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理諮詢師解讀|3個案例來看家庭對子女的影響

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小編看到很多學員問學心理學有什麼用?很多人是為了考心理諮詢師證書, 還有很多人希望通過心理知識來自我治療, 更多的人是希望通過心理學來更好的認識自己, 規劃好自己的人生!今天小編就找了幾個真實案例從心理學角度告訴大家家庭對孩子們未來的影響!現在社會上家庭暴力, 家庭背叛的事情很多, 其中有人卻沒有選擇離開, 有人卻假裝沒看到, 你可能會想到很多的原因, 但你絕不會想到這會和你的原生家庭有關。

可能我們自己也沒有發現, 如今你家庭相處的模式,

很大部分會受到你原生家庭的影響, 下面來看三個案例, 小A、小B和小C如今的家庭相處模式為何是那樣?

“家暴”中感知存在

如果不是遇到KIM, 李陽的家暴會否見光?小A不是KIM, 她選擇了默默承受。 第一次遭到黃生打耳光時, 還是婚前, 為了決定去哪家過春節。 看著黃生因為憤怒變形的臉, 小A有點猶豫, 是否要取消隨後的婚禮。 但因為懷孕, 這絲不滿, 很快被婚妙的潔白清洗乾淨了。 隨後是越來越多的毆打, 有一次拳頭打在臉上, 眼睛腫了半個月;有一次踢到隆起的腹部, 使她不住地呻吟。 每次打完, 小A都會搬回娘家, 然後在父母的勸慰, 黃生的哀懇下, 重歸舊好。 慢慢的, 小A已經“習慣”了爭吵後被打一頓, 她也以為, 日子可以一直這樣過下去,

但當兒子牛牛三歲時, 因為重度抑鬱, 她住進了醫院, 隨後藥物幾乎沒斷過。

她為什麼不離開?

儘管一再遭家暴, 小A卻都沒有離開, 直到最後進入醫院, 也還是接受黃生的照顧。 她不痛苦嗎?只是對這痛苦“視而不見”, 慢慢地, 甚至忘了被打的事實, 即使所有人都忍無可忍, 小A卻一直在忍……

在痛中感覺“存在”

在小A心目中, 父親的形象一直很模糊。 從記事起, 父親就很少在家, 即使在, 也很少陪她玩, 有時她興高采烈地“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 比如一隻紙飛機, 一個模型, 或者一幅畫, 父親卻草草地看一眼, 然後命令她:一邊玩去!有一次, 小A在幼稚園裡剛學會一首歌, 高興地哼哼起來, 爸爸突然惱了臉:不許唱!小A不聽, 繼續唱起來,

而且唱得更高興了。 爸爸跑過來, 像抓小雞一樣將她抓到房裡, 找來一根棍子, 對著她的屁股狠狠地拍打著。 小A疼得哇哇叫, 媽媽及時趕來, 勸開了爸爸。 後來, 小A才知道, 爸爸那次剛丟掉工作, 很不開心。 後來媽媽對小A說, 你爸爸脾氣就是暴, 小時候沒少打你!小A卻覺得很奇怪, 在她記憶裡, 只有這一次挨打的經歷, 而且更多的, 是因為記得當時學會的那首兒歌。

選擇黃生, 是因為他看上去很MAN, 豪爽慷慨, 生活上又能體貼。 可是相處不久, 小A就覺得他越來越模糊了, 不知道他成天在忙什麼、想什麼。 第一次挨打時, 雖然理智上她覺得受到侵犯, 但在看到他變形面孔那一刻, 她似乎瞥見了他的真實, 並且內心產生了一種奇怪的連接感:原來,

他很在意我!

隨後, 每次當他的拳頭落在身上時, 她都會有這種奇怪的感覺:他終於注意到她了!原來, 他心裡還是有她的!

心理的話

“你爸爸的脾氣就是暴, 小時你沒少挨他的打!”但奇怪的是, 小A記得的卻僅有一次, 而且是因為那首兒歌。

對於兒時的小A來說, 爸爸的暴力, 是她無力承受的部分, 於是她選擇性遺忘, 以使自己能順利成長。 這是她兒時的一種保護機制。 連同這肉體上的處罰, 心理上的疏遠, 她也一併留在記憶深處, 不願觸及。

對於女性來說, 父親代表對男性身份的認同, 這種原生家庭的模式會帶到現有家庭中。 小A和父親的隔離, 使她在男性面前, 始終沒有存在感, 就像電影《被人遺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一樣,

