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王安憶《紅豆生南國》之二「小說月報4期精彩」

點擊流覽:

三歲跟了阿姆, 對生家沒有記憶, 前面說了, 因阿姆時時提及三百斤番薯絲, 知道是個貧家。 可阿姆也不是富家, 放眼都是一片窮, 所以, 又像是記得似的。 無論閩南故里, 或新填地街, 那多子女的一戶一戶, 都是生家的照相。 阿姆與他生母, 是一個娘家村人, 溯遠去, 連得上親攀, 斷不絕音信。 他又有心, 很會猜, 漸漸就將那些鱗爪拼起來龍去脈。 生父過身, 與他頭生子落地同一年, 他雖不信佛, 暗地也覺得有因緣。 他知道家中連他共三兄弟, 他也有三個兒子, 不同的是, 他有一個姐姐。 心裡就相信, 如果與太太不生隙,

也會得一女兒。 關於這姐姐, 有一樁事他從未和阿姆說過, 就是他們姐弟曾經見面。 八十年代中, 內地經濟改革, 香港近邊的保安鎮開發新區, 立市為深圳, 姐姐從深圳入香港, 在一家車衣廠做工, 聯絡到他。 接起電話, 他倒也不吃驚, 仿佛早在等待的一日終於來臨。 那是八月的下午, 出地鐵口, 搭乘小巴, 需越過一個隧道口。 汽車的尾氣洶湧而出, 烈日當頭, 滿耳發動機的轟鳴, 地面在腳下震顫。 他先是虛脫, 熱極了, 卻不出汗, 手腳冰涼。 喝下一瓶水, 並無緩解, 反增添一項, 尿急。 眼前一片白熾, 不知往哪裡找廁所, 就在隧道內側的影地, 面壁方便。 倏忽間回到窮破的山村, 變成極小極小、光屁股的小孩。 撒過一泡尿, 身上輕鬆了,
手心腳心有一股熱上來, 汗如雨下, 眼睛裡則是淚, 糊住視線。 他哽咽著, 一步高一步低走到小巴停靠網站, 上了車。 炎熱的午後, 極少有人出門, 車上只他一個, 等一時, 還是他一個, 便開動了。 走一站, 停下開門, 沒有人上來, 再關門, 上路。 司機似乎盹著了, 整個香港都讓午眠魘住, 只有他一個人在哭。

他和姐姐約在荃灣西一家茶餐廳, 小巴上的激動平息了。 面前的這個婦人, 看上去像阿姆的年紀, 穿的甚至比阿姆老氣, 神情卻很沉著。 兩人有一時無語, 輪換替對方斟茶, 偶爾抬眼, 對看一下, 又避開。 停一會兒, 冷氣將熱汗收幹, 他問:母親——這是經過考慮決定的稱呼, 母親好嗎?他問。 姐姐說:阿姆讓我看你。 他注意到姐姐用的稱謂是“阿姆”,

而他已經有了一個“阿姆”了。 他將帶來的東西提到桌上, 推過去:代我向母親請安。 姐姐說聲:太見外了!他說:自己人!答非所問中完成開場白, 雙方吐出一口氣, 攀談下去, 以往隱約的耳聞此時浮出水面, 展開眼前。 兩個哥哥都在原籍,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一個經營茶業, 一個養殖蠔田, 吃苦是吃苦, 回報卻相當可觀。 托政策的福——姐姐說, 靠到椅背, 眼睛看向他, 頭一回正視這個弟弟。 然後說起自己, 嫁的人恰是廣東保安鎮上, 開摩托車行, 所以, 她才可越境到香港做工, 月薪抵得過內地人十倍以上。 雖然做得苦, 可他們從來都是苦做苦吃的人, 下一代則可換一種命, 一個個讀書升學, 習商習醫。 看面前的女人滔滔不絕, 他漸漸明白, 表面是認親,
實質上呢, 是通告, 他們雖然留在苦海, 但憑著一己之力, 也掙出頭來了。 原來, 兄姐們並不以為他可憐, 反是豔羨的, 說不定會問母親, 他們的阿姆, 為什麼是他, 而不是他們中間的一個?最後, 姐姐終於沉寂下來, 店外面的炎日略微軟弱, 他埋了單, 站起身, 將來——他說, 口氣有點猶豫, 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將來”, 他口吃起來——將來, 我養母親。 姐姐依然坐著, 靠在椅背, 從下往上看這個男人。 金絲邊的眼鏡, 淡紫色細條紋襯衫, 束在米黃卡其西褲裡, 系棕色牛皮帶, 腕上是同色的錶帶, 面容清爽, 看不出年齡, 只是發頂已見稀疏。 中環的群樓底下, 匆匆來去的都是這樣的男人, 那是另一個香港。 姐姐的表情頹唐下去, 他不敢看她, 轉身離開。

