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坦尚尼亞雲中孤旅,殘忍又溫情的動物世界

1928年, 奧地利探險家洛克發現香格里拉, 中國人為他拍了一部讓人落淚的紀錄片“雲中孤旅”。

于我而言, 青山之下, 野獸逡巡, 即是意識最深處的雲中孤旅。

進入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許多人說, 看動物大遷徙不是應該去肯亞的馬賽馬拉草原。 出發前, 我在馬賽馬拉草原和塞倫蓋蒂平原之間糾結了許久。 這個糾結被兩部BBC經典紀錄片所終結:《非洲,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自然界大事件第3集:塞倫蓋蒂平原大遷徙》。 一年365天, 野生動物在東非草原循環往復地追逐水、草。 大部分時候, 動物大遷徙都發生在坦尚尼亞境內。 於是, 我前往了塞倫蓋蒂。

塞倫蓋蒂就像是一個大自然賜予的動植物寶庫, 盡情展示著它神奇、迷人的生命色彩。 塞倫蓋蒂大草原的形成追溯至有人類的記憶之前, 那時候東邊的火山群發生爆炸, 使得大片大片的灰燼覆蓋了塞倫蓋蒂, 僅剩下一些零星的小山丘,

整個地貌猶如火星一般死寂。 經歷了四百萬年, 泥土變得肥沃起來, 並漸漸滋長成為一大片草原, 直至今天, 成為野生動物在地球上最大和最重要的棲息地。 東非草原上生活著種類最為齊全的食草動物, 它們遵循著“自然演替”的法則和諧相處。 水牛和大象等大型食草動物能吃掉長長的雜草, 使植被變短, 從而吸引斑馬和角馬這種中型食草動物, 然後斑馬和角馬又使草地進一步變成矮草, 成為疣豬和瞪羚等小型食草動物的食物。

在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動物是隨處可見的。 成群結隊的角馬、斑馬, 數十隻漫不經心穿過低矮灌木叢的長頸鹿, 露出鼻子、浸泡在湖水的河馬家族, 不疲倦在草叢中奔跑的長角羚、黑斑羚。 還有毛色黑黑、動作遲緩的疣豬和饞嘴的狒狒, 就連最著名的“五大獸”大象、犀牛、獅子、獵豹、水牛, 也不用費太多氣力就可以觀賞到。


由於塞倫蓋蒂的動物沒有對人類的任何防備, 極少出現動物主動攻擊人的情況, 因而護衛在營地周圍的, 只是幾個輪值的手持長棍的馬塞人。 他們身披紅黑條紋的斗篷, 耳朵上垂掛著大大的耳環, 敏捷矯健的身影, 不由得讓你想起國際賽事上那些長跑好手……

我們的嚮導是馬賽人兒子, 美國國家地理, 德國國際電視臺御用嚮導。 曾經無數次來過這裡, 對塞倫蓋蒂的山川、道路、丘陵、湖泊瞭若指掌, 也非常熟悉各類動物的習性和特徵。 很多難覓的動物, 都是他親自下車, 伏地仔細分辨植物的種類、長勢, 觀察當時的風向, 地面的蹄痕, 甚至動物的糞便, 然後帶著我們驅車循跡, 把它們逐一捕捉進我們的鏡頭的。

殘忍又溫情的動物世界

車子在一處獅群的身後停下,領頭的是一頭公獅子,後面三隻母獅,公獅子遠遠的望著山脈下的一群野味,腦子裡肯定在飛速的運轉捕獵計畫。往頭獅視野的方向看去,我們看到了一對正在談戀愛的斑馬,這對兒斑馬應該還不知情,母斑馬扭捏的走在前面,不時的回頭望著男伴,公的就追了上來,兩隻生靈就這樣一蹦一跳的離獅群越來越近。公獅子也從臥倒的姿勢挺起了胸抬起了頭準備好攻的動作,後面母獅子的目光也全部聚集到那邊去。

當一切人都覺得即將要上演一段廝殺大片兒的時候,一陣風追來,風向正好往斑馬的方向吹去。此時倆隻被愛情衝昏頭腦的斑馬仿佛聞到了某種氣息,頓時恍然大悟,迅速的朝山腳下飛奔而去。“上帝一定在保護著他們”我心想,這真不是動物園,而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美好而又殘忍。

要看到動物大遷徙中最壯觀、最殘酷的過河一景實非容易,除了要在對的時間段裡在對的地方外,還要看角馬的心情,它們可不是每天每時每刻都在過河的。我們一直等到中午,突然,鏡頭中出現了角馬的身影,成千上萬頭黑色的角馬和斑馬浩浩蕩蕩而來,鏡頭裡一片塵土飛揚。 這些角馬在岸邊,顯得非常急躁。很想下河,卻又不敢跳下去。 過了好長一會,有年輕的角馬沖了出來,從陡峭的河岸上跳入水裡,成千上萬只角馬開始前赴後繼跳入水中。這個時候,那些追趕角馬的鱷魚突然變得很渺小,有一頭鱷魚被幾匹角馬踩翻了身子。 因先期渡河的角馬已經喂飽了鱷魚,後續的角馬就安全了許多。不過,角馬如果一旦倒下,就會成為禿鷲、禿鸛的美餐。斑馬則更加小心翼翼地加入渡河,斑馬的膽小和遲緩,使渡河發生擁堵和踩踏。角馬幾次跌入水中,老角馬盡力將其帶出,……最終,小角馬到達彼岸,老角馬在急流中倒下。

