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海世界音樂季:一台以色列專場,一部猶太離散史

9月24日的上海新虹橋中心花園, 2017天地世界音樂季的以色列主題音樂會與雨水一同如期而至。

浸透水的草地晶瑩地開著傘花, 樂手和觀眾一樣狼狽, 小心翼翼地與工作人員一起抬起樂器箱趟過場地邊緣的泥塘。

但幸好, 人們觀看演出的興致並未被大雨完全澆滅。 猶太音樂悲喜分明, 來自中東土地的旋律在雨水的沖刷下更顯壯闊有力。

浸透水的草地晶瑩地開著傘花 徐曉東 攝

這一場的音樂風格難以用“發源於某地, 傳唱於某族”的句式來簡單描述。 從四組以色列音樂人在演奏間隙的隻言片語中, 卻能聽出葉門、巴比倫、波斯等字眼。 甚至有不明就裡的觀眾在聽到“西班牙”之後疑惑, “哦——原來他們是西班牙的嗎?”

這場以色列主題音樂會的風格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音樂”, 而以色列音樂受到如此之多世界各地傳統音樂影響的緣由, 恰來自猶太人沾滿血淚的一部長期離散史。

Gulaza主唱Igal 徐曉東 攝

Gulaza:唱秘傳女歌的男人

第一個登臺的Gulaza, 初時就令人捉摸不透:這股異域之風為何自遠在阿拉伯半島最南端的葉門吹來, 那裡也有猶太人嗎?

主唱Igal Mizrahi出生于阿爾及利亞, 父親是葉門裔, 母親擁有摩洛哥血統。

光頭梳小辮, 在臺上披著頭巾, Igal口中唱著的是千百年來未被男性演繹過的“葉門女歌”。 這一古老的音樂文化, 是處於社會邊緣地位的葉門女性的生活寫照, 從母親到女兒秘密地口耳相傳, 世世代代留傳至今。

《Al'Chaiba》

我不要那個騙子

你將永遠無法埋葬我!

即便他是純金鑄就

我仍將把目光移往它處

我不要那個騙子

哦, 我脆弱的靈魂

它已散發惡臭, 尊嚴無存

我的未來一片墨黑

我才不要那個騙子

我的靈魂拒絕那個男子

我轉向上帝, 我質問, 我祈禱:

請帶走那個男人吧

Ya yuma, 多希望我是

一頭老鷹或一匹野鴿

如此我便能拜訪你

在你身側

Gulaza主唱Igal 徐曉東 攝

Igal對埋藏許久的“葉門女歌”進行了多年的潛心研究, 收集到的素材有些來自兒時的記憶, 有些來自他對葉門女性長者的親自拜訪。

實際上, 葉門是古老而重要的猶太人社群所在地, 據傳早在所羅門聖殿被毀前就已有猶太人來到葉門定居。 直到1949-1950年, 以色列政府在“魔毯”行動中出動數百架次的飛機, 將近5萬名葉門猶太人接回以色列。

猶太音樂學家A.Z. Idelsohn曾指出, “古希伯來的音樂被保存在記憶中以及許多猶太人散居地……其中, 南阿拉伯地區的葉門, 有著近乎與世隔絕地生活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猶太人社群……”也正因此, 在錫安主義興起之後的以色列音樂發展版圖上, 葉門傳統音樂成為了重要的組成部分。

立於台中央, Igal時而合掌, 時而將雙手伸向前方虛握拳, 輕微地扭動著身軀, 婉轉淒美的曲調似將葉門女性點點滴滴的生命與苦難娓娓道來。 從Igal的演唱方式以及旋律本身, 聽者能夠清楚地判斷出這本是由女子所唱的歌。 嗓音乾燥, 氣息綿長, 葉門女歌多悲傷, 由深刻理解的男人唱出感覺奇特。

負責彈奏Ngoni同時兼任打擊樂手的Ben Aylon 徐曉東 攝

人聲外,臺上的另一件核心樂器是源自西非的彈撥樂器Ngoni。Ngoni通常由木頭或葫蘆製成,琴體窄長形似一艘小獨木舟,被認為是現今班卓琴的原型。Ngoni奏出的樂音明亮輕快又跳躍,與一旁提供和聲的原聲吉他和補充低音的大提琴一同營造出了玄妙又溫暖的聲場。

