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八寶山火化師:獲獎之後家人才知道我的工作

1. 隔著門還能聽到低低的啜泣聲, 八寶山殯儀館火化室副主任魏童站在格位架前。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格位架, 他面對的, 是盛放著數十個骨灰盒的大型玻璃櫃。

這些, 都是經由八寶山殯儀館去往另一個世界的人的遺物, 也是魏童工作10年來最為熟悉的事物。

2. 他從一個玻璃櫃中取出一個骨灰袋, 紅色, 上面貼著姓名資訊和一個二維碼, 通過掃描逝者遺體編碼, 他在電腦系統裡留下了最後一項紀錄,

這袋骨灰將被逝者家屬取走。 二維碼的使用讓火化師們的工作更加精確和高效, 這個特殊的職業也享受著科技的便利。

3.這位逝者是一名黨員, 家屬帶來了一面黨旗, 要求用黨旗包裹骨灰盒。 對於家屬的要求, 他們一般都會儘量滿足,

畢竟這是最後的要求了。 魏童親自嚴肅地將眼前這份骨灰仔細包裹上紅布, 並最後認真核對了一遍身份資訊。

4.完成了複雜繁瑣的包裹過程, 他終於直起身, 將沉重的骨灰盒雙手抱起, 抬高到胸前, 彎腰鄭重地遞交給家屬, 說:節哀順變。 魏童說,

提交骨灰盒時對家屬說的話是不一樣的, 假如逝者是一位九十幾歲的老人, 他就會說:喜喪喜喪, 家屬不要悲傷。

5.一名穿著專業制服的殯儀館禮儀隊員走過來, 接上抱著骨灰盒的家屬, 走出門去, 在走進露天之前撐起手中的黑傘, 罩住家屬, 徑直離開殯儀館。

魏童站在門口望著, 似乎也在告別。

6. 出生於北京通州農村的魏童今年36歲, 2007年從部隊轉業來到八寶山殯儀館, 從穿著軍裝的軍官轉變為殯儀館的工作人員, 家裡人一時難以接受, 當年母親聽說他要去殯儀館工作, 直接要他回去種地。 說起來, 魏童的職業“跨界”,真是跨的出乎大家意料。他學建築出身,剛開始在基建辦公室負責設備管理,幾年後由於火化室缺人,魏童懂設備,因緣際會就到了火化室工作。

7. 一年又一年,他看著八寶山殯儀館前的玉蘭花謝了又開,到如今,他已經走上了管理崗位。 魏童說: “殯葬行業最累的是殯儀館,殯儀館裡最累的就是火化室。”幹這一行,他們早上五點就得起床去上班,六點趕到辦公室。一身黑色西服是他的工裝。這幾天氣溫還有點涼,但忙裡忙外的魏童也顧不上穿大衣。

8.八寶山殯儀館火化室,平均每天要完成大約70具遺體的火化任務,最多的一天達到118具,節假日更是難以保證休息。和人們想像裡陰森恐怖的火化室環境截然相反,八寶山殯儀館火化室內窗明几淨、寬敞明亮。魏童也不是個沉默嚴肅的人,他快人快語,性格爽朗。“幹我們這行時間長了愛跟人聊天,因為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聽你訴說這些。”

9.每一具遺體進入火化室時照例都要掃二維碼,進入系統備案,此後每一個環節都要掃碼驗證操作,確保準確無誤。有著多年經驗的魏童,總是把每件事都安排得有條不紊,從容有序。“幹這行,更不能忙亂。”魏童說,來這裡的家屬很多都是第一次進殯儀館大門,遇到這種事本就傷心,很容易手忙腳亂。這個時候,殯儀館每個環節的工作人員,都要成為他們的主心骨。

10.身穿制服的利益隊員將盛放著遺體的棺材擺放在火化爐前的滑輪車上,敬禮,目送滑輪車將棺材送進火化爐,魏童也站立默哀。火化室內的每一個步驟,都充滿了儀式感,他們要求員工給予逝者最大的尊重。

11.魏童操作火化爐的電子觸屏,點燃了爐火,開啟了淨化系統。幾十分鐘的火化時間裡,火化師要根據爐內情況隨時調節設備。“別人理解火化就是把遺體放進去燒就完了,遠不是這麼簡單。”魏童介紹,整個火化分七個階段,火化師要恰到好處地通過控制火量和風量,既要保證燃燒充分,又要能保留潔白的骨灰,十分考驗技術。

