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們為何還沒有放棄北上廣,只因缺一個這樣的家與庭丨走尋

院子之中見自己

20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 走尋小編給自己買了哨子和礦泉水放在枕邊, 想著萬一地震來了, 被壓在廢墟底下時, 可以第一時間有水喝, 使勁吹哨子吸引救援人員。

那些靠枕邊物勉強入眠的夜裡, 每天夢裡都是老家的小院子:很多年前的夏天, 為了預防地震, 我們都把鋪蓋放在院子裡睡覺, 伴著月光看著院子裡的樹影睡覺, 清涼靜謐, 令人無限回味。

▲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濟陽鄉濟中村鳳陽堡

因為院子開闊, 有著溫暖酥潤的土地, 睡在這裡不怕地震, 那是記憶中最美的一份安全感。

秋天,

院子鋪遍了搓下來曬的玉米粒, 整個院子一片金黃, 走在上面, 硌得腳既疼又舒服, 樹葉是黃的, 天是藍的。 一口機井, 一個狗圈, 三棵棗樹的“單調”小院子, 卻回味無窮。

▲ 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橋河岔鄉劉家峁村姜氏莊園

無數人都有類似的回憶, 無論你是否曾在小院裡長住, 但它的開闊和靜謐, 那份怡然自得, 都是我們現在生活中最值得珍視的。

中國現在的城市和城鄉結合部、農村的院子越來越少了, 就算有也越來越被水泥之類的鋪裝所摧毀, 在急速發展中, 我們逐漸忘卻了院子曾舒緩了曾經的時間, 而幾千年生活沉澱下的院子裡, 溫情越來越少。

▲ 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三都鄉松莊村

其實, 中國人之所以把“家”叫“家庭”,

就是因為家家都有庭院。

梁思成認為, 院子是中國人居的核心所在, 庭院便是“室外起居室”。 有了一個自己的院子, 才算是有了著落。 院子既是一個物質空間, 也是一個精神空間。

▲ 安徽省黃山市休甯縣海陽鎮秀陽鄉溪頭村

我們夢想中的家園, 多半都有一個與家相連的庭院, 可以滿足所有家庭成員的夢想, 靜思獨處、凝神閱讀、品茗小憩、會客派對, 甚至遊園賞花、玩耍嬉戲……

▲ 院中一隅

只是城市化進程悄悄改變了一切。 對許多中國人來說, 傳統的院子生活在經歷了久遠的時光變遷後, 已成為記憶中的象徵。

院子之中見天地

“宅中有園, 園中有屋, 屋中有院, 院中有樹, 樹上見天, 天中有月。 不亦快哉!”

——林語堂

中國人的院子, 不單是家的“院子”, 它更是一個完整而獨立的“自然”。 中國的院子, 無論從皇家園林到農家小院, 都不經意間強調著“師法自然”的生態理念, 以自然風光為主體, 將庭院萬象融入自然中。

▲ 俯仰之間

一個庭院即是一個世界。

在風和日麗天,抑或月朗星稀夜,坐擁寂靜的坊巷與圍合的庭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於俯仰之間參天悟地,這便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習慣了的居住方式,也是植根於我們心中濃得化不開的院子情結。

▲ 民宿裡帶有呼吸的院子

院子對於中國人的影響深刻而廣泛,萬眾矚目的馮小剛全新力作《芳華》中,為了電影的拍攝,馮小剛就再次斥鉅資打造一座院子。

這位從小生活在軍區大院,作為老北京大院子弟的導演,這份院子情結可謂與生俱來。馮小剛拍過很多部經典電影,依然“走不出”一座院子。

▲ 窗在院子中是框景

參演《老炮兒》,讓馮小剛迷上了對中國建築文化的表現。

為拍攝《夜宴》,他耗費鉅資修建一座“太子別院”,遞增高度的圓形院子式建築,全部由竹子搭建,清新雅致,韻味十足而又不失尊貴。

他不無惋惜地說:拍電影《夜宴》的時候我和葉錦添一起合作搭了幾所院子,非常有意思,遺憾的是我們在攝影棚裡面搭的,影片拍完就拆了。

▲ 院門是該推還是該敲

但是,如果地產開發商把院子做好,凝固下來,這是很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

馮小剛更是解釋道:很多人買別墅,其實他們不知道住在別墅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有院子,中國人老希望房子有多大,其實你房子再大,沒有院子,這個房子還是有很大的缺陷,寧可房子小一些,也要讓院子寬闊一點。