塞倫蓋蒂有比爾蓋茨的60萬一間的下榻酒店,卻不如180萬隻動物的血脈親情更令人震撼。與我們人類生下來還可以接受漫長溫暖養育不一樣,剛生下來的小角馬,身上媽媽的血跡未幹,就要抖幹皮毛開始一生漫長的生存跋涉,只要稍微鬆懈,就會被虎視眈眈的鬃狗,獅子,豹子和鱷魚吞噬生命。當跨越千山,最後一步沒能逃脫鱷魚之口,當孩子無力再奔跑,只能葬身豹腹;我們看到媽媽的眼中,對孩子生命的無限悲憫和沉痛。當小豹子蹣跚開始追逐一隻小雀,也不能捕食成功,我們看到媽媽的眼中,寬容的愛憐;當獅子再一次偷襲失敗,悶悶餓肚子,我們看到媽媽的眼中,鼓勵的眼神;當暫時遠離危險,孩子嬉戲跳躍,媽媽和孩子一起在無邊的草原自由歡樂!生命,如此輝煌精彩,哪怕它如此的短暫!來到塞倫蓋蒂,你會對生命,對生而聯結的親情,而有幡然醒悟般的認識。

乞力馬札羅的雪

人為什麼要登山?因為山在那裡!因為在那接近天堂的地方,可以自然剝開俗世紛擾,忘卻憂愁,一切都是那麼自在安詳;因為登山是一門忍受痛苦的藝術,會讓你清楚地認識自己並擁有一顆更為平和的心。

車子行駛在從奈洛比通向安博塞利草原的蒙巴薩公路上,熱情的嚮導大衛不時地哼著自己喜歡的小曲,其中一首便是:“Kilimanjaro,Kilimanjaro... ...”乞力馬札羅山是非洲最高的山脈,基博峰海拔5963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稱,很多人喜歡稱它為“非洲之王”。在赤道附近冒出這樣一座晶瑩的“赤道雪峰”,的確稱得上世界奇觀啊!

看呐,晨曦中的山脈綿延至極遠處,右邊緊貼地面的就是。清晨,乞力馬札羅山腳下勤勞的大象開始了一天的勞作。群居的獅子也開始一起尋覓它們的獵物。“黎明的曙光使山脈呈現出深紫色,山上的白雪顯現一絲縹緲的粉紅。”山下三三兩兩的鬣狗正密謀著什麼... ...在當地的斯瓦希裡語中,乞力馬札羅山意為“閃閃發光的山”。它的輪廓非常鮮明:緩緩上升的斜坡引向一個扁平的山頂,那是一個真正的巨型火山口——一個盆狀的火山峰頂。乞力馬札羅山位於安博塞利草原的東南面,當之無愧地成為草原的天然屏障和攝影者如詩如畫的背景。這裡綠草如茵,樹木蒼翠,獅子和大象成群漫步,斑馬和羚羊在草原上奔騰... ...廣漠無垠的草原為動物提供了各取所需的無盡資源,創造了無比和諧的生態環境。

攀登乞力馬札羅山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從坦尚尼亞首都沙蘭港出發前往,但路途相對比較遙遠,雖然乞力馬札羅山位於坦尚尼亞境內;另一條是從肯亞首都奈洛比前往,這是目前比較普遍選擇的路線,因為從奈洛比到乞力馬札羅山不僅路途較近,而且路面平坦、路況較好。

乞力馬札羅,似一曲馳騁於非洲草原上的牧歌,迎來送去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傍晚的水牛在雪峰的眷顧之下不緊不慢地低頭享用著大自然的美味。

我在乞力馬札羅山下遇到的Salema大哥一家人的故事,現在算起來,小兒子都7歲了。隔著過境線,我向山的那邊送出祝福,請乞力馬札羅山為我傳遞。

“我用50頭羊換來娶你回家。”

——坦尚尼亞,乞力馬札羅山腳下的小城Marangu

其實用了多少只羊,我也並不知道,只是聽說,越美的姑娘,就要用越多的家畜去當彩禮。其實用的是不是羊,我還是不知道,只是遇到男主人公的時候,他的皮卡車上正載一隻羊。

主人公,坦尚尼亞人,道路工程師,就是給我們順風車的車主之一,也是最好的一位。好到什麼程度呢?在上車聊天確定車主的善良友好之後,受到他的邀請,我們兩個女孩去他家住了幾天,一起過耶誕節。那裡,我們遇見了他的太太和2個調皮可愛小寶貝,見證他們一家的幸福生活。

