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誰來種地不是問題,問題是誰來種好地

面對大量的勞動力外出打工, 未來誰來種地成為了政府、專家、民間一直討論的一個問題。 這些年國家為提高農民種地的積極性, 農業補貼是只增不減。 國家也想著法鼓勵大家回歸農村, 回到農田上去, 不管是家庭農場, 土地流轉, 還是合作社經營等等。 但是過去的政策引導下, 有多少是真的想種地的人回到了農村呢?

也有些農村的農民雖然年僅60歲, 當問及願意種地到何時的時候, 他們說一直感到動不了, 因為現在農業機械化很發達, 很多田間作業只要打個電話就有人操作了。 這些已經成為了新時代的地主了, 只不過不在有長工、佃戶, 只是雇傭些短期的機械工就行了。

同樣這些年也有很多伸腿到農業的人, 有的流淚離開, 有的逃之夭夭, 有的懷恨告別。 農業給他們留下深深傷痕, 從筆者角度看, 這是好事, 因為這些人不是未來種地的人,

不是真的願意種地的人, 你留下他們又有何用。 近幾年政策調整快, 也正是在這時候, 出現了一批想轉型也好, 有資源也罷, 看到政府補貼資源的人, 來農業行業淘金, 實際還是為了國家的補貼而已。

然而那些真正願意種地人, 也不求大, 也不求快, 都在自己本心的基礎上,

踏踏實實的去實現自己的農業夢。 所以當我們看到什麼人傷心的時候, 也有很多人贏得豐厚的收穫。 以後就算所有的人都到城市居住了, 也會有人願意二次回到農村種地的。 只不過那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 也不再是過去我們認識的農民。 他們只是土地的管理者, 經營者, 他們更懂得尋找優質的服務資源, 更懂得研究市場需求。

農村耕地暫時沒人耕作, 也是好事, 目前我們的糧食供應充足, 耕地適當休息不是好事嗎?用不著大驚小怪。 未來將會有更願意到農村的人才, 根據當地特點設計更複合實際情況的農業生產模式。 不管歷史發展到何時, 大自然、農業都會吸引這一批屬於他自己的主人的到來,

擔心沒人種地的人只是杞人憂天, 只是用自己對農業的不感興趣衡量這所有人罷了。 未來誰種地, 就應該是哪些願意種地的人來種地, 而不是那些想要補貼的人來種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