一支人聲,三件絃樂器,Gulaza層次豐富的獨特配置所產生的效果,猶如小舟穿過平靜海域泛起無數波紋,船過許久後才慢慢散去。

或許是由於大雨的影響,Gulaza演出至尾聲現場突然斷電,Igal在掌聲和歡呼後將演到一半的曲子以清唱的方式完成,女歌以原始方式演繹的一瞥。

Yamma Ensemble 徐曉東 攝

Yamma Ensemble:猶太音樂的收集者

Gulaza的靈感主要來源於葉門,第二個登場的Yamma Ensemble則雜糅豐富得多,這支樂團是猶太各社群音樂的收集者。

女主唱搭配以一彈撥樂器、一吹奏樂器、一打擊樂器的組合先後演繹了葉門、塞法迪、巴比倫等猶太社群的傳統音樂以及傳統的宗教音樂,甚至還能找到猶太民間音樂克萊茲默的影子。

除了葉門外,巴比倫和塞法迪也是兩個重要的猶太社群。

西元前六世紀,巴比倫軍隊征服猶大王國,大批猶太精英作為俘虜被帶到了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巴比倫的第一個猶太社群在猶太人流亡而來後建立了起來,隨後巴比倫的猶太人口迅速增長,逐漸成為猶太生活的中心,一直持續到13世紀。在這裡,巴比倫《塔木德》得以誕生,塔木德學院也建立於此。

而塞法迪則是人們對被驅逐前長期生活于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系猶太人社群的稱呼,大流散時期,大批猶太人來到伊比利亞定居,直至1492年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之後被驅逐出境。塞法迪猶太人由於長期居於伊比利亞,而後又流亡至北非、歐洲乃至美洲,因此音樂上受到了許多地區傳統音樂的影響,歌詞也涉及拉迪諾語、希伯來語、土耳其語、希臘語等諸多語言。

Yamma Ensemble的烏德琴 徐曉東 攝

Yamma Ensemble的嘟嘟克笛 徐曉東 攝

與Gulaza男聲演繹女歌的獨特氣質不同,Yamma的女主唱所展現出的可算得上是中東音樂的標誌性女聲,時而還會出現與吉他手的雙聲部合唱段落,抑揚頓挫,高低有致。原聲吉他、烏德琴、嘟嘟克笛、單簧管、手鼓、架子鼓,各式配器編排更使得曲風在情歌的歡快和祈禱的哀婉之間切換自如。與Gulaza相比,Yamma的器樂間奏更多,編排重心也更多落在了吹奏樂器上。

觀看Yamma的演出就像走入了以色列音樂博物館,得以在短短45分鐘時間裡一覽諸多猶太社群傳統音樂各自的獨特魅力。

Hadar Maoz Trio 徐曉東 攝

Hadar Maoz Trio:塔爾琴與鈴鼓之舞

在兩組更偏重于悠揚婉轉的音樂人之後,Hadar Maoz展現了以色列音樂更活力四射的一面。深色中發,夾克喇叭褲是這位女歌手的標準打扮。她的模樣和誇張用力的肢體語言仿佛來自上世紀,演完抽支煙跨上摩托飛馳而去那種。她是中亞的叛逆女性。

Hadar Maoz的文化根源始於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猶太人。這一社群根植于中亞諸國,長期生活在布哈拉汗國的領土上,因此而得名。

由於長期遠離猶太中心區域,布哈拉猶太人所發展出的傳統音樂也呈現出了極具中亞和西亞特色的樣貌,Hadar時而坐著撥動塔爾琴的琴弦,時而單手高舉Dayereh鈴鼓在舞臺上舞動跳躍,演唱時所用的語言也以布哈裡安語(塔吉克語的一種方言,為布哈拉猶太人所使用)和古希伯來語為主。

