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秋凍”不是一凍到底,教你7個正確的受凍姿勢!

一場秋雨一場寒, 如今早已沒了夏日的炎熱之氣, 你是主動穿上了秋褲還是堅持“秋凍”呢?雖然歷來有“春捂秋凍”之說, 適當秋凍可以增強機體禦寒能力, 但是秋凍是相對的, 不是絕對的, 只有科學受凍才能凍出健康體魄。

解鎖“秋凍”姿勢

為什麼要“秋凍”?

所謂秋凍, 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 不要過早地添加衣服。 一方面是因為人體在溫度逐漸降低的環境中, 經過一定的鍛煉, 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 提高對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 從而為即將到來的寒冷天氣做好準備;另一方面, 中醫認為秋季天氣乾燥易養陰, 如果穿得太多, 易傷陰生燥, 對身體不利。

人體需要秋凍的原因

秋凍有技巧, 注意7點才能凍出健康

1、老少要慎凍

就人體而言, 兒童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 自身調節能力較差, 遇到寒冷刺激, 身體會很快發生不良反應, 誘發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 人到老年, 陰陽俱衰, 全身抵抗力下降, 禦寒能力減弱, 寒冷刺激可導致一系列老年慢性病復發。

2、三秋凍不同

初秋暑熱未消, 氣溫仍高, 顯然“凍凍”無妨, 無須急忙加衣。 仲秋氣溫開始下降, 雖涼卻不甚寒, 這時是“秋凍”的較佳時期, 尤其青壯年, 穿衣要有所控制,

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 以免身熱汗出, 傷陰耗氣。 晚秋氣候變化較大, 早晚溫差大, 特別是秋冬交接之時, 常有強冷空氣侵襲, 以致氣溫驟降, 此時若再一味強求“秋凍”, 就會適得其反。

選擇適宜的時候秋凍

3、10℃左右不凍

當戶外早晚氣溫降低到10℃左右時,

就應該結束“秋凍”, 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 還容易惹病上身, 尤其要注意肩頸、腰背、腳部保暖。

4、外凍內不凍

“秋凍”指的是讓皮膚接受外界氣溫的“捶打”與“鍛煉”。 至於內臟, 是不能“秋凍”的。 所以, 從保護脾胃角度來說, 愛吃冷面、瓜果、冷飲的人入秋後要注意節制了。 否則, 會讓本來就處於虛冷狀態下的脾胃苦不堪言。

內臟器官不宜秋凍

5、三個部位不凍

(1)腹部

腹部受寒易引起腹部經脈氣血瘀滯不通, 中醫曾說“不通則痛”, 所以有胃病史的人不要穿露肚臍的衣服, 以免受寒後胃痛, 另外經期女性更要保護好腹部, 注意保暖以免痛經。

腹部保暖忌受寒

(2)雙腳

腳是人體各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而腳部又彙集了全身的經脈。腳冷,則冷全身,全身若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所以,雙腳要注意保暖,多泡腳,少穿涼鞋。

(3)後背

入秋後,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只有聚足陽氣,才能“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冬天就不怕寒邪侵襲了。後背上的督脈有溫陽的作用,因此,養護陽氣就要讓後背暖一暖,不宜再穿漏背裝和睡涼席要後背受寒。

後背不適合秋凍

6、凍中要有動

秋天是耐寒訓練的好時機,“秋凍”是要我們在稍冷的環境中鍛煉,以提高身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而不是待在寒冷的環境中硬凍著,那樣必然凍出病來。因此,要想抗凍,須“凍”“動”結合,其中登山、慢跑、打太極拳等都是不錯的鍛煉方式。

“凍動”結合才是正確的秋凍方式

7、四類病人不凍

(1)心腦血管病人

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本身血管彈性就差、血液粘稠度就高,當身體再受到寒冷刺激後,交感神經會比較興奮,全身毛細血管收縮,血液迴圈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壓上升,心、腦負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體內缺水,導致血液黏稠度更高,極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

心腦血管疾病人不要秋凍

(2)慢性胃病者

秋天是胃病的多發季節,且深秋時節氣溫變化無常,胃腸道對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著涼,容易引起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復發,嚴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併發症。因此,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3)關節不好的人

患有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常反復出現腿部脹痛、沉重感,受寒後可使上述症狀加重,出現關節疼痛,或伴有腫脹,行走不便等。因此,關節炎患者從秋季開始就應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後引起關節疼痛加重。

關節不好的人不宜秋凍受涼

(4)慢性肺病者

對於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凍”。這類病人,身體虛弱,寒邪易乘虛而入,造成氣管、支氣管等痙攣,從而誘發氣管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的發作或加重。

腹部保暖忌受寒

(2)雙腳

腳是人體各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而腳部又彙集了全身的經脈。腳冷,則冷全身,全身若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所以,雙腳要注意保暖,多泡腳,少穿涼鞋。

(3)後背

入秋後,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只有聚足陽氣,才能“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冬天就不怕寒邪侵襲了。後背上的督脈有溫陽的作用,因此,養護陽氣就要讓後背暖一暖,不宜再穿漏背裝和睡涼席要後背受寒。

後背不適合秋凍

6、凍中要有動

秋天是耐寒訓練的好時機,“秋凍”是要我們在稍冷的環境中鍛煉,以提高身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而不是待在寒冷的環境中硬凍著,那樣必然凍出病來。因此,要想抗凍,須“凍”“動”結合,其中登山、慢跑、打太極拳等都是不錯的鍛煉方式。

“凍動”結合才是正確的秋凍方式

7、四類病人不凍

(1)心腦血管病人

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本身血管彈性就差、血液粘稠度就高,當身體再受到寒冷刺激後,交感神經會比較興奮,全身毛細血管收縮,血液迴圈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壓上升,心、腦負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體內缺水,導致血液黏稠度更高,極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

心腦血管疾病人不要秋凍

(2)慢性胃病者

秋天是胃病的多發季節,且深秋時節氣溫變化無常,胃腸道對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著涼,容易引起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復發,嚴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併發症。因此,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3)關節不好的人

患有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常反復出現腿部脹痛、沉重感,受寒後可使上述症狀加重,出現關節疼痛,或伴有腫脹,行走不便等。因此,關節炎患者從秋季開始就應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後引起關節疼痛加重。

關節不好的人不宜秋凍受涼

(4)慢性肺病者

對於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凍”。這類病人,身體虛弱,寒邪易乘虛而入,造成氣管、支氣管等痙攣,從而誘發氣管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的發作或加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