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天,我們該如何溝通

輕狂、活潑、無拘無束、不善傾聽、難以貼近……種種標籤貼在年輕的小戰士身上。 今年開始, 00後踏進軍營, 承擔起保家衛國的責任, 但在多少“老人”心裡, 90後都還是不懂事的孩子?本期文庫精選了五篇文章, 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關鍵字描繪與戰士們的溝通相處之道。 當你低下頭來傾聽, 眼神和心靈都會變得更溫柔。

1

一張“婆婆嘴”遇上“果取關”

———今天, 我們該如何溝通①

作者:祁季明

互聯網時代,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正在發生大的改變。 一方面, 溝通更加方便、更加快捷;另一方面, 溝通也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 戰友之間、官兵之間、老少之間甚至人與人之間,

溝通不暢甚至難以溝通的現象並不鮮見。 今天, 我們該如何溝通?即日起, 本版推出系列文章, 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婆婆嘴”是開展經常性思想工作的重要方法。 帶兵人對戰士苦口婆心、循循善誘, 解思想疙瘩, 破疑難困惑, 除煩惱痛苦, 穩心理情緒, 其作用不容忽視。

然而, 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 “婆婆嘴”遇到了“果取關”, 即“果斷取消關注”。 有些帶兵人覺得納悶甚至委屈:都說“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戰士怎麼一遍也不願聽?自己對戰士就像父母對孩子, 戰士怎麼就不領情?

顯然, 好傳統遇到了新挑戰。 現在的90後官兵, 視野更加寬廣、閱歷更加豐富、思維更加活躍、個性更加張揚, 單向的灌輸、枯燥的說教,

尤其是囉嗦個不停、絮叨個沒完, 很容易引起他們心理的逆反, 要麼閉上耳朵、不予理睬, 要麼假裝在聽、並不走心。

時代變了, 人與人的溝通方法也需要改變。 網路時代, 溝通講究短、平、快, 講究新思想、新風格、新手段, 講究內容與方法並重, “有意義”與“有意思”並重。 有些帶兵人看不到時代的變化, 沿用陳舊過時的一套。 比如, 點名時一講大半天, 講課時翻來覆去車軲轆話, 開會時這人講完那人補充, 談心時盡是大話空話套話。 如此這般, 冗繁的話語不只讓大家膩煩, 也牽扯了不少精力, 浪費了寶貴時間。

過不了“溝通關”, 就過不了時代關。 通過交流溝通去教育人、引導人、感化人, 如同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如果表達方式欠妥、表達水準不高, 就很難產生感召力、影響力。 如果官兵對你說的“不感冒”, 那麼你說得越多, 效果越差。

互聯網時代呼喚“萬眾創新”, “婆婆嘴”也應當主動創新。 枯燥的政治教育課容易讓人打瞌睡, 但是, 如果讓戰士聽一聽網路流行歌曲《馬克思是個90後》, 看一看熱播電視節目《馬克思靠譜》, 誰還會打瞌睡?新時期不是不需要“婆婆嘴”, 而是需要“婆婆們”換一張“新嘴”, 用新的語言、新的形式、新的思路吸引戰士。

講話要新, 貴在走心。 有的單位注意到了形式要新, 開設網頁、辦公眾號沒少花力氣, 卻把沿用多年的老課件、老材料往上一擱, 以為這樣就過了“網路關”。 殊不知, 食材不新鮮, 再怎麼烹飪, 也做不出好味道。 創新不能只走樣子不走心,

真正走心了, 才能使老吉他彈出新旋律, 老梧桐開出新花朵。

講話要實, 對症下藥。 “拘舊方不可療新疾, 居夏日不可禦冬裘。 ”只有深入細緻研究官兵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精神需求, 瞭解他們關心什麼、喜歡什麼, 從而打鼓打到鼓點上、說話說到心坎上, 才能讓話語如春雨潤物、水銀瀉地, 引起官兵的思想共鳴。

講話要精, 以少勝多。 談心聊天, 即便做不到字字珠璣, 也要力爭真摯簡潔。 此外, 點名交班應無話則短, 講解要領應乾淨利索, 批評建議應切中要害。 改掉“婆婆嘴”中的“低水準嘮叨”, 把握好講話的“量”與“度”。 很多時候少講比多講好, 有時候甚至“無聲勝有聲”。