▲ 院中之景皆寓意

因為我覺得院子,圍牆外面風雲激蕩,把門一關,坐在院子裡面的時候你就可以聽到滴水成韻,葡萄架下,石榴樹下那種輝煌。

不僅是馮小剛,院子是文人墨客,乃至所有中國人內心深處無法割捨的情結,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浪漫的藝術創作中,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 文人的庭院

院子,名人才情傾慕之。大師先賢魯迅、朱自清、季羨林,當代名家王蒙、王安憶、餘光中。

從江南說到北國,從敘往事到抒閒情,從皇家氣象談到百姓民居,說的都是傳統院子居住的品格和精神。

▲ 通透之美

朱光潛的學生看到老師家裡院子裡落了厚厚的落葉,趕忙幫他去掃,朱光潛卻連忙攔住:我好不容易才積了滿滿一院子落葉,多美!

中國的故事裡,永遠有院子。每個院子的故事卻又不盡相同。

▲ 層次之美

靜處院子之中,時刻都在受環境的浸染,也定會染上院子的氣質,竹之虛心堅韌,石之圓潤穩重,水之和善溫婉,融入到了居者的氣質裡,再也揮之不去 ,於浮世清歡裡細煮光陰在得失榮辱中點綴流年。

▲ 融于自然

我們和日月星辰對話,和江河湖海晤談,和每一棵樹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鬢廝磨,才會頓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時間之貴。

院子之中見眾生

“青竹修修,落花滿庭 ”正如烏托邦之於西方,西方人也深諳院子對中國人乃至世界的偉大意義。

《院子裡的中國》編著者黃其森卻說: “從90年代末,中國用了20多年把西方的各式建築風格抄了一遍現在是時候來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建築和居住方式。”

▲ 流芳園位於美國洛杉磯近郊亨廷頓植物園內

而時至今日,被我們遺棄和視為“落後”的院子,卻備受西方的珍視,在他們看來,這就是東方生活美學的最高理想。

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有一件極為特殊的藏品,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例園林出口工程,當時他的施工更是受到尼克森總統親赴現場視察。

▲ 美國前總統尼克森也曾造訪明軒,並為之傾倒並讚歎不已,留下了很高的評價

它就是馳名中外的明軒,是中國第一例園林出口工程,開創中國園林工程出口的先河。

明軒建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內,佈局設計吸取蘇州古典園林網師園殿春簃小院的精華,建造精巧完美,是境外造園的經典之作,被譽為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永恆展品,獲得"工藝品質達到了值得博物館和您的政府自豪的標準"的高度評價。

▲ 明軒 位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不僅是紐約,其實中國的院子,自古以來在海外就有大量簇擁。

2017年初,CNN曾放出一條爆炸性消息。其盤點的2016全球最貴的房產估值超過10億人民幣的“蘇州桃花源”就排在第一。

▲ 新聞截圖

中國的院子深刻影響了歐洲的造園藝術,但是外國人多大只能看到中國造園藝術中的形式,其中他們對於其中的哲學和生活理念,卻不甚瞭解。

到了今天,中式園林也成為了中國文化在海外的使者。從紐約到法蘭克福,從歐洲到美洲它們無不以巧奪天工,讓外國人為之讚歎。

▲ 蘇州桃花源

千年以來,泱泱中華文明向外傳播時,使用的不是戰馬長矛。依靠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絲綢之路上的駝隊和善意,是這些讓人流連忘返的園林與庭院我們在用美與文化和世界打交道。

處在院子之中,便是直面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天人合一的恬淡安適即是如此。

▲ 寄興園 位於美國紐約斯坦頓島植物園內

▲ 溫哥華中山公園“逸園”

▲ 蘭蘇園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唐人街

▲ 愛蘇園位於愛爾蘭都柏林

在古代,即使是乾隆的臥房也不過十來平米,但是乾隆從北到南卻又有那麼多氣勢恢宏的皇家園林,不說別的,在北京的任何一個皇家園林遊玩,都會走得累不可支,在時間上更是極為倉促!