男主人公說,當年家裡給他介紹姑娘時,他一眼就相中了這個體態豐滿、笑容可掬的姑娘。送彩禮,娶過門,然後在乞力馬札羅的山腳下,共同築起愛的小家。誕下小孩後,原本豐滿的身體變得更加豐腴,可是對她的愛有增無減。在非洲人民的普遍觀念裡,以胖為美。如果家裡有個胖太太,是男人們很榮耀的事情,說明家庭條件好,糧食足夠多,是富裕的標誌。到家後,他的太太,熱情地迎接我們兩個來自東方的客人。太太很勤勞,操持家務,照顧小孩,把整個家操持的很溫馨。是我看到的“夫唱婦隨”的典範。2個小孩也不認生,很快跟我們打成一片,大兒子非常聰明,教中文一兩遍就能記住。小兒子也會時不時地湊過來,咿呀學語。

也許你對非洲的印象是“戰亂”、“貧窮”、“愛滋病”,那麼,我正好可以舉這個例子來告訴大夥兒,在很多非洲國家,也有高樓林立的大都市,也有穿西裝打領帶上班的白領,也有許多黑人朋友也過著像你、像我一樣的、正常的小康生活,他們對伴侶忠誠,對家庭付出很多,也同樣會對子女的未來也有很高的期許。那段時間,夫婦二人正在聯手籌建一所公益學校,來幫助更多窮人家的小孩子讀書。一個做管理,一個管後勤。我們2個女孩也說,以後希望能過去幫忙,支教等等,只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時間再回坦尚尼亞,所以,有興趣的小夥伴,也可以去那裡當志願者。

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

如果你見過斑馬快樂地在火烈鳥的晚霞中跳躍,獅子像一個富二代那樣躺在草叢裡伸懶腰,長勁鹿在野草中交頸而立,豹子媽媽親吻著小豹子,珍貴的黑犀牛邁著古老的步伐飲水,一群小鳥站在他背上,搭著免費的牛車,內心的漣漪一層一層激蕩,所有的事並不都是數位可以估量,一切也都不只是為了現實和需要而存在。為了美!為了美的創作!而我們,正是這部神之作品的觀賞者!

進入火山盆地只有兩條路,分別位於東北方和西南方。從東北邊峰一路向下開去,落差600多米,夕陽地從雲層中透射出來,形成草原上一塊塊光斑。站在山上朝湖邊望去,遼闊水面上站立著成千上萬只火烈鳥,形成一大片鮮紅色的海洋。我們迫不及待地來到湖邊,踏過泥濘的沙灘,鞋子上沾滿了火烈鳥的糞便。當湖面上一群群火烈鳥擁擠在一起時,會形成火紅的一大片。此時如果不去打擾它們,火烈鳥會長時間安靜地站立水中;自然整齊地排成數隊,宛如舞臺上跳天鵝湖的舞蹈演員那般優雅、高貴,給人一種美的視覺享受。火烈鳥生性膽小,可能是聽到我們一陣哢嚓哢嚓按動快門的聲音了,剛才還很安靜的鳥群突然躁動起來,一群站在隊伍前列的火烈鳥立即飛向了天空,另有一群火烈鳥在一隻頭鳥的帶領下,擁擠著朝遠離岸邊的湖中央急速起跑。據導遊講,今天我們非常幸運,看到了數以萬計的火烈鳥在齊飛共舞。

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是全世界最大的破火山口,這裡的奢華酒店多修建在火山口邊上,人們可以站著向底部眺望這口扣在東非大裂谷上的巨碗的美景。這裡有足夠的食物供給200多萬頭不同大小的食草動物。其中有50多種大型哺乳動物,包括獅子、大象、犀牛、河馬、猴子、狒狒、疣豬、鬣狗及各種羚羊:200多種鳥,包括鴕鳥、野鴨、珍珠雞等。該火山口是整個東非野生動物世界的縮影。

有人說,即使你見過法國的普羅旺斯還是國內的油菜花花海勝景,不及這裡的萬分之一。火山口內鮮花盛開,主要是黃色的小野菊和紫色的薰衣草,大片大片蔓延開來直達天際,大象、水牛、斑馬、黑犀牛等動物在花叢中覓食漫步,猶如神話中描述的場面。這裡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地能夠在天然花海中見到大型野生動物的地方。

一年一度遷徙的火烈鳥成千累萬地雲集在火山口的咸湖,宛若一層粉紅色薄紗鋪撒在湖面上,美麗異常。火山口內的花卉繁複,百合花、菖蘭花、矮牽牛、雛菊、羽扁豆、三葉草競相開放,萬紫千紅,使火山口景色迷人。

感歎動物也各自有命,塞倫蓋蒂的角馬一出生就要面臨“生存或是毀滅”這個莎士比亞的命題,一出生就要馬不停蹄地為了生存而遷徙。而在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像是好像一下從競爭激烈的殘酷動物世界,一下子回到了史前的伊甸園。由於該火山口的邊緣海拔達到了2300米左右,火山口外的動物大多難以遷徙入內,從而使得棲息在自然保護區內的各種野生動物,在此“安居樂業”、繁衍生息,如世外桃源一般自成一統。大部分的野生動物只能在火山口內度此一生,它們自己演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鏈。