之後, 他再沒接到來自生家的音信, 他也忘記向姐姐做出的承諾, 即便不忘記又如何?職場和家室, 都近似春秋大戰, 連他生來直正的秉性, 免不了也要動機竅, 走曲線。 又值時事震盪, 英女王訪中國北京, 談定九七回歸, 人心惶惶, 亦是喜, 亦是疑。 喜的是, 家國同體, 名實合一;疑的是百年隔離, 水乳能否交融。 一時掀起移民熱潮, 資產企業也相繼流出去, 股市一路下跌。 亂過一陣, 忽又平靜下來, 內地政府援手救場, 股市反轉, 出去的人又回來, 仿佛什麼事都不曾發生, 舞照跳, 馬照跑。 人類是最能隨機應變的物種, 否則怎能在生物進化中取勝, 居萬靈之首?他從愛國中學畢業, 就好比定了終身, 一直在大陸背景的公司做事。 薪金菲薄一些, 好處在於這類機構不似英皇體制內講求學歷。隨著港人受教育程度提高,學歷的迫勢日益進逼,這些年公司招聘的新人,多有碩士博士,甚至牛津劍橋。好在他已立穩腳跟,到中上層,下是下不來,上呢,空間也有限。他本無大的野心,但求無過無錯,按時退休,憑他的年資,可得養老金還算可觀,就算是功德圓滿。九七回歸,使他暗中生出些微期許,說不定,說不定呢,會有新天地。他悄然寫下一些文字,有多少日子了,他沒有寫工作以外的字句,那還是少年舊習,禁不住害羞,但又感動。往昔的激情歲月回到眼前,心中都懷疑,是從那裡過來的嗎?當年的三人行,兩個成為身邊人,親昵和齟齬將他們磨礪成另外的人形,那一個雄心不減,卻是另一番抱負。同學他棄政從商,從貿易到實業,遍地開花。九七回歸典禮,電視中可見他的身影,屬愛國人士。電視機裡播放國歌,鏡頭從一行行人臉上搖過,他與太太都不看,走來走去,各自忙碌。彼此不知道想什麼,又都知道想什麼。一個想,當初選擇若不是這個而是那個,當會如何;另一個想,無論愛國還是愛港,都要憑實力說話。

生活沿既定的軌道行進,歷史其實是在常態下轉折的。當年的“反英抗暴”,烽火四起,香港仍然完成一百年借約,如今,人事依舊,卻翻開另一頁。他收起紙筆,繼續朝向養老金的終極目標,日復一日。這年他五十歲,距那目標尚有一段路途,而通貨膨脹加劇,仿佛要將股市裡的盈利吸盡,養老金變得微不足道,他開始投資房產。第一套房屋的租金還下一套按揭,下一套租金還第三套按揭,租金和按揭的差異所得竟超過月薪。這一項財政計畫應歸功太太,畢業于會計學校的女生,先在一所會計事務所做客服,又被客戶推薦到銀行,從低階升到中層,再到襄理。上海人天性裡的精細縝密,特別合適銀行業,她的收入早已經超出他,國際資本進出口岸的香港,這一行也比他的有前景。所以,三次生育她都沒有放棄職場,三個孩子由阿姆人工哺乳長大,亦都長得不錯,也和阿婆很親,多少平衡婆媳對峙。要不,這一家的強弱就太偏倚一側了。