一輩子所做的, 就是讓男人感覺到她的存在。 對於小A來說, 似乎和父親的聯結, 正是通過體罰, 這也使她和黃生之間, 建立了這種模式。 在體罰中感覺到“存在”。

寧願忍受疼痛, 也不能忍受被男人“視而不見”。 所以, 寧願對家暴的事實“視而不見”, 也不願拆散這種關係。 這種選擇性遺忘, 對兒時的自己來說, 也許有利, 但對於成人來說, 卻只會使暴者更暴, 弱者更弱, 因為黃生, 畢竟不是她父親。 對父親的渴望, 不可能通過這種方式顯現。 因此, 惟有抑鬱, 讓她停止這種模式, 心靈得到成長。

他背叛, 我買單

小B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家的, 因為她終於瞭解了“真相”, 或者說, 她承認了“真相”。

表妹告訴她, 表姐夫, 也就是小B的丈夫, 真的和她發生了關係, 而且很多次。奇怪的是,小B第一反應,不是憤怒,而是後悔,她後悔不該追問表妹這件事情,過去就過去了,沒事重提舊事幹嘛。

那事確實過去了。兩年前,表妹來上海“投奔”小B,住在他們租住的小屋裡,有半年時間。然後,最狗血的事情發生了,半年後,小B出差回來發現,表妹和他的男人,雙雙躺在里間,她曾經住過的床上。

發洩一番後,小B相信了男人的話,“我和她真的沒有什麼!她生病了,我照顧一下她而已!”而她,竟然信了!

這一頁從此翻過。這次重遇表妹,她忍不住求證,男人說的是不是真的,因為這一直是個疑問,她很好奇。

結果證實,小B太天真了!這樣的結果,小B不願意承擔。但回到家裡,她依然當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只有在午夜時分,看著熟睡的男人,她感覺到陌生。

她為什麼相信?

“兩個成年人,躺在同一張床上,蓋著同一張被子,然後,什麼事都沒發生!”她為什麼會相信?

對於這樣明顯的“證據”,小B選擇了心理失明,“視而不見”。因為如果看見了,知道了真相,就意味著激烈的爭吵,意味著分手的選擇,分還是不分?這是一個問題。無論如何,這種赤裸裸的背叛,都是難以接受的。

“我和她真的沒事!”接受這個解釋,就是給自己一個原諒他的理由。將自己不願面對分手衝突給合理化了。

心理的話:

在小B的記憶中,父母總是爭吵,尤其過年過節,別人家都歡聚一堂,她家卻金戈鐵馬,惡語交加。每當這時,小B總是很害怕,縮在角落裡。有幾次吵完,媽媽就收拾東西回娘家。外婆家很遠,坐火車也得兩、三天。小B驚恐急了,覺得媽媽不要自己了,她反復想,是不是自己不乖?是不是不好?所以媽媽不要自己了?

長大後,小B發誓,再也不要爭吵的婚姻,不能重演父母的悲劇。所以,她很少和先生吵架,大家也都小心翼翼地,避開敏感地帶,以免引得對方不開心。即使當面對“捉姦在床”這一幕,也沒能讓他們吵起來。“他不會的,我絕對相信他……”她不停地這樣合理化解釋,以避免衝突。並且不斷檢討自己,覺得自己出差太多,才會發生這事?是不是自己平時太自我,才會使他在表妹那裡找安慰?……在表妹告知真相後,小B也在檢討自己,覺得自己遺忘得不夠徹底,又去舊事重提。

在幼小的小B心目中,衝突意味著分離,意味著其後被母親“拋棄”的命運(每次吵完後媽媽都要離開),因為害怕,小B選擇了遺忘和逃避。畢竟,對於小孩來說,被拋棄是難以承受的打擊。而且她會產生自責,覺得這些,都是自己不好引起。

成人後,這種遺忘和逃避的態度,並不能解決現實問題,即使出現這種出軌事件,都無法進行深入交流,使小B和先生的關係,始終只能維持在平面狀態,無法進一步深入。而且,不難看出,如果小B繼續這樣“盲視”,這種情況會再度發生。而這種來自兒時的自我“怪罪”模式,會削減了男人承擔責任的能力,使他因為內疚而再度出軌。

就這樣被家庭“邊緣”

小C越來越不想回家了,他說自己加班,其實是在玩遊戲。他只是不想回家面對娟子。娟子的脾氣非常暴躁,有了孩子之後,有恃無恐,稍不合意就大叫大嚷,他無力以抗,就拿工作說事。但他又不能在辦公室裡呆得太晚,因為娟子到時又會發脾氣,想起她張牙舞爪的樣子……他帶著一絲畏懼,開車上路了。

果然,娟子又不高興。家裡一片混亂,到處堆著他們母子的東西。有了孩子後,小C更加感覺到,家裡沒有自己的位置。家裡大事小事,都是娟子說了算,買房、買車,到添置傢俱,都是她喜歡的。小C想要一間屬於自己的書房,卻始終只有嘀咕的份。現在家裡需要接老人過來幫忙,小C想要自己的母親過來,卻被娟子一陣搶白,安排明天去為岳母接機。

在家裡,小C感覺自己像個“過客”,但奇怪的是,他卻算得上“宅”男,除了工作,不喜歡旅行,也不喜歡外出。

他為什麼”被邊緣”?

