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歷史上遊歷最遠的一位漢人皇帝,被公認為優秀的翻譯家

幼年繼位為帝, 沒過多久便淒慘亡國, 從階下囚到潛心研究佛法, 這位皇帝的一生令人唏噓, 最終他遠赴西藏, 成為高僧大德, 還把漢文佛典翻譯成藏文, 成為公認的翻譯家。

從江南到大都、上都, 再到烏斯藏、甘州, 甚至還到過謙州, 如今在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境內, 這位漢人皇帝成了有史以來遊歷最遠的一位, 他就是趙㬎(xiǎn)。

趙㬎是南宋度宗皇帝趙禥(qí)的第二個兒子, 也是全皇后所生的嫡長子。 南宋鹹淳七年九月己醜(1271年11月2日), 生於臨安府之大內, 是端宗趙昰(shì)的弟弟, 懷宗趙昺(bǐng)的哥哥, 宋朝的第十六位皇帝, 南宋的第七位皇帝, 史稱宋恭帝。

趙㬎繼位之時, 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方已落入蒙元之手。 南宋之境水災頻發, 宋室江山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蒙古鐵騎大舉南下, 局勢失去控制, 趙宋皇朝的統治已經陷入了全面癱瘓的狀態。

德祐二年正月甲申(1276年1月18日), 元丞相伯顏統帥的大軍兵臨臨安。 南宋朝廷遣大臣陸秀夫求和, 《宋史》記載:“陸秀夫等至大元軍中, 求稱侄納幣, 不從;稱侄孫, 不從。 ”只好向蒙元軍投降。

德祐二年二月初五, 臨安皇城裡舉行了受降儀式, 宋恭帝宣佈正式退位。 恭帝降元以後, 於至元十三年(宋德祐二年, 1276年)三月從臨安啟程北上, 五月, 過大都, 赴上都。 丙申, 於上都大安殿覲見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欲保全亡宋宗室, 降封恭帝為瀛國公, 開府儀同三司, 並且把公主嫁給了恭帝, 下詔書明令優待宋室宗親, 讓他們居住在大都。

至元十九年, 中書省奏請皇帝, 將瀛國公遷居到上都, 世祖忽必烈下詔批准了這個建議。

到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月, 瀛國公趙㬎這時已經十八歲, 世祖忽必烈下詔, 派遣趙㬎入吐蕃, 學習梵書、西蕃字經。 也有一說是瀛國公自求入吐蕃學佛法。 十二月趙㬎啟程, 從脫思麻(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一帶)進入烏思藏(是藏區傳統和文化上的一個地區,

範圍大致相當於民國時期的西藏地方;清朝以來稱為衛藏, 後改稱西藏)。

在此之後的漢文史籍就就沒有了瀛國公趙㬎的記載, 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恭帝的蹤跡。 恭帝十九歲時到喇嘛廟裡出家, 駐錫薩斯迦大寺, 號木波講師。 此後為了忘卻昨日傷心煩惱事, 潛心學習吐蕃文字, 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 何況趙家的人本來就帶著這種遺傳的文化素養。 不出數年, 瀛國公趙㬎已經在衛藏佛界嶄露頭角, 成為把漢文佛典譯成藏文的翻譯家。 他還經常把漢藏佛經互譯比勘, 校訂經書中的異文。

後來趙㬎還擔任了薩迦大寺的住持, 法號為“合尊”, 成為當時吐蕃的佛學大師, 四處講經,窮其一生潛心研究佛學。他翻譯了《百法明門論》,以及佛理深奧的《因明入正理論》,在扉頁留下了題字,自稱為“大漢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寶”。他被藏族史學家視為翻譯大師,為藏傳佛教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據史籍記載,宋亡以後,宋恭帝趙㬎曾徙居元大都、上都、烏斯藏、甘州(一說還有謙州,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境內)等地,亡年五十四歲,是中國歷史上遊歷最遠的一位漢人皇帝。

四處講經,窮其一生潛心研究佛學。他翻譯了《百法明門論》,以及佛理深奧的《因明入正理論》,在扉頁留下了題字,自稱為“大漢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寶”。他被藏族史學家視為翻譯大師,為藏傳佛教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據史籍記載,宋亡以後,宋恭帝趙㬎曾徙居元大都、上都、烏斯藏、甘州(一說還有謙州,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境內)等地,亡年五十四歲,是中國歷史上遊歷最遠的一位漢人皇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