如此,日子有一時的安寧。第一套的房貸臨到末梢,即將純收入租金,第二套也在中段,第三套平穩起步,卻得有機會出手,亦可兌現,做下一輪投資計畫。順遂往往迷惑頭腦,也是急於貢獻家庭,向來保守的他忽然奮勇起來,售賣的款項尚未到賬,便欲下定金購進新樓。其時,形勢已經有轉,百業都趨下滑。太太入行金融業多年,諳得其中虛實,所謂不測風雲其實都在有測,於是,人退我進,人進我守,看起來反其道行之,其實是有預見,盈時望虧,虧時望盈。他只看見表面,哪裡懂得內中機樞,就也照虎畫貓,依葫蘆畫瓢。太太本覺得不妥,試著勸退,但沒拗過來。先生一改優柔寡斷,變得果決,這不正是她希望的那樣?他一生平庸,向晚時分,說不定有所建樹,亦可享一回清福,便由著他去。然而,就在此時,亞洲金融風暴襲來,房價驟落,租售均降,貸款則不減分厘,於是,入不敷出,轉盈為虧。一念之差,勝敗兩隔,賠進一生的積蓄。

緊接著,太太的離婚律師函發來了。俗諺道: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另一種說法則是,夫妻共患難易,同享樂難。回顧婚姻,他們既沒經過大的患難,也不曾有大的享樂,而平常的日子裡,堆壘起的怨艾早就分離他們,只不過借這一時做由頭。他知道,太太對自己失望已久,事業和經濟上的後進是一條,婆媳對決中立場曖昧是又一條,還有一條,也許是雙方都未意識到的,就是人屆中年,難免會對所有的人和事生厭。這一封律師函有要脅,又有負氣。他沒有簽署同意,說辭,也是事實是,阿姆病在床上,他不想讓阿姆看見家庭破裂。太太也沒有逼迫,於是拖延著,兩人都抱苟且的心情,也是下不了決心。他們可算是少年夫妻,一路長成,一路將老,像是至親,卻又不全是,在他的身份處境,所謂至親,都是有隔閡的。有親無情,有情卻無親,情和親都是有恩。三個孩子,應為血親,但為妻母相爭,形勢複雜,為公平見,他只能采疏離的態度。父子之間本就淡遠,如此更生分了。寂寞時,他會遺憾沒有女兒,女兒當近昵些,可是,他很怕近昵!近昵意味受恩,他是個負債累累的人,盡其一生圖報都不夠用。

雖然沒有簽署離婚協議,兩人卻都默許了現狀,就是似離非離。爭吵不再有了,反倒更像路人。自從投資重創,阿姆日漸委頓。阿姆的奮鬥史,起點很低,低到地平線下,但卻節節向上,所以從來相信天道酬勤。眼看著燕子銜泥,一點一點地壘起,頃刻間坍塌,不得不懷疑命裡有業障,到頭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這時節,有多少老邁與軟弱的人一蹶不振,跳樓的,燒炭的,服藥的,阿姆不會戕殘生命,倒不是守什麼戒律,只是秉性剛硬,不肯讓步。但剛硬同時也易折,人算不如天算,阿姆終於倒下了。

夜裡,阿姆睡下,太太進屋,自從兒子在外寄宿,多出一間臥室,他們就分房了。他獨自走出家門,乘地鐵到天星碼頭,坐在水泥砌欄。水面幽暗,兩邊樓宇的燈火熄了一半,渡船離岸,笛聲如咽,濕熱而味咸的海風迎面吹來,多麼憂鬱啊!卻有一種淒美,使他的愁苦變成詩意。文藝青年的心來拯救他出俗世了,一些傷感的句子湧現在腦海,就像渡船橫過水面,拖曳一條淺浪。幾顆細小卻尖銳的星星鑽出雲層,罩下一層薄亮,天水間豁朗開來。夜深了,岸邊的人不見少,反見多,許多遊客,還有戀人,這是不夜的城和不夜的人。他離得很遠,仿佛隔岸觀火,同時又深陷其中,被垣囿住了。

