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餐飲人”到“新農人”的蛻變

本報記者李銳

今年54歲的山東棗莊人鄧連修曾在餐飲行業從業30餘年, 獲得過“中國烹飪大師”殊榮, 經營的酒店也被評為“中國餐飲名店”。 2013年, 為了保證自己餐飲店食材品質, 他拿出多年打拼的積蓄回到棗莊龍潤生態園區成立了山東省棗莊市龍潤生態園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以原生態種植的理念開始了“新農人”的成長之路。

龍潤生態園區占地600餘畝, 採用傳統和現代化相結合的農業種植養殖技術, 種植番茄、辣椒等70多種農作物, 其中12種農產品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 據介紹,

園區的農產品之所以品質好, 主要是做到三點:在規劃方面, 整體規劃, 打牢生產基礎, 循序漸進地投入資金, 從細節入手;在生產管理方面, 以生態農業理念為指導, 採用土地休耕的方式, 使用土渣肥或有機肥保障土壤“健康”, 配備黃板、殺蟲燈、生物殺菌劑等生防手段防控病蟲害;在銷售方面, 依託當地的超市直銷農產品, 且利用在餐飲行業的影響力擴大銷售管道, 解決園區擴大生產帶來的銷售難題。

“剛起步的時候, 聽風就是雨, 盲目擴張, 導致園區種植品種多而雜, 重複投資的事可不少, 想做好生態農業沒有10年的經驗積累和堅持是做不好的。 ”老鄧把多年積蓄都投在了園區建設上, 前前後後投入近6000萬元。 花錢買教訓的事老鄧沒少經歷過,

現在他清楚園區不能做成功能全、高大上、成本高的“航空母艦”, 要從小而精的精品園做起, 逐步從種植向加工、休閒功能轉變, 走“三產”融合的道路。

棗莊是全國唯一的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和國家現代化農業示範區的“兩區”地級市。 棗莊市農業局局長王志翔認為:農村改革和農業現代化兩者相輔相成, 改革成功與否、成效如何需要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得到檢驗。 針對像鄧連修這樣人群的顧慮和難點, 棗莊市利用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的時機, 試驗土地承包期限由30年再延長40年, 讓承包者放心投資發展;要解決龍潤生態園“萬金油”的狀況, 在園區發展中突出主題, 突出文化, 突出特色。 由什麼都種到突出以百合花為主題,

種植瓜蔞突出特色, 舉辦百合文化節、攝影大賽、葡萄採摘節等活動突出文化;針對農民缺知識、缺技術、缺培訓和現有培訓方式與農業生產脫節的現實問題, 2016年組建了棗莊新型職業農民學院, 成為山東省首個跨市聯合、校地協作的農民大學,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軟實力”, 現已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300人。

龍潤生態園建成了百合觀賞園、瓜蔞和芍藥立體種植觀賞園、連體大棚葡萄採摘園、蘋果百合立體種植採摘觀賞園、綠色蔬菜農事體驗採摘園等各具特色的綠色果蔬園區, 成為初具規模的生態採摘、家庭休閒娛樂、農事體驗、觀光旅遊等一體的休閒農業生態園區。 可老鄧卻不閑著, 他說:“一人富不叫富,

大家富才叫富”。 園區是省級創業示範平臺(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市級農民工返鄉創業園, 老鄧發揮園區帶動、輻射作用, 讓返鄉農民工在園區或承包、或打工, 學習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 同時, 對在園區承包的農民工實行水電費全免, 租金減半的優惠, 產品統一種植, 統一管理, 統一銷售。 目前, 從園區學習之後自己單幹的返鄉農戶有100多家, 輻射帶動1000多人。

2016年, 由棗莊地區53個新型職業農民發起成立了棗莊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聯合會, 老鄧任聯合會首任會長。 老鄧說:“成立新農聯就是要大家資源分享, 強強聯合, 打包經營, 走出棗莊, 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一個相互學習、溝通交流、抱團發展的平臺。 ”目前, 新農聯已發展到100余個會員單位,

成立了3個行業分會和專業分會, 組織會員單位去臺灣、歐洲等地區考察、交流, 建立了良好的交流機制。

從“餐飲人”到“新農人”, 老鄧華麗轉身。 “我們打算成立一個新農聯的經濟聯合體, 會員單位注入互助資金成立一個公司, 作為新農聯的‘試驗田’, 推動棗莊地區的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進程。 棗莊人要有誠信, 棗莊農業要有信用, 信用靠消費者來認可, 靠時間的推移來驗證。 ”鄧連修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