最後,在結束恩戈羅恩戈羅的介紹時,說一下為何它的名字那麼有意思,要重複“Ngoro”兩遍呢?嚮導告訴我們這麼個故事:在這裡居住著東非一個非常主要的遊牧民族,馬賽人。他們至今還秉承著古老的生活習慣和部落制度,而畜牧是他們的主要生存手段。在東非,只有馬賽人養牛養羊,他們每天都要下到火山盆地去放牧,為了便於看管,就給牛都掛上了鈴鐺。牛走起來鈴鐺就會“嘚啷嘚啷”地響,久而久之馬賽人就用這響聲音譯為“Ngorongoro”給這座火山口命名。事實是否真的如此,我無從考證,但我願意相信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死亡之湖,納特龍湖

納特龍湖在距離阿魯沙鎮110公里的東非大裂谷底,是坦尚尼亞北部與肯亞交界處的湖泊,大部分在坦尚尼亞境內。納特龍湖的名字來自于湖中自然沉積的化合物,泡堿。它主要由大部份的純鹼和少許小蘇打構成。源頭是東非大裂谷長期累積的火山灰。除非你是鹼性羅非魚(腫唇雀麗魚,一種能適應極端環境的嗜極生物),否則那一定不是生存地的最好選擇。不幸落入湖水的生物,將迎接死亡的洗禮並且全面鈣化。

事實上,納特龍湖正是因為高鹽度環境聚集了大量紅色素藍藻的。耐鹽度的藻類因為沒有天敵,大量的繁殖給這片湖水帶來了末日油畫般的血紅之色。納特龍湖隨著水位變化,湖水顏色呈現白色、粉紅色或豆綠色,淺水區往往是酒紅色或咖啡色,看上去非常漂亮,但是安靜得詭異。

火烈鳥幼稚園,400萬隻火鶴繁衍生息,築巢孵蛋。納特龍湖的湖水含鹽濃度高,湖水溫暖,藻類豐富,而藻類又是火烈鳥的主要食物,因此這裡成為火烈鳥的理想繁殖場所,越巢築在湖心,食肉動物就很難趟過去偷蛋或偷襲小火烈鳥。每年的雨季,東非80%的火烈鳥來到納特龍湖繁殖後代,這裡被稱作“火烈鳥的幼稚園”。

我們就靜靜地在湖畔守著,它們有些埋頭啄食著淺灘中的海藻;有些在湖畔懶散閒蕩;有的交頸嬉戲;有的一時興起,雙翅舒展,翩然起舞;有些抖動身體,撲棱著翅膀,在水面上踩出片片漣漪,展翅飛起。在翅膀扇動的劈啪聲中,無數火烈鳥飛向同一方向的遠方,而不久卻突然改變主意轉向過來……

距離納特龍湖南端的倫蓋伊火山, 則更為湖區增添了別樣風景。倫蓋伊火山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座能夠噴發高濃度碳酸鈉熔岩的活火山。熾熱滾燙的紅色岩漿從倫蓋伊火山錐尖噴出。

原始部落的馬賽人

火山腳下的部族,徒手獵獅子,與野生動物友棲千年。火山口山脈外部,那一個個拄著長木棒散落在曠野裡的豔麗背影,真正讓人第一次感到在東非。在一片茫茫荒原裡行走,四下無路,沒有指示牌和商店,沒有一切文明世界的地標,將他們的牛群和山羊群放牧在蔥翠的牧場上。幾個世紀以來,他們都生活在野生動物近旁的環境中。他們就是馬賽人,一個祖輩生活在肯亞與坦尚尼亞交界處的遊牧民族。最常見是身披橙紅色格子布,傳統上女的接近光頭、男的留發,耳洞被撐得大到畸形,耳垂像個空蕩蕩的肉環一樣下垂,手腳乾枯細長。男人會帶匕首或長矛,黝黑精瘦,以一個戰士的形象示人。不僅吃生牛肉喝生血,男孩成年除了割禮,還要徒手逮獲一頭獅子。

拒絕被現代文明同化是馬賽人最顯著的標誌,快降落乞力馬札羅機場時,往下能望見一個個交錯的方圓形狀,像小孩過家家捏的泥巴模型,高空看下去卻有麥田怪圈般的宏偉壯麗。這是他們用紅土和牛糞建成的家,外面圍著一圈荊棘做籬笆,曬著洗好的衣服。所謂衣服,不過就是一塊塊橙紅色藍色格子布,而這唯一的一抹亮色,像一把浪漫之火在這荒涼貧瘠土地上靜靜燃燒著。

最香的島桑吉巴

石頭城,是桑吉巴島上的歷史文化中心,這裡是《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原型小鎮。沿著這裡古老的街道慢慢的走,時而狹窄時而寬闊的街道講述著《一千零一夜》裡的古老故事。尖塔直指天際,讓人驚歎。葡萄牙、英國和德國殖民者所建造的異國建築,提醒著人們這裡的歷史格外滄桑。若對弗萊迪·莫克瑞的傳奇故事感興趣,可以到桑吉巴畫廊去。這裡保留著一副弗萊迪·莫克瑞的金制畫像。莫克瑞酒吧值得一去,那裡的歌手十分有特色,這個酒吧也因此受人歡迎。