當然, 磨破嘴皮子, 不如幹出好樣子。 官兵看你怎麼說, 更看你怎麼做。

只有做到說功、做功兩手抓兩手硬, 才能避免“臺上你講, 台下講你”。 因此, 在用好“婆婆嘴”的同時, 更應勤於“邁開腿”。

板著“撲克臉”解不開“表情包”

———今天, 我們該如何溝通②

作者:別新宇

單位:68208部隊

心態對了, 世界就對了。 每一代人的成長都會遇到各種質疑和抱怨, 但歷史的車輪, 就是在一代代的接力中隆隆前行。

每個人都身不由己地被時代的洪流裹挾, 都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時代的烙印。 當“網路原住民”來到軍營後, 不但為人民軍隊注入新鮮血液, 而且帶來不一樣的氣質、不一樣的理念和不一樣的溝通方式, 他們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上有著鮮明的代際特徵。 互聯網是他們生活的重要場景, 自由、平等、開放、參與等互聯網精神融入了他們的理念。 他們見多識廣卻又缺少實踐,渴望表現卻又害怕受挫,知法明規卻又個性十足;他們思維活躍,討厭說教,重視存在感,渴望歸屬感,正在時間的磨礪中成長和成熟。

“年輕人永遠是對的,因為他們身上有未來的味道。”“表情包”是一個人內心情感的豐富表達,是等待瞭解和打開的心靈密碼。如果帶兵人擺出居高臨下的架勢,就可能看不見戰士的精彩世界,“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如果抱著“九斤老太”的思維,就可能看不慣戰士的一舉一動,說起“當年”躊躇滿志,說起“當下”一聲歎息;如果企圖“複製另一個我”,就可能看不懂戰士的何去何從,“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撲克臉”既樹立不了威嚴,也溝通不了情感,只能讓戰士敬而遠之。

要讓人懂,先需平等。網路時代的溝通,更加需要與官兵坐在“一條板凳”上。官兵之間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可以高人一籌,但不可以高人一等;可以令出行隨,但不可以閉目塞聽。帶兵人只有把青年官兵當成“自家人”,青年官兵才會說實話、講真情。試想,倘若一開口就以領導地位自居,就以高人身份出現,誰會對你敞開心扉、傾心而敘?如果放不下身架,就很難真正同官兵坐到一條板凳上,即使勉強坐上去了,也會像“火燎屁股”一樣,坐不實,坐不穩,坐不長,更難聽到知心話。

“你扯大嗓門,我就關心門。”溝通,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溝通要走心,離不開熱心、誠心和耐心。青年官兵之所以不願看帶兵人一成不變的“撲克臉”,不願聽“三娘教子”式說教,一個重要原因是帶兵人的調子太高,嗓門太大。要想在溝通時“這邊唱來那邊和”,不妨多一些相互商量,少一些毋庸置疑;多一些和顏悅色,少一些盛氣淩人;多一些詼諧幽默,少一些老套古板;多一些時髦用語,少一些陳詞濫調。否則,只能是“知音少,弦斷無人聽”。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只有盡不到的情,沒有焐不熱的心。魯迅先生曾說:“是彈琴人麼,別人心上也須有弦索,才會出聲;是發生器麼,別人也須是發生器,才會共鳴。”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帶兵人就要善於彈撥官兵心上的“弦索”,振動官兵心中的“發生器”,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心交心,最後達到心心相印的境界。如果只是一廂情願地擺擺樣子、走走過場,只撓癢點、不觸痛點,就可能好心辦壞事,或者自我感覺不錯,官兵卻不買帳。

心態對了,世界就對了。每一代人的成長都會遇到各種質疑和抱怨,但歷史的車輪,就是在一代代的接力中隆隆前行。“世界上最美妙的一件事是,當你擁抱一個人時,對方竟然把你抱得更緊。”當帶兵人真正貼近時代、走近官兵,真正變抱怨為抱緊,變俯視為平視,就一定能找到“表情包”的正確打開方式,讓緊閉的心扉“芝麻開門”,讓相互的溝通推心置腹。

只憑“套路深”打不開“遮罩門”

———今天,我們該如何溝通③

作者:王昕霖

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不再是官兵宣洩情感、尋找答案的唯一方式。一些年輕官兵立起“遮罩門”、寧願鍵對鍵,並非他們不願意與帶兵人溝通,而是不喜歡缺少真感情的溝通。

一位指導員每次與戰士談心,都要列提綱、查資料,都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然而,效果並不理想。戰士們調侃說,指導員感情不真,“套路”太深。

