

1986年他被任命為對外商務發射衛星工程的總設計師。1990年初春,他坐鎮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首次主持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準確送入預定地球同步軌道,圓滿完成了發射合同,實現了我國用國產運載火箭進行國際商業發射零的突破。

1992年

這一年中國的載人飛船工程正式批准立項,自此工程在全國各地有關單位全面開展起來。 此時任新民已經是77歲的老人,但他仍然堅持參加研製中各重大技術難題研討會、各類評審會。後來的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的發射他都要親臨現場。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1992年,耄耋之年的任老,開始著眼於中國的載人航太事業。從那以後,在研製中的各大研討會、評審會上,任老都不曾缺席。

從神一到神五的發射現場,總會看見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被譽為航太“總總師”的他無比眷戀著他深愛的航太事業。

1999年

這一年在兩彈一星元勳頒獎大會上,任新民獲得了功勳獎章。

2003年

2003年10月15日,邁入88歲高齡的任新民,再一次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目送著神舟五號飛船將中國首位太空人楊利偉載上太空遨遊。

2014年

2014年11月,年近百歲的任新民因病住進醫院。住院期間,任新民還時刻關心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製情況。當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雷凡培去醫院看望他,並向他彙報新一代運載火箭在研製過程中取得的最新進展時,任新民聽了非常高興,他說:“真希望‘長五’早點飛上天啊。”

2015年

任新民在北京度過百歲壽辰,精神矍鑠。

2016年

11月3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後,任新民題字祝賀。

2017年2月12日15時,任新民辭世。

低調,倔強、脾氣有些古怪可能是任老留給知道他的人最深刻的印象。採訪過他的人說,任老幹實事,從不說客套話。但只要聊到航太技術問題,他總能侃侃而談。任新民愛穿布鞋,走路如風,總是穿著領子磨破的中山裝,鼻樑上的鏡架年代久遠早就褪色了。

在任老的送別儀式上,老同事這樣評價任老:平易近人,待人謙和。在外面開會,每次想要幫他安排車總會遭到任老的謝絕,身為副部長級別的任老自己騎著自行車就去了。於是,研究所裡的各種會議現場,總會看見任老騎著那輛“全所最破”“一點光亮都看不到”的自行車。但他從不遲到。會後所裡給他的招待只是一碗麵條。

因為,是他要求的。

2009年錢學森去世,當時已經94歲高齡的任新民拄著拐杖,冒雪去送別對他有著伯樂之遇的老戰友。2013年,他成了航太四老中,唯一在世的。

直到去年,年過100的任老仍關注著長征五號的發射。

任老的離去,意味著天上的巨星又多了一顆,這些一生都在幫我們修築“通天大路的”大國工匠們留給我們的出了一個個豐功偉績和名字外,更是一本本中國航太技術的活歷史。

祖國不會忘記,他們一生都在幫我們丈量天空的高度。

任老的一生都獻給了中國的航太事業,然而大多數人在看到這篇文章前可能都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

現在我們關注的都是八卦,把明星們的生日、愛好、星座、軼事記得清清楚楚,但卻從不關心那些在默默推動人類進步的人。但這沒有什麼好苛責的,因為他們就是一群不喜俗世攪擾的人。

偉大的科學家們如散落在戈壁灘上的寶石,反射的璀璨的光芒。在浩如煙海的土石中,他們數量如此稀少,卻如繁星點點,守護著人類的價值。

“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這裡要感謝微信以這種形式讓數億國人知曉科技工作者們的努力,而今天這篇任新民院士的故事也值得我們大家一起分享,共勉。

想要獲取更多英語學習乾貨

就打開微信公眾號,搜索“阿卡索資訊訂閱號”

領取免費1對1外教口語課: https://m.acadsoc.com.cn/lpregister.aspx?search=328371

同時,風雲四號的誤差很小,才能拍出精准美麗的照片。“圖像定位與配准技術”使衛星圖像定位與配准精度達到1像元,即使在36000公里靜止軌道對地球觀測,誤差亦可控制在1公里之內,補償效率到達98.8%;掃描輻射計技術能感知地面溫度0.1℃的變化,絕對誤差少於1℃。

而且,風雲四號還能快速捕捉瞬間。“閃電成像儀”能一秒鐘拍攝500張閃電圖。 “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有1600多個探測通道,1個小時完成一次垂直探測,光譜解析度達0.625波數,紅外波段空間解析度達16公里,其觀測能力是現有觀測系統的百倍以上。

下面我們來回顧在軌測試期間, 風雲四號衛星為很多極端天氣現象所作的貢獻以及對災害預警提供的有力支撐。下圖為風雲四號衛星第一套彩色合成圖像

絕不讓衛星帶問題上天的奠基人

風雲四號取得了如此的成功,觀測能力是現有系統的上千倍,能感知3.6萬公里以外的湖水水溫,大大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其奠基人功不可沒。