Hadar Maoz彈奏塔爾琴

除了顯著的東方風格外,Hadar也將現代放克樂的元素大量融入了自己的音樂和舞蹈當中,電吉他是傳統音裡的異色。

依照古老的信仰,聆聽這種靈性音樂會給聽眾帶來好運。在這個暮色降臨、雨勢不減且逐漸陰冷的夜晚,Hadar兀自用熱烈奔放的颱風,讓整片場地重現激情與活力。

Shahar Trio:翻飛的“鬼手”

最後一組音樂人Shahar Trio是一支極具創造力的年輕跨國樂團。梨容曼是以色列知名製作人及弗拉明戈吉他演奏家,號稱“全世界手速最快的手碟演奏家”,在中國有著“鬼手”之稱。作為旅行音樂家,梨容曼在2014年第一次來到中國並最後決定留在中國,在這裡創造他的音樂。

手碟在2000年由兩位瑞士人共同發明,形似龜殼或鐵鍋。其構造以亥姆霍茲共鳴器原理設計,底部的中心有個孔,為低音部,手碟的上部有7個音,繞中心點基礎音從低至高以Z字排列,各音階與主體的亥姆霍茲共鳴器產生共鳴。

手碟結合了打擊樂和聲樂器,敲擊上去會發出悅耳的聲音,演奏全憑樂手的即興發揮,創造旋律和律動,無拘無束,沒有限制。

黎容曼演奏手碟 sankin 攝

除了手碟和弗拉明戈吉他,梨容曼對中國音樂也有著極強的感知,通過在上海參與融合與跨界的音樂專案,他希望向世界展示他在中國發現的美。而演奏二胡的潘麗和貝司手丹尼也都是熟稔於多元化音樂類型融合跨界的老手,因此在這一專場的四組音樂人中,Shahar Trio可以說是最具先鋒精神的一個。

猶太民族在千百年來所經歷的離散和流浪,極大程度地豐富了以色列音樂的靈感和元素。從Gulaza到Shahar Trio,音樂已逐漸脫離性別、地域、語言甚至年代、風格的桎梏,真正抵達“世界音樂”的內在。

負責彈奏Ngoni同時兼任打擊樂手的Ben Aylon 徐曉東 攝

人聲外,臺上的另一件核心樂器是源自西非的彈撥樂器Ngoni。Ngoni通常由木頭或葫蘆製成,琴體窄長形似一艘小獨木舟,被認為是現今班卓琴的原型。Ngoni奏出的樂音明亮輕快又跳躍,與一旁提供和聲的原聲吉他和補充低音的大提琴一同營造出了玄妙又溫暖的聲場。

一支人聲,三件絃樂器,Gulaza層次豐富的獨特配置所產生的效果,猶如小舟穿過平靜海域泛起無數波紋,船過許久後才慢慢散去。

或許是由於大雨的影響,Gulaza演出至尾聲現場突然斷電,Igal在掌聲和歡呼後將演到一半的曲子以清唱的方式完成,女歌以原始方式演繹的一瞥。

Yamma Ensemble 徐曉東 攝

Yamma Ensemble:猶太音樂的收集者

Gulaza的靈感主要來源於葉門,第二個登場的Yamma Ensemble則雜糅豐富得多,這支樂團是猶太各社群音樂的收集者。

女主唱搭配以一彈撥樂器、一吹奏樂器、一打擊樂器的組合先後演繹了葉門、塞法迪、巴比倫等猶太社群的傳統音樂以及傳統的宗教音樂,甚至還能找到猶太民間音樂克萊茲默的影子。

除了葉門外,巴比倫和塞法迪也是兩個重要的猶太社群。

西元前六世紀,巴比倫軍隊征服猶大王國,大批猶太精英作為俘虜被帶到了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巴比倫的第一個猶太社群在猶太人流亡而來後建立了起來,隨後巴比倫的猶太人口迅速增長,逐漸成為猶太生活的中心,一直持續到13世紀。在這裡,巴比倫《塔木德》得以誕生,塔木德學院也建立於此。

而塞法迪則是人們對被驅逐前長期生活于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系猶太人社群的稱呼,大流散時期,大批猶太人來到伊比利亞定居,直至1492年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之後被驅逐出境。塞法迪猶太人由於長期居於伊比利亞,而後又流亡至北非、歐洲乃至美洲,因此音樂上受到了許多地區傳統音樂的影響,歌詞也涉及拉迪諾語、希伯來語、土耳其語、希臘語等諸多語言。