所謂“套路”,是指實施人精心籌畫的應對方法。“套路”本身並無褒貶,但用在與人的溝通中,會讓人感覺痕跡明顯、缺乏真誠。人與人的溝通,不是心機的較量,而是心靈的對話,貴在一個“真”字。“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心靈的呼喚,離不開真情作媒介;思想的共鳴,也需要真誠去撞擊。真誠和真情具有感染力、感召力。只有傾注真情、滿懷真誠,溝通才會無障礙、有效果。如果不掏心窩子、不推心置腹,“套路”再深也沒有用,只會讓人反感。正因此,無論是解決矛盾還是密切關係,無論是統一認識還是激勵士氣,都離不開充滿真誠、懷著真情的溝通。

現實中,缺乏真情真誠、只憑“套路深”的溝通時有所見。有的帶兵人不管跟誰談,都是“一個調”;不管談什麼,都是“老一套”;不管你聽不聽,都要“來一通”。情不通則理不達。不難想像,“貌合而情疏”,必然無法打動人;看似很關切實則走過場,必定無法說服人。這樣的溝通不僅難有效果,而且會使心與心的距離越拉越遠。

“現在的年輕官兵,不像以前那麼好溝通。”這是南部戰區某旅一位老政工的切身感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官兵。在社會網路化、網路社會化的今天,資訊獲取的管道更加豐富,虛擬空間的風景更加多樣,網上互動的節奏更加頻繁。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不再是官兵宣洩情感、尋找答案的唯一方式。一些年輕官兵立起“遮罩門”、寧願鍵對鍵,並非他們不願意與帶兵人溝通,而是不喜歡缺少真感情的溝通。“你吃過的‘鹽’多又如何,我們愛吃‘清淡’的”“你經歷的坎坷多又怎樣,我走的又不是你那條路”“你不朝著我的心談,那就不是跟我談”……他們反感“套路深”,你就得吃閉門羹。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蘇軾的《琴詩》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往“心”上彈,就無以聞曲聲。讓官兵把問題說出來、把心思講出來、把隱情擺出來,需要帶兵人具備一顆愛兵的心。面對戰士,一句暖心的話語、一次有力的握手、一個關愛的舉動,都會成為有效的心弦撥動、有益的思想觸動。

一名戰士訓練時手腕受傷,有人提出,團裡正在開展“百日安全無事故”活動,往衛生隊送只怕會張揚出去。指導員一聽火了:“這是咱們兄弟!寧肯拿不到紅旗,也不能耽誤治療!”某連連長帶著戰士去機場除草,一名戰士被毒蛇咬了一口。連長二話沒說擼起戰士的褲管,用嘴為他吸蛇毒。“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連隊有這樣的主官,官兵之間、上下之間豈能不情感相融、心靈相通?

魯迅先生曾經講過:“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戰友之間,戰場上是要以生命相託付的,理應感情最純粹、交流最真誠。帶兵人應該走到戰士中間,在摸爬滾打、朝夕相處中,培養知兵愛兵的真摯感情;應該把官兵的冷暖疾苦掛在心上,常講“心”話、多解“兵”憂。只要以真心對真心、以真情換真情,就一定能打開“遮罩門”,直抵官兵的心坎。

不帶耳朵就用不好嘴巴

———今天,我們該如何溝通④

作者:劉海濤

單位:陸軍政治工作部

傾聽,重在兼聽。不能只聽“好聲音”,不聽“逆耳言”;只聽“表揚聲”,不聽“吐槽聲”;只聽“當面聲”,不聽“網上聲”。只有不怕“灌水”,不怕“拍磚”,持之以誠,才能增加溝通成效,密切官兵關係。

多年前,一位老作家因為稿酬問題將出版社告到法院,庭審中,他反復就一個問題進行論述,旁聽席開始有人打起瞌睡。擔任審判長的北京海澱區法院法官宋魚水不僅沒有打斷老作家的陳述,而且神情專注,不時輕輕點頭,目光從沒有離開正在發言的當事人。後來,這位老作家出人意料地對宋魚水說:“這事發生以後,你是第一個完完整整聽完的人,你對我的尊重讓我信任你。我尊重法庭的意見。”於是,雙方當場達成調解。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感受到了傾聽的神奇和魅力。