▲ 春華園 位於德國法蘭克福貝特曼公園內

所以類似“頤和園一日遊”式的遊覽, 這樣的匆匆一瞥,都是糟踐在院子裡的好時光。

中國的所有院子,無論是皇家原來蘇州園林,還是農家小院,都是告訴世界,靜處院子,即是親近整個世界,止於顛沛和妄想,讓自己歸於平靜,而後世界才能在平靜祥和中運轉。

▲ 姑蘇園 位於瑞士日內瓦世貿組織總部院落內

談及理想的生活,老舍曾說:

我理想中的生活,不是房子車子票子,但是理想的生活中院子必須很大,靠牆有幾株小果木樹。除了一塊長方的土地,平坦無草,足夠打開太極拳的。

其他的地方就都種著花草——沒有一種珍貴費事的,只求昌茂多花。屋中至少有一隻花貓,院中至少也有一兩盆金魚;小樹上懸著小籠,二三綠幗幗隨意地鳴著。

▲ 老舍

在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中,和我們一樣,身處當代的馮唐說他理想的房子裡,也要有個大點兒的院子:

有樹,最好是果樹或者花樹或者又開花又結果。自家的果子長得再難看也甜。哪怕花期再短、平時打理再煩,每年花樹開花的那幾天,在樹下支張桌子,擺簡單的酒菜,開順口的酒,看繁花在風裡、在暮色裡、在月光裡動,也值了。

▲ 院中亭廊

有禽獸,大大小小的鳥用不同方言叫,松鼠、野貓、鹿不定時地來看看你在讀什麼書,知道你沒有殺心,見你靠近也不躲避,稍稍側身,讓你走過去而已。

老舍更說:他的院子頂好是在北平,其次是成都或青島,至壞也得在蘇州。無論怎樣吧,反正必須在中國,因為中國是頂文明平安的國家;理想的家庭必須在理想的國家內也。

▲ 綠意盎然

而現在,我們生活於城市之中,難免感慨,謐境難尋,草木稀疏。

蝸居于城市叢林,有一間院子,已然成為一種奢侈的生活方式。閉塞和大同小異的樓宇,同化了我們的生活,趕場式的生活中,為了應付每日的辛勞,我們無法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 如夢如幻

那麼,我們的院子又在何處?

走尋君覺得,我們的院子在我們與自然接觸的點點滴滴之間。

當我們遺失了院子這處精神家園的時候,我們更該勇猛精進,不只是為了回味。

▲ 寧波四明香堂

更要時時走進自然,感受每個與自然接觸的瞬間,融入其中重識自己的同時,為我們心中的院子,圓一個夢。

看看“院”這個字,左邊耳朵,右邊是終結,它就是要讓你聽到止息的信號,讓你安定下來,忘掉對功名利祿急切的追求,讓急著功成名就的惴惴不安的幼稚心態(急字上面代表雛,下面是心),在安靜中成長。

▲ 素雅

忘掉迫切的功利追求,你才能睜開被欲望遮蔽的雙眼,真正發現未知之美,發現自然的美好,而後遍地是庭院,自然處處是清歡。

走尋作品,轉載請注

▲ 俯仰之間

一個庭院即是一個世界。

在風和日麗天,抑或月朗星稀夜,坐擁寂靜的坊巷與圍合的庭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於俯仰之間參天悟地,這便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習慣了的居住方式,也是植根於我們心中濃得化不開的院子情結。

