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尺講臺做好“三種人”

——記鳳岡三中語文老師張燕

張燕有一手俊逸有力的字、較強的寫作和溝通能力, 正因為有著這個特長, 她才發現最適合自己的還是那三尺講臺。

“那個地方的孩子上中學要走幾十裡路才到鎮上, 要麼就是去縣城讀寄宿學校, 那時候去縣城讀不起, 就地讀書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張燕說。

創業的六年間, 張燕和老師們穿爛了好多雙鞋, 家訪瞭解學生最遠的來回要走幾十裡山路, 坐在學生家院壩裡一邊用手拍打著腿上的蚊子, 一邊和孩子的父母親親切交談。

“那一刻, 我終於明白了那個比喻句背後的辛酸——父親像一張弓, 蓄一生之力, 要把孩子射出大山。 也更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責任——做一名合格的老師必須盡到責任。 ”張燕說。

那時, 張燕將剩餘不多的錢換成本子、筆送給孩子們;在鋼板上認真地刻印試卷發給他們做;在昏黃的電燈下批改作業直到深夜……六年,

她送走了兩屆學生, 學生們優異的成績對她是最好的獎勵。

做一個愛學習的人

張燕愛學習、愛看書, 文字功底好, 在教學中逐漸有了自己成功的經驗。 2006年, 鳳岡縣教育局在全縣範圍內招考老師, 她以全縣第一名的好成績考進了鳳岡三中。

來到鳳岡三中, 看見優越的辦公環境和領導的支持、同事們的幫助, 張燕工作勁頭更足了、更有信心了。

但是, 新的環境也有新的壓力, 鳳岡三中是一個人才濟濟、臥虎藏龍的地方, 來到這裡她才發現只有不斷地汲取知識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求知欲。

閱讀, 成了張燕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這要源于她的父親, 父親的教誨時常在耳邊迴響:“燕子啊, 你這輩子一定要堅持做兩件事,

一是不停地閱讀, 二是讓自己永遠快樂。 30歲以前你的相貌是父母給的, 30歲以後你的相貌就是你自己給的了, 而閱讀和快樂會讓你一直美麗下去。 ”

“我就不停地閱讀, 讓閱讀成為我的一種習慣, 讓快樂成為我的一種常態。 ”張燕充滿信心地說。 一直以來, 她是這樣做的, 也是這樣教育學生的。

張燕經常向該校的語文名師何健、陸素、閆永升等請教取經, 有時躲在教室後門偷聽他們的課。 並還先後到貴州師大、浙江大學等學校培訓學習, 讓自己成為一個愛學習的人。

做一個善教育的人

教學中, 張燕從三個角度來界定教學目標, 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 做一個快樂的人、文明的人、正直的人。

她和學生們一起在快樂中成長,

把文言文改編成劇本, 鍛煉學生們當演員, 很多學生稱她為“燕姐”。

“為了讓文明的氣息在學生身上蔓延, 我從不認為學生給老師倒一杯水、端一條凳子、抱一摞本子等是在剝削勞動力, 相反卻讓孩子們懂文明、有禮儀、懂感恩、會孝順, 相信他們的遠方永遠不會有悲傷!”

每一個學期結束, 她都會喊班上的留守兒童吃頓飯聚一聚。 2009年請班上七個孩子吃自助火鍋, 大家吃了很多, 也吃得很開心。

“我暗暗地想, 明天我一定要比張老師早, 可是第二天早早地來到學校時, 三樓那間熟悉的辦公室已經亮燈了。 ”這是班上一個叫張鑫文章中寫到的。

“我只是做了一個教育工作者所做的普通事, 都是些小事。 ”張燕謙虛地說。

付出必有收穫。

一路走來, 張燕十幾年發表論文數十篇, 先後榮獲市語文優質課一等獎、市級優秀班主任、縣級優秀教育工作者及優秀教師稱號, 連續10年獲年度考核優秀;在省市縣舉行各種學生徵文、寫字、文學名著等競賽中榮獲無數次指導獎……同時, 所教的學生也逐漸走向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名校。

“成績只代表過去, 我覺得還不夠, 還要加倍努力才是正道。 ”談到未來, 張燕這樣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