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所學校竟然放棄做研究型大學,13年來走出了自己的獨樹一幟

本文共3190字, 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臺灣地區高校林立, 既有“台清交成政”等老牌公立名校, 也有臺灣輔仁大學、東吳大學等辦學歷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國時期的私立大學。 在這其中, 創辦於1961年的逢甲大學雖算不上聲名顯赫, 卻在臺灣地區眾多高校中以教學卓越著稱。

臺灣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後, 眾多大學盲目朝研究型大學發展, 導致臺灣大部分大學功能重疊、特色模糊。 臺灣大學前校長李嗣涔曾說過:“由於缺少大學分類機制, 造成各大學紛紛朝研究型綜合大學發展, 全台140多所大學只能在唯一的金字塔上排序。

”為改善臺灣高校教學品質, 引導大學分類發展, 從2005年起, 臺灣地區教育事務主管部門在高等院校校際之間實施一項名為“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以下簡稱“教學卓越計畫”)的競爭性獎勵機制, 鼓勵學校以競爭的方式, 向教育事務主管部門申請專案經費補助。

“教學卓越計畫”與逢甲大學成為“一所教學卓越、研究重點突破的亞太地區知名大學”的自我定位不謀而合。 學校內部素有追求教學精進的良好氛圍, 為其加入“教學卓越計畫”奠定了良好基礎。 2005年, 首次參與評比的逢甲大學就取得了開門紅, 獲得了1.05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300萬元)的教學獎勵補助經費, 在54所申請院校中名列第三。

此後, 逢甲大學表現越發亮眼,

截至2017年, 學校連續13年入選, 8度獲得教學卓越全台第一, 並成為“教學卓越計畫”區域性的示範帶頭院校。 學生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水準如何保障?教師教學水準如何提升?針對這些重要問題, 逢甲大學進行的一些創新和嘗試可圈可點。

看點一:強化專題式學習

所謂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是指以專題為中心安排複雜而貼近現實的任務, 學習者需要統籌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 以團隊合作的形式進行一系列探索和研究, 最終解決問題, 並在此過程中獲取知識和成長的一種學習形式。 專題式學習是逢甲大學基於“學用合一”的培養目標提出的重點教學方案, 融入了CDIO的教學理念。

注:CDIO, 即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操作(Operate)。

針對大一新生, 逢甲大學規劃了團隊合作式的新生項目(Freshman Project)專題課程設計。

該專案讓大一新生透過多元學習模式對專業領域進行初步探索, 學習“如何在大學學習”, 及早培養學習動機, 建立學習目標。 例如, 2015年9月該校中文系和外文系聯合實施了新生專案, 經過四天的學習活動, 新生們通過團隊合作體驗了創意寫作、趣味翻譯、劇團表演、想像力活動、競賽等學習形式。

新生專案讓學生對專題式學習有了初步瞭解。 大一階段, 逢甲大學重視學生基礎學科的教學。 為夯實學生基礎, 學校推出定錨課程。 定錨教學主張教學時應將解題的重點“定位”(anchored)在一個有意義的情境中, 引導學生在嘗試理解及解決某些學科的真實問題時, 能夠深入建構重要的知識,

並且未來能應用到其他情境中。 定錨課程是專題式學習在大一階段學習基礎知識的背景下的針對性設計。 通過定錨課程, 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書本, 學生從做中學、從實務問題中驗證理論。 大二大三階段的培養重點是學生專業核心能力, 此階段開設的核心精熟課程也是針對專業必修和必選設置, 此類課程會被上傳至網路, 供學生反復觀看學習, 學生還可以通過網路提交作業、請教問題, 直到對課程的掌握達到精熟程度。

大四階段的終端課程是結合業界實務的專題競賽, 也是學生進行專題式學習、培養學用合一能力的重頭戲。 終端課程通常開設於大三下學期或大四上學期, 透過終端課程, 學生可以整合和運用過去所學專業知識和學習經驗, 在團隊合作模式下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跨領域學習、溝通、創新等多元能力, 提高升學或就業的競爭力。 教師會對終端課程進行指導, 院系則可以借此評價學生專題式學習培養的完成度。

看點二:建立學習輔導機制

逢甲大學為學生提供課業輔導、主題式強化課程、小考解題、補救教學等多種學習輔導資源,強化學生學習成效。課業輔導的具體形式有很多,例如,授課教師會指派助教進行重點章節解題錄製並上傳網路,作為學生課後輔助學習教材;建立學習中心,營造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學習中心內設置學習輔導、自修和研討的空間,對基礎課程課業有疑難的大一學生,可以在中心進行諮詢;期中考後開設四周的夜間補救課程,強制被預警學生參加小班輔導及分組教學等。