▲ 民宿裡帶有呼吸的院子

院子對於中國人的影響深刻而廣泛,萬眾矚目的馮小剛全新力作《芳華》中,為了電影的拍攝,馮小剛就再次斥鉅資打造一座院子。

這位從小生活在軍區大院,作為老北京大院子弟的導演,這份院子情結可謂與生俱來。馮小剛拍過很多部經典電影,依然“走不出”一座院子。

▲ 窗在院子中是框景

參演《老炮兒》,讓馮小剛迷上了對中國建築文化的表現。

為拍攝《夜宴》,他耗費鉅資修建一座“太子別院”,遞增高度的圓形院子式建築,全部由竹子搭建,清新雅致,韻味十足而又不失尊貴。

他不無惋惜地說:拍電影《夜宴》的時候我和葉錦添一起合作搭了幾所院子,非常有意思,遺憾的是我們在攝影棚裡面搭的,影片拍完就拆了。

▲ 院門是該推還是該敲

但是,如果地產開發商把院子做好,凝固下來,這是很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

馮小剛更是解釋道:很多人買別墅,其實他們不知道住在別墅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有院子,中國人老希望房子有多大,其實你房子再大,沒有院子,這個房子還是有很大的缺陷,寧可房子小一些,也要讓院子寬闊一點。

▲ 院中之景皆寓意

因為我覺得院子,圍牆外面風雲激蕩,把門一關,坐在院子裡面的時候你就可以聽到滴水成韻,葡萄架下,石榴樹下那種輝煌。

不僅是馮小剛,院子是文人墨客,乃至所有中國人內心深處無法割捨的情結,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浪漫的藝術創作中,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 文人的庭院

院子,名人才情傾慕之。大師先賢魯迅、朱自清、季羨林,當代名家王蒙、王安憶、餘光中。

從江南說到北國,從敘往事到抒閒情,從皇家氣象談到百姓民居,說的都是傳統院子居住的品格和精神。

▲ 通透之美

朱光潛的學生看到老師家裡院子裡落了厚厚的落葉,趕忙幫他去掃,朱光潛卻連忙攔住:我好不容易才積了滿滿一院子落葉,多美!

中國的故事裡,永遠有院子。每個院子的故事卻又不盡相同。

▲ 層次之美

靜處院子之中,時刻都在受環境的浸染,也定會染上院子的氣質,竹之虛心堅韌,石之圓潤穩重,水之和善溫婉,融入到了居者的氣質裡,再也揮之不去 ,於浮世清歡裡細煮光陰在得失榮辱中點綴流年。

▲ 融于自然

我們和日月星辰對話,和江河湖海晤談,和每一棵樹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鬢廝磨,才會頓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時間之貴。

院子之中見眾生

“青竹修修,落花滿庭 ”正如烏托邦之於西方,西方人也深諳院子對中國人乃至世界的偉大意義。

《院子裡的中國》編著者黃其森卻說: “從90年代末,中國用了20多年把西方的各式建築風格抄了一遍現在是時候來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建築和居住方式。”

▲ 流芳園位於美國洛杉磯近郊亨廷頓植物園內

而時至今日,被我們遺棄和視為“落後”的院子,卻備受西方的珍視,在他們看來,這就是東方生活美學的最高理想。

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有一件極為特殊的藏品,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例園林出口工程,當時他的施工更是受到尼克森總統親赴現場視察。

▲ 美國前總統尼克森也曾造訪明軒,並為之傾倒並讚歎不已,留下了很高的評價

它就是馳名中外的明軒,是中國第一例園林出口工程,開創中國園林工程出口的先河。

明軒建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內,佈局設計吸取蘇州古典園林網師園殿春簃小院的精華,建造精巧完美,是境外造園的經典之作,被譽為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永恆展品,獲得"工藝品質達到了值得博物館和您的政府自豪的標準"的高度評價。

▲ 明軒 位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不僅是紐約,其實中國的院子,自古以來在海外就有大量簇擁。

2017年初,CNN曾放出一條爆炸性消息。其盤點的2016全球最貴的房產估值超過10億人民幣的“蘇州桃花源”就排在第一。

▲ 新聞截圖

中國的院子深刻影響了歐洲的造園藝術,但是外國人多大只能看到中國造園藝術中的形式,其中他們對於其中的哲學和生活理念,卻不甚瞭解。

到了今天,中式園林也成為了中國文化在海外的使者。從紐約到法蘭克福,從歐洲到美洲它們無不以巧奪天工,讓外國人為之讚歎。

▲ 蘇州桃花源

千年以來,泱泱中華文明向外傳播時,使用的不是戰馬長矛。依靠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絲綢之路上的駝隊和善意,是這些讓人流連忘返的園林與庭院我們在用美與文化和世界打交道。

