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洞察|90後怎麼了?尬聊、日常恐婚、中年焦慮……

不得不說, 90後的群體共性越來越難捉摸了。

從去年的“喪文化”到今年的“尬文化”, 從自嘲“單身狗”到 “日常恐婚”, 這些新興詞彙代表了90後的哪些心理變化?這可以啟發品牌去做些什麼?

尬文化

尬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尬舞”這個名詞, 它原本用來形容兩位高手之間的跳舞對決, 但傳到大陸後, 當“尬舞”遇到了“廣場舞”, 一切都變味了。

可以說, 中老年人群和非主流人群的“鬥舞”改變了“尬舞”的原意, “尬舞”變成了一種讓旁人看起來非常尷尬的動作。

從“尬舞”開始, 一系列“尬”字流行語廣為傳播:

尬聊——明明沒什麼話可聊, 但還要繼續強撐著聊天。

下面這個魯豫和梁家輝的對談視頻就是“尬聊”:

尬圖——尬聊之後, 實在聊不下去了只能靠發表情包維繫下彼此的塑膠友誼。

尬撩——明明不會撩, 還要強行撩, 搞得對方很尷尬。

這就尷尬了——一句流行語, 通常在一件讓彼此非常不舒服的事情發生之後說出口。

這一系列“尬”字形成的尬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 比如聚會時的冷場、話題終結時的安靜氣氛、考試時突然有人放P、嚴肅開會時突然有人笑出豬叫……這些都還蠻尷尬的。

尬文化的背後, 是90後的社交恐懼, 既擔心自己的言行“失態”, 又為別人Get不到自己的點而汗顏。

(圖:現代人的社交狀態)

為了緩解這種社交恐懼, 90後傾向於“圈子社交”, 靠圈子裡的共同話題找到歸屬感, 這樣至少不會一言不合就尷尬, 或是一言不合就撕逼。

行銷怎麼用上“尬文化”?

第一種, 誇大尷尬

既然“尬文化”已經成為了一種主流文化, 那不如把“尬”元素再誇大一些, 也能引人側目、甚至產生笑點和共鳴。

在“尬文化”的行銷應用上, 我們不妨參考日本、泰國的廣告, 他們在廣告腳本裡創造了許多極其誇張的尷尬時刻, 讓人屏息凝神, 想要知道下一步發展,

由此推動品牌產品的露出。

因為口氣問題, 廣告片中的男主角不敢大聲說話, 於是他就用各種古怪的行為與人相處, 避免說話呼出口氣——直到薄荷糖的出現, 才緩解了社交尷尬。

第二種, 緩解尷尬

現代人的社交, 絕大部分都是無效的, 這就像是“明知大家彼此一樣, 素未生平, 互不相知, 就那麼空空度過一段時間而毫無著落, 既沒有什麼屬於人的動機, 也沒有別的因由。 ”

在這種尷尬的社交中, 品牌可以通過尋找受眾的共同話題、或是興趣, 來緩解尷尬。 自拍、美食、懷舊可以算得上是緩解尷尬的三大妙招。

大多自拍軟體都開發了製作動圖的功能, 聚會時如果擔心冷場, 不如就掏出手機合影吧!

美食行銷如何緩解尷尬?——排隊!排隊時可以幹嘛!自拍!打卡!上傳社媒圈!等點贊……這樣,會不會稍微不那麼尷尬了?再說,吃到好吃的東西,腎上腺素一個飆升,體內的多巴胺極速分泌,一快樂起來就忘記尷尬了。

《紫薇,你睜大眼睛看看我》這支視頻,自拍軟體是不是可以做個植入呢?

“中年”焦慮

2017年,90年出生的人就27歲了,四捨五入就是奔三了!伴隨著聯合國的一項年齡劃分規定,90後被劃入中年,這個消息一經傳開,不少90後紛紛自嘲自己是“中年人”,同時也陷入某種焦慮:

在這個尷尬的年齡,大部分90後還沒有結婚、甚至連物件都沒有;事業還在上升期,沒房沒車全靠自己打拼,加班無休——年齡焦慮、單身焦慮、事業焦慮……90後提前陷入“中年焦慮”,為自己的人生發愁。

單身焦慮

20年前,單身還是“貴族”,現在,單身就是條“狗”!別說了,狗的感情生活都比單身人類精彩得多!

現在的“單身狗”,面對感情採取“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的態度,嚷嚷著想要戀愛,卻總是宅在家中不去尋找真愛,這種“愛無能”的狀態,可以說是年輕人的常態。

8月刷屏的微信長文《他們不談戀愛時講了一堆道理》(上圖),極致刻畫了單身者的內心戲。隨後,一篇名為《月薪4萬相親記:好看的皮囊你玩不起,有趣的靈魂看不上你》再次進入大眾視線,文章作者講述了自己幫助一位月薪4萬的男生“小王”介紹了許多形形色色的物件,但幾次相親均以失敗收場。

文章發佈後,評論區展開了激烈討論,大部分都覺得小王太“直男”:“大清早就亡了”“你家是有王位要繼承嗎?”“現在的女性都已經經濟獨立了,而現在的男性卻還想找個保姆當老婆。”

日常恐婚/恐孕

榆林產婦跳樓、創業者疑被騙婚自殺等新聞證明,媒體對小概率事件的集中宣傳,會造成部分人的過度解讀。《第一批離婚的90後》等文章都加劇了年輕人日常恐婚、恐孕的態度。現在,更多人一邊自嘲自己是單身狗、一邊慶倖自己單身不用煩惱結婚的狗血事情。

面對焦慮,行銷可以做什麼?