小C勤苦工作,在家裡,卻感覺不到自己的位置,連買房買車這種“大事”都是娟子來定奪,使他感覺自己是個旁觀者,是個過客,為什麼他卻“宅”在家裡,不願意出去?娟子脾氣太大,這只是個藉口。在害怕衝突的背後,埋藏著他害怕承擔責任的軟弱內心。他交出主動權,卻又將自己設定被邊緣化的被害者。

心理的話:

小C一直控訴娟子的爆脾氣。直到有一天,他回家探親,才看見了真實的自己。

小C的母親是個“強女人”,雖然從小就對他和姐姐溺愛,但對父親,卻一直懷恨在心。說懷恨在心,一點沒錯,因為提起父親,母親幾乎咬牙切齒,說父親沒用,好貪玩,狠心……總之在她心裡,父親一無是處。

即使現在他們六十多歲了,依然如此。這次回家探親,母親又生父親的氣了。因為父親在外玩象棋,忘了回家吃飯,母親咬牙切齒罵開了,說他一輩子就這樣沒出息BLABLABLA……說到後來,竟然跑到父親的棋局前,當著眾人的面,咣當一聲,將棋盤掀翻在地!父親不敢反勃,回到家裡,竟然當沒事一般。

這一切,小C全看在眼裡,他突然想起這一幕,在小時發生過很多次。而父親,只是當面不敢生氣,背後裡卻玩得更凶了,歸家更晚了,也讓母親更生氣了。

我正在過他們一樣的生活!

小C突然意識到,他正在重複父親的命運……以消極逃避,來面對自己應該承擔的家庭責任,甚至連和母親正面交鋒的勇氣也沒有!從而讓這個女人,一再掌控自己,使自己在家裡威嚴掃地,甚至被邊緣化。

曾幾何時,在小C的意識裡,母親幾乎是完美無缺的,吃苦、耐勞、慈愛,原來他正是通過這種方式,美化她,從而掩蓋她留在心頭的颶風般的記憶。是的,他愛母親,但其實,他也恨著她,因為正是她,使父親的形象在他的心頭殘缺,使他在內心深處,始終無法認可自己,並且無可救藥地,受控于現在的女人,重複原來的悲劇。

家庭因素不僅會造就如今的你,而且它在你以後的婚姻當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通過三個案例來看家庭對子女的影響。

而且很多次。奇怪的是,小B第一反應,不是憤怒,而是後悔,她後悔不該追問表妹這件事情,過去就過去了,沒事重提舊事幹嘛。

那事確實過去了。兩年前,表妹來上海“投奔”小B,住在他們租住的小屋裡,有半年時間。然後,最狗血的事情發生了,半年後,小B出差回來發現,表妹和他的男人,雙雙躺在里間,她曾經住過的床上。

發洩一番後,小B相信了男人的話,“我和她真的沒有什麼!她生病了,我照顧一下她而已!”而她,竟然信了!

這一頁從此翻過。這次重遇表妹,她忍不住求證,男人說的是不是真的,因為這一直是個疑問,她很好奇。

結果證實,小B太天真了!這樣的結果,小B不願意承擔。但回到家裡,她依然當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只有在午夜時分,看著熟睡的男人,她感覺到陌生。

她為什麼相信?

“兩個成年人,躺在同一張床上,蓋著同一張被子,然後,什麼事都沒發生!”她為什麼會相信?

對於這樣明顯的“證據”,小B選擇了心理失明,“視而不見”。因為如果看見了,知道了真相,就意味著激烈的爭吵,意味著分手的選擇,分還是不分?這是一個問題。無論如何,這種赤裸裸的背叛,都是難以接受的。

“我和她真的沒事!”接受這個解釋,就是給自己一個原諒他的理由。將自己不願面對分手衝突給合理化了。

心理的話:

在小B的記憶中,父母總是爭吵,尤其過年過節,別人家都歡聚一堂,她家卻金戈鐵馬,惡語交加。每當這時,小B總是很害怕,縮在角落裡。有幾次吵完,媽媽就收拾東西回娘家。外婆家很遠,坐火車也得兩、三天。小B驚恐急了,覺得媽媽不要自己了,她反復想,是不是自己不乖?是不是不好?所以媽媽不要自己了?