阿姆常說:我要是能夠,就自己走到殯葬館去。這一句狠話,至少做到有一半。前晚上,阿姆將兒子媳婦召到跟前,打開一個小包,裡面是金銀首飾,款式老舊,成色卻很足。她公平分成五份,三個孫子,及他和她,又將他一份歸進她的去,說:女人難得很。似乎知道他們要分開,又似乎勸和。夜裡有些不安,叫他起來,要一杯水,上一次廁所,天亮的一覺就沒醒來。後事料理完畢,太太取出離婚書,要他簽字,他說了半句:阿姆走了——這話像是當阿姆妨礙他們的婚姻。她說:你早等著這一天!他等什麼?等阿姆走,還是等離婚?夫妻間就是這樣,說出口的全是錯,錯接錯得出的是個“對”。最終,他還是簽字了,太太,此時已不能稱太太,要稱前妻,冷笑道:這一回你如願以償!他只得苦笑,明明是她要離,卻成償他所願。內心裡卻承認有幾分被猜中,他真怕了她們,就像鑽心蟲,又像如來佛的掌心,七十二跟頭也翻不出去。房子留給她,這是金融風暴中保存下來的唯一家財,他自去租房住,這是劫後餘生的又一項,工資。如此分配,算是她得大頭,他得小頭。就這樣,因沒有致富的規劃,就也夠花銷,一個人能有多少吃用?只是退休或要推延,因養老金是筆死錢,多做幾年多有幾年收入。厘清這些,就交代完了前半生,事實上,是大半生,剩下的日子,數也數得出來,說是餘生,他倒有重新起頭的心情。這時候,他想起生母。

……

——摘自中篇小說《紅豆生南國》,作者王安憶,原刊《收穫》

閱讀全文請關注《小說月報》2017年4期,2017年4月1日出刊

中篇小說

王安憶 紅豆生南國

選自《收穫》2017年第1期

畀 愚氰化鉀

選自《人民文學》2017年第2期

王可心一個人的行走

選自《上海文學》2017年第2期

俞 帆虎蹤

選自《福建文學》2017年第1期

俞 帆疊嶂迷林尋虎蹤(創作談)

短篇小說

李進祥奶奶活成孫女了

選自《回族文學》2017年第1期

肖克凡天堂來客

選自《山花》2017年第3期

雙雪濤北方化為烏有

選自《作家》2017年第2期

文 珍你還只是一位年輕人

選自《小說界》2017年第1期

邵江紅言煞

選自《野草》2017年第2期

開放敘事

萬瑪才旦氣球

選自《花城》2017年第1期

何 平與物無隔,與人有情(評論)

封二專題

作家現在時:石一楓

《小說月報》2017年第4期,2017年4月1日出刊,總第448期

小說月報2017 小說可以更好看

《小說月報》郵發代號6-38,每月1日出刊,定價10元

《小說月報》大字版郵發代號6-37,每月16日出刊,定價10元

《小說月報》中篇小說專號郵發代號6-139,每年4期,定價15元

《小說月報》在全國主要城市均有銷售,瞭解訂閱辦法請點擊: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

小說,就是小聲地說

好處在於這類機構不似英皇體制內講求學歷。隨著港人受教育程度提高,學歷的迫勢日益進逼,這些年公司招聘的新人,多有碩士博士,甚至牛津劍橋。好在他已立穩腳跟,到中上層,下是下不來,上呢,空間也有限。他本無大的野心,但求無過無錯,按時退休,憑他的年資,可得養老金還算可觀,就算是功德圓滿。九七回歸,使他暗中生出些微期許,說不定,說不定呢,會有新天地。他悄然寫下一些文字,有多少日子了,他沒有寫工作以外的字句,那還是少年舊習,禁不住害羞,但又感動。往昔的激情歲月回到眼前,心中都懷疑,是從那裡過來的嗎?當年的三人行,兩個成為身邊人,親昵和齟齬將他們磨礪成另外的人形,那一個雄心不減,卻是另一番抱負。同學他棄政從商,從貿易到實業,遍地開花。九七回歸典禮,電視中可見他的身影,屬愛國人士。電視機裡播放國歌,鏡頭從一行行人臉上搖過,他與太太都不看,走來走去,各自忙碌。彼此不知道想什麼,又都知道想什麼。一個想,當初選擇若不是這個而是那個,當會如何;另一個想,無論愛國還是愛港,都要憑實力說話。

