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學科名單公佈!985、211成過去時了?

日前,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印發《關於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 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哪些大學和學科上榜?是如何遴選認定的?有哪些機制創新?高校格局隨之迎來哪些變化?看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的權威解讀。

“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

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

新聞深一度

“雙一流”和“211”、“985”有啥區別?

“雙一流”大學名單中,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其中A類36所,B類6所。與此前39所985相比,新疆大學、雲南大學、鄭州大學三所高校躋身42所一流建設高校。

“雙一流”建設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後的又一國家戰略。據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介紹,“雙一流”建設不是“211工程”、“985工程”的翻版,也不是升級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個全新的計畫。

“雙一流”為何分AB兩類?

據教育部介紹,將一流大學區分為A、B兩類。這樣做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加快改革、加快發展,並推動歸入B類的高校正視差距、奮起直追。

在6所B類高校中,東北大學、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此前就在“985”名單中,而新疆大學、雲南大學、鄭州大學三所高校非為985高校。

“雙一流”遴選認定不是一勞永逸

此次“雙一流”的名單,“建設”兩字不可或缺,即“雙一流”是一個動態建設過程,遴選認定不是一勞永逸。

教育部表示,“雙一流”建設以學科為基礎,對建設過程實施動態監測,實行動態管理。建設過程中,將根據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和自評報告,參考有影響力的協力廠商評價,對建設成效進行評價。

根據評價結果等情況,對實施有力、進展良好、成效明顯的,加大支持力度;對實施不力、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提出警示並減小支持力度。對於建設過程中出現重大問題、不再具備建設條件且經警示整改仍無改善的高校及學科,及時調整出建設範圍。

建設期末,將根據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及整體自評報告,參考有影響力的協力廠商評價,對建設成效進行期末評價。根據期末評價結果等情況,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範圍,有進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終身制。

“雙一流”是如何遴選認定的?

根據《總體方案》《實施辦法》,“雙一流”建設高校通過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產生。在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以增量方式統籌推動建設,以存量改革激發建設活力。“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的認定遴選程式主要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根據《總體方案》《實施辦法》,組建“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充分發揮高層次戰略專家作用,具體承擔遴選認定和審核建設方案的有關工作。

第二步,依託專家委員會,以學科為基礎,確定遴選認定標準,產生擬建設高校名單及擬建設學科。具體分為三個環節:首先,綜合考慮有關協力廠商評價的權威性、影響力及高校認可度,論證確定採用的協力廠商評價結果;然後,以中國特色學科評價為主,特別是反映人才培養和學科水準的評價,酌情參考國際評價,統籌考慮國家戰略、行業區域急需、不可替代性等因素,論證形成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認定標準;最後,根據認定標準,遴選產生137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議名單,隨之對應產生了擬建設學科。

在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議名單基礎上,綜合評價論證提出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建議。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重在一流學科基礎上的學校整體建設、重點建設,全面提升人才培養水準和創新能力;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重在優勢學科建設,促進特色發展。此後,根據專家委員會的建議,三部委審議確定“雙一流”擬建設高校及擬建設學科名單。

第三步,確定擬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擬建設高校編制論證建設方案,經所屬省級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門審核後,報三部委。專家委員會對擬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進行審議諮詢,首先把牢政治關,其次堅持綜合評價和內涵發展導向,逐校對建設方案提出具體諮詢意見。三部委研究後,根據諮詢意見通知有關高校修改完善建設方案,並對修改完善情況進行核對把關。

第四步,三部委根據專家委員會意見,研究確定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報國務院批准。

其中,專家委員會根據國家需求、佈局、區域發展以及政策連續性等因素,建議部分高校自主確定了一批建設學科,考慮到這批學科的特殊性,在名單中特予注明。

需要說明的是,此次遴選認定所產生的是“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重點在“建設”,是邁向世界一流的起點,而不是認定這些學校和學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能否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還要看最終的建設成效。

“雙一流”遴選認定體現哪些戰略考慮?

