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微生物跟著廢水 最後跑到了我們肚子裡

9月15日《科學》雜誌刊登了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朱永官領銜的國際團隊的論文, 系統闡述了微生物通過人與動物、污水及其他物質的流通在全球範圍的遷徙及其環境與生態效應。

數十億年來, 微生物及其所攜帶的基因主要在空氣和水的自然驅動下發生遷移。 這些自然驅動力形成的對微生物的生物地理作用模式與它們對動物和植物的作用類似。 然而在過去的100年, 人們通過廢棄物排放、旅遊、全球運輸等將大量微生物及其基因帶入新的環境從而逐漸改變了原來微生物的動態變化。

我們正處於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的實質性改變中。 隨著城市化和高強度集約化農業的發展, 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改變著微生物的全球遷徙和分佈。 這種巨變以一種不可預估的方式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環境。

文章指出, 污水排放是造成微生物的全球大遷徙的推手之一。

全球約有359000 平方公里的耕地依賴城市污水的灌溉, 而80%的污水都只經過了簡單處理甚至沒有處理。 污水和糞肥在農業上的使用導致了微生物在全世界流通。 廢水含有高密度的微生物和可交換的基因, 也含有大量化學污染物, 包括金屬、抗生素和消毒劑。 微生物為了抵抗污染物的“威脅”, 不得不發生基因突變或基因橫向轉移, 逐漸產生“抵抗力”從而主動地回應逐漸變化的環境。

設想, 如果和微生物一起旅行的污染物中含有大量抗生素, 那麼到達目的地的時候, 可能已經誕生了一些“超級細菌”。 關注細菌耐藥性問題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人和動物在世界範圍內的空前流動也推動了微生物的遷徙和部分微生物的富集。 以腸道微生物為例, 隨著上個世紀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 腸道微生物在環境中的豐度和分佈在快速增加。 目前, 全球國際旅遊高達12億人次, 因此帶來的腸道微生物擴散以及抗性基因洲際擴散也證明了這一現象。

微生物遷徙沒有國界。 小到沙石土壤, 大到萬噸巨輪的壓艙水, 都可以帶動微生物的大規模遷移, 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類的環境與健康。

由於人類的活動, 污染物排放對微生物世界的改變已經到了大規模、大尺度的狀態。 微生物對生態功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肉眼無法察覺的, 但與看得到的宏觀生物的影響是一樣的, 如果忽略微生物的作用將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