為配合全程學習輔導機制,逢甲大學實行學習導師制度。導師會在選課、輔導、學習預警等方面指導學生。在學習輔導平臺上,導師和學生本人都可以查詢到歷年修課記錄、學期成績、核心能力雷達圖等。導師諮詢意見也記錄在學習輔導平臺上,並回饋至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中,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參考。

看點三:把關專業實習

逢甲大學重視學生就業問題,專業實習是學校在就業工作上重點抓好的一個環節。未來讓學生在實習中學到更多、讓企業對學生的工作滿意,逢甲大學設置了完善的實習保障措施。

學生實習前,會進行行前訓練。學生首先需要主動和實習導師(校內專業導師和企業導師)進行談話,談話內容包括實習目的、預計研究方向等;修習職場通識課程、參加行前訓練說明會,內容包括職場工作態度、職場EQ情緒管理等;每個學生都需要提交實習行前報告,報告內容包括實習公司基本情況、針對公司營業產品或服務所作的系統性討論、自身將要工作內容的分析、對從實習中能夠學到知識技能的預期。一系列的行前訓練讓學生實習不再是打一場“無準備之仗”。

實習期間,學生定期和實習導師約談,談話將有助於實習導師瞭解每個學生的實習進展,進行必要的輔導;撰寫專題研究報告,報告要求聯繫理論和實習經歷,撰寫報告有困難的學生,可以隨時聯繫實習導師。實習結束後,學生將會獲得企業導師的評分;學生需要以演講的形式,發表自己的專題研究報告,要求內容翔實、有趣,避免照本宣科;學生需要另外撰寫一份實習心得,參與實習心得分享交流會。至於最終的實習成績,會由行前報告、實習表現(企業導師評分)、活動出席狀況及專題研究報告等多項因素共同決定。

看點四:助力教師成長

“我也是在當了老師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老師的。”逢甲大學一位教師的心裡話道出了教師教學成長機制對於教學品質提升的重要性。在逢甲大學,各種教學論壇、教學工作坊和教學諮詢等教學精進資源長期向全校教師開放,例如問題導向式學習、個案研究法、目標導向情境式學習、全英語教學等領域都可能成為主題。

除了這些常規的教師教學成長計畫,逢甲大學還特別提出了“教師教學專業成長社群”和“創新教材教法”兩項方案。“教師教學專業成長社群”鼓勵教師組成跨學科、跨院系的團隊,利用教師之間不同的學術專長,開發新的課程、教材和教法。例如,商學院、金融學院和人文社會學院十余位教師共同開發了“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的專業課程,該課程授課重點在於在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下,探索如何協助企業作出理性決策,促進勞資關係和諧。該課程不僅能讓參與教師在團隊內進行交流和切磋,還吸引了企業、社會組織和其他大學的專家學者以不同形式參與,與教師進行互動,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創新教材教法”則鼓勵教師在個人任教的課程上,發展有助於學生學習的創新教法,編寫創新教材,學校會獎勵表現優秀者。這兩個方案學校每年都會定期向全校教師進行成果展示。

為做好逢甲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中提出的“學用合一”培養核心,逢甲大學對於本校教師亦新增了針對性要求:

●提升教師與產業連接機制,強化教師教學融入實務,教師教學和研究都要貼近產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鼓勵教師角色從知識傳授者向學習指導者轉變,提倡專題式課程教學和討論式課程教學。針對專題式課程教學設置專業領域教育創新中心,引進大學專題式學習課程典範,培養和提升教師帶領專題式學習課程的能力。

每學期的課程結束後,學生會對教師教學進行評價,來自于學生的好評是對教師的莫大鼓勵。相反,如果任課教師收到的差評太多,就必須要在下一學期進行“補課”,通過接受個別輔導或者參加教學工作坊的方式,提高教學能力。

從課程形式的創新,到學生學習關懷氛圍的形成,再到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逢甲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進貢獻了可參考的案例。

主要參考文獻:

逢甲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全球資訊網

如需瞭解麥可思教學教務相關服務,請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聯繫我們。

逢甲大學為學生提供課業輔導、主題式強化課程、小考解題、補救教學等多種學習輔導資源,強化學生學習成效。課業輔導的具體形式有很多,例如,授課教師會指派助教進行重點章節解題錄製並上傳網路,作為學生課後輔助學習教材;建立學習中心,營造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學習中心內設置學習輔導、自修和研討的空間,對基礎課程課業有疑難的大一學生,可以在中心進行諮詢;期中考後開設四周的夜間補救課程,強制被預警學生參加小班輔導及分組教學等。

為配合全程學習輔導機制,逢甲大學實行學習導師制度。導師會在選課、輔導、學習預警等方面指導學生。在學習輔導平臺上,導師和學生本人都可以查詢到歷年修課記錄、學期成績、核心能力雷達圖等。導師諮詢意見也記錄在學習輔導平臺上,並回饋至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中,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參考。

看點三:把關專業實習

逢甲大學重視學生就業問題,專業實習是學校在就業工作上重點抓好的一個環節。未來讓學生在實習中學到更多、讓企業對學生的工作滿意,逢甲大學設置了完善的實習保障措施。

學生實習前,會進行行前訓練。學生首先需要主動和實習導師(校內專業導師和企業導師)進行談話,談話內容包括實習目的、預計研究方向等;修習職場通識課程、參加行前訓練說明會,內容包括職場工作態度、職場EQ情緒管理等;每個學生都需要提交實習行前報告,報告內容包括實習公司基本情況、針對公司營業產品或服務所作的系統性討論、自身將要工作內容的分析、對從實習中能夠學到知識技能的預期。一系列的行前訓練讓學生實習不再是打一場“無準備之仗”。

實習期間,學生定期和實習導師約談,談話將有助於實習導師瞭解每個學生的實習進展,進行必要的輔導;撰寫專題研究報告,報告要求聯繫理論和實習經歷,撰寫報告有困難的學生,可以隨時聯繫實習導師。實習結束後,學生將會獲得企業導師的評分;學生需要以演講的形式,發表自己的專題研究報告,要求內容翔實、有趣,避免照本宣科;學生需要另外撰寫一份實習心得,參與實習心得分享交流會。至於最終的實習成績,會由行前報告、實習表現(企業導師評分)、活動出席狀況及專題研究報告等多項因素共同決定。

看點四:助力教師成長

“我也是在當了老師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老師的。”逢甲大學一位教師的心裡話道出了教師教學成長機制對於教學品質提升的重要性。在逢甲大學,各種教學論壇、教學工作坊和教學諮詢等教學精進資源長期向全校教師開放,例如問題導向式學習、個案研究法、目標導向情境式學習、全英語教學等領域都可能成為主題。

除了這些常規的教師教學成長計畫,逢甲大學還特別提出了“教師教學專業成長社群”和“創新教材教法”兩項方案。“教師教學專業成長社群”鼓勵教師組成跨學科、跨院系的團隊,利用教師之間不同的學術專長,開發新的課程、教材和教法。例如,商學院、金融學院和人文社會學院十余位教師共同開發了“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的專業課程,該課程授課重點在於在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下,探索如何協助企業作出理性決策,促進勞資關係和諧。該課程不僅能讓參與教師在團隊內進行交流和切磋,還吸引了企業、社會組織和其他大學的專家學者以不同形式參與,與教師進行互動,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創新教材教法”則鼓勵教師在個人任教的課程上,發展有助於學生學習的創新教法,編寫創新教材,學校會獎勵表現優秀者。這兩個方案學校每年都會定期向全校教師進行成果展示。

為做好逢甲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中提出的“學用合一”培養核心,逢甲大學對於本校教師亦新增了針對性要求:

●提升教師與產業連接機制,強化教師教學融入實務,教師教學和研究都要貼近產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鼓勵教師角色從知識傳授者向學習指導者轉變,提倡專題式課程教學和討論式課程教學。針對專題式課程教學設置專業領域教育創新中心,引進大學專題式學習課程典範,培養和提升教師帶領專題式學習課程的能力。

每學期的課程結束後,學生會對教師教學進行評價,來自于學生的好評是對教師的莫大鼓勵。相反,如果任課教師收到的差評太多,就必須要在下一學期進行“補課”,通過接受個別輔導或者參加教學工作坊的方式,提高教學能力。

從課程形式的創新,到學生學習關懷氛圍的形成,再到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逢甲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進貢獻了可參考的案例。

主要參考文獻:

逢甲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全球資訊網

如需瞭解麥可思教學教務相關服務,請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聯繫我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