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弘揚傳統醫學 守護百姓健康

中醫藥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相容並蓄、創新開放,形成了獨特的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防治觀,實現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融合和統一。

隨著人們健康觀念變化和醫學模式轉變,中醫藥越來越顯示出獨特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醫藥文化的傳承發展,明確提出“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要求,並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對中醫藥發展進行全面謀劃和系統部署。 2015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醫藥法(草案)》,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法制保障。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了一系列振興中醫藥發展、服務健康中國建設的任務和舉措。 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把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對新時期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作出系統部署。

這些決策部署,為我市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了《進一步加快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意見》《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檔,並將中醫藥服務及健康教育納入公共衛生服務,為促進全市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基礎。 市級財政每年為衛生部門預算中醫藥專項經費支援中醫藥事業發展。

目前,市縣區衛生行政部門均設立了中醫科(中醫股),配備專職中醫藥管理人員,市、縣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婦幼保健院(站)組建了中醫藥管理和業務科室,開展中醫藥服務。 全市11所綜合醫院均設置了中醫藥管理科,具體負責中醫藥業務管理工作,設置中醫病床322張,占綜合醫院總床位數的5.6%,中醫科配備人員140多名。

各醫院門診均設立了中醫科、中藥房、煎藥室,建立了中醫藥業務指標考核制度,逐步落實了西醫科室中藥消耗量、中醫科短期治療人次及康復治療量等考核指標,中醫院中醫藥治療率納入醫院等級評審必須指標。

艾灸

目前,隴西縣、岷縣已創建成為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安定區、臨洮縣正在積極創建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通渭縣、漳縣、渭源縣正在積極創建全省中醫藥工作先進縣。 各中醫院以名醫創名科、以名科建名院。 已創建針灸、康復等國家、省、市級特色專科12個,有省市級名中醫41名,省市級鄉村名中醫34名。 全市創建有省級中醫特色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5個,建成中醫館77個;全市已有77個鄉鎮衛生院和110個村衛生室達到中醫特色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標準,所有基層醫療機構都能提供中醫藥服務。

火療

為全市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配發了價值400多萬元的中藥櫃、多功能牽引床、煎藥機等10類2278件中醫設備,並為各基層醫療機構配置了150台蠟療機。 現多數醫療機構能開展中醫針灸、理療、蠟療、薰蒸、正骨、足療、藥浴等多種服務,使中醫藥元素更加突出。

以62名省市名中醫和102名中醫(藥)師為師資與700名繼承人建立了師徒關係,培訓200多人,今年針對10種地方常見病,篩選10種中醫適宜技術,對中醫藥服務人員進行培訓。

中醫適宜技術培訓如火如荼

積極挖掘推廣傳統中醫療法。對全市常見病疾病譜進行了排序,並根據疾病譜和各縣域道地中藥材資源,挖掘整理有獨特療效的民間處方、驗方80多個,統一審定彙編2600冊,組織基層衛生人員學習運用,利用地產中藥材向群眾提供中醫藥服務。向省上申報中醫藥專方專藥或院內製劑12個,在全省範圍內推廣使用。

把開展中醫藥“治未病”和醫療保健服務結合起來,開展了一系列中醫藥知識健康教育和疾病康復、亞健康干預等工作。特別注重中醫藥文化建設,在主要道路幹線兩旁刷寫中醫藥優惠政策和健康教育宣傳標語,在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內部全力營造中醫藥文化氛圍,製作懸掛歷代名老中醫藥專家畫像,建立健康教育專欄,公佈中醫藥“治未病”知識和中醫藥食療處方,書寫張貼中醫藥大家名言、醫訓,在醫療服務中努力體現和滲透中醫藥人文服務理念。深入開展中醫藥健康教育“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活動,大力開展中醫藥巡診巡講,組織《皇甫謐》等現代秦劇大型演出觀看活動和“中醫藥師承教育千人拜師大會”,唱響“千年藥鄉?養生定西”品牌,宣導中醫藥養生方法,圍繞“兩河(洮河-渭河)、兩山(貴清山-遮陽山)、兩園、一中心”,著手建設中醫藥生態旅遊園、中醫藥養生園、養生文化社區,開發推廣藥膳和中醫藥養生產品等,全力發展定西市生態養生旅遊。

 健康教育遍及城鎮鄉村

如今,在城鎮,形成以中醫(民族醫、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類門診部和診所以及綜合醫院中醫類臨床科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主的城市中醫醫療服務網路。在農村,形成由縣級中醫醫院、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臨床科室、鄉鎮衛生院中醫科和村衛生室為主的農村中醫醫療服務網路,提供基本中醫醫療預防保健服務。岐黃之術,已經成為守護定西人民健康的綠色屏障

中醫適宜技術培訓如火如荼

積極挖掘推廣傳統中醫療法。對全市常見病疾病譜進行了排序,並根據疾病譜和各縣域道地中藥材資源,挖掘整理有獨特療效的民間處方、驗方80多個,統一審定彙編2600冊,組織基層衛生人員學習運用,利用地產中藥材向群眾提供中醫藥服務。向省上申報中醫藥專方專藥或院內製劑12個,在全省範圍內推廣使用。

把開展中醫藥“治未病”和醫療保健服務結合起來,開展了一系列中醫藥知識健康教育和疾病康復、亞健康干預等工作。特別注重中醫藥文化建設,在主要道路幹線兩旁刷寫中醫藥優惠政策和健康教育宣傳標語,在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內部全力營造中醫藥文化氛圍,製作懸掛歷代名老中醫藥專家畫像,建立健康教育專欄,公佈中醫藥“治未病”知識和中醫藥食療處方,書寫張貼中醫藥大家名言、醫訓,在醫療服務中努力體現和滲透中醫藥人文服務理念。深入開展中醫藥健康教育“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活動,大力開展中醫藥巡診巡講,組織《皇甫謐》等現代秦劇大型演出觀看活動和“中醫藥師承教育千人拜師大會”,唱響“千年藥鄉?養生定西”品牌,宣導中醫藥養生方法,圍繞“兩河(洮河-渭河)、兩山(貴清山-遮陽山)、兩園、一中心”,著手建設中醫藥生態旅遊園、中醫藥養生園、養生文化社區,開發推廣藥膳和中醫藥養生產品等,全力發展定西市生態養生旅遊。

 健康教育遍及城鎮鄉村

如今,在城鎮,形成以中醫(民族醫、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類門診部和診所以及綜合醫院中醫類臨床科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主的城市中醫醫療服務網路。在農村,形成由縣級中醫醫院、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臨床科室、鄉鎮衛生院中醫科和村衛生室為主的農村中醫醫療服務網路,提供基本中醫醫療預防保健服務。岐黃之術,已經成為守護定西人民健康的綠色屏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