互聯網時代,我們迎來了表達的“黃金時代”。對帶兵人來說,上教育課要表達,部署任務要表達,開會要表達,決策要表達,戰鬥行動要表達……這些表達是否精准,是否貼心貼肺,是否符合實際,離不開一個基礎,那就是學會傾聽、善於傾聽。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說:“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事實的確如此,人生有兩耳,天生就應多傾聽。如果不帶耳朵,就不可能用好嘴巴;不會傾聽,就很難精准表達,更別談民主決策、科學決策。

部隊是一個戰鬥集體,官兵之間更需要溝通。如果平時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能互相理解,戰時就能做到有效領會,迅疾反應,增加勝算。而要達到如此效果,帶兵人應從學會傾聽開始。可以說,帶著耳朵傾聽,是官兵溝通的起點,是政治工作的基點。

組織行為專家詹姆斯·馬奇說,人們對一種情況判斷的正誤,主要在於掌握資訊的多寡。然而,實際工作中,少數帶兵人卻不願傾聽、不會傾聽。有的還沒等官兵把話說完,就急於表態;有的認為官兵的一些意見建議不值一聽,搞“你講你的話,我想我的事”;有的態度不好,邊聽邊幹其他工作,心不在焉,甚至這只耳朵進,那只耳朵出;還有的一本正經,拿著記錄本邊聽邊記錄,美其名曰“談心”。長此以往,“友誼的小船”就會受到波浪的干擾。

傾聽,體現的是對官兵的態度,彰顯的是對官兵的尊重。有傾聽才能有傾訴,有傾訴才能拉近距離;有傾聽才會有信任,有信任才會提升溝通效率。如果在傾聽上不真誠、不深入,官兵就會選擇“潛水”,選擇網上“吐槽”,甚至關閉溝通的大門。如此一來,那些“沉默的聲音”“最真的聲音”就很難呈現出來,不僅影響政治工作成效,還會降低帶兵人的威信,損害部隊的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

傾聽,重在兼聽。不能只聽“好聲音”,不聽“逆耳言”;只聽“表揚聲”,不聽“吐槽聲”;只聽“當面聲”,不聽“網上聲”。只有不怕“灌水”,不怕“拍磚”,持之以誠,才能增加溝通成效,密切官兵關係。

溝通要取得成效,不僅在傾聽,還在傾聽者真誠表達、化解矛盾。官兵上門交心,期盼能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帶兵人在傾聽的基礎上,貼心表達,科學決策,真正以問題的解決贏得官兵信任。

溝通成功與否,從來不是單方面的事。帶兵人善於傾聽,還需官兵主動傾訴。只要官兵主動摘下“耳機”,不搞“深度潛水”,不當“吃瓜群眾”,勇於袒露心扉,就一定能贏得理解,化解心結,凝聚戰友深情。

英國詩人艾略特寫道:“最真實的聲音是聽不見的,但只要你在聽,你就是音樂。”適應網路時代,先要過網路關;贏得新生代官兵,先要從傾聽開始。善於傾聽的帶兵人,一定能奏出一支“和諧曲”,成為官兵心中的“神隊友”,贏得官兵“心上的任命”。

一言不合就要拉黑嗎

———今天,我們該如何溝通⑤

作者:張順亮

朋友日常相處,一句話談不攏,或惡語相向,或沉默冷戰,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一位新戰士只因與班長意見不一,便在朋友圈吐槽:“這個人沒法處,這個班沒法待!”這種一言不合就拉黑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並不鮮見。

如果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可以理解,那麼“戰友戰友,親如兄弟”,一個鍋裡攪稀稠,一塊訓練灑血汗,朝夕相處、同甘共苦,一言不合就拉黑實在讓人難以接受。曾經無話不說,如今為何無話可說?

溝通上有一個叫“理想言語情境”的概念,宣導人際交流的“合作原則”以及人際交談的扼要、誠實、清晰等要求。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是因為它能保障不同群體之間進行理性和負責的交流,克服異議,達成共識。

然而,現實生活中,理想言語情境正越來越多地成為“稀有品種”。尤其在當下互聯網時代,代際差異體現得尤為明顯,個人選擇更多元,訴求表達更多樣,思想意識更多變,溝通一旦出現卡殼,常常讓帶兵人茫然不知所措。

前不久,杭州某媒體刊登了一封父親寫給90後兒子的信,題為《關少塵,我要跟你“脫離父子關係”》。這位父親稱,兒子上了高中、考進大學以後,父子倆的溝通越來越少:兒子的微信朋友圈遮罩老爸;常不接老爸電話;在本地上學,回家卻越來越少。因此決定,即日起,和兒子“脫離父子關係”,成為“兄弟”!

