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走親訪友不叫人,急死我了”

十一假期來了, 很多家長免不了帶孩子走親訪友。 孩子見到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的親友, 奶聲奶氣地叫一聲“叔叔好”“阿姨好”“爺爺好”“奶奶好”,

不但能讓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 而且自家人臉上也特有面子, 看我們家孩子多乖巧禮貌是大人心裡油然而生的念頭。 但實際當中, 特別是低領的孩子, 面對叫人的問題, 往往會出現躲避、沉默的表現, 大人心裡那個著急啊, 這孩子咋這樣呢?特別是家裡的老年人, 會再三催促孩子“快叫他爺爺啊”。

01/孩子不叫人有不叫人的道理

面對這樣的問題, 還真不能用不禮貌教養這類的帽子給孩子扣上, 這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我們家孩子可有禮貌了, 這是大人的標準, 涵蓋了部分虛榮心和成年人的面子。 根據觀察, 幼兒不叫人, 大多出於以下原因:

●沒弄懂這個人是誰 孩子不知道面前的這人是誰, 所以本能地躲避或沉默的情況多發生在“回老家”的情境中。

孩子平時生活在另一個地方, 逢年過節回老家。 老家的親朋知道這個孩子, 可幼兒不知道眼前的這個人是誰啊。 你們怎麼讓我叫他爺爺呢?不叫人是一個孩子最本能的直接反應, 無關其他。 當然, 到了小學高年級, 孩子懂得了人際關係, 懂得了應對一些場合, 不會出現幼兒期的反應。

●與面前的這個人沒有建立信任 一個孩子面對一個幾近陌生的人時, 即使這個人是媽媽很要好的閨蜜或者爸爸的弟弟妹妹, 如果平時接觸少, 依然需要遵循兒童接觸人和事物的規律, 即通過觀察建立信任。 這裡的觀察, 主要是觀察這個人對自己的態度, 所以一些親和力很好的人, 比較容易在短時間內和孩子打成一片。

●孩子們有一套自己的交往方式 一次帶孩子去朋友家, 寶貝和朋友的孩子一起玩沙子, 一邊玩一邊不停地交流。 我作為旁觀者, 不需要時候不出聲。 這時候, 朋友的孩子忽然跑過來問我:“你叫什麼名字啊?”。 其實, 跟這個孩子的父母, 已經認識了十幾年, 跟這個幾歲的孩子, 卻是新朋友, 所以她需要自己確認我的身份, 這也是孩子們之間交朋友的方式。 觀察平時社區裡的孩子, 玩著玩著到一起了, 緊著相互詢問名字, 並約好“下次我們還一起玩!”這是孩子們自己的一套交往方式。 跟孩子的這種交往方式比, 大人讓孩子叫人, 就顯得很唐突了。

●小孩喜歡小孩 芝麻街曾經召集一批兒童教育方面的專家, 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得出了“孩子喜歡孩子”的結論。

所以孩子之間很容易建立友誼, 如果需要叫人的物件也是一個孩子, 不用大人催促, 孩子們早就用孩子的一套規則交往起來了。

02/想讓孩子叫人 這裡有幾個竅門

● 不催促不強迫 在這件事上一個尷尬的局面是越催促越適得其反。

如果因叫人這件事被家長批評, 孩子心理上會留下不愉快的印記。 沒有人願意主動接觸讓自己不愉快的事物, 長久下去的影響是孩子更加排斥這樣的場合, 造成交往障礙。

●為孩子打個圓場 孩子不叫人時, 家長用“還沒睡醒”“這兩天不舒服”“還沒熟悉”之類的話為孩子打圓場找臺階, 讓這事就這麼過去。

●提前為孩子介紹一下即將見到的這個人 家裡的寶貝出生後, 每年跟姥姥和阿姨最多見兩次面。 但平時我會跟她說“姥姥是媽媽的媽媽”“阿姨是媽媽的姐姐”, 孩子整天感受著自己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光, 對媽媽的媽媽理解理解起來沒問題。 孩子四歲時回姥姥家時, 直接跟姥姥把手出門溜達了。

●如果對方家裡有孩子,那麼這是最快的熟絡辦法了。從孩子開始熟悉,只需要那麼幾分鐘的試探期,馬上就玩到一起。由孩子及大人,就自然而然了,叫人也不再是讓大人著急的事情。

總之孩子叫人這件事,需要家長放下面子,自然而然。

●如果對方家裡有孩子,那麼這是最快的熟絡辦法了。從孩子開始熟悉,只需要那麼幾分鐘的試探期,馬上就玩到一起。由孩子及大人,就自然而然了,叫人也不再是讓大人著急的事情。

總之孩子叫人這件事,需要家長放下面子,自然而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