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濟南人棲居在森林一樣的城市裡

綠樹成蔭的城市馬路, 隨處可見的街角花園, 妙趣橫生的郊野公園, 風景優美的生態濕地, 生活在濟南, 就像生活在大森林裡。 2015年, 濟南就被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正式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從那以後, 濟南的綠化工作並沒有放慢腳步。 兩年來, 建綠透綠、增設山體公園、保護生態濕地, 城市的變化讓市民對“森林城市”四個字的體會越來越深刻。

城市綠化:

建綠透綠讓建成區內增加3000多畝綠地

綠化率提升0.5%

26日上午, 出門上班的王先生路過曆山東路119路公車站牌附近, 眼前新建的綠色長廊讓他倍感清新。 “以前這條路上不是擁堵的車流就是兩側雜亂的商店, 整條街上連點綠色都看不到, 路人行色匆匆, 讓我感覺十分壓抑。 新建了這塊綠地, 能讓我在這等車的時候欣賞欣賞放鬆一下心情。 ”王先生說。

這樣的景象放在今年以前是看不到的, 曆山東路地處城市中心,

地段寸土寸金, 原先馬路邊沿街商鋪一個挨著一個, 擠得滿滿當當, 很少有休閒娛樂的場所。 如今這裡的沿街商鋪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處長百米左右, 寬1米多的綠地, 這樣的規劃讓李先生十分滿意。

市中區飲虎池街曾經是有名的燒烤聚集地。 尤其到了夏天, 烏煙瘴氣、刺鼻油煙, 燒烤攤位上桌椅板凳橫七豎八的躺在馬路中間, 飯店產生的污水垃圾順路直流, 市民不堪其擾。 如今記者重新走在這條路上, 街景市容已煥然一新。 在今年的建綠透綠中, 市中區在道路兩側建起了1800平方米綠地。 馬路中段還精心打造了一處街心公園。 園中種植了冬青球、白皮松、竹子等多種植物。 同時公園北側還安裝了一系列的健身器材,

南側設置了供市民休息的廊架。

這些讓很多市民想不到的變化全都得意於今年的建綠透綠工作。 記者從市林業與城鄉綠化局瞭解到, 全市各區共確認拆後建綠透綠地塊2000多塊, 預計綠化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 相較於2016年底全市各區建成區綠地率35.6%, 綠化覆蓋率40%, 建綠透綠全部完成後, 綠地率將達到36.1%, 綠化覆蓋率將達40.5%, 都提高0.5%, 相當於在建成區內增加了3000多畝綠地。 正如省委副書記、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所言:“這0.5是老百姓身邊的0.5,是市民實實在在能感受到的0.5。 ”正是身邊的這些變化,給市民帶來了滿滿幸福感。

山體公園:

城區已有26座山體公園

今年還將增加11處

提起濟南的山, 千佛山、英雄山是市民耳熟能詳的地方。

“濟南帶‘山’字的地方是不少, 劉長山、七裡山、匡山、藥山......這些山放在以前都是野山坡,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哪, 更別提去那裡玩了。 現在好了, 這些山都被建造成了山體公園, 鑿平了上山的路, 還修上了棧道和廣場。 ”說起濟南山體公園的變化, 李女士興奮不已。

李女士今年55歲和丈夫都喜歡登山, 以前週末, 他們外出爬山時不是去千佛山就是去英雄山, 可選擇的地方十分有限。 “這些地方我們都爬了四五年了。 想去些新鮮地方, 又怕那些沒被開發的山有危險。 ”李女士說。

2014年開始, 李女士糾結的這些問題有了解決方法。 濟南市委、市政府決定對繞城高速公路以內和長清大學園區周邊126座山體進行綠化提升、建設山體公園, 到2020年實現城區山體綠化全覆蓋。

其中, 2014至2016年對城區交通要道兩側、城郊結合部的70座山體進行綠化。

截至2016年底, 市區共有26座山體變身, 三年時間, “山體公園”早已不是市民陌生的名詞而是變成市民身邊無比親切的公園, 可觀賞可遊玩。 而且通過綠化部門的精心設計, 26座山體公園各有各的特點, 佛慧山、龍洞、興隆山等著重保護自然景觀和文物建築及文化景點, 牧牛山、郎茂山、臘山等打造成社區居民的休閒之地, 英雄山臥虎山等成為了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記者瞭解到, 今年城區還將增加11處山體公園, 同時綠化提升的山體有9處。 目前, 槐蔭區丁字山山體公園續建已經完工;市中區萬靈山山體公園續建、曆城區龍鳳山體育公園二期、高新區閣老山山體公園續建、濟南林場葫蘆頂山體公園續建、濟南林場西佛峪山體公園尚在施工階段;高新區蓮花山山體綠化提升續建、天橋區標山山體公園、曆城區唐冶山山體公園續建、長清區文昌山山體公園續建項目、高新區圍子山山體公園、高新區金龜山公園已經完成或正在招標。

生態濕地:

濟南擁有3大國家級濕地

濟西濕地最大占地35平方公里

濕地素有“地球之腎”的美稱,它與森林與河流並稱為地球上的三大生態系統。濟南是一座被自然厚愛的城市,不僅有豐富的泉水,還分佈著多處生態濕地。其中濟西國家濕地公園、山東黃河玫瑰湖國家濕地公園、白雲湖濕公園為3處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