關爸貌似做了“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動,甚至有點矯情,卻真實地反映了部分父母和帶兵人的無奈與失落:“我們之間仿佛隔了一個彈簧,我越是用力靠近,你躲得越遠!很多瞬間,英雄累覺已遲暮!”

毫無疑問,互聯網正在影響著當代國人的精神重塑。技術為使用者量身打造資訊,開啟了符合讀者口味的一扇窗,卻關上了多元化的一道道門。如果只看自己喜歡的、唯讀自己認同的,長此以往極易陷入固執己見、固步自封的危險。很明顯,60後、70後、80後與自由、多元、複雜的90後的“代溝”有著社會典型性,無論是感興趣的話題、表達的方式乃至溝通的形式,都不容易做到同頻共振。

很多事情不只一體兩面。世界本是多元,意見相左很正常,幹部沒有錯,戰士也沒有錯,是時代導致觀念使然。對此,既不必過分憂慮,也不能不以為然,官兵之間相隔的是一層“窗戶紙”,捅破了便是“一扇窗”,捅不破就是“一堵牆”。

曾幾何時,有一種傾向動不動就給90後貼上“非主流”“三觀不正”“叛逆”等標籤。而近幾年,這種認識大有“反轉”之勢:90後喜歡玩,但能玩出特點、玩出高度;對喜歡的事物毫不吝嗇、沒有包袱;不是沒有責任感,相反覺得生來就是“改變世界”的。

“心態對了,世界就對了。”不妨想一想,沒有90後天不怕地不怕的“瘋勁”、勇於尋求突破的衝勁、樂於顛覆傳統的闖勁,很難說中國的軍營會有今天的豐富多彩。各種“腦洞大開”的新管法、新訓法、新戰法,不也正是90後帶給我們的嗎?

有無限可能的青春,就會有無限可能的未來。代溝是客觀存在的,但官兵之間不是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當用心去瞭解90後並主動去融入他們的世界時,你會發現“諒解、支援和友誼比什麼都重要”,只要用我真情、換你真心,敞開心扉、掏心見膽,就能與戰士成為“愛著你的愛”的同好者、“夢著你的夢”的同路人。如此,沒有一言不合,又何來拉黑遮罩!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但是總有人能看到這火,然後走過來,陪我一起。”路是人走出來的,給新生代一些發展的土壤和空間,給自己一些探索的理由和勇氣,“用一片雲去推動另一片雲,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相信官與兵都會在與時代的互融共鳴中完成自身的蛻變與成長。

他們見多識廣卻又缺少實踐,渴望表現卻又害怕受挫,知法明規卻又個性十足;他們思維活躍,討厭說教,重視存在感,渴望歸屬感,正在時間的磨礪中成長和成熟。

“年輕人永遠是對的,因為他們身上有未來的味道。”“表情包”是一個人內心情感的豐富表達,是等待瞭解和打開的心靈密碼。如果帶兵人擺出居高臨下的架勢,就可能看不見戰士的精彩世界,“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如果抱著“九斤老太”的思維,就可能看不慣戰士的一舉一動,說起“當年”躊躇滿志,說起“當下”一聲歎息;如果企圖“複製另一個我”,就可能看不懂戰士的何去何從,“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撲克臉”既樹立不了威嚴,也溝通不了情感,只能讓戰士敬而遠之。

要讓人懂,先需平等。網路時代的溝通,更加需要與官兵坐在“一條板凳”上。官兵之間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可以高人一籌,但不可以高人一等;可以令出行隨,但不可以閉目塞聽。帶兵人只有把青年官兵當成“自家人”,青年官兵才會說實話、講真情。試想,倘若一開口就以領導地位自居,就以高人身份出現,誰會對你敞開心扉、傾心而敘?如果放不下身架,就很難真正同官兵坐到一條板凳上,即使勉強坐上去了,也會像“火燎屁股”一樣,坐不實,坐不穩,坐不長,更難聽到知心話。