遴選認定“雙一流”建設高校,既要破除封閉固化的做法,打破終身制,又要考慮高等教育戰略佈局,考慮國家急需、特色鮮明、無可替代的學科。注意突出四個重點:

一是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落實“四個服務”要求,加強党的領導,貫徹党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內涵發展,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積極探索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

二是鼓勵和支援高水準建設。“雙一流”建設的目標是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前列或行列,是突破性工程,重在扶優扶強、引領示範,必須堅持高水準、鼓勵高水準、支持高水準。

三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佈局。把國家重大戰略佈局作為遴選“雙一流”建設高校的重要因素,把“211工程”“985工程”等作為重要基礎,發揮“雙一流”建設對區域、行業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

四是扶持特殊需求。對於經過長期建設、具備鮮明特色且無可替代的學科或領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求,但在協力廠商評價中難以體現的高校予以扶持。

“雙一流”建設方案主要內容是什麼?

經過專家論證、主管部門審核、“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審議諮詢,最終形成了“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的建設方案。

建設方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堅持內涵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綜合評價和內涵發展導向,兼顧前瞻性和可行性,制定相互銜接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對學科建設作了系統安排部署,詳細規劃設計路徑、內容、舉措。一流大學擬建設高校,通盤考慮學校整體目標和建設學科目標,統籌安排部署;一流學科擬建設高校,把建設學科擺在建設方案的中心位置,同時也對學校學科整體建設作出長期規劃安排。

延伸閱讀

“雙一流”大學為何分A、B?教育部回應

2017年1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4類國內協力廠商評價:一是人才培養類,體現高校人才培養水準,涵蓋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二是學科水準類,體現高校學科水準;三是貢獻獎勵類,體現高校學科的社會貢獻;四是政策導向類,綜合考慮高校服務國家重大需求、重大發展戰略佈局以及政策連續性等因素。(2)高校認可度較高、客觀性較強的的國際協力廠商學科評價,體現各學科點的實力水準及國際影響力。

依託選定的上述協力廠商評價,專家委員會論證形成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認定標準,突出考查有關高校的人才培養品質、學科水準、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貢獻度等。評價大學辦學品質是一個世界難題,國內外從來沒有一個評價及其標準能夠獲得大家的一致認可。此次遴選認定制定的標準,是在現有條件下比較科學合理、共識比較廣泛、負面影響比較小、相對最可行的標準。

此次遴選得到各方的認可和好評。有關地方表示,“雙一流”建設站位高、視野廣,體現了國家計畫國家標準,有利於全國高等教育品質的整體提高。專家委員會委員認為,程式設計科學合理,不申報、不評審,杜絕了不正常的人情往來,結合各種因素依據協力廠商評價結果實行綜合認定,標準全面客觀,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實際。高校認為,不申報、不折騰,不干擾高校正常教學科研秩序,有利於學校把精力和重心放到自身內涵建設上來。有的高校表示,標準客觀公正,程式嚴格規範,雖然自身沒有占到“便宜”,但充分認可。

5.遴選認定工作有哪些機制創新?

答:三部委在總結以往重點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借鑒教育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高等院校設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工作的推進機制,積極推進“雙一流”建設高校認定遴選機制的改革創新,主要有:

一是充分發揮專家作用。成立專家委員會、建立戰略專家諮詢組織,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創新,也是實施推進的重要保證。專家委員會由來自有關部委、高校、科研機構、學會協會和諮詢機構的代表組成,特別兼顧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代表,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權威性,不僅在認定遴選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建設方案諮詢、跟蹤指導、建設中期和週期評價等方面也發揮重要作用。

二是改革認定工作流程。採用認定方式遴選,不組織高校申報,不需主管部門推薦,在確定一流學科建設範圍時,專家委員會不對具體高校或學科進行評審,而是根據國家戰略、水準標準、特殊需求等原則,論證確定認定標準,再根據認定標準遴選產生擬建設高校。專家不直接對某一高校是否納入“雙一流”建設範圍做出評判。認定標準對所有高校一視同仁,不區分中央高校、地方高校,最大程度保證遴選的公平公正、開放競爭。