石頭城內,有許多集市。其中,最出名的集市當屬Darajani集市。集市中遍佈著招牌久遠的小店,店內有桑吉巴島最好的珠寶和古董。在石頭城的各條古老街道上走一走,一定會有驚奇的發現。

石頭城最出名的是他們各家各戶獨一無二,絕不一樣的門。門,是石頭城的居民覺得整個家裡最重要的部分,決定家等級、富有程度的就是門,所以很多人家,或許房子很破、屋裡一無所有,但門一定是漂漂亮亮、最氣派的。門基本上都是由坦桑聞名於世的黒木所做,雕飾著各種不同的花紋,甚是好看。在上海世博會坦桑展區也特意放了扇這樣的木門。

如今的奴隸古堡已經變成了一所教堂,旁邊是一所教會小學。桑吉巴是黑奴離開非洲的港口,這些飽含著血淚史的古城堡現在依然留存在Zanzibar與Bagamoyo城區。來自坦噶尼喀內陸、剛果、烏干達的奴隸最後被販賣到遙遠的阿拉伯國家、波斯國和印度以及東南亞。“我的心已經撕碎,我再也無任何希望了。”這是一首當地流傳至今的奴隸之歌的歌詞。他們希望在離開非洲故土之際,把心能留在這裡。

殘忍又溫情的動物世界

車子在一處獅群的身後停下,領頭的是一頭公獅子,後面三隻母獅,公獅子遠遠的望著山脈下的一群野味,腦子裡肯定在飛速的運轉捕獵計畫。往頭獅視野的方向看去,我們看到了一對正在談戀愛的斑馬,這對兒斑馬應該還不知情,母斑馬扭捏的走在前面,不時的回頭望著男伴,公的就追了上來,兩隻生靈就這樣一蹦一跳的離獅群越來越近。公獅子也從臥倒的姿勢挺起了胸抬起了頭準備好攻的動作,後面母獅子的目光也全部聚集到那邊去。

當一切人都覺得即將要上演一段廝殺大片兒的時候,一陣風追來,風向正好往斑馬的方向吹去。此時倆隻被愛情衝昏頭腦的斑馬仿佛聞到了某種氣息,頓時恍然大悟,迅速的朝山腳下飛奔而去。“上帝一定在保護著他們”我心想,這真不是動物園,而是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美好而又殘忍。

要看到動物大遷徙中最壯觀、最殘酷的過河一景實非容易,除了要在對的時間段裡在對的地方外,還要看角馬的心情,它們可不是每天每時每刻都在過河的。我們一直等到中午,突然,鏡頭中出現了角馬的身影,成千上萬頭黑色的角馬和斑馬浩浩蕩蕩而來,鏡頭裡一片塵土飛揚。 這些角馬在岸邊,顯得非常急躁。很想下河,卻又不敢跳下去。 過了好長一會,有年輕的角馬沖了出來,從陡峭的河岸上跳入水裡,成千上萬只角馬開始前赴後繼跳入水中。這個時候,那些追趕角馬的鱷魚突然變得很渺小,有一頭鱷魚被幾匹角馬踩翻了身子。 因先期渡河的角馬已經喂飽了鱷魚,後續的角馬就安全了許多。不過,角馬如果一旦倒下,就會成為禿鷲、禿鸛的美餐。斑馬則更加小心翼翼地加入渡河,斑馬的膽小和遲緩,使渡河發生擁堵和踩踏。角馬幾次跌入水中,老角馬盡力將其帶出,……最終,小角馬到達彼岸,老角馬在急流中倒下。

塞倫蓋蒂有比爾蓋茨的60萬一間的下榻酒店,卻不如180萬隻動物的血脈親情更令人震撼。與我們人類生下來還可以接受漫長溫暖養育不一樣,剛生下來的小角馬,身上媽媽的血跡未幹,就要抖幹皮毛開始一生漫長的生存跋涉,只要稍微鬆懈,就會被虎視眈眈的鬃狗,獅子,豹子和鱷魚吞噬生命。當跨越千山,最後一步沒能逃脫鱷魚之口,當孩子無力再奔跑,只能葬身豹腹;我們看到媽媽的眼中,對孩子生命的無限悲憫和沉痛。當小豹子蹣跚開始追逐一隻小雀,也不能捕食成功,我們看到媽媽的眼中,寬容的愛憐;當獅子再一次偷襲失敗,悶悶餓肚子,我們看到媽媽的眼中,鼓勵的眼神;當暫時遠離危險,孩子嬉戲跳躍,媽媽和孩子一起在無邊的草原自由歡樂!生命,如此輝煌精彩,哪怕它如此的短暫!來到塞倫蓋蒂,你會對生命,對生而聯結的親情,而有幡然醒悟般的認識。