“你扯大嗓門,我就關心門。”溝通,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溝通要走心,離不開熱心、誠心和耐心。青年官兵之所以不願看帶兵人一成不變的“撲克臉”,不願聽“三娘教子”式說教,一個重要原因是帶兵人的調子太高,嗓門太大。要想在溝通時“這邊唱來那邊和”,不妨多一些相互商量,少一些毋庸置疑;多一些和顏悅色,少一些盛氣淩人;多一些詼諧幽默,少一些老套古板;多一些時髦用語,少一些陳詞濫調。否則,只能是“知音少,弦斷無人聽”。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只有盡不到的情,沒有焐不熱的心。魯迅先生曾說:“是彈琴人麼,別人心上也須有弦索,才會出聲;是發生器麼,別人也須是發生器,才會共鳴。”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帶兵人就要善於彈撥官兵心上的“弦索”,振動官兵心中的“發生器”,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心交心,最後達到心心相印的境界。如果只是一廂情願地擺擺樣子、走走過場,只撓癢點、不觸痛點,就可能好心辦壞事,或者自我感覺不錯,官兵卻不買帳。

心態對了,世界就對了。每一代人的成長都會遇到各種質疑和抱怨,但歷史的車輪,就是在一代代的接力中隆隆前行。“世界上最美妙的一件事是,當你擁抱一個人時,對方竟然把你抱得更緊。”當帶兵人真正貼近時代、走近官兵,真正變抱怨為抱緊,變俯視為平視,就一定能找到“表情包”的正確打開方式,讓緊閉的心扉“芝麻開門”,讓相互的溝通推心置腹。

只憑“套路深”打不開“遮罩門”

———今天,我們該如何溝通③

作者:王昕霖

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不再是官兵宣洩情感、尋找答案的唯一方式。一些年輕官兵立起“遮罩門”、寧願鍵對鍵,並非他們不願意與帶兵人溝通,而是不喜歡缺少真感情的溝通。

一位指導員每次與戰士談心,都要列提綱、查資料,都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然而,效果並不理想。戰士們調侃說,指導員感情不真,“套路”太深。

所謂“套路”,是指實施人精心籌畫的應對方法。“套路”本身並無褒貶,但用在與人的溝通中,會讓人感覺痕跡明顯、缺乏真誠。人與人的溝通,不是心機的較量,而是心靈的對話,貴在一個“真”字。“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心靈的呼喚,離不開真情作媒介;思想的共鳴,也需要真誠去撞擊。真誠和真情具有感染力、感召力。只有傾注真情、滿懷真誠,溝通才會無障礙、有效果。如果不掏心窩子、不推心置腹,“套路”再深也沒有用,只會讓人反感。正因此,無論是解決矛盾還是密切關係,無論是統一認識還是激勵士氣,都離不開充滿真誠、懷著真情的溝通。

現實中,缺乏真情真誠、只憑“套路深”的溝通時有所見。有的帶兵人不管跟誰談,都是“一個調”;不管談什麼,都是“老一套”;不管你聽不聽,都要“來一通”。情不通則理不達。不難想像,“貌合而情疏”,必然無法打動人;看似很關切實則走過場,必定無法說服人。這樣的溝通不僅難有效果,而且會使心與心的距離越拉越遠。

“現在的年輕官兵,不像以前那麼好溝通。”這是南部戰區某旅一位老政工的切身感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官兵。在社會網路化、網路社會化的今天,資訊獲取的管道更加豐富,虛擬空間的風景更加多樣,網上互動的節奏更加頻繁。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不再是官兵宣洩情感、尋找答案的唯一方式。一些年輕官兵立起“遮罩門”、寧願鍵對鍵,並非他們不願意與帶兵人溝通,而是不喜歡缺少真感情的溝通。“你吃過的‘鹽’多又如何,我們愛吃‘清淡’的”“你經歷的坎坷多又怎樣,我走的又不是你那條路”“你不朝著我的心談,那就不是跟我談”……他們反感“套路深”,你就得吃閉門羹。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蘇軾的《琴詩》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往“心”上彈,就無以聞曲聲。讓官兵把問題說出來、把心思講出來、把隱情擺出來,需要帶兵人具備一顆愛兵的心。面對戰士,一句暖心的話語、一次有力的握手、一個關愛的舉動,都會成為有效的心弦撥動、有益的思想觸動。

一名戰士訓練時手腕受傷,有人提出,團裡正在開展“百日安全無事故”活動,往衛生隊送只怕會張揚出去。指導員一聽火了:“這是咱們兄弟!寧肯拿不到紅旗,也不能耽誤治療!”某連連長帶著戰士去機場除草,一名戰士被毒蛇咬了一口。連長二話沒說擼起戰士的褲管,用嘴為他吸蛇毒。“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連隊有這樣的主官,官兵之間、上下之間豈能不情感相融、心靈相通?