三是依託協力廠商評價。認定遴選標準的依據、資料,充分依託協力廠商評價,根據已公開發佈、可公開獲取、高校普遍認可的國內、國外協力廠商權威評價結果確定,以中國特色學科評價為主要依據,體現內涵發展要求,注重既有成效的客觀評價、整體評價、品質評價,不與各類頭銜的人才數量、各類基地平臺條件等掛鉤,堅決糾正高校數人頭、拼硬體、鋪攤子等惡性競爭、短期行為。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遴選認定不是一勞永逸。“雙一流”建設以學科為基礎,對建設過程實施動態監測,實行動態管理。建設過程中,將根據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和自評報告,參考有影響力的協力廠商評價,對建設成效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等情況,對實施有力、進展良好、成效明顯的,加大支持力度;對實施不力、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提出警示並減小支持力度。對於建設過程中出現重大問題、不再具備建設條件且經警示整改仍無改善的高校及學科,及時調整出建設範圍。建設期末,將根據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及整體自評報告,參考有影響力的協力廠商評價,對建設成效進行期末評價。根據期末評價結果等情況,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範圍,有進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終身制。

6.“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的建設方案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經過專家論證、主管部門審核、“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審議諮詢,最終形成了“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的建設方案。

建設方案突出強調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關於中管高校巡視情況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堅持內涵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綜合評價和內涵發展導向,兼顧前瞻性和可行性,制定相互銜接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對學科建設作了系統安排部署,詳細規劃設計路徑、內容、舉措。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通盤考慮學校整體目標和建設學科目標,統籌安排部署;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把建設學科擺在建設方案的中心位置,同時也對學校學科整體建設作出長期規劃安排。

建設方案由高校另行公佈。

7.下一步進入實操階段的“雙一流”建設有哪些重點工作?

答:下一步,“雙一流”建設進入新階段,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務將進一步深化。三部委的工作重心將從遴選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轉換到有效推進實施上來,建設高校將從凝練學科方向、編制建設方案轉化到全面落實上來。

主要工作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推動建設高校深化認識,通過座談會、宣講會、培訓班等多種形式,結合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深入宣傳解讀“雙一流”建設精神實質,進一步統一思想、深化認識、交流經驗,採取典型引路的辦法,帶動幫助建設高校開好頭、起好步、走對路,抓好建設落實。二是研究制定績效評價辦法和相關政策舉措,通過高校在內的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深入論證提出新時期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標準,一方面為建設中期評價指導和週期評價作準備,另一方面把研究制定績效評價辦法的過程變成建設高校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過程,成為推動“雙一流”建設的有力抓手,引導“雙一流”建設健康發展。

新聞深一度

“雙一流”和“211”、“985”有啥區別?

“雙一流”大學名單中,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其中A類36所,B類6所。與此前39所985相比,新疆大學、雲南大學、鄭州大學三所高校躋身42所一流建設高校。

“雙一流”建設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後的又一國家戰略。據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介紹,“雙一流”建設不是“211工程”、“985工程”的翻版,也不是升級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個全新的計畫。

“雙一流”為何分AB兩類?

據教育部介紹,將一流大學區分為A、B兩類。這樣做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加快改革、加快發展,並推動歸入B類的高校正視差距、奮起直追。

在6所B類高校中,東北大學、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此前就在“985”名單中,而新疆大學、雲南大學、鄭州大學三所高校非為985高校。

“雙一流”遴選認定不是一勞永逸

此次“雙一流”的名單,“建設”兩字不可或缺,即“雙一流”是一個動態建設過程,遴選認定不是一勞永逸。

教育部表示,“雙一流”建設以學科為基礎,對建設過程實施動態監測,實行動態管理。建設過程中,將根據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和自評報告,參考有影響力的協力廠商評價,對建設成效進行評價。

根據評價結果等情況,對實施有力、進展良好、成效明顯的,加大支持力度;對實施不力、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提出警示並減小支持力度。對於建設過程中出現重大問題、不再具備建設條件且經警示整改仍無改善的高校及學科,及時調整出建設範圍。

建設期末,將根據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及整體自評報告,參考有影響力的協力廠商評價,對建設成效進行期末評價。根據期末評價結果等情況,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範圍,有進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終身制。

“雙一流”是如何遴選認定的?

