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張孟光:“葡萄書記”的創業路

張孟光正在管理大棚葡萄。

□記者 林金彥 通訊員 李念輝 譚憲華

在東昌府區, 有這樣一位村支部書記:7年間他帶動全鎮建起千餘畝的葡萄產業發展帶,

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葡萄書記”;他帶領群眾共同創業, 走出了一條別樣的致富路;他把“為老百姓幹事沒幹好、沒幹完、更沒幹夠”作為自己的人生格言……他先後被評為“聊城市鄉村之星”“十佳村支部書記”“山東省旅遊創業之星”……他就是鬥虎鎮北張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孟光。 9月21日, 記者跟隨這位元“葡萄書記”, 感受了他一天的工作狀態。

時間:8:30—12:00

地點:魯西生態種植觀光園

在占地300畝的魯西生態觀光園裡, 一片片、一層層縱橫交錯、藤蔓疊生的葡萄架下, 紅如瑪瑙、綠如翡翠的葡萄掛滿枝頭, 讓人目不暇接。 張孟光望著茂密的葡萄樹, 眼中滿是欣喜。

北張村地處東昌府區、臨清、茌平、冠縣交界處, 曾經鹽鹼澇窪地連片成方,

不長莊稼、雜草叢生, 被稱為東昌府區的“北大荒”。 北張村更是窮得出名, 全村930多人, 幾乎全靠與土坷垃打交道吃飯, 人均純收入僅1000多元。

身為共產黨員的張孟光勤勞能幹, 和妻子從事毛衣加工, 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看到鄉親們貧窮的狀況, 他心裡很著急。 18年前, 張孟光擔任村委會主任, 後來又任村黨支部書記。 上任後, 張孟光經多方考察論證, 帶頭搞起生豬養殖。 在他帶領下, 當時北張村生豬養殖戶達80多戶, 年出欄生豬7000多頭, 僅此一項全村人均增收1500多元。

2009年, 張孟光赴浙江金華學習, 決定發展葡萄種植專案, 村民積極回應。 2009年9月, 56戶村民的160畝土地被集中了起來。 一個統一規劃、統一施工的百畝葡萄園從此成為村民們的“聚寶盆”。

請施工隊、找技術員、聯繫肥料……一個月裡, 他日夜守在制種基地, 直到56個100米長的冬暖式大棚全部建成。

地點:種植戶的葡萄大棚“雲橋, 最近葡萄賣得咋樣?”上午10點半, 張孟光來到臨近的蓋莊村葡萄種植戶蓋雲橋的大棚, 詢問葡萄的銷售情況。 葡萄賣得怎麼樣, 是張孟光最關心的, 只要有時間, 每天到各村轉轉是他的“必修課”。 “賣得差不多了, 最近價格基本是2元多錢, 在合理區間。 ”蓋雲橋說。 “孟光見得多、懂得多、有眼光, 跟著他幹, 咱放心!我們這裡的種植戶一個棚一畝多地, 一年能賺將近4萬元錢!”蓋雲橋表示。

發展葡萄產業, 是張孟光帶領群眾致富的大膽嘗試。 “村民信任咱, 很多人跟著種起了葡萄, 我感到責任很大, 學習成了最緊迫的一件事。

”張孟光說, 2009年冬天, 他在市里報了一個農民培訓班, 系統地學習種植、管理、銷售等知識。 從那時起, 張孟光就沒有“消停”過, 只要打聽到哪裡種植果木出名, 只要有看頭、學頭, 他都自費登門拜訪。 種葡萄初期, 為選定葡萄種植品種, 張孟光三次去浙江金華, 最終選中“黑旋風”這一品種, 還請來了壽光、聊城等多地的種植專家前來指導。

現在, 他一年平均外出學習考察10次, 先後去過20多個城市。 通過外出學習, 張孟光成了真正的葡萄種植專家, 通過免費推廣技術、開放基地接待群眾參觀、進行現場指導、推廣苗木等方式, 帶動了本村及周圍村莊的農民致富。 “隔行如隔山, 但只要多學多看再多練, 沒有幹不成的事!”張孟光說。

地點: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將以觀光園為龍頭和主體, 打造集生態養殖、採摘、垂釣、旅遊觀光、餐飲於一體的鄉村休閒基地, 做大做強綠色生態產業。 ”在民益專業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辦公室, 張孟光指著一幅規劃圖介紹。 不遠處, 工人們正在加緊施工, 一幅美麗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張孟光說, 2011年, 全村葡萄種植戶發展到30餘家, 種植面積增加到300多畝。 為解決一些種植戶單打獨鬥、效益不高的問題, 在鬥虎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 張孟光發起成立了民益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 註冊資金118萬元。

自成立以來, 合作社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周邊的葡萄種植戶。 10家、20家、50家……合作社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目前, 合作社打造的“紫香珠”葡萄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農業品牌, 發展社員200多戶,生產基地種植面積1000餘畝,其中,魯西生態觀光園葡萄種植模式分冬暖式大棚、大拱棚和陸地三種種植模式,均實行果品套袋、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無公害栽培技術,是無公害葡萄基地和綠色果品基地。

發展社員200多戶,生產基地種植面積1000餘畝,其中,魯西生態觀光園葡萄種植模式分冬暖式大棚、大拱棚和陸地三種種植模式,均實行果品套袋、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無公害栽培技術,是無公害葡萄基地和綠色果品基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