生活沿既定的軌道行進,歷史其實是在常態下轉折的。當年的“反英抗暴”,烽火四起,香港仍然完成一百年借約,如今,人事依舊,卻翻開另一頁。他收起紙筆,繼續朝向養老金的終極目標,日復一日。這年他五十歲,距那目標尚有一段路途,而通貨膨脹加劇,仿佛要將股市裡的盈利吸盡,養老金變得微不足道,他開始投資房產。第一套房屋的租金還下一套按揭,下一套租金還第三套按揭,租金和按揭的差異所得竟超過月薪。這一項財政計畫應歸功太太,畢業于會計學校的女生,先在一所會計事務所做客服,又被客戶推薦到銀行,從低階升到中層,再到襄理。上海人天性裡的精細縝密,特別合適銀行業,她的收入早已經超出他,國際資本進出口岸的香港,這一行也比他的有前景。所以,三次生育她都沒有放棄職場,三個孩子由阿姆人工哺乳長大,亦都長得不錯,也和阿婆很親,多少平衡婆媳對峙。要不,這一家的強弱就太偏倚一側了。

如此,日子有一時的安寧。第一套的房貸臨到末梢,即將純收入租金,第二套也在中段,第三套平穩起步,卻得有機會出手,亦可兌現,做下一輪投資計畫。順遂往往迷惑頭腦,也是急於貢獻家庭,向來保守的他忽然奮勇起來,售賣的款項尚未到賬,便欲下定金購進新樓。其時,形勢已經有轉,百業都趨下滑。太太入行金融業多年,諳得其中虛實,所謂不測風雲其實都在有測,於是,人退我進,人進我守,看起來反其道行之,其實是有預見,盈時望虧,虧時望盈。他只看見表面,哪裡懂得內中機樞,就也照虎畫貓,依葫蘆畫瓢。太太本覺得不妥,試著勸退,但沒拗過來。先生一改優柔寡斷,變得果決,這不正是她希望的那樣?他一生平庸,向晚時分,說不定有所建樹,亦可享一回清福,便由著他去。然而,就在此時,亞洲金融風暴襲來,房價驟落,租售均降,貸款則不減分厘,於是,入不敷出,轉盈為虧。一念之差,勝敗兩隔,賠進一生的積蓄。

緊接著,太太的離婚律師函發來了。俗諺道: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另一種說法則是,夫妻共患難易,同享樂難。回顧婚姻,他們既沒經過大的患難,也不曾有大的享樂,而平常的日子裡,堆壘起的怨艾早就分離他們,只不過借這一時做由頭。他知道,太太對自己失望已久,事業和經濟上的後進是一條,婆媳對決中立場曖昧是又一條,還有一條,也許是雙方都未意識到的,就是人屆中年,難免會對所有的人和事生厭。這一封律師函有要脅,又有負氣。他沒有簽署同意,說辭,也是事實是,阿姆病在床上,他不想讓阿姆看見家庭破裂。太太也沒有逼迫,於是拖延著,兩人都抱苟且的心情,也是下不了決心。他們可算是少年夫妻,一路長成,一路將老,像是至親,卻又不全是,在他的身份處境,所謂至親,都是有隔閡的。有親無情,有情卻無親,情和親都是有恩。三個孩子,應為血親,但為妻母相爭,形勢複雜,為公平見,他只能采疏離的態度。父子之間本就淡遠,如此更生分了。寂寞時,他會遺憾沒有女兒,女兒當近昵些,可是,他很怕近昵!近昵意味受恩,他是個負債累累的人,盡其一生圖報都不夠用。

雖然沒有簽署離婚協議,兩人卻都默許了現狀,就是似離非離。爭吵不再有了,反倒更像路人。自從投資重創,阿姆日漸委頓。阿姆的奮鬥史,起點很低,低到地平線下,但卻節節向上,所以從來相信天道酬勤。眼看著燕子銜泥,一點一點地壘起,頃刻間坍塌,不得不懷疑命裡有業障,到頭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這時節,有多少老邁與軟弱的人一蹶不振,跳樓的,燒炭的,服藥的,阿姆不會戕殘生命,倒不是守什麼戒律,只是秉性剛硬,不肯讓步。但剛硬同時也易折,人算不如天算,阿姆終於倒下了。