面對焦慮,品牌除了用“喪行銷”潑一盆冷水之外,還能怎麼做?

先“喪”後“燃”,鼓勵大家打起精神來,跳出“日常喪”的怪圈。

最近一支京東金融的廣告勸大家“別用所謂的成功,定義你的人生”,長文案刷屏廣告圈:

這長長長長長長文案看得紮心了(節選):

你不必在本子上記錄,

大部分會議是在浪費時間,

你不必假裝殷勤一直記錄。

你不必總是笑,

不必每一條微信都回復,不必處處點贊。

你不必有什麼戶口,也不必要求別人要有什麼戶口。

即便生存不易,也不必讓爸媽去相親角被別人盤問出身。

你不必買大房子,不必在月薪一萬的時候就貸款三百萬。

三十年後,當孩子們問起那些年你有什麼故事,你不能只有貸款。

你不必去知名的大公司追求夢想,

你想逃離的種種,在那裡同樣會有。

你不必去大城市,也不必逃離北上廣。

不必用別人的一篇十萬加來決定自己的一輩子。

你不必改變自己。

你不必背負那麼多,

你不必成功。

別用所謂的成功,定義你的人生。

京東小金庫,你的堅持,我的支持。

面對感情焦慮,品牌們也可以想辦法緩解這種焦慮,SKII《最後她去了相親角》的創意思路值得大家參考:

最後梅小花想說:品牌們快去關注年輕人的所思所想,才能打造他們在意的廣告,獲得關注!

·END·

本文為梅花網原創文章,非經授權請勿轉載,轉載請掃描下方二維碼,回復“轉載”瞭解須知。

美食行銷如何緩解尷尬?——排隊!排隊時可以幹嘛!自拍!打卡!上傳社媒圈!等點贊……這樣,會不會稍微不那麼尷尬了?再說,吃到好吃的東西,腎上腺素一個飆升,體內的多巴胺極速分泌,一快樂起來就忘記尷尬了。

《紫薇,你睜大眼睛看看我》這支視頻,自拍軟體是不是可以做個植入呢?

“中年”焦慮

2017年,90年出生的人就27歲了,四捨五入就是奔三了!伴隨著聯合國的一項年齡劃分規定,90後被劃入中年,這個消息一經傳開,不少90後紛紛自嘲自己是“中年人”,同時也陷入某種焦慮:

在這個尷尬的年齡,大部分90後還沒有結婚、甚至連物件都沒有;事業還在上升期,沒房沒車全靠自己打拼,加班無休——年齡焦慮、單身焦慮、事業焦慮……90後提前陷入“中年焦慮”,為自己的人生發愁。

單身焦慮

20年前,單身還是“貴族”,現在,單身就是條“狗”!別說了,狗的感情生活都比單身人類精彩得多!

現在的“單身狗”,面對感情採取“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的態度,嚷嚷著想要戀愛,卻總是宅在家中不去尋找真愛,這種“愛無能”的狀態,可以說是年輕人的常態。

8月刷屏的微信長文《他們不談戀愛時講了一堆道理》(上圖),極致刻畫了單身者的內心戲。隨後,一篇名為《月薪4萬相親記:好看的皮囊你玩不起,有趣的靈魂看不上你》再次進入大眾視線,文章作者講述了自己幫助一位月薪4萬的男生“小王”介紹了許多形形色色的物件,但幾次相親均以失敗收場。

文章發佈後,評論區展開了激烈討論,大部分都覺得小王太“直男”:“大清早就亡了”“你家是有王位要繼承嗎?”“現在的女性都已經經濟獨立了,而現在的男性卻還想找個保姆當老婆。”

日常恐婚/恐孕

榆林產婦跳樓、創業者疑被騙婚自殺等新聞證明,媒體對小概率事件的集中宣傳,會造成部分人的過度解讀。《第一批離婚的90後》等文章都加劇了年輕人日常恐婚、恐孕的態度。現在,更多人一邊自嘲自己是單身狗、一邊慶倖自己單身不用煩惱結婚的狗血事情。

面對焦慮,行銷可以做什麼?

面對焦慮,品牌除了用“喪行銷”潑一盆冷水之外,還能怎麼做?

先“喪”後“燃”,鼓勵大家打起精神來,跳出“日常喪”的怪圈。

最近一支京東金融的廣告勸大家“別用所謂的成功,定義你的人生”,長文案刷屏廣告圈:

這長長長長長長文案看得紮心了(節選):

你不必在本子上記錄,

大部分會議是在浪費時間,

你不必假裝殷勤一直記錄。

你不必總是笑,

不必每一條微信都回復,不必處處點贊。

你不必有什麼戶口,也不必要求別人要有什麼戶口。

即便生存不易,也不必讓爸媽去相親角被別人盤問出身。

你不必買大房子,不必在月薪一萬的時候就貸款三百萬。

三十年後,當孩子們問起那些年你有什麼故事,你不能只有貸款。

你不必去知名的大公司追求夢想,

你想逃離的種種,在那裡同樣會有。

你不必去大城市,也不必逃離北上廣。

不必用別人的一篇十萬加來決定自己的一輩子。

你不必改變自己。

你不必背負那麼多,

你不必成功。

別用所謂的成功,定義你的人生。

京東小金庫,你的堅持,我的支持。

面對感情焦慮,品牌們也可以想辦法緩解這種焦慮,SKII《最後她去了相親角》的創意思路值得大家參考:

最後梅小花想說:品牌們快去關注年輕人的所思所想,才能打造他們在意的廣告,獲得關注!

·END·

本文為梅花網原創文章,非經授權請勿轉載,轉載請掃描下方二維碼,回復“轉載”瞭解須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