處在院子之中,便是直面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天人合一的恬淡安適即是如此。

▲ 寄興園 位於美國紐約斯坦頓島植物園內

▲ 溫哥華中山公園“逸園”

▲ 蘭蘇園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唐人街

▲ 愛蘇園位於愛爾蘭都柏林

在古代,即使是乾隆的臥房也不過十來平米,但是乾隆從北到南卻又有那麼多氣勢恢宏的皇家園林,不說別的,在北京的任何一個皇家園林遊玩,都會走得累不可支,在時間上更是極為倉促!

▲ 春華園 位於德國法蘭克福貝特曼公園內

所以類似“頤和園一日遊”式的遊覽, 這樣的匆匆一瞥,都是糟踐在院子裡的好時光。

中國的所有院子,無論是皇家原來蘇州園林,還是農家小院,都是告訴世界,靜處院子,即是親近整個世界,止於顛沛和妄想,讓自己歸於平靜,而後世界才能在平靜祥和中運轉。

▲ 姑蘇園 位於瑞士日內瓦世貿組織總部院落內

談及理想的生活,老舍曾說:

我理想中的生活,不是房子車子票子,但是理想的生活中院子必須很大,靠牆有幾株小果木樹。除了一塊長方的土地,平坦無草,足夠打開太極拳的。

其他的地方就都種著花草——沒有一種珍貴費事的,只求昌茂多花。屋中至少有一隻花貓,院中至少也有一兩盆金魚;小樹上懸著小籠,二三綠幗幗隨意地鳴著。

▲ 老舍

在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中,和我們一樣,身處當代的馮唐說他理想的房子裡,也要有個大點兒的院子:

有樹,最好是果樹或者花樹或者又開花又結果。自家的果子長得再難看也甜。哪怕花期再短、平時打理再煩,每年花樹開花的那幾天,在樹下支張桌子,擺簡單的酒菜,開順口的酒,看繁花在風裡、在暮色裡、在月光裡動,也值了。

▲ 院中亭廊

有禽獸,大大小小的鳥用不同方言叫,松鼠、野貓、鹿不定時地來看看你在讀什麼書,知道你沒有殺心,見你靠近也不躲避,稍稍側身,讓你走過去而已。

老舍更說:他的院子頂好是在北平,其次是成都或青島,至壞也得在蘇州。無論怎樣吧,反正必須在中國,因為中國是頂文明平安的國家;理想的家庭必須在理想的國家內也。

▲ 綠意盎然

而現在,我們生活於城市之中,難免感慨,謐境難尋,草木稀疏。

蝸居于城市叢林,有一間院子,已然成為一種奢侈的生活方式。閉塞和大同小異的樓宇,同化了我們的生活,趕場式的生活中,為了應付每日的辛勞,我們無法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 如夢如幻

那麼,我們的院子又在何處?

走尋君覺得,我們的院子在我們與自然接觸的點點滴滴之間。

當我們遺失了院子這處精神家園的時候,我們更該勇猛精進,不只是為了回味。

▲ 寧波四明香堂

更要時時走進自然,感受每個與自然接觸的瞬間,融入其中重識自己的同時,為我們心中的院子,圓一個夢。

看看“院”這個字,左邊耳朵,右邊是終結,它就是要讓你聽到止息的信號,讓你安定下來,忘掉對功名利祿急切的追求,讓急著功成名就的惴惴不安的幼稚心態(急字上面代表雛,下面是心),在安靜中成長。

▲ 素雅

忘掉迫切的功利追求,你才能睜開被欲望遮蔽的雙眼,真正發現未知之美,發現自然的美好,而後遍地是庭院,自然處處是清歡。

走尋作品,轉載請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