有一個人,曾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曾擔任試驗通信衛星、實用通信衛星、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等6項大型航太工程的總設計師……因此,他又被譽為中國航太的“總總師”。

70歲時,他擔任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工程總師,全面抓總負責,這也讓他與上海航太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就是任新民。

安徽寧國人,導彈總體和液體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太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中國航太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獲得者。50年代起從事導彈與航太型號研製工作,在液體發動機和型號總體技術上貢獻卓著。任新民是兩彈一星元勳之一、“中國航太四老”之一。

風雲一號A、B星後,經歷了一個痛苦的徘徊期。當時,我國衛星水準非常低,發展國產氣象衛星是不是行得通?業記憶體在不小的爭議。有人說,“乾脆就採用國外成熟氣象衛星為我們服務好了。” 國際上歐美等同行也不相信中國會堅持下去。

任老總的“了不起”就在這裡。“他四處奔走,上至國務院,下至國防科工委等各個部門,在中國氣象局等用戶的大力支持下,陳述各種支援國產化的理由,堅定要求支持我們的這支氣象衛星隊伍走下去,並堅信憑我們國家的能力一定能夠蹚出一條路來。”

“1988年9月,風雲一號A星發射前突遇問題,任老總三天三夜陪我們查找問題,絕不讓衛星帶著問題上天。”

半年後,風雲一號B星失控,在高空軌道上高速旋轉,危在旦夕!董瑤海(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風雲四號衛星總設計師)回憶說,當時任老總坐鎮現場指揮,要求必須想盡一切辦法把B星救回來,他說這是國家的財產,不能就這麼放棄了!“當時,我們的孟老總(注:孟執中,風雲一號衛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如今已83歲高齡)與任老總面對面坐著討論,而我們這些年輕人站在一旁大氣不敢喘。”最終,在任新民督戰下,年輕的風雲衛星團隊硬是讓一個高速旋轉的衛星“安靜”下來,為國家挽回了巨大損失。

“沒有任老總,這支隊伍就散了,也不會走到今天。”董瑤海說,靠的就是任老總的努力,才使得後面有了風雲一號C、D兩星的立項。

當時風雲衛星低壽命的主要原因是衛星上的電腦系統對空間環境適應性不強。為解決這個問題,任新民耗費大量精力,協調各方資源解決這一短板。最終,1999年發射的風雲一號C星,實現了長壽命業務運行,一舉達到國際先進水準。2002年5月15日,風雲一號D星也成功發射,運行良好。

2002年任新民(左三)參加風雲一號D星在軌測試總結會

“沒有任老總,我們國家的風雲衛星可能就沒了下文,更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可以成為國際上提供一流氣象衛星服務的國家。”董瑤海說,從這一點上來說,任老總對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的發展功不可沒。

之後,中國風雲氣象衛星開枝散葉。風雲一號衛星的換代產品風雲三號,風雲二號及其升級版風雲四號相繼立項並發射升空。風雲一號、三號系列為第一代和第二代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衛星和風雲四號衛星系列為我國第一代和第二代對地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兩個系列衛星一個繞著地球轉動,一個相對於地球保持靜止。

據統計,如今我國風雲氣象衛星的雲圖每年被數以億計的引用,成為了國內最大的遙感衛星資料庫,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風雲衛星資料。隨著風雲衛星的發展,我國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從七十年代的約50%,提高到了現在的90%。而這些,都離不開當初任新民堅決支持獨立自主發展我國氣象衛星的執著。

其實,風雲一號工程不僅為整個氣象衛星發展奠定了基礎,實際上,後來的低軌遙感衛星平臺都得益于風雲一號的發展。

自從1956年8月從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調任北京,參加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籌建工作,任新民的一生就與中國航太事業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任新民曾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曾擔任試驗衛星通信、實用衛星通信、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等6項大型航太工程的總設計師,被親切地譽為航太的“總總師”。

有人說,任老總的一生波瀾壯闊,因為參與了眾多航太工程的論證、實施。但他自己卻說:“我一生只幹了航太這一件事。”

任新民的航太足跡圖

1956年

1956年,歸國不久的錢學森開始組建我國導彈的專門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在組建專業人才團隊時,錢學森邀請任新民一起創建中國的航太事業,任新民欣然應允。從此,任新民開啟了自己的“航太人生”。

1958年

1958年1月,我國開始了P-2導彈的仿製工作。終於在1960年下半年獲得成功。

上世紀60年代

在中近程導彈的自行設計工作中,任新民擔任這一型號的副總設計師,主管發動機研製工作。

“東風二號”於1964年6月29日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標誌著中國已掌握了自行研製導彈的技術,邁開了獨立研製導彈的步伐。

之後,由任新民全面負責研製工作的“東風三號”研製成功,使中國僅僅用了10年的時間就擁有了完全獨立的中程導彈。

1970年

在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第一次表示,我們也要搞人造地球衛星,該衛星最後被定名為“東方紅一號”,而運載它的火箭為“長征一號”。任新民擔任該型號的總負責人。