根據《總體方案》《實施辦法》,“雙一流”建設高校通過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產生。在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以增量方式統籌推動建設,以存量改革激發建設活力。“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的認定遴選程式主要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根據《總體方案》《實施辦法》,組建“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充分發揮高層次戰略專家作用,具體承擔遴選認定和審核建設方案的有關工作。

第二步,依託專家委員會,以學科為基礎,確定遴選認定標準,產生擬建設高校名單及擬建設學科。具體分為三個環節:首先,綜合考慮有關協力廠商評價的權威性、影響力及高校認可度,論證確定採用的協力廠商評價結果;然後,以中國特色學科評價為主,特別是反映人才培養和學科水準的評價,酌情參考國際評價,統籌考慮國家戰略、行業區域急需、不可替代性等因素,論證形成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認定標準;最後,根據認定標準,遴選產生137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議名單,隨之對應產生了擬建設學科。

在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議名單基礎上,綜合評價論證提出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建議。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重在一流學科基礎上的學校整體建設、重點建設,全面提升人才培養水準和創新能力;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重在優勢學科建設,促進特色發展。此後,根據專家委員會的建議,三部委審議確定“雙一流”擬建設高校及擬建設學科名單。

第三步,確定擬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擬建設高校編制論證建設方案,經所屬省級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門審核後,報三部委。專家委員會對擬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進行審議諮詢,首先把牢政治關,其次堅持綜合評價和內涵發展導向,逐校對建設方案提出具體諮詢意見。三部委研究後,根據諮詢意見通知有關高校修改完善建設方案,並對修改完善情況進行核對把關。

第四步,三部委根據專家委員會意見,研究確定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報國務院批准。

其中,專家委員會根據國家需求、佈局、區域發展以及政策連續性等因素,建議部分高校自主確定了一批建設學科,考慮到這批學科的特殊性,在名單中特予注明。

需要說明的是,此次遴選認定所產生的是“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重點在“建設”,是邁向世界一流的起點,而不是認定這些學校和學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能否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還要看最終的建設成效。

“雙一流”遴選認定體現哪些戰略考慮?

遴選認定“雙一流”建設高校,既要破除封閉固化的做法,打破終身制,又要考慮高等教育戰略佈局,考慮國家急需、特色鮮明、無可替代的學科。注意突出四個重點:

一是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落實“四個服務”要求,加強党的領導,貫徹党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內涵發展,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積極探索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

二是鼓勵和支援高水準建設。“雙一流”建設的目標是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前列或行列,是突破性工程,重在扶優扶強、引領示範,必須堅持高水準、鼓勵高水準、支持高水準。

三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佈局。把國家重大戰略佈局作為遴選“雙一流”建設高校的重要因素,把“211工程”“985工程”等作為重要基礎,發揮“雙一流”建設對區域、行業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

四是扶持特殊需求。對於經過長期建設、具備鮮明特色且無可替代的學科或領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求,但在協力廠商評價中難以體現的高校予以扶持。

“雙一流”建設方案主要內容是什麼?

經過專家論證、主管部門審核、“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審議諮詢,最終形成了“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的建設方案。

建設方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堅持內涵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綜合評價和內涵發展導向,兼顧前瞻性和可行性,制定相互銜接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對學科建設作了系統安排部署,詳細規劃設計路徑、內容、舉措。一流大學擬建設高校,通盤考慮學校整體目標和建設學科目標,統籌安排部署;一流學科擬建設高校,把建設學科擺在建設方案的中心位置,同時也對學校學科整體建設作出長期規劃安排。

延伸閱讀

“雙一流”大學為何分A、B?教育部回應

2017年1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4類國內協力廠商評價:一是人才培養類,體現高校人才培養水準,涵蓋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二是學科水準類,體現高校學科水準;三是貢獻獎勵類,體現高校學科的社會貢獻;四是政策導向類,綜合考慮高校服務國家重大需求、重大發展戰略佈局以及政策連續性等因素。(2)高校認可度較高、客觀性較強的的國際協力廠商學科評價,體現各學科點的實力水準及國際影響力。

依託選定的上述協力廠商評價,專家委員會論證形成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認定標準,突出考查有關高校的人才培養品質、學科水準、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貢獻度等。評價大學辦學品質是一個世界難題,國內外從來沒有一個評價及其標準能夠獲得大家的一致認可。此次遴選認定制定的標準,是在現有條件下比較科學合理、共識比較廣泛、負面影響比較小、相對最可行的標準。

此次遴選得到各方的認可和好評。有關地方表示,“雙一流”建設站位高、視野廣,體現了國家計畫國家標準,有利於全國高等教育品質的整體提高。專家委員會委員認為,程式設計科學合理,不申報、不評審,杜絕了不正常的人情往來,結合各種因素依據協力廠商評價結果實行綜合認定,標準全面客觀,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實際。高校認為,不申報、不折騰,不干擾高校正常教學科研秩序,有利於學校把精力和重心放到自身內涵建設上來。有的高校表示,標準客觀公正,程式嚴格規範,雖然自身沒有占到“便宜”,但充分認可。

5.遴選認定工作有哪些機制創新?