乞力馬札羅的雪

人為什麼要登山?因為山在那裡!因為在那接近天堂的地方,可以自然剝開俗世紛擾,忘卻憂愁,一切都是那麼自在安詳;因為登山是一門忍受痛苦的藝術,會讓你清楚地認識自己並擁有一顆更為平和的心。

車子行駛在從奈洛比通向安博塞利草原的蒙巴薩公路上,熱情的嚮導大衛不時地哼著自己喜歡的小曲,其中一首便是:“Kilimanjaro,Kilimanjaro... ...”乞力馬札羅山是非洲最高的山脈,基博峰海拔5963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稱,很多人喜歡稱它為“非洲之王”。在赤道附近冒出這樣一座晶瑩的“赤道雪峰”,的確稱得上世界奇觀啊!

看呐,晨曦中的山脈綿延至極遠處,右邊緊貼地面的就是。清晨,乞力馬札羅山腳下勤勞的大象開始了一天的勞作。群居的獅子也開始一起尋覓它們的獵物。“黎明的曙光使山脈呈現出深紫色,山上的白雪顯現一絲縹緲的粉紅。”山下三三兩兩的鬣狗正密謀著什麼... ...在當地的斯瓦希裡語中,乞力馬札羅山意為“閃閃發光的山”。它的輪廓非常鮮明:緩緩上升的斜坡引向一個扁平的山頂,那是一個真正的巨型火山口——一個盆狀的火山峰頂。乞力馬札羅山位於安博塞利草原的東南面,當之無愧地成為草原的天然屏障和攝影者如詩如畫的背景。這裡綠草如茵,樹木蒼翠,獅子和大象成群漫步,斑馬和羚羊在草原上奔騰... ...廣漠無垠的草原為動物提供了各取所需的無盡資源,創造了無比和諧的生態環境。

攀登乞力馬札羅山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從坦尚尼亞首都沙蘭港出發前往,但路途相對比較遙遠,雖然乞力馬札羅山位於坦尚尼亞境內;另一條是從肯亞首都奈洛比前往,這是目前比較普遍選擇的路線,因為從奈洛比到乞力馬札羅山不僅路途較近,而且路面平坦、路況較好。

乞力馬札羅,似一曲馳騁於非洲草原上的牧歌,迎來送去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傍晚的水牛在雪峰的眷顧之下不緊不慢地低頭享用著大自然的美味。

我在乞力馬札羅山下遇到的Salema大哥一家人的故事,現在算起來,小兒子都7歲了。隔著過境線,我向山的那邊送出祝福,請乞力馬札羅山為我傳遞。

“我用50頭羊換來娶你回家。”

——坦尚尼亞,乞力馬札羅山腳下的小城Marangu

其實用了多少只羊,我也並不知道,只是聽說,越美的姑娘,就要用越多的家畜去當彩禮。其實用的是不是羊,我還是不知道,只是遇到男主人公的時候,他的皮卡車上正載一隻羊。

主人公,坦尚尼亞人,道路工程師,就是給我們順風車的車主之一,也是最好的一位。好到什麼程度呢?在上車聊天確定車主的善良友好之後,受到他的邀請,我們兩個女孩去他家住了幾天,一起過耶誕節。那裡,我們遇見了他的太太和2個調皮可愛小寶貝,見證他們一家的幸福生活。

男主人公說,當年家裡給他介紹姑娘時,他一眼就相中了這個體態豐滿、笑容可掬的姑娘。送彩禮,娶過門,然後在乞力馬札羅的山腳下,共同築起愛的小家。誕下小孩後,原本豐滿的身體變得更加豐腴,可是對她的愛有增無減。在非洲人民的普遍觀念裡,以胖為美。如果家裡有個胖太太,是男人們很榮耀的事情,說明家庭條件好,糧食足夠多,是富裕的標誌。到家後,他的太太,熱情地迎接我們兩個來自東方的客人。太太很勤勞,操持家務,照顧小孩,把整個家操持的很溫馨。是我看到的“夫唱婦隨”的典範。2個小孩也不認生,很快跟我們打成一片,大兒子非常聰明,教中文一兩遍就能記住。小兒子也會時不時地湊過來,咿呀學語。

也許你對非洲的印象是“戰亂”、“貧窮”、“愛滋病”,那麼,我正好可以舉這個例子來告訴大夥兒,在很多非洲國家,也有高樓林立的大都市,也有穿西裝打領帶上班的白領,也有許多黑人朋友也過著像你、像我一樣的、正常的小康生活,他們對伴侶忠誠,對家庭付出很多,也同樣會對子女的未來也有很高的期許。那段時間,夫婦二人正在聯手籌建一所公益學校,來幫助更多窮人家的小孩子讀書。一個做管理,一個管後勤。我們2個女孩也說,以後希望能過去幫忙,支教等等,只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時間再回坦尚尼亞,所以,有興趣的小夥伴,也可以去那裡當志願者。

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

如果你見過斑馬快樂地在火烈鳥的晚霞中跳躍,獅子像一個富二代那樣躺在草叢裡伸懶腰,長勁鹿在野草中交頸而立,豹子媽媽親吻著小豹子,珍貴的黑犀牛邁著古老的步伐飲水,一群小鳥站在他背上,搭著免費的牛車,內心的漣漪一層一層激蕩,所有的事並不都是數位可以估量,一切也都不只是為了現實和需要而存在。為了美!為了美的創作!而我們,正是這部神之作品的觀賞者!

