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中國三大經濟圈 珠三角與長三角、京津冀的比較

中國三大經濟圈是珠江三角洲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和環渤海灣經濟圈。 其中, 環渤海經濟圈主要是京津冀都市圈, 而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由京津唐工業基地的概念發展而來。

本期專題為您比較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這三個經濟圈的發展情況。

中國三大經濟圈基本情況

珠三角經濟圈

地理位置:位於廣東省中南部, 珠江流域下游, 毗鄰港澳, 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 是西江、北江和東江入海時衝擊沉澱而成的一個三角洲。

行政區類別:地區、都市圈、城市群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面積:5.6萬平方公里

城市經濟圈:包括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肇慶市、江門市、中山市和東莞市、汕尾深汕區。

地位: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 是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區域, 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帶動作用和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方言:粵語、客家語、福佬話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長三角經濟圈

地理位置:長江入海之前的沖積平原

行政區類別:經濟區

所屬地區:華東地區

面積:21.07萬平方公里

城市經濟圈:是以上海為中心, 南京、杭州、合肥為副中心, 包括江蘇、浙江、安徽下的30個城市。

地位:中國第一大經濟區, 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中國率先躋身世界級城市群的地區。

方言:吳語、江淮官話、中原官話、閩南語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環渤海經濟圈

地理位置:位於中國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 環繞著渤海全部的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

行政區類別:經濟合作區域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環渤海地區

面積:51.8萬平方公里

城市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區是一個複合的經濟區, 由三個次級的經濟區組成, 即京津冀圈、山東半島圈和遼寧半島圈。

地位:中國北部沿海的黃金海岸, 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沿海發展戰略中, 占重要地位。

方言:膠遼官話、東北官話、北京官話

珠三角VS長三角VS京津冀

一、產業結構

【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 主要由加工貿易導引, 多以服裝、玩具、家電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 近些年高新技術產品增速快, 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

【長三角】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強力引領“長三角”經濟快速增長。 “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均呈現出明顯的“二、三、一”特徵。

【京津冀】以重化工--資本密集型為主, 是中國重化工業、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二、競爭力

【珠三角】制度競爭力最高。 廣東步入是改革開放之“先河”,一批新城市隨之而興;港澳回歸,“一國兩制”的制度,推進了城市化進程。

【長三角】區位競爭力最高。以上海為核心,城市化水準整體較高。通過高新技術,打造世界性的新型製造業基地。

【京津冀】聚集競爭力最高。得益于現有體制下全國資源向都城的集中,以首都特有的政治文化為背景。這一地區傳統的重化礦冶工業與水資源短缺和環境保護的矛盾日漸突出。

三、動力機制

【珠三角】外資推動型。吸引外資的絕對領先地位,外資主要來自香港、東南亞以及海外的華資。

【長三角】民資主導型。較早誕生以集體和私營經濟為主體的“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

【京津冀】國資主導型。傳統計畫體制的慣性影響較大,儘管近些年所有制結構調整加快,但國有經濟比重仍相對較高。但也要看到,該地區民資和外資的增勢趨強。

四、增長源泉

【珠三角】出口拉動型。大量吸引境外投資,迅速成為中國經濟國際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區。

【長三角】投資拉動型。跨國資本正大舉向長三角地區轉移,朝著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四大中心邁進。

【京津冀】內需拉動型。已發展成為我國規模較大、較為發達和成熟的現代物流中心和消費市場區之一。外向化程度不如珠三角和長三角,但該地區對外開放呈現加快勢頭。

五、科技

【珠三角】資訊產業占了重要比重。在這個全國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帶裡,集中了6個國家級、3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個國家軟體園,12個國家“863”成果轉化基地,以及1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和IC設計產業化基地。

【長三角】高新技術產業居全國領先地位。以微電子、光纖通信、生物工程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居全國領先地位。

【京津冀】雄厚的科技力量,高科技產業集中在研發上。尤其北京擁有6l所高校,全國1/3科研的機構,技術人員密度全國之最。

六、發展特色

【珠三角】以農村城鎮化為主導的“爆發式”城市化;表現出多中心、高強度、聚集式的城市群發展形態。

【長三角】綜合性產業基地;城市化呈現結構性大發展;城市綜合實力全國領先,圈層特徵明顯;城市與城鎮工業化水準較高;城鄉居民生活水準比較富裕,全國領先。

【京津冀】形成了中國重要的工業密集區和大型城市群;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於珠三角和長三角明顯落後;開始全力構建環渤海經濟圈區域經濟發展新平臺,建立“多贏”的區域協調和合作新機制。

七、面臨的挑戰

【珠三角】隨著改革能量的充分發揮,政策優勢的逐漸消失,出現外資轉移、經濟增長速度相對放緩的不利局面。

【長三角】與經濟協作相配套的制度安排是難點;在區域內行政壁壘作用下,各地之間爭資源、爭項目、爭資金、重複建設,無序競爭問題將難以避免,影響區域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京津冀】在三大城市群中,經濟實力相對弱一些,經濟聯繫與協作程度最低。區域行政壁壘、分工協作的體制障礙較嚴重,區域經濟整體呈現為北京一枝獨秀向京津雙頭並進轉變的格局。

八、其他方面

【綜合經濟實力】從國內生產總值角度看,長三角最高,遠遠超過珠三角和京津冀。從人均GDP角度來看,珠三角實力最強,長三角與京津冀相差不大。

【人口城鎮化】京津冀地區500萬~800萬人口的城市只有1個(石家莊),而珠三角有2個(東莞、佛山),長三角有5個(蘇州、杭州、南京、溫州、寧波)。京津冀地區的超級城市與次級城市之比是2:1,珠三角是1:1,而長三角是2:5。

同是經濟圈,差距怎麼就這麼大?