經過5年多的艱苦奮鬥,終於在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成功發射了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而揭開了中國航太活動的序幕。

任新民和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等研製試驗的有功人員,被周總理稱為“中國放衛星的人”。

1975年

60歲的任新民被任命為第七工業部副部長,專門負責運載火箭、衛星的研製、發射工作。

任新民參與制定的《關於發展衛星通信問題的報告》得到中央批復,由此拉開了中國航太史上的代號為“331”的通信衛星工程大幕,任老任總設計師。

1980年

1980年5月18日,中國向南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發射了第一枚遠端運載火箭,任新民擔任發射首區技術總指揮。

上世紀80年代

在1986年到1990年5年的時間裡,任新民相繼領導研製和發射成功了5顆通信衛星,為我國的電視、廣播、電教、通信、資料庫提供了有效的服務,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986年

1986年前後,年逾古稀的任新民,又被任命為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工程、改進的返回式遙感衛星工程、新型返回式遙感衛星工程、發射外國衛星工程等5個工程的總設計師。

1988年9月,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發射第一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獲得圓滿成功,當天就收到衛星雲圖照片。

1988年9月7日,我國首次發射氣象衛星“風雲一號”。

1986年他被任命為對外商務發射衛星工程的總設計師。1990年初春,他坐鎮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首次主持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準確送入預定地球同步軌道,圓滿完成了發射合同,實現了我國用國產運載火箭進行國際商業發射零的突破。

1992年

這一年中國的載人飛船工程正式批准立項,自此工程在全國各地有關單位全面開展起來。 此時任新民已經是77歲的老人,但他仍然堅持參加研製中各重大技術難題研討會、各類評審會。後來的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的發射他都要親臨現場。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1992年,耄耋之年的任老,開始著眼於中國的載人航太事業。從那以後,在研製中的各大研討會、評審會上,任老都不曾缺席。

從神一到神五的發射現場,總會看見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被譽為航太“總總師”的他無比眷戀著他深愛的航太事業。

1999年

這一年在兩彈一星元勳頒獎大會上,任新民獲得了功勳獎章。

2003年

2003年10月15日,邁入88歲高齡的任新民,再一次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目送著神舟五號飛船將中國首位太空人楊利偉載上太空遨遊。

2014年

2014年11月,年近百歲的任新民因病住進醫院。住院期間,任新民還時刻關心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製情況。當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雷凡培去醫院看望他,並向他彙報新一代運載火箭在研製過程中取得的最新進展時,任新民聽了非常高興,他說:“真希望‘長五’早點飛上天啊。”

2015年

任新民在北京度過百歲壽辰,精神矍鑠。

2016年

11月3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後,任新民題字祝賀。

2017年2月12日15時,任新民辭世。

低調,倔強、脾氣有些古怪可能是任老留給知道他的人最深刻的印象。採訪過他的人說,任老幹實事,從不說客套話。但只要聊到航太技術問題,他總能侃侃而談。任新民愛穿布鞋,走路如風,總是穿著領子磨破的中山裝,鼻樑上的鏡架年代久遠早就褪色了。

在任老的送別儀式上,老同事這樣評價任老:平易近人,待人謙和。在外面開會,每次想要幫他安排車總會遭到任老的謝絕,身為副部長級別的任老自己騎著自行車就去了。於是,研究所裡的各種會議現場,總會看見任老騎著那輛“全所最破”“一點光亮都看不到”的自行車。但他從不遲到。會後所裡給他的招待只是一碗麵條。

因為,是他要求的。

2009年錢學森去世,當時已經94歲高齡的任新民拄著拐杖,冒雪去送別對他有著伯樂之遇的老戰友。2013年,他成了航太四老中,唯一在世的。

直到去年,年過100的任老仍關注著長征五號的發射。

任老的離去,意味著天上的巨星又多了一顆,這些一生都在幫我們修築“通天大路的”大國工匠們留給我們的出了一個個豐功偉績和名字外,更是一本本中國航太技術的活歷史。

祖國不會忘記,他們一生都在幫我們丈量天空的高度。

任老的一生都獻給了中國的航太事業,然而大多數人在看到這篇文章前可能都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

現在我們關注的都是八卦,把明星們的生日、愛好、星座、軼事記得清清楚楚,但卻從不關心那些在默默推動人類進步的人。但這沒有什麼好苛責的,因為他們就是一群不喜俗世攪擾的人。

偉大的科學家們如散落在戈壁灘上的寶石,反射的璀璨的光芒。在浩如煙海的土石中,他們數量如此稀少,卻如繁星點點,守護著人類的價值。

“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這裡要感謝微信以這種形式讓數億國人知曉科技工作者們的努力,而今天這篇任新民院士的故事也值得我們大家一起分享,共勉。

想要獲取更多英語學習乾貨

就打開微信公眾號,搜索“阿卡索資訊訂閱號”

領取免費1對1外教口語課: https://m.acadsoc.com.cn/lpregister.aspx?search=328371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