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宋代各窯口精美的茶盞將在香港拍賣

在中國嘉德香港2017年秋拍“搏泥幻化—中國古代陶瓷”專場中, 幾件宋代各窯口的茶盞讓小四很興奮。

南宋(1127~1279) 建窯黑釉兔毫盞 配十三/十四世紀朱漆盞托

尺寸 口徑12.4cm;足徑4cm;高6.8cm 估價 HKD 1,800,000-2,200,000

此兔毫盞深腹束口, 乃建盞中最經典、最具代表的器形。 傳承有序, 數百年間輾轉、傳承, 其品級之高非其時日本之大名、高級武士所不能得。 完好無損, 品相極佳, 見即有緣。

唐宋飲茶風盛, 宋代尤以點茶、鬥茶為尚, 且茶色尚白, 以黑釉茶具鬥茶最適, 其中建窯產品最負盛名, 為宮廷貴胄、文人士大夫、僧道等階層所讚譽, 文獻中多有體現。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 玉毫條達者為上」, 蔡襄在《茶錄》中說鬥茶「以紺黑兔毫盞為貴」, 皆指拍品式樣的青黑地兔毫者。

唇口微侈, 口沿包鑲金屬扣, 外壁口沿下一圈微束, 便於持取, 精到考究, 乃美觀與實用幷舉之作。 內底平, 外底承假圈足, 足心淺挖,

足際稍寬, 修足規整。 裡外滿施黑釉, 外壁釉不及底。 口沿釉薄, 一圈顯褐, 脛部積釉, 形成垂珠, 紺黑黝黝, 寶光外露。 釉面析出兔毫紋, 絲絲綿長, 邊廓清晰, 條達有力, 毫色由金褐至銀藍, 幽幽藍光, 沁人心脾。 歷來賞鑒建盞, 毫色泛綠為佳, 泛藍則為極品。 底部露胎處, 可見鐵褐色胎土, 厚實穩紮, 可保持茶汁溫熱而不燙手。

縱觀此盞, 釉面瑩澤光亮, 包漿自然醇厚, 黑釉紺黑, 毫色由金褐至銀藍, 絲絲垂垂, 層次豐富。 點茶其間, 擊拂茶水, 所得茶面細沫, 白黑相映, 至雅至美。

舊配十三/十四世紀朱漆花形盞托。 六瓣葵花形託盤, 棱角圓潤, 花口對稱工致, 中間起托杯, 下承高圈足, 優美素雅。 胎體輕薄, 內外無紋, 整體髹紅漆, 表面後罩金漆, 乃流入日本之後所為, 具有古色與禪意。 圈足內有一處茶道字款「芳」。 按照日本習俗, 不少流入日本的中國古代漆盞托, 都會罩上金漆, 幷有茶道留名。 茶盞和盞托自宋以來常成對出現, 然流轉數百年甚千年, 或消失破損, 或單獨保存。 此組茶盞和盞托配合無虞,

殊為有緣。

南宋(1127~1279) 青白釉葵花形台盞 (一套)

尺寸 盞口徑10cm;足徑3.9cm;高4.8cm;托直徑15.5cm;足徑10.3cm;高6.7cm

估價 HKD 800,000-1,000,000

拍品為青白瓷葵花形台盞一組兩件, 是為原裝, 造型優美, 工藝精湛, 品級甚高, 十分稀罕。 目前可見的公開著錄中, 僅見兩例私人收藏(參見《景德鎮青白瓷珍品展圖集》,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4年, 頁128、129;《青白瓷精品賞鑒》, 江西美術出版社, 2012年, 頁154、155), 但盞托底部稍有不同, 且一託盤殘損, 一有小損。 如拍品保存這般完整者, 未見他者, 異常珍貴。

此套台盞乃典型仿金銀器風格, 「宋元時期, 等級禁限已經弛緩, 執行又不嚴格, 因此, 金銀器數量陡增, 廣布民間, 世俗氣息因之愈益濃郁, 幷且造型、裝飾常被陶瓷器、漆木器摹仿, 成了時代器皿製作的核心」<7>。 金銀器中的台盞為酒具, 陶瓷製品幷未有明確考訂。