進入火山盆地只有兩條路,分別位於東北方和西南方。從東北邊峰一路向下開去,落差600多米,夕陽地從雲層中透射出來,形成草原上一塊塊光斑。站在山上朝湖邊望去,遼闊水面上站立著成千上萬只火烈鳥,形成一大片鮮紅色的海洋。我們迫不及待地來到湖邊,踏過泥濘的沙灘,鞋子上沾滿了火烈鳥的糞便。當湖面上一群群火烈鳥擁擠在一起時,會形成火紅的一大片。此時如果不去打擾它們,火烈鳥會長時間安靜地站立水中;自然整齊地排成數隊,宛如舞臺上跳天鵝湖的舞蹈演員那般優雅、高貴,給人一種美的視覺享受。火烈鳥生性膽小,可能是聽到我們一陣哢嚓哢嚓按動快門的聲音了,剛才還很安靜的鳥群突然躁動起來,一群站在隊伍前列的火烈鳥立即飛向了天空,另有一群火烈鳥在一隻頭鳥的帶領下,擁擠著朝遠離岸邊的湖中央急速起跑。據導遊講,今天我們非常幸運,看到了數以萬計的火烈鳥在齊飛共舞。

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是全世界最大的破火山口,這裡的奢華酒店多修建在火山口邊上,人們可以站著向底部眺望這口扣在東非大裂谷上的巨碗的美景。這裡有足夠的食物供給200多萬頭不同大小的食草動物。其中有50多種大型哺乳動物,包括獅子、大象、犀牛、河馬、猴子、狒狒、疣豬、鬣狗及各種羚羊:200多種鳥,包括鴕鳥、野鴨、珍珠雞等。該火山口是整個東非野生動物世界的縮影。

有人說,即使你見過法國的普羅旺斯還是國內的油菜花花海勝景,不及這裡的萬分之一。火山口內鮮花盛開,主要是黃色的小野菊和紫色的薰衣草,大片大片蔓延開來直達天際,大象、水牛、斑馬、黑犀牛等動物在花叢中覓食漫步,猶如神話中描述的場面。這裡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地能夠在天然花海中見到大型野生動物的地方。

一年一度遷徙的火烈鳥成千累萬地雲集在火山口的咸湖,宛若一層粉紅色薄紗鋪撒在湖面上,美麗異常。火山口內的花卉繁複,百合花、菖蘭花、矮牽牛、雛菊、羽扁豆、三葉草競相開放,萬紫千紅,使火山口景色迷人。

感歎動物也各自有命,塞倫蓋蒂的角馬一出生就要面臨“生存或是毀滅”這個莎士比亞的命題,一出生就要馬不停蹄地為了生存而遷徙。而在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像是好像一下從競爭激烈的殘酷動物世界,一下子回到了史前的伊甸園。由於該火山口的邊緣海拔達到了2300米左右,火山口外的動物大多難以遷徙入內,從而使得棲息在自然保護區內的各種野生動物,在此“安居樂業”、繁衍生息,如世外桃源一般自成一統。大部分的野生動物只能在火山口內度此一生,它們自己演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鏈。

最後,在結束恩戈羅恩戈羅的介紹時,說一下為何它的名字那麼有意思,要重複“Ngoro”兩遍呢?嚮導告訴我們這麼個故事:在這裡居住著東非一個非常主要的遊牧民族,馬賽人。他們至今還秉承著古老的生活習慣和部落制度,而畜牧是他們的主要生存手段。在東非,只有馬賽人養牛養羊,他們每天都要下到火山盆地去放牧,為了便於看管,就給牛都掛上了鈴鐺。牛走起來鈴鐺就會“嘚啷嘚啷”地響,久而久之馬賽人就用這響聲音譯為“Ngorongoro”給這座火山口命名。事實是否真的如此,我無從考證,但我願意相信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死亡之湖,納特龍湖

納特龍湖在距離阿魯沙鎮110公里的東非大裂谷底,是坦尚尼亞北部與肯亞交界處的湖泊,大部分在坦尚尼亞境內。納特龍湖的名字來自于湖中自然沉積的化合物,泡堿。它主要由大部份的純鹼和少許小蘇打構成。源頭是東非大裂谷長期累積的火山灰。除非你是鹼性羅非魚(腫唇雀麗魚,一種能適應極端環境的嗜極生物),否則那一定不是生存地的最好選擇。不幸落入湖水的生物,將迎接死亡的洗禮並且全面鈣化。