夜裡,阿姆睡下,太太進屋,自從兒子在外寄宿,多出一間臥室,他們就分房了。他獨自走出家門,乘地鐵到天星碼頭,坐在水泥砌欄。水面幽暗,兩邊樓宇的燈火熄了一半,渡船離岸,笛聲如咽,濕熱而味咸的海風迎面吹來,多麼憂鬱啊!卻有一種淒美,使他的愁苦變成詩意。文藝青年的心來拯救他出俗世了,一些傷感的句子湧現在腦海,就像渡船橫過水面,拖曳一條淺浪。幾顆細小卻尖銳的星星鑽出雲層,罩下一層薄亮,天水間豁朗開來。夜深了,岸邊的人不見少,反見多,許多遊客,還有戀人,這是不夜的城和不夜的人。他離得很遠,仿佛隔岸觀火,同時又深陷其中,被垣囿住了。

阿姆常說:我要是能夠,就自己走到殯葬館去。這一句狠話,至少做到有一半。前晚上,阿姆將兒子媳婦召到跟前,打開一個小包,裡面是金銀首飾,款式老舊,成色卻很足。她公平分成五份,三個孫子,及他和她,又將他一份歸進她的去,說:女人難得很。似乎知道他們要分開,又似乎勸和。夜裡有些不安,叫他起來,要一杯水,上一次廁所,天亮的一覺就沒醒來。後事料理完畢,太太取出離婚書,要他簽字,他說了半句:阿姆走了——這話像是當阿姆妨礙他們的婚姻。她說:你早等著這一天!他等什麼?等阿姆走,還是等離婚?夫妻間就是這樣,說出口的全是錯,錯接錯得出的是個“對”。最終,他還是簽字了,太太,此時已不能稱太太,要稱前妻,冷笑道:這一回你如願以償!他只得苦笑,明明是她要離,卻成償他所願。內心裡卻承認有幾分被猜中,他真怕了她們,就像鑽心蟲,又像如來佛的掌心,七十二跟頭也翻不出去。房子留給她,這是金融風暴中保存下來的唯一家財,他自去租房住,這是劫後餘生的又一項,工資。如此分配,算是她得大頭,他得小頭。就這樣,因沒有致富的規劃,就也夠花銷,一個人能有多少吃用?只是退休或要推延,因養老金是筆死錢,多做幾年多有幾年收入。厘清這些,就交代完了前半生,事實上,是大半生,剩下的日子,數也數得出來,說是餘生,他倒有重新起頭的心情。這時候,他想起生母。

……

——摘自中篇小說《紅豆生南國》,作者王安憶,原刊《收穫》

閱讀全文請關注《小說月報》2017年4期,2017年4月1日出刊

中篇小說

王安憶 紅豆生南國

選自《收穫》2017年第1期

畀 愚氰化鉀

選自《人民文學》2017年第2期

王可心一個人的行走

選自《上海文學》2017年第2期

俞 帆虎蹤

選自《福建文學》2017年第1期

俞 帆疊嶂迷林尋虎蹤(創作談)

短篇小說

李進祥奶奶活成孫女了

選自《回族文學》2017年第1期

肖克凡天堂來客

選自《山花》2017年第3期

雙雪濤北方化為烏有

選自《作家》2017年第2期

文 珍你還只是一位年輕人

選自《小說界》2017年第1期

邵江紅言煞

選自《野草》2017年第2期

開放敘事

萬瑪才旦氣球

選自《花城》2017年第1期

何 平與物無隔,與人有情(評論)

封二專題

作家現在時:石一楓

《小說月報》2017年第4期,2017年4月1日出刊,總第448期

小說月報2017 小說可以更好看

《小說月報》郵發代號6-38,每月1日出刊,定價10元

《小說月報》大字版郵發代號6-37,每月16日出刊,定價10元

《小說月報》中篇小說專號郵發代號6-139,每年4期,定價15元

《小說月報》在全國主要城市均有銷售,瞭解訂閱辦法請點擊: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

小說,就是小聲地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