魯迅先生曾經講過:“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戰友之間,戰場上是要以生命相託付的,理應感情最純粹、交流最真誠。帶兵人應該走到戰士中間,在摸爬滾打、朝夕相處中,培養知兵愛兵的真摯感情;應該把官兵的冷暖疾苦掛在心上,常講“心”話、多解“兵”憂。只要以真心對真心、以真情換真情,就一定能打開“遮罩門”,直抵官兵的心坎。

不帶耳朵就用不好嘴巴

———今天,我們該如何溝通④

作者:劉海濤

單位:陸軍政治工作部

傾聽,重在兼聽。不能只聽“好聲音”,不聽“逆耳言”;只聽“表揚聲”,不聽“吐槽聲”;只聽“當面聲”,不聽“網上聲”。只有不怕“灌水”,不怕“拍磚”,持之以誠,才能增加溝通成效,密切官兵關係。

多年前,一位老作家因為稿酬問題將出版社告到法院,庭審中,他反復就一個問題進行論述,旁聽席開始有人打起瞌睡。擔任審判長的北京海澱區法院法官宋魚水不僅沒有打斷老作家的陳述,而且神情專注,不時輕輕點頭,目光從沒有離開正在發言的當事人。後來,這位老作家出人意料地對宋魚水說:“這事發生以後,你是第一個完完整整聽完的人,你對我的尊重讓我信任你。我尊重法庭的意見。”於是,雙方當場達成調解。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感受到了傾聽的神奇和魅力。

互聯網時代,我們迎來了表達的“黃金時代”。對帶兵人來說,上教育課要表達,部署任務要表達,開會要表達,決策要表達,戰鬥行動要表達……這些表達是否精准,是否貼心貼肺,是否符合實際,離不開一個基礎,那就是學會傾聽、善於傾聽。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說:“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事實的確如此,人生有兩耳,天生就應多傾聽。如果不帶耳朵,就不可能用好嘴巴;不會傾聽,就很難精准表達,更別談民主決策、科學決策。

部隊是一個戰鬥集體,官兵之間更需要溝通。如果平時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能互相理解,戰時就能做到有效領會,迅疾反應,增加勝算。而要達到如此效果,帶兵人應從學會傾聽開始。可以說,帶著耳朵傾聽,是官兵溝通的起點,是政治工作的基點。

組織行為專家詹姆斯·馬奇說,人們對一種情況判斷的正誤,主要在於掌握資訊的多寡。然而,實際工作中,少數帶兵人卻不願傾聽、不會傾聽。有的還沒等官兵把話說完,就急於表態;有的認為官兵的一些意見建議不值一聽,搞“你講你的話,我想我的事”;有的態度不好,邊聽邊幹其他工作,心不在焉,甚至這只耳朵進,那只耳朵出;還有的一本正經,拿著記錄本邊聽邊記錄,美其名曰“談心”。長此以往,“友誼的小船”就會受到波浪的干擾。

傾聽,體現的是對官兵的態度,彰顯的是對官兵的尊重。有傾聽才能有傾訴,有傾訴才能拉近距離;有傾聽才會有信任,有信任才會提升溝通效率。如果在傾聽上不真誠、不深入,官兵就會選擇“潛水”,選擇網上“吐槽”,甚至關閉溝通的大門。如此一來,那些“沉默的聲音”“最真的聲音”就很難呈現出來,不僅影響政治工作成效,還會降低帶兵人的威信,損害部隊的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

傾聽,重在兼聽。不能只聽“好聲音”,不聽“逆耳言”;只聽“表揚聲”,不聽“吐槽聲”;只聽“當面聲”,不聽“網上聲”。只有不怕“灌水”,不怕“拍磚”,持之以誠,才能增加溝通成效,密切官兵關係。

溝通要取得成效,不僅在傾聽,還在傾聽者真誠表達、化解矛盾。官兵上門交心,期盼能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帶兵人在傾聽的基礎上,貼心表達,科學決策,真正以問題的解決贏得官兵信任。

溝通成功與否,從來不是單方面的事。帶兵人善於傾聽,還需官兵主動傾訴。只要官兵主動摘下“耳機”,不搞“深度潛水”,不當“吃瓜群眾”,勇於袒露心扉,就一定能贏得理解,化解心結,凝聚戰友深情。

