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再也不用擔心老人爬樓:國企自籌資金給老樓裝電梯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以前爬上樓中間得歇三次, 以後再也不用了!”昨日(9月26日), 海澱區老舊社區牡丹園東裡3號樓加裝的6部電梯通過驗收, 開始試運行階段, 家住3單元6層的72歲老人尹宜祥一大早就試乘電梯上下樓。

這是北京市在居民自籌資金裝電梯、“租賃電梯”之後, 探索出的由國企出資安裝的新路子, 並將作為北京市和海澱區加裝電梯的試點, 在資金籌集、規劃設計、綠色施工、電梯運營等方面, 靠國企集中力量解決難點問題, 力求取得新突破, 形成可複製的經驗模式。

老樓住老人 國企自籌資金裝電梯

牡丹園東裡社區3號樓共有84戶, 居民平均年齡70多歲, 年齡最大的是81歲, 由於早年建設的老樓沒有電梯, 居民們上下樓難成了一個大問題。

北京城建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牡丹園東裡社區是由北京城建集團城承物業公司管理的社區, 考慮到居民上下樓難的問題, 自2016年3月開始, 北京城建集團自籌資金啟動了3號樓加裝電梯專案, 這項工程同時被海澱區列為老舊社區加裝電梯的試點項目。 從3月開始安裝到9月通過驗收, 牡丹園東裡社區3號樓用了半年的時間, 為不少類似的老樓摸索經驗。 在居民自籌資金裝電梯、“租賃電梯”之外, 有了一條新路子——老樓的開發國企出資安裝。

這項工程同時被海澱區列為老舊社區加裝電梯的試點項目,

居民此前都是城建職工。 加裝電梯的資金除了政府補貼外, 均由北京城建集團自籌。 該公司旗下的城承物業公司負責建設, 所屬的另一家企業城建亞泰集團承擔施工任務。

全透明玻璃幕 不影響一樓採光

同時, 老樓加裝電梯必須征得全體用戶的同意, 物業管理人員需要負責與居民協調溝通。 在這過程中, 一層部分住戶認為加裝電梯影響採光通風。 家住一樓的74歲胡阿姨說, 加裝電梯的位置正好位於她家臥室和廚房之間, 會影響採光, 但想到樓上那麼多比自己還年老的老人, 她第一個簽了字。

為解決一層用戶的困惑, 施工方將電梯設計成全鋼結構的透明玻璃幕牆, 電梯距離牆體5米, 最大程度減少採光影響。

北京城承物業公司經歷景湣介紹, 電梯距樓梯5米, 施工起來很複雜, 需要水、燃氣、電力專業單位的支援。 讓施工工人們感動的是, 施工期間正值三伏天和雨季, 老年居民自發給工人們泡茶、熬綠豆湯, 大家一同期待著電梯早日安全竣工。

試點探索經驗模式全市複製

今年5月27日, 工程正式開工。 最耗時的是地下燃氣、熱力、污水、電力等管線改造。

“與北京市以往老樓加裝電梯不同, 3號樓6部電梯的結構不與樓體相連, 每部電梯向下挖3米後, 再往下打兩根直徑1米深6米的人工挖孔樁。 ”亞泰集團專案經理焦恒說, 這就需要把地下的各類管線改道, 還要給電增容。

經過近兩個月的緊張施工, 3號樓的自來水、污水、燃氣等管線全部改造完成。

因為場地狹窄和地下仍然有管線等情況, 9米深的基坑及基礎樁全靠人工掏挖。 焦恒介紹說, 這是北京老樓加裝電梯工程第一次採用基礎樁, 可以應對烈度為八度的強地震。

加裝電梯後, 施工人員還對電梯與樓體連接處進行了粉刷, 促進整體形象美化和功能升級, 並對社區綠地、停車、市政管網等進行了綜合改造。

“在牡丹園東裡社區加裝電梯的過程中, 我們在探索老舊社區綜合整治的良好模式以及電梯加裝後的長效管理機制。 ”北京城建相關負責人說, 3號樓作為北京市和海澱區加裝電梯的試點, 在資金籌集、規劃設計、綠色施工、電梯運營等方面, 靠國企集中力量解決難點問題, 力求取得新突破, 形成可複製的經驗模式。

攝/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陳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