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脫貧攻堅在湖南|“上山”“下海”謀出路

“上山”“下海”謀出路

——“脫貧攻堅在湖南”係列報道之三

湖南日報記者 劉勇

湖南的許多農村家庭, 雖有勞動力, 但過去長期受困於大山深處, 幾乎無事可做, 貧窮自然不可避免。

如何讓貧困農村家庭最寶貴的資源發揮應有效益, 摘掉貧困帽?湖南探索出具有新內涵的“上山”“下海”路子, 幫助貧困勞動人口融入火熱的現代經濟社會建設中, 使其獲得不菲的收入, 扶貧效果明顯。

2016年, 湖南吸納大批貧困人口“上山”當護林員, 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保護生態、助農就地增收;另一方麵, 創新推動勞務協作, 提供多方位服務,

幫助貧困人口“下海”務工, 以勞務收入實現脫貧。

“看著林子就有錢拿”

花垣縣雙龍鎮讓烈村村民石光軍, 今年43歲, 雖然身強力壯, 但下地幹活“刨不出幾個錢”, 進山砍樹“回來隻能當柴燒”, 日子過得緊巴巴。

去年, 在省委組織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協調下, 石光軍當上了村的護林員, 待遇為每年1萬元。 “看著林子就有錢拿”, 這讓石光軍異常高興。 就憑這一項, 他家人均增收2000元, 在脫貧的道路上步入“奔跑”狀態。

我省60%的國土是林地, 60%的貧困人口分佈在山區林區。 針對這一特殊現狀, 我省扶貧、林業等部門, 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選擇能勝任野外巡護工作的1.1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就地轉崗為生態護林員,

助其“一人護林、全家脫貧”。

據悉, 國家林業局從2016年開始在全國全麵實行天然林商業性停伐, 我省爭取到工程管護補助資金2.7億元, 其中2億元安排到51個貧困縣, 使貧困人口在生態保護中受益。

除了“看著林子”, 許多與石光軍一樣“有力氣”的護林員, 還帶領當地百姓積極投身於造林綠化。 2016年, 全省51個貧困縣共完成營造林664.5萬畝, 貧困地區林農因此獲得勞務收入超過10億元。

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今後新增退耕還林任務70%以上安排到貧困縣, 增量任務優先用於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戶。 今年, 我省投入到貧困縣的林業項目資金將在25億元以上, 購買勞務等支出繼續向貧困人口傾斜。

專家表示, 這種“上山”模式, 既保護了全社會都需要的生態環境,

又照顧了各地最需要“照顧”的貧困人口, 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有人打工就有希望”

除了“上山”當護林員, 大部分的貧困勞動力需要通過轉移就業、“下海”務工才能實現脫貧。

我省扶貧、人力資源等部門協同作戰, 一頭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勞動力狀況、就業意願等進行精準摸底, 一頭對城鎮用人企業的需求進行實時跟蹤、動態調整, 並對貧困勞動人口進行適當培訓, 提高其勞動技能、普通話交流水準等, 促進企業和貧困勞動人口更好、更快實現各取所需。

2016年, 全省新增轉移就業貧困人口15萬。 花垣縣雙龍鎮雙龍村貧困村民施金銀的兒子就是其中一位。 過去, 他窩在家, 無事可做, 偶爾有事做, 也多半是那種沒有現金來源的互助式幫忙。

如今, 他在扶貧部門的幫助下, 去北京打工, 一年的收入達到4.8萬元。 施金銀感慨地說:“不出去, 力氣就不值錢;出去了, 有人打工就有希望。 ”

按照國務院部署, 從2016年3月開始, 我省將湘西作為勞務輸出地, 將廣東4市(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省內長株潭3市等作為勞務輸入地, 在省際、省內等多個層麵開展勞務協作脫貧試點。

試點啟動後, 湘西當年新增轉移就業貧困人口1.9萬餘人, 人均月收入達2500元, 有人“下海”的家庭收入因此達到或超過脫貧線。

在試點過程中, 我省探索形成了“114” 勞務協作脫貧工作模式(一套整體工作機製, 一個綜合資訊服務平臺, 抓好識別、對接、穩崗、服務四個關鍵環節), 積累了可複製的經驗, 受到國務院領導的高度讚揚,

並要求在全國推廣。

今年, 我省將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 將所有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納入勞務協作脫貧範圍, 力爭幫助10萬有外出務工意願的貧困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擺脫貧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