Yamma Ensemble的烏德琴 徐曉東 攝

Yamma Ensemble的嘟嘟克笛 徐曉東 攝

與Gulaza男聲演繹女歌的獨特氣質不同,Yamma的女主唱所展現出的可算得上是中東音樂的標誌性女聲,時而還會出現與吉他手的雙聲部合唱段落,抑揚頓挫,高低有致。原聲吉他、烏德琴、嘟嘟克笛、單簧管、手鼓、架子鼓,各式配器編排更使得曲風在情歌的歡快和祈禱的哀婉之間切換自如。與Gulaza相比,Yamma的器樂間奏更多,編排重心也更多落在了吹奏樂器上。

觀看Yamma的演出就像走入了以色列音樂博物館,得以在短短45分鐘時間裡一覽諸多猶太社群傳統音樂各自的獨特魅力。

Hadar Maoz Trio 徐曉東 攝

Hadar Maoz Trio:塔爾琴與鈴鼓之舞

在兩組更偏重于悠揚婉轉的音樂人之後,Hadar Maoz展現了以色列音樂更活力四射的一面。深色中發,夾克喇叭褲是這位女歌手的標準打扮。她的模樣和誇張用力的肢體語言仿佛來自上世紀,演完抽支煙跨上摩托飛馳而去那種。她是中亞的叛逆女性。

Hadar Maoz的文化根源始於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猶太人。這一社群根植于中亞諸國,長期生活在布哈拉汗國的領土上,因此而得名。

由於長期遠離猶太中心區域,布哈拉猶太人所發展出的傳統音樂也呈現出了極具中亞和西亞特色的樣貌,Hadar時而坐著撥動塔爾琴的琴弦,時而單手高舉Dayereh鈴鼓在舞臺上舞動跳躍,演唱時所用的語言也以布哈裡安語(塔吉克語的一種方言,為布哈拉猶太人所使用)和古希伯來語為主。

Hadar Maoz彈奏塔爾琴

除了顯著的東方風格外,Hadar也將現代放克樂的元素大量融入了自己的音樂和舞蹈當中,電吉他是傳統音裡的異色。

依照古老的信仰,聆聽這種靈性音樂會給聽眾帶來好運。在這個暮色降臨、雨勢不減且逐漸陰冷的夜晚,Hadar兀自用熱烈奔放的颱風,讓整片場地重現激情與活力。

Shahar Trio:翻飛的“鬼手”

最後一組音樂人Shahar Trio是一支極具創造力的年輕跨國樂團。梨容曼是以色列知名製作人及弗拉明戈吉他演奏家,號稱“全世界手速最快的手碟演奏家”,在中國有著“鬼手”之稱。作為旅行音樂家,梨容曼在2014年第一次來到中國並最後決定留在中國,在這裡創造他的音樂。

手碟在2000年由兩位瑞士人共同發明,形似龜殼或鐵鍋。其構造以亥姆霍茲共鳴器原理設計,底部的中心有個孔,為低音部,手碟的上部有7個音,繞中心點基礎音從低至高以Z字排列,各音階與主體的亥姆霍茲共鳴器產生共鳴。

手碟結合了打擊樂和聲樂器,敲擊上去會發出悅耳的聲音,演奏全憑樂手的即興發揮,創造旋律和律動,無拘無束,沒有限制。

黎容曼演奏手碟 sankin 攝

除了手碟和弗拉明戈吉他,梨容曼對中國音樂也有著極強的感知,通過在上海參與融合與跨界的音樂專案,他希望向世界展示他在中國發現的美。而演奏二胡的潘麗和貝司手丹尼也都是熟稔於多元化音樂類型融合跨界的老手,因此在這一專場的四組音樂人中,Shahar Trio可以說是最具先鋒精神的一個。

猶太民族在千百年來所經歷的離散和流浪,極大程度地豐富了以色列音樂的靈感和元素。從Gulaza到Shahar Trio,音樂已逐漸脫離性別、地域、語言甚至年代、風格的桎梏,真正抵達“世界音樂”的內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