答:三部委在總結以往重點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借鑒教育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高等院校設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工作的推進機制,積極推進“雙一流”建設高校認定遴選機制的改革創新,主要有:

一是充分發揮專家作用。成立專家委員會、建立戰略專家諮詢組織,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創新,也是實施推進的重要保證。專家委員會由來自有關部委、高校、科研機構、學會協會和諮詢機構的代表組成,特別兼顧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代表,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權威性,不僅在認定遴選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建設方案諮詢、跟蹤指導、建設中期和週期評價等方面也發揮重要作用。

二是改革認定工作流程。採用認定方式遴選,不組織高校申報,不需主管部門推薦,在確定一流學科建設範圍時,專家委員會不對具體高校或學科進行評審,而是根據國家戰略、水準標準、特殊需求等原則,論證確定認定標準,再根據認定標準遴選產生擬建設高校。專家不直接對某一高校是否納入“雙一流”建設範圍做出評判。認定標準對所有高校一視同仁,不區分中央高校、地方高校,最大程度保證遴選的公平公正、開放競爭。

三是依託協力廠商評價。認定遴選標準的依據、資料,充分依託協力廠商評價,根據已公開發佈、可公開獲取、高校普遍認可的國內、國外協力廠商權威評價結果確定,以中國特色學科評價為主要依據,體現內涵發展要求,注重既有成效的客觀評價、整體評價、品質評價,不與各類頭銜的人才數量、各類基地平臺條件等掛鉤,堅決糾正高校數人頭、拼硬體、鋪攤子等惡性競爭、短期行為。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遴選認定不是一勞永逸。“雙一流”建設以學科為基礎,對建設過程實施動態監測,實行動態管理。建設過程中,將根據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和自評報告,參考有影響力的協力廠商評價,對建設成效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等情況,對實施有力、進展良好、成效明顯的,加大支持力度;對實施不力、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提出警示並減小支持力度。對於建設過程中出現重大問題、不再具備建設條件且經警示整改仍無改善的高校及學科,及時調整出建設範圍。建設期末,將根據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及整體自評報告,參考有影響力的協力廠商評價,對建設成效進行期末評價。根據期末評價結果等情況,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範圍,有進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終身制。

6.“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的建設方案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經過專家論證、主管部門審核、“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審議諮詢,最終形成了“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的建設方案。

建設方案突出強調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關於中管高校巡視情況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堅持內涵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綜合評價和內涵發展導向,兼顧前瞻性和可行性,制定相互銜接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對學科建設作了系統安排部署,詳細規劃設計路徑、內容、舉措。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通盤考慮學校整體目標和建設學科目標,統籌安排部署;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把建設學科擺在建設方案的中心位置,同時也對學校學科整體建設作出長期規劃安排。

建設方案由高校另行公佈。

7.下一步進入實操階段的“雙一流”建設有哪些重點工作?

答:下一步,“雙一流”建設進入新階段,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務將進一步深化。三部委的工作重心將從遴選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轉換到有效推進實施上來,建設高校將從凝練學科方向、編制建設方案轉化到全面落實上來。

主要工作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推動建設高校深化認識,通過座談會、宣講會、培訓班等多種形式,結合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深入宣傳解讀“雙一流”建設精神實質,進一步統一思想、深化認識、交流經驗,採取典型引路的辦法,帶動幫助建設高校開好頭、起好步、走對路,抓好建設落實。二是研究制定績效評價辦法和相關政策舉措,通過高校在內的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深入論證提出新時期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標準,一方面為建設中期評價指導和週期評價作準備,另一方面把研究制定績效評價辦法的過程變成建設高校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過程,成為推動“雙一流”建設的有力抓手,引導“雙一流”建設健康發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