盞呈五瓣葵花狀,芒口五出,尖唇外敞,淺腹,斜弧壁,下承喇叭狀圈足。內壁出五道陽筋隔出五個花瓣,複模印、篦劃出輪廓與脈絡,盞心圓形開光內同樣工藝裝飾一朵小秋葵花。外壁壓印凹痕,與內壁陽筋對應。胎薄體輕,迎光可透。玲瓏秀美,嬌滴可人。

盞托造型與盞相呼應,亦作五瓣葵花狀。託盤淺腹,寬沿微折,模印五組折枝秋葵花紋,線條細膩,圖案清晰,盤內壁出五道陽筋是為五瓣花朵。託盤中央起承台,檯面邊緣起線為托圈,盞足恰臥其中。台牆印刻覆蓮瓣紋,突出飽滿,具高浮雕效果。底承高闊的圈足,亦呈葵花式,上下呼應。足底起台,足內澀胎,中央有圓孔,與承臺上下聯通。足牆內見墊燒痕跡。

此器胎質細膩潔白,堅實緻密,偶見黑色星點。釉色閃綠,瑩潤如玉。造型精妙,秀美挺拔,五瓣葵花纖柔嬌媚,與滋潤的釉色渾然一氣,盡顯宋式優雅,正可謂冰肌玉骨,明淨瑩澈,饒玉是也。

北宋(960~1127) 耀州窯黑釉托盞 (一套)

尺寸 盞口徑10.5cm;足徑3.2cm;高4cm;托口徑5.7cm;足徑4.5cm;高7cm

估價 HKD 600,000-800,000

耀州窯素以刻劃花青瓷名世,黑釉製品較少為人所知,且傳世數量不多。拍品為茶盞及盞托一組兩件,且為原裝。茶盞斗笠形,薄唇外侈,斜弧壁。底承矮圈足,足心淺挖,修足工整。盞型規矩,胎壁較薄,入手頗輕。下置盞托,托杯圓口內斂,薄唇,深筒腹,弧壁外鼓,中空無底,下出斜敞式託盤,底出圈足,與托杯相連通。盞托胎壁稍厚,入手沉。

盞、盞托均裹足滿釉正燒,器底經刮削後澀胎。胎色土黃,雜有黑色星點,質細,結構較緊密。按胎質特徵,此器當屬耀州窯北宋早期製品,保留五代遺風。釉色烏黑似漆,光亮幽深。口沿、邊緣處釉薄,發色略泛褐,幷可見析出的毫斑。

南宋(1127~1279) 吉州窯黑釉褐斑盞

尺寸 口徑16cm;足徑3.4cm;高5.5cm 估價 HKD 350,000-450,000

斗笠式盞,敞口,底承窄而淺的假圈足,足徑不盈3.5釐米。吉州窯產品裡假圈足的做法出現於南宋早期,中期時圈足變小,直徑從4釐米逐漸縮減至3.5釐米左右,幷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底面橫挑一刀,形成外觀似圈足的形狀。觀此盞底足,與上述特徵相符,是為時代風貌。胎色灰白,胎質較常見者細膩,修足更是規整許多,不為常見。

器裡外施黑褐色釉,其上灑彩裝飾褐色斑塊,突出於器表。藝術風格率性灑脫,風格樸拙,雖為人工,卻透露出一股自然造化之美,正合禪宗「無所矯飾,渾然天成」的境界。

南宋(1127~1279)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朵梅紋盞

尺寸 口徑15cm;足徑4cm;高4.5cm 估價 HKD 180,000-220,000

此盞斗笠式,淺腹,口微斂,底承矮淺的假圈足。外壁施黑釉不及底,近足露胎處刷紅褐色護胎泥。底足澀胎,胎色米黃,具砂質感。內壁剪紙貼畫裝飾朵梅紋,紋飾清晰。值得一提的是,花瓣五出為梅,六出則為薝蔔花。本品除口沿輕微的自然磨損外,品相完整。

剪紙藝術運用到瓷器上始于唐代壽州等北方窯場,吉州窯的剪紙貼畫技藝則創燒於南宋,大致工藝有兩種:一種為單色剪紙,即直接把剪紙紋樣貼於器物胚胎上,施上一層釉,待釉幹後再剔掉剪紙紋樣,便得到釉色與胎色相對的圖案;另一種雙色剪紙,是將剪紙直接貼在已上過含鐵量高的底釉上,再薄施一層含鐵量低的石灰鈣型竹灰釉,然後剔掉剪紙,以顯出底色紋樣來,拍品即為。

