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怪大學生選科功利,先問大學有多少高品質課程

近日, 各大高校學生已經陸續拿到這一學期的課程表, 除了專業課, 還可以根據興趣愛好選修部分課程, 但不難發現, 當下大學生選課更偏向於選修與就業相關度高、易得高分的課, 拓展、興趣類課程聽課人數寥寥。 上周,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 對2004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 76.0%的受訪者表示身邊大學生功利性選課情況普遍存在, 好拿學分(61.8%)、實用性強(51.7%)、易得高分(46.0%)是大學生選課的主要依據。 67.6%受訪者建議大學平衡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 (中國青年報3月30日)

大學開設選修課, 有雙重價值。 一是功利價值, 即滿足學生畢業或就業的需要, 這些課程與社會所需的專業技能緊密相關;二是非功利價值, 即拓展學生的素養, 供學生開拓視野, 發展興趣。 但目前大學的選修課, 存在非功利價值完全淡化, 功利價值凸顯, 而且功利價值也變為“混畢業學分”的問題。

改變這種功利化局面, 需要大學辦學本身去功利化, 重視教學和課程品質, 由此引導學生去功利化。

大學生之所以功利的對待選修課, 與大學不重視人才培養有關。 在大學生中, 流傳著一句話:“必修課選逃, 選修課必逃”。 這種現象是令人困惑的, 尤其是選修課, 這是學生自主選擇的課程, 感興趣才選, 不感興趣就不選, 既然選修課是感興趣的課, 為何還要蹺課呢?這是因為目前大學的選修課, 有不少是充學分的水課。 學生發現, 選修課的要求相對必修課更松, 任課老師並不認真投入, 由於選修課無法學到多少知識、技能, 因此, 學生對待選修課的態度自然會是首要目的混學分, 其次學一點技能, 那些“非功利”的選修課,

可能什麼也學不到。 事實上, 有不少大學教師, 在吸引學生選自己的選修課時, 不是用超難要求、高品質課程品質, 而是告訴學生, 會輕鬆拿到學分, 外加能獲得實習機會則效果更佳。

因此, 要讓學生認真對待選修課, 首先, 學校老師必須認真上好選修課。 這要求高校將選修課與必修課一樣對待——這都是組成大學畢業所需學分的課程, 並通過改革教師評價體系, 引導教師投入課程開發、教學。 我國大學生對必修課、選修課的評價都不高, 是因為大學的評價體系, 把教師的精力導向學術研究。 對於選修課, 有部分教師的態度是開一門湊工作量。 這樣的選修課, 是不可能得到學生歡迎的。

其次, 對於如何開設選修課, 學校應完善教育管理與評價體系,

要對每一門課程的開設進行充分論證。 開設選修課, 是大學的自主權, 大學的選修課比重越大, 表明大學的自主空間越大, 發達國家的世界一流大學, 必修課比重大約40%, 選修課比重則高達60%, 豐富的選修課資源, 擴大了學生的選擇權, 滿足學生興趣與個性發展, 也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 我國大學近年來也逐漸增加選修課, 但是, 選修課品質卻參差不齊, 有的屬濫竽充數, 還有的引發社會輿論質疑, 認為是“另類”課。 這需要大學在開設選修課時, 充分發揮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的作用, 不能在開設課程時, 由學院、專業的行政領導說了算, 也不能完全交給任課教師, 不論證課程的科學性、必要性,
也不監控課程品質。 重視選修課程的科學有序開發, 重視選修課程的品質評價, 大學才能用好課程自主權, 豐富學校課程資源。

因此, 大學不能不把大學生對選修課的態度當一回事。 誠然, 目前大學的選修課比重還比較小(大多數高校的選修課比重不足20%), 但是, 如此小比例的選修課都開設不好, 怎令教育部門和社會輿論放心, 讓大學擁有更大的課程設置自主權呢?此前, 針對大學開設“另類課”, 學生選選修課混學分, 已有輿論擔心大學擁有更大自主權後, 課程品質更難控制。 因此, 能否開好現在的選修課, 將影響到落實大學自主設置課程權利的進程, 大學要盡心開好每一門課程。 課程的品質與學生的選擇會是相輔相成的, 如果課程品質高,學生選擇課程,就會按教學與自我發展要求進行,反之,學生也就會以現實而功利的態度對待選修課。

如果課程品質高,學生選擇課程,就會按教學與自我發展要求進行,反之,學生也就會以現實而功利的態度對待選修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