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晉源|汾河上的草橋

看著一座座現代化的橋樑橫跨汾河, 美觀大方且又各具特色, 展顯出時代的風采。 迎澤橋、南內環橋、長風橋等如此氣派豪邁的橋樑, 也如太原人的豪邁, 寬大的胸懷。 行走在橋上或者從空中俯覽, 那魅力的橋樑上車水馬龍, 來來往往, 都會使人看著熱血沸騰, 悠然熱愛這座城市。

橋, 看似簡單的橫跨河流供人行走方便的連結, 在那時候卻是一道使親人、行人們相互往來的福音。

像柳子溝那樣在山裡面, 兩山之間架起的沙石橋, 溝通兩山間遙望、喊話且無法走近的遺憾。

提到橋, 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去汾河以東舅舅家走親戚走過的橋。

那時候要去一下河東走個親戚串個門真是不方便。 只有到了秋冬季雨水少了的時候, 河東的人每年就會自己掏錢, 自己出工用木樁木棍搭起主架, 上面鋪上高粱杆和玉米杆, 上面再墊上黃土, 就架起了一座簡易的橋, 也有人叫這種橋為“草橋”。 橋是秋冬搭起, 春天雨水來時就拆掉, 來年再搭。

█ 汾河上的草橋

過去有一句話, 隔河相望不結親。 隔河如隔山, 走一下親戚回一下門得繞很遠的路找橋過河。 有事捎個話都不容易。 有錢人有個馬車還可以慢悠悠的繞, 沒錢人憑著兩條腿要去繞那麼遠, 就讓人犯難。 這就是河東河西不願意結親的原因。

過去晉祠這一片地區平時要去河東, 附近沒有橋, 要繞道清除的鐵板堰過河。 那時個人家裡沒有汽車, 也沒有馬車, 自行車也是後來才有。

其實隔河有時也阻隔不了有緣人的結合。 還有經濟物質要交流互通, 因此當地人便在秋冬季裡搭起簡易的草橋, 連通汾河兩岸。 冬季裡汾河水淺流緩, 河道變窄容易建橋。

那時候在新莊那兒搭有一座橋, 野莊這兒也搭有一座, 但大多數人和車會走野莊這兒, 從王郭村那有一條比較寬敞些的馬路, 秋冬季節河東的人們會過河西來拉煤炭過冬取暖。

那時候用的交通工具是各顯家庭風貌經濟實力的, 有推車、卜碌兒, 牛車、馬車、驢駝駝。 馬車那時候叫膠皮車, 因為輪胎是膠皮做的;牛車的輪是用木頭做的, 很大的輪兒;推車是中間一個大木輪, 兩邊是木制的架子搭下去, 下面是平底的靠車輪的兩邊立起來, 後面有兩個扶手供推車人掌握平衡, 脖子上有一個脖子襻兒, 雙手、脖子三點承重和掌握平衡。 推車人要休息時, 就把車側到一邊, 車框架子就支持住了, 車架子只比輪子高一點,

有時推的東西多前面加一條長帶子, 有一個人在前面拉。 這樣的車方便停放, 推車人可以坐在一邊擦汗喝水休息。 這種車適宜走比較平坦的路。 卜碌兒也是中間的輪子, 要小一點, 木架子在上面, 是平面的架子後面兩個推車扶手下面有兩條木腿, 可以支撐, 推車人也可以休息一下。 驢駝駝是在毛驢的兩邊搭著比較粗的灌木條編的筐, 中間是粗枝條彎曲成的架子, 正好搭在毛驢背上, 兩面是比較大又深的籮筐, 裡面可以放很多東西。

█ 汾河上的木橋

過河橋是要錢的, 在橋旁邊搭著一個橋房兒, 人們叫它橋庵子, 日夜有人在看橋。 我們是從野莊那兒過河到柳林莊的, 晉祠離那兒最近。 橋是柳林莊的人搭起來的, 守橋人認識母親, 於是我們可以免費過橋了。 走上橋去腳下軟軟的, 感覺不是很踏實, 還有點提心吊膽的, 放緩腳步輕抬腳輕放腳拿拿捏捏的, 心情忐忑的費了很長時間才過了橋。

這時我又想起一個與橋庵子有關的故事。 抗日戰爭時期在晉祠地區活動著一支抗日隊伍, 經常活動在汾河兩岸襲擊日軍、阻擊日寇,奔襲過河也走這座小橋。

大約是1943年冬季,一天晚上,一支抗戰小分隊在區長趙志鈞的帶領下來到了小橋邊的橋庵子,今天橋庵子跟過去不一樣,裡面多了一個人,一個十四歲的男孩子,他是十歲時被日本人帶到大同,剛從大同日軍那兒逃跑爬貨車回來無處可去的楊照。趙區長看到男孩子,就問:“你在這裡幹什麼?”男孩子說:“我沒地方去,就住這裡了。”趙區長說:“那就當八路軍吧。”於是這個男孩子就隨趙區長上了山,從此走上了抗日道路。

楊照是劉家堡人,父親是銀匠,過去在太谷做生意,日寇侵華戰爭開始後帶著家產回了老家,後來染上了吃料子,把家產吃光了,賣了老婆,孩子送人,一個人就住到了打穀場的庵房兒裡,十四歲的楊照不願意跟他父親擠在一個低矮的庵房兒裡,於是就跑到橋庵子裡跟看橋的人住在一起。橋庵子裡有拉煤炭的車過路時放的碳,生著火,很暖和。

從這一天開始楊照跟著趙區長上了山,開始了他抗日的生涯。

橋就是一條橫跨連結的路,人生就是在這裡來來往往,從這裡走向成熟走向成功。人都有一條和自己連結的路通向遠方。

作者:劉翠珍

經常活動在汾河兩岸襲擊日軍、阻擊日寇,奔襲過河也走這座小橋。

大約是1943年冬季,一天晚上,一支抗戰小分隊在區長趙志鈞的帶領下來到了小橋邊的橋庵子,今天橋庵子跟過去不一樣,裡面多了一個人,一個十四歲的男孩子,他是十歲時被日本人帶到大同,剛從大同日軍那兒逃跑爬貨車回來無處可去的楊照。趙區長看到男孩子,就問:“你在這裡幹什麼?”男孩子說:“我沒地方去,就住這裡了。”趙區長說:“那就當八路軍吧。”於是這個男孩子就隨趙區長上了山,從此走上了抗日道路。

楊照是劉家堡人,父親是銀匠,過去在太谷做生意,日寇侵華戰爭開始後帶著家產回了老家,後來染上了吃料子,把家產吃光了,賣了老婆,孩子送人,一個人就住到了打穀場的庵房兒裡,十四歲的楊照不願意跟他父親擠在一個低矮的庵房兒裡,於是就跑到橋庵子裡跟看橋的人住在一起。橋庵子裡有拉煤炭的車過路時放的碳,生著火,很暖和。

從這一天開始楊照跟著趙區長上了山,開始了他抗日的生涯。

橋就是一條橫跨連結的路,人生就是在這裡來來往往,從這裡走向成熟走向成功。人都有一條和自己連結的路通向遠方。

作者:劉翠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