離濟南最近的當屬濟西濕地了,同時它也是三處國家級濕地公園中最大的一處。它距濟南主城中心區域約20公里,占地面積約35平方公里。而在以前這裡是經常遭受洪澇災害的黃泛區,在此居住的村民不僅是時常擔憂黃河水的侵襲,而且這裡也逐漸變成了傾倒城市廢棄物的死角。

濕地是自然的恩賜,為了儘快修復這一自然瑰寶。濟南市啟動了濟西濕地的規劃建設,疏通了園區內原有池塘、水系,整理連接園區內道路,提升園區內原有綠化種植,把這裡建成了國家級的濕地公園。近日,記者來到濟西濕地公園,園中碧波蕩漾的幸福湖水,初秋時節長著的滿池蘆葦,愜意棲息在水上的白鷺,還有充滿歷史記憶的斷橋殘壁都讓人感受到了野趣。

據瞭解,濟西濕地公園地處中國江北平原地區,是平原上的積水窪地,因此它既具有江北視野開闊的平原特點,又具有江南變化無窮的水域景色。在這裡,水景是自然景致的核心,水源主要來自黃河水與玉清湖水庫的側滲,水質清澈見底,可以達到3類飲用水標準。

因為有著優美的風景和優質的水源,這裡又變成天然的自然博物館。據園區工作人員介紹,分佈在這裡的高等植物就有115科867種,其中中華結縷草、鵝掌楸等6種高等植物還被列入國家Ⅱ級保護的植物。野生動物的種類更多,目前發現有魚類21種,兩栖類6種,爬行類11種,鳥類141種,哺乳類23種。此外,白鷺、蒼鷺等鳥類常年來這裡棲息,濟西濕地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候鳥天堂”。

據瞭解,自去年12月林業部門啟動了《濟南市濕地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工作,規劃提出了“打造保護典範、塑造生態格局、發揮生態效益、改善人居環境、突顯城市特色、保障城市安全”的總體目標,規劃形成“兩帶三區、九廊多點”的規劃的總體佈局。

下一步,林業部門還將確定一批濕地生態修復工程,針對受損濕地,本著因地制宜,自然修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促進濕地生態系統科學化、高效化,並逐漸建立健全濕地資源監測體系。同時保護好現有濕地野生植物資源和水域面積。建立黃河濕地生態功能保護區,恢復並維護其穩定的生態功能。通過總結推廣和示範帶動,不斷恢復我市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推進濕地合理化利用。

生態濕地:

濟南擁有3大國家級濕地

濟西濕地最大占地35平方公里

濕地素有“地球之腎”的美稱,它與森林與河流並稱為地球上的三大生態系統。濟南是一座被自然厚愛的城市,不僅有豐富的泉水,還分佈著多處生態濕地。其中濟西國家濕地公園、山東黃河玫瑰湖國家濕地公園、白雲湖濕公園為3處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

離濟南最近的當屬濟西濕地了,同時它也是三處國家級濕地公園中最大的一處。它距濟南主城中心區域約20公里,占地面積約35平方公里。而在以前這裡是經常遭受洪澇災害的黃泛區,在此居住的村民不僅是時常擔憂黃河水的侵襲,而且這裡也逐漸變成了傾倒城市廢棄物的死角。

濕地是自然的恩賜,為了儘快修復這一自然瑰寶。濟南市啟動了濟西濕地的規劃建設,疏通了園區內原有池塘、水系,整理連接園區內道路,提升園區內原有綠化種植,把這裡建成了國家級的濕地公園。近日,記者來到濟西濕地公園,園中碧波蕩漾的幸福湖水,初秋時節長著的滿池蘆葦,愜意棲息在水上的白鷺,還有充滿歷史記憶的斷橋殘壁都讓人感受到了野趣。

據瞭解,濟西濕地公園地處中國江北平原地區,是平原上的積水窪地,因此它既具有江北視野開闊的平原特點,又具有江南變化無窮的水域景色。在這裡,水景是自然景致的核心,水源主要來自黃河水與玉清湖水庫的側滲,水質清澈見底,可以達到3類飲用水標準。

因為有著優美的風景和優質的水源,這裡又變成天然的自然博物館。據園區工作人員介紹,分佈在這裡的高等植物就有115科867種,其中中華結縷草、鵝掌楸等6種高等植物還被列入國家Ⅱ級保護的植物。野生動物的種類更多,目前發現有魚類21種,兩栖類6種,爬行類11種,鳥類141種,哺乳類23種。此外,白鷺、蒼鷺等鳥類常年來這裡棲息,濟西濕地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候鳥天堂”。

據瞭解,自去年12月林業部門啟動了《濟南市濕地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工作,規劃提出了“打造保護典範、塑造生態格局、發揮生態效益、改善人居環境、突顯城市特色、保障城市安全”的總體目標,規劃形成“兩帶三區、九廊多點”的規劃的總體佈局。

下一步,林業部門還將確定一批濕地生態修復工程,針對受損濕地,本著因地制宜,自然修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促進濕地生態系統科學化、高效化,並逐漸建立健全濕地資源監測體系。同時保護好現有濕地野生植物資源和水域面積。建立黃河濕地生態功能保護區,恢復並維護其穩定的生態功能。通過總結推廣和示範帶動,不斷恢復我市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推進濕地合理化利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