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劉渡舟學術精華:攻邪論

劉老認為, 從疾病發生學的角度來講, 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依據。 邪氣之所以能夠侵犯人體, 疾病之所以能夠發生, 都是因為正氣先虛, 此即《素問》所謂“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但這只是就邪正力量的比較而言, 只是說明發病過程, 而決不是對病機的解釋。

如果從治療學的角度來看, 疾病一旦發生, 邪氣即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 這就是古人說的“虛處受邪, 其病則實”。 此時祛邪即成為治療的首要任務。

邪氣去則正氣自安, 虛弱的正氣在邪氣離開人體之後即可自行恢復。 因為人體正氣的新陳代謝是一種自然本能, 只要沒有不利因素的影響, 沒有干擾和妨礙, 正氣即可生生不息。

那些拘泥於“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理論, 拘泥于“正氣充盛則病邪自退”說法的人, 不曉上述道理, 欲在治療中泛用補益, 以期獲得“正旺邪退”之效, 殊不知如此處理在理論上和哲學上雖然有其道理,

但在治療實踐中往往行不通。

因為如果邪氣未退而用補益, 不僅可能滯邪留邪, 還可能助邪;而且由於有邪氣阻礙, 正氣卻得不到絲毫的補充。

劉老說, 攻邪論並非金人張子和的發明, 它是張子和根據張仲景《傷寒論》等著作提出來的。 《傷寒論》治病就以祛邪為主, 汗、吐、下、清、消諸法, 俱是攻邪, 不但三陽病治宜攻邪, 即使三陰病, 其因於邪實而要用攻逐方法者也不少。

基於這樣的認識, 劉老在臨床上診斷辨證時注重對病邪的辨認, 治療時注重祛除邪氣。

一腎炎患者浮腫少尿, 他醫作腎虛治之, 不效。 劉老辨證曰:身面腫而脈浮, 邪在表而肺氣不宣, 水之上源不清, 當發其汗。 用越婢加術湯, 一劑汗出腫減, 再劑小便利而腫消。

他曾告訴學生, 他早年在大連行醫時, 只知腰為腎之腑, 腰痛者, 腎虛也。 於是治腰痛每用六味類補腎, 往往收效甚微。 後來知道腰痛多有濕熱及水氣所致者, 用清利濕熱或化氣行水之法收效甚佳。

他還指出, 就目前臨床所見病證來看,

病證譜總的表現是, 陽證多而陰證少, 實證多而虛證少, 熱證多而寒證少。

形成這種病證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生活在天地之間, 處於風寒暑濕燥火之中, 既得其益, 亦可能受其害。 此正如《金匱要略》所言“風氣雖能生萬物, 亦能害萬物”。 故六淫侵入身體, 治之便當攻邪。

從內因來講, 臟腑機能易於亢進, 如心火過盛、肝陽上亢、胃熱過激等。 久而致使臟腑功能低下並繼發病邪, 如瘀血、痰飲、宿食等, 從而形成虛實夾雜之證。

此外, 如今人們生活富足, 營養過盛, 體內多有積熱、蘊濕、痰飲、食滯。 況且人們喜進補品, 無病之時經常服用, 既病之後亦用補益。 醫生亦有不少迎合病人心理, 或漫無主見者, 病人欲補即補之, 以致目前用補之風愈演愈烈。

諸如此類, 便使邪實之證更加多見。 這是應該引起醫生注意的一個問題。 在治療時, 實證自然要祛邪, 即便虛實夾雜者亦要以祛邪為主。

扶正以祛邪是間接祛邪, 多宜於在正虛不任攻逐之時使用, 否則收效不佳, 不若用藥直接攻邪取效快捷, 待邪退之後再議扶正。所以“攘外安內”較之“安內攘外”的方法更為常用。

/完/

待邪退之後再議扶正。所以“攘外安內”較之“安內攘外”的方法更為常用。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