英國詩人艾略特寫道:“最真實的聲音是聽不見的,但只要你在聽,你就是音樂。”適應網路時代,先要過網路關;贏得新生代官兵,先要從傾聽開始。善於傾聽的帶兵人,一定能奏出一支“和諧曲”,成為官兵心中的“神隊友”,贏得官兵“心上的任命”。

一言不合就要拉黑嗎

———今天,我們該如何溝通⑤

作者:張順亮

朋友日常相處,一句話談不攏,或惡語相向,或沉默冷戰,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一位新戰士只因與班長意見不一,便在朋友圈吐槽:“這個人沒法處,這個班沒法待!”這種一言不合就拉黑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並不鮮見。

如果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可以理解,那麼“戰友戰友,親如兄弟”,一個鍋裡攪稀稠,一塊訓練灑血汗,朝夕相處、同甘共苦,一言不合就拉黑實在讓人難以接受。曾經無話不說,如今為何無話可說?

溝通上有一個叫“理想言語情境”的概念,宣導人際交流的“合作原則”以及人際交談的扼要、誠實、清晰等要求。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是因為它能保障不同群體之間進行理性和負責的交流,克服異議,達成共識。

然而,現實生活中,理想言語情境正越來越多地成為“稀有品種”。尤其在當下互聯網時代,代際差異體現得尤為明顯,個人選擇更多元,訴求表達更多樣,思想意識更多變,溝通一旦出現卡殼,常常讓帶兵人茫然不知所措。

前不久,杭州某媒體刊登了一封父親寫給90後兒子的信,題為《關少塵,我要跟你“脫離父子關係”》。這位父親稱,兒子上了高中、考進大學以後,父子倆的溝通越來越少:兒子的微信朋友圈遮罩老爸;常不接老爸電話;在本地上學,回家卻越來越少。因此決定,即日起,和兒子“脫離父子關係”,成為“兄弟”!

關爸貌似做了“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動,甚至有點矯情,卻真實地反映了部分父母和帶兵人的無奈與失落:“我們之間仿佛隔了一個彈簧,我越是用力靠近,你躲得越遠!很多瞬間,英雄累覺已遲暮!”

毫無疑問,互聯網正在影響著當代國人的精神重塑。技術為使用者量身打造資訊,開啟了符合讀者口味的一扇窗,卻關上了多元化的一道道門。如果只看自己喜歡的、唯讀自己認同的,長此以往極易陷入固執己見、固步自封的危險。很明顯,60後、70後、80後與自由、多元、複雜的90後的“代溝”有著社會典型性,無論是感興趣的話題、表達的方式乃至溝通的形式,都不容易做到同頻共振。

很多事情不只一體兩面。世界本是多元,意見相左很正常,幹部沒有錯,戰士也沒有錯,是時代導致觀念使然。對此,既不必過分憂慮,也不能不以為然,官兵之間相隔的是一層“窗戶紙”,捅破了便是“一扇窗”,捅不破就是“一堵牆”。

曾幾何時,有一種傾向動不動就給90後貼上“非主流”“三觀不正”“叛逆”等標籤。而近幾年,這種認識大有“反轉”之勢:90後喜歡玩,但能玩出特點、玩出高度;對喜歡的事物毫不吝嗇、沒有包袱;不是沒有責任感,相反覺得生來就是“改變世界”的。

“心態對了,世界就對了。”不妨想一想,沒有90後天不怕地不怕的“瘋勁”、勇於尋求突破的衝勁、樂於顛覆傳統的闖勁,很難說中國的軍營會有今天的豐富多彩。各種“腦洞大開”的新管法、新訓法、新戰法,不也正是90後帶給我們的嗎?

有無限可能的青春,就會有無限可能的未來。代溝是客觀存在的,但官兵之間不是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當用心去瞭解90後並主動去融入他們的世界時,你會發現“諒解、支援和友誼比什麼都重要”,只要用我真情、換你真心,敞開心扉、掏心見膽,就能與戰士成為“愛著你的愛”的同好者、“夢著你的夢”的同路人。如此,沒有一言不合,又何來拉黑遮罩!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但是總有人能看到這火,然後走過來,陪我一起。”路是人走出來的,給新生代一些發展的土壤和空間,給自己一些探索的理由和勇氣,“用一片雲去推動另一片雲,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相信官與兵都會在與時代的互融共鳴中完成自身的蛻變與成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