長大後,小B發誓,再也不要爭吵的婚姻,不能重演父母的悲劇。所以,她很少和先生吵架,大家也都小心翼翼地,避開敏感地帶,以免引得對方不開心。即使當面對“捉姦在床”這一幕,也沒能讓他們吵起來。“他不會的,我絕對相信他……”她不停地這樣合理化解釋,以避免衝突。並且不斷檢討自己,覺得自己出差太多,才會發生這事?是不是自己平時太自我,才會使他在表妹那裡找安慰?……在表妹告知真相後,小B也在檢討自己,覺得自己遺忘得不夠徹底,又去舊事重提。

在幼小的小B心目中,衝突意味著分離,意味著其後被母親“拋棄”的命運(每次吵完後媽媽都要離開),因為害怕,小B選擇了遺忘和逃避。畢竟,對於小孩來說,被拋棄是難以承受的打擊。而且她會產生自責,覺得這些,都是自己不好引起。

成人後,這種遺忘和逃避的態度,並不能解決現實問題,即使出現這種出軌事件,都無法進行深入交流,使小B和先生的關係,始終只能維持在平面狀態,無法進一步深入。而且,不難看出,如果小B繼續這樣“盲視”,這種情況會再度發生。而這種來自兒時的自我“怪罪”模式,會削減了男人承擔責任的能力,使他因為內疚而再度出軌。

就這樣被家庭“邊緣”

小C越來越不想回家了,他說自己加班,其實是在玩遊戲。他只是不想回家面對娟子。娟子的脾氣非常暴躁,有了孩子之後,有恃無恐,稍不合意就大叫大嚷,他無力以抗,就拿工作說事。但他又不能在辦公室裡呆得太晚,因為娟子到時又會發脾氣,想起她張牙舞爪的樣子……他帶著一絲畏懼,開車上路了。

果然,娟子又不高興。家裡一片混亂,到處堆著他們母子的東西。有了孩子後,小C更加感覺到,家裡沒有自己的位置。家裡大事小事,都是娟子說了算,買房、買車,到添置傢俱,都是她喜歡的。小C想要一間屬於自己的書房,卻始終只有嘀咕的份。現在家裡需要接老人過來幫忙,小C想要自己的母親過來,卻被娟子一陣搶白,安排明天去為岳母接機。

在家裡,小C感覺自己像個“過客”,但奇怪的是,他卻算得上“宅”男,除了工作,不喜歡旅行,也不喜歡外出。

他為什麼”被邊緣”?

小C勤苦工作,在家裡,卻感覺不到自己的位置,連買房買車這種“大事”都是娟子來定奪,使他感覺自己是個旁觀者,是個過客,為什麼他卻“宅”在家裡,不願意出去?娟子脾氣太大,這只是個藉口。在害怕衝突的背後,埋藏著他害怕承擔責任的軟弱內心。他交出主動權,卻又將自己設定被邊緣化的被害者。

心理的話:

小C一直控訴娟子的爆脾氣。直到有一天,他回家探親,才看見了真實的自己。

小C的母親是個“強女人”,雖然從小就對他和姐姐溺愛,但對父親,卻一直懷恨在心。說懷恨在心,一點沒錯,因為提起父親,母親幾乎咬牙切齒,說父親沒用,好貪玩,狠心……總之在她心裡,父親一無是處。

即使現在他們六十多歲了,依然如此。這次回家探親,母親又生父親的氣了。因為父親在外玩象棋,忘了回家吃飯,母親咬牙切齒罵開了,說他一輩子就這樣沒出息BLABLABLA……說到後來,竟然跑到父親的棋局前,當著眾人的面,咣當一聲,將棋盤掀翻在地!父親不敢反勃,回到家裡,竟然當沒事一般。

這一切,小C全看在眼裡,他突然想起這一幕,在小時發生過很多次。而父親,只是當面不敢生氣,背後裡卻玩得更凶了,歸家更晚了,也讓母親更生氣了。

我正在過他們一樣的生活!

小C突然意識到,他正在重複父親的命運……以消極逃避,來面對自己應該承擔的家庭責任,甚至連和母親正面交鋒的勇氣也沒有!從而讓這個女人,一再掌控自己,使自己在家裡威嚴掃地,甚至被邊緣化。

曾幾何時,在小C的意識裡,母親幾乎是完美無缺的,吃苦、耐勞、慈愛,原來他正是通過這種方式,美化她,從而掩蓋她留在心頭的颶風般的記憶。是的,他愛母親,但其實,他也恨著她,因為正是她,使父親的形象在他的心頭殘缺,使他在內心深處,始終無法認可自己,並且無可救藥地,受控于現在的女人,重複原來的悲劇。

家庭因素不僅會造就如今的你,而且它在你以後的婚姻當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通過三個案例來看家庭對子女的影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