北宋(960~1127) 鈞窯天藍釉托盞 (一套)

尺寸 盞口徑7.2cm;足徑3cm;高4cm;托直徑9.5cm 估價 HKD 150,000-180,000

拍品為鈞窯小杯及杯托一組兩件,配套保存,是為原裝,品相完好。小杯造型雋秀,盈盈可握,令人愛不釋手。唇口微斂,弧腹,小圈足,足內壁外斜,精修胎。下承原裝盞托,託盤五瓣葵花口式,甚是規整美觀。中央起托杯,中空,與底部圈足相通。

杯、托裡外施釉,外壁釉近足,足部皆刷薑黃色護胎釉。小杯足心掛釉,乳突狀。釉色天藍,勻淨純厚,瑩潤光亮,引人入勝。口沿、邊緣釉薄處泛黃,乃還原氣氛燒成所致。鈞窯瓷器以釉色鮮麗多變、質感深厚著稱,其單色釉製品中,以此天藍色系為最尊貴者。

北宋(960~1127) 耀州窯青釉花口折腰盤

尺寸 口徑18cm;足徑5.9cm;高4.8cm 估價 HKD 150,000-180,000

耀州窯青釉雖以刻劃花聞名,但此件器物憑藉其優美的造型、靜謐的釉色脫穎而出,清新綽約,氣質不凡。同樣造型器物還可見於同時期的定窯白釉、醬釉等。

六曲花口式,造型周正,形制簡雅。敞口,薄唇,斜弧腹略深,外壁折腰。底承圈足,足心微凸,足內壁有二次修坯痕跡,足底有粘渣。內壁出六道纖細俐落的筋紋,外壁對應印壓六道凹痕,外口沿陰刻弦紋。內外滿釉,足底面經刮削露胎,胎色灰,質地細。釉色青綠,釉光潤澤,富含氣泡,釉面見開片和棕眼。綜上特徵,此盤當為北宋晚期耀州窯製品。

盞呈五瓣葵花狀,芒口五出,尖唇外敞,淺腹,斜弧壁,下承喇叭狀圈足。內壁出五道陽筋隔出五個花瓣,複模印、篦劃出輪廓與脈絡,盞心圓形開光內同樣工藝裝飾一朵小秋葵花。外壁壓印凹痕,與內壁陽筋對應。胎薄體輕,迎光可透。玲瓏秀美,嬌滴可人。

盞托造型與盞相呼應,亦作五瓣葵花狀。託盤淺腹,寬沿微折,模印五組折枝秋葵花紋,線條細膩,圖案清晰,盤內壁出五道陽筋是為五瓣花朵。託盤中央起承台,檯面邊緣起線為托圈,盞足恰臥其中。台牆印刻覆蓮瓣紋,突出飽滿,具高浮雕效果。底承高闊的圈足,亦呈葵花式,上下呼應。足底起台,足內澀胎,中央有圓孔,與承臺上下聯通。足牆內見墊燒痕跡。

此器胎質細膩潔白,堅實緻密,偶見黑色星點。釉色閃綠,瑩潤如玉。造型精妙,秀美挺拔,五瓣葵花纖柔嬌媚,與滋潤的釉色渾然一氣,盡顯宋式優雅,正可謂冰肌玉骨,明淨瑩澈,饒玉是也。

北宋(960~1127) 耀州窯黑釉托盞 (一套)

尺寸 盞口徑10.5cm;足徑3.2cm;高4cm;托口徑5.7cm;足徑4.5cm;高7cm

估價 HKD 600,000-800,000

耀州窯素以刻劃花青瓷名世,黑釉製品較少為人所知,且傳世數量不多。拍品為茶盞及盞托一組兩件,且為原裝。茶盞斗笠形,薄唇外侈,斜弧壁。底承矮圈足,足心淺挖,修足工整。盞型規矩,胎壁較薄,入手頗輕。下置盞托,托杯圓口內斂,薄唇,深筒腹,弧壁外鼓,中空無底,下出斜敞式託盤,底出圈足,與托杯相連通。盞托胎壁稍厚,入手沉。