事實上,納特龍湖正是因為高鹽度環境聚集了大量紅色素藍藻的。耐鹽度的藻類因為沒有天敵,大量的繁殖給這片湖水帶來了末日油畫般的血紅之色。納特龍湖隨著水位變化,湖水顏色呈現白色、粉紅色或豆綠色,淺水區往往是酒紅色或咖啡色,看上去非常漂亮,但是安靜得詭異。

火烈鳥幼稚園,400萬隻火鶴繁衍生息,築巢孵蛋。納特龍湖的湖水含鹽濃度高,湖水溫暖,藻類豐富,而藻類又是火烈鳥的主要食物,因此這裡成為火烈鳥的理想繁殖場所,越巢築在湖心,食肉動物就很難趟過去偷蛋或偷襲小火烈鳥。每年的雨季,東非80%的火烈鳥來到納特龍湖繁殖後代,這裡被稱作“火烈鳥的幼稚園”。

我們就靜靜地在湖畔守著,它們有些埋頭啄食著淺灘中的海藻;有些在湖畔懶散閒蕩;有的交頸嬉戲;有的一時興起,雙翅舒展,翩然起舞;有些抖動身體,撲棱著翅膀,在水面上踩出片片漣漪,展翅飛起。在翅膀扇動的劈啪聲中,無數火烈鳥飛向同一方向的遠方,而不久卻突然改變主意轉向過來……

距離納特龍湖南端的倫蓋伊火山, 則更為湖區增添了別樣風景。倫蓋伊火山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座能夠噴發高濃度碳酸鈉熔岩的活火山。熾熱滾燙的紅色岩漿從倫蓋伊火山錐尖噴出。

原始部落的馬賽人

火山腳下的部族,徒手獵獅子,與野生動物友棲千年。火山口山脈外部,那一個個拄著長木棒散落在曠野裡的豔麗背影,真正讓人第一次感到在東非。在一片茫茫荒原裡行走,四下無路,沒有指示牌和商店,沒有一切文明世界的地標,將他們的牛群和山羊群放牧在蔥翠的牧場上。幾個世紀以來,他們都生活在野生動物近旁的環境中。他們就是馬賽人,一個祖輩生活在肯亞與坦尚尼亞交界處的遊牧民族。最常見是身披橙紅色格子布,傳統上女的接近光頭、男的留發,耳洞被撐得大到畸形,耳垂像個空蕩蕩的肉環一樣下垂,手腳乾枯細長。男人會帶匕首或長矛,黝黑精瘦,以一個戰士的形象示人。不僅吃生牛肉喝生血,男孩成年除了割禮,還要徒手逮獲一頭獅子。

拒絕被現代文明同化是馬賽人最顯著的標誌,快降落乞力馬札羅機場時,往下能望見一個個交錯的方圓形狀,像小孩過家家捏的泥巴模型,高空看下去卻有麥田怪圈般的宏偉壯麗。這是他們用紅土和牛糞建成的家,外面圍著一圈荊棘做籬笆,曬著洗好的衣服。所謂衣服,不過就是一塊塊橙紅色藍色格子布,而這唯一的一抹亮色,像一把浪漫之火在這荒涼貧瘠土地上靜靜燃燒著。

最香的島桑吉巴

石頭城,是桑吉巴島上的歷史文化中心,這裡是《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原型小鎮。沿著這裡古老的街道慢慢的走,時而狹窄時而寬闊的街道講述著《一千零一夜》裡的古老故事。尖塔直指天際,讓人驚歎。葡萄牙、英國和德國殖民者所建造的異國建築,提醒著人們這裡的歷史格外滄桑。若對弗萊迪·莫克瑞的傳奇故事感興趣,可以到桑吉巴畫廊去。這裡保留著一副弗萊迪·莫克瑞的金制畫像。莫克瑞酒吧值得一去,那裡的歌手十分有特色,這個酒吧也因此受人歡迎。

石頭城內,有許多集市。其中,最出名的集市當屬Darajani集市。集市中遍佈著招牌久遠的小店,店內有桑吉巴島最好的珠寶和古董。在石頭城的各條古老街道上走一走,一定會有驚奇的發現。

石頭城最出名的是他們各家各戶獨一無二,絕不一樣的門。門,是石頭城的居民覺得整個家裡最重要的部分,決定家等級、富有程度的就是門,所以很多人家,或許房子很破、屋裡一無所有,但門一定是漂漂亮亮、最氣派的。門基本上都是由坦桑聞名於世的黒木所做,雕飾著各種不同的花紋,甚是好看。在上海世博會坦桑展區也特意放了扇這樣的木門。

如今的奴隸古堡已經變成了一所教堂,旁邊是一所教會小學。桑吉巴是黑奴離開非洲的港口,這些飽含著血淚史的古城堡現在依然留存在Zanzibar與Bagamoyo城區。來自坦噶尼喀內陸、剛果、烏干達的奴隸最後被販賣到遙遠的阿拉伯國家、波斯國和印度以及東南亞。“我的心已經撕碎,我再也無任何希望了。”這是一首當地流傳至今的奴隸之歌的歌詞。他們希望在離開非洲故土之際,把心能留在這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