交通物流一體化落後

京津冀的交通一體化還遠遠未形成。而在長三角地區,從上海出發到周邊各方向的縣級市都有動車直達,3小時經濟圈輻射效應明顯。在珠三角,從廣深出發到周邊各市的高速公路也是四通八達。

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三大經濟圈的經濟實力從北向南依次遞升,與改革開放所釋放的能量成正比。總的來說,這三大經濟圈的發展寄託著我們振興中華的使命,也承載者我們國富民強的期望。

廣東步入是改革開放之“先河”,一批新城市隨之而興;港澳回歸,“一國兩制”的制度,推進了城市化進程。

【長三角】區位競爭力最高。以上海為核心,城市化水準整體較高。通過高新技術,打造世界性的新型製造業基地。

【京津冀】聚集競爭力最高。得益于現有體制下全國資源向都城的集中,以首都特有的政治文化為背景。這一地區傳統的重化礦冶工業與水資源短缺和環境保護的矛盾日漸突出。

三、動力機制

【珠三角】外資推動型。吸引外資的絕對領先地位,外資主要來自香港、東南亞以及海外的華資。

【長三角】民資主導型。較早誕生以集體和私營經濟為主體的“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

【京津冀】國資主導型。傳統計畫體制的慣性影響較大,儘管近些年所有制結構調整加快,但國有經濟比重仍相對較高。但也要看到,該地區民資和外資的增勢趨強。

四、增長源泉

【珠三角】出口拉動型。大量吸引境外投資,迅速成為中國經濟國際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區。

【長三角】投資拉動型。跨國資本正大舉向長三角地區轉移,朝著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四大中心邁進。

【京津冀】內需拉動型。已發展成為我國規模較大、較為發達和成熟的現代物流中心和消費市場區之一。外向化程度不如珠三角和長三角,但該地區對外開放呈現加快勢頭。

五、科技

【珠三角】資訊產業占了重要比重。在這個全國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帶裡,集中了6個國家級、3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個國家軟體園,12個國家“863”成果轉化基地,以及1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和IC設計產業化基地。

【長三角】高新技術產業居全國領先地位。以微電子、光纖通信、生物工程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居全國領先地位。

【京津冀】雄厚的科技力量,高科技產業集中在研發上。尤其北京擁有6l所高校,全國1/3科研的機構,技術人員密度全國之最。

六、發展特色

【珠三角】以農村城鎮化為主導的“爆發式”城市化;表現出多中心、高強度、聚集式的城市群發展形態。

【長三角】綜合性產業基地;城市化呈現結構性大發展;城市綜合實力全國領先,圈層特徵明顯;城市與城鎮工業化水準較高;城鄉居民生活水準比較富裕,全國領先。

【京津冀】形成了中國重要的工業密集區和大型城市群;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於珠三角和長三角明顯落後;開始全力構建環渤海經濟圈區域經濟發展新平臺,建立“多贏”的區域協調和合作新機制。

七、面臨的挑戰

【珠三角】隨著改革能量的充分發揮,政策優勢的逐漸消失,出現外資轉移、經濟增長速度相對放緩的不利局面。

【長三角】與經濟協作相配套的制度安排是難點;在區域內行政壁壘作用下,各地之間爭資源、爭項目、爭資金、重複建設,無序競爭問題將難以避免,影響區域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京津冀】在三大城市群中,經濟實力相對弱一些,經濟聯繫與協作程度最低。區域行政壁壘、分工協作的體制障礙較嚴重,區域經濟整體呈現為北京一枝獨秀向京津雙頭並進轉變的格局。

八、其他方面

【綜合經濟實力】從國內生產總值角度看,長三角最高,遠遠超過珠三角和京津冀。從人均GDP角度來看,珠三角實力最強,長三角與京津冀相差不大。

【人口城鎮化】京津冀地區500萬~800萬人口的城市只有1個(石家莊),而珠三角有2個(東莞、佛山),長三角有5個(蘇州、杭州、南京、溫州、寧波)。京津冀地區的超級城市與次級城市之比是2:1,珠三角是1:1,而長三角是2:5。

同是經濟圈,差距怎麼就這麼大?

交通物流一體化落後

京津冀的交通一體化還遠遠未形成。而在長三角地區,從上海出發到周邊各方向的縣級市都有動車直達,3小時經濟圈輻射效應明顯。在珠三角,從廣深出發到周邊各市的高速公路也是四通八達。

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三大經濟圈的經濟實力從北向南依次遞升,與改革開放所釋放的能量成正比。總的來說,這三大經濟圈的發展寄託著我們振興中華的使命,也承載者我們國富民強的期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