盞、盞托均裹足滿釉正燒,器底經刮削後澀胎。胎色土黃,雜有黑色星點,質細,結構較緊密。按胎質特徵,此器當屬耀州窯北宋早期製品,保留五代遺風。釉色烏黑似漆,光亮幽深。口沿、邊緣處釉薄,發色略泛褐,幷可見析出的毫斑。

南宋(1127~1279) 吉州窯黑釉褐斑盞

尺寸 口徑16cm;足徑3.4cm;高5.5cm 估價 HKD 350,000-450,000

斗笠式盞,敞口,底承窄而淺的假圈足,足徑不盈3.5釐米。吉州窯產品裡假圈足的做法出現於南宋早期,中期時圈足變小,直徑從4釐米逐漸縮減至3.5釐米左右,幷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底面橫挑一刀,形成外觀似圈足的形狀。觀此盞底足,與上述特徵相符,是為時代風貌。胎色灰白,胎質較常見者細膩,修足更是規整許多,不為常見。

器裡外施黑褐色釉,其上灑彩裝飾褐色斑塊,突出於器表。藝術風格率性灑脫,風格樸拙,雖為人工,卻透露出一股自然造化之美,正合禪宗「無所矯飾,渾然天成」的境界。

南宋(1127~1279)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朵梅紋盞

尺寸 口徑15cm;足徑4cm;高4.5cm 估價 HKD 180,000-220,000

此盞斗笠式,淺腹,口微斂,底承矮淺的假圈足。外壁施黑釉不及底,近足露胎處刷紅褐色護胎泥。底足澀胎,胎色米黃,具砂質感。內壁剪紙貼畫裝飾朵梅紋,紋飾清晰。值得一提的是,花瓣五出為梅,六出則為薝蔔花。本品除口沿輕微的自然磨損外,品相完整。

剪紙藝術運用到瓷器上始于唐代壽州等北方窯場,吉州窯的剪紙貼畫技藝則創燒於南宋,大致工藝有兩種:一種為單色剪紙,即直接把剪紙紋樣貼於器物胚胎上,施上一層釉,待釉幹後再剔掉剪紙紋樣,便得到釉色與胎色相對的圖案;另一種雙色剪紙,是將剪紙直接貼在已上過含鐵量高的底釉上,再薄施一層含鐵量低的石灰鈣型竹灰釉,然後剔掉剪紙,以顯出底色紋樣來,拍品即為。

北宋(960~1127) 鈞窯天藍釉托盞 (一套)

尺寸 盞口徑7.2cm;足徑3cm;高4cm;托直徑9.5cm 估價 HKD 150,000-180,000

拍品為鈞窯小杯及杯托一組兩件,配套保存,是為原裝,品相完好。小杯造型雋秀,盈盈可握,令人愛不釋手。唇口微斂,弧腹,小圈足,足內壁外斜,精修胎。下承原裝盞托,託盤五瓣葵花口式,甚是規整美觀。中央起托杯,中空,與底部圈足相通。

杯、托裡外施釉,外壁釉近足,足部皆刷薑黃色護胎釉。小杯足心掛釉,乳突狀。釉色天藍,勻淨純厚,瑩潤光亮,引人入勝。口沿、邊緣釉薄處泛黃,乃還原氣氛燒成所致。鈞窯瓷器以釉色鮮麗多變、質感深厚著稱,其單色釉製品中,以此天藍色系為最尊貴者。

北宋(960~1127) 耀州窯青釉花口折腰盤

尺寸 口徑18cm;足徑5.9cm;高4.8cm 估價 HKD 150,000-180,000

耀州窯青釉雖以刻劃花聞名,但此件器物憑藉其優美的造型、靜謐的釉色脫穎而出,清新綽約,氣質不凡。同樣造型器物還可見於同時期的定窯白釉、醬釉等。

六曲花口式,造型周正,形制簡雅。敞口,薄唇,斜弧腹略深,外壁折腰。底承圈足,足心微凸,足內壁有二次修坯痕跡,足底有粘渣。內壁出六道纖細俐落的筋紋,外壁對應印壓六道凹痕,外口沿陰刻弦紋。內外滿釉,足底面經刮削露胎,胎色灰,質地細。釉色青綠,釉光潤澤,富含氣泡,釉面見開片和棕眼。綜上特徵,此盤當為北宋晚期耀州窯製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