12. 魏童通過爐子的觀察窗查看爐內燃燒情況。幹這行有一種意想不到的危險——爆炸。有時家屬會將逝者生前最喜愛的物品藏在衣物內。酒瓶、鋼制酒壺、手錶、首飾……五花八門,有些物品比如酒壺,一旦受熱時間長就會膨脹爆炸。最常見的是心臟起搏器,有時候甚至會出現火化時未爆炸或撿灰時候才爆炸的情況。對此,他們也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要求火化師在一定時間內先不要開窗查看,就是為了避免出現意外。

13. 對火化師來說,對家屬最好的安撫,莫過於一份潔白安詳的逝者骨灰。“黃泉路上無老幼”。最讓魏童印象深刻的,是一個3歲多的孩子。孩子沒了,年輕的父母悲痛欲絕,但在火化技術層面說,因為骨量太小、太輕,5歲以下往往不能保證有骨灰。但孩子父母跪著請求,“無論如何幫忙留個念想”。當時,剛當父親不久的魏童心裡很不是滋味。火化室當時召集了技術最好的火化師制定方案,又挑選了工況較好的火化爐,全力以赴,最後終於留下了一小捧骨灰,家屬感激不盡。

14. 憑藉著多年在工作中的投入和鑽研,魏童不斷進步著。2015年,魏童在民政部主辦的全國首屆遺體火化師職業技能競賽中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特等獎,隨後又在2016年榮獲首都勞動獎章。“獲獎消息傳開,朋友們這才知道我在幹這行。不過朋友們都轉了我的朋友圈,大家也都覺得挺自豪。”而過去親朋好友聚會,自我介紹時他常會“狡猾”地說自己在北京市民政局工作。

15. 作為火化師,出於衛生考慮,魏童每天下班都會仔仔細細洗個澡,從裡到外換上乾淨衣物。以前當他回到家裡,很少會聊單位裡工作的事情,但隨著社會對殯葬業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魏童對自己的工作也不再諱莫如深。

16. 在魏童的辦公桌上,擺著兩張照片,一張是他與妻子的合影,一張是女兒的照片。在這份稍顯陰沉的工作當中,這兩張照片顯得格外明亮。他說,女兒出生後,他看世界的方式也變了,變得更加平和淡然。

17. 轉眼又一天即將過去。又一份骨灰由殯葬禮儀人員從火化爐中取出,送出八寶山。而魏童轉身,又去重複自己下一個任務。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工作和生活就這樣繼續下去。“幹我們這一行每天見那麼多生生死死,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好好對待身邊的人,滿懷信心活好每一天。”

攝/京呈 和小欣

文/ 金可 武亦彬 和小欣

編/和小欣

ps.歡迎大家在京呈後臺做出自己的評論,小編將會選出精彩評論為大家呈現~

魏童的職業“跨界”,真是跨的出乎大家意料。他學建築出身,剛開始在基建辦公室負責設備管理,幾年後由於火化室缺人,魏童懂設備,因緣際會就到了火化室工作。

7. 一年又一年,他看著八寶山殯儀館前的玉蘭花謝了又開,到如今,他已經走上了管理崗位。 魏童說: “殯葬行業最累的是殯儀館,殯儀館裡最累的就是火化室。”幹這一行,他們早上五點就得起床去上班,六點趕到辦公室。一身黑色西服是他的工裝。這幾天氣溫還有點涼,但忙裡忙外的魏童也顧不上穿大衣。

8.八寶山殯儀館火化室,平均每天要完成大約70具遺體的火化任務,最多的一天達到118具,節假日更是難以保證休息。和人們想像裡陰森恐怖的火化室環境截然相反,八寶山殯儀館火化室內窗明几淨、寬敞明亮。魏童也不是個沉默嚴肅的人,他快人快語,性格爽朗。“幹我們這行時間長了愛跟人聊天,因為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聽你訴說這些。”

9.每一具遺體進入火化室時照例都要掃二維碼,進入系統備案,此後每一個環節都要掃碼驗證操作,確保準確無誤。有著多年經驗的魏童,總是把每件事都安排得有條不紊,從容有序。“幹這行,更不能忙亂。”魏童說,來這裡的家屬很多都是第一次進殯儀館大門,遇到這種事本就傷心,很容易手忙腳亂。這個時候,殯儀館每個環節的工作人員,都要成為他們的主心骨。

10.身穿制服的利益隊員將盛放著遺體的棺材擺放在火化爐前的滑輪車上,敬禮,目送滑輪車將棺材送進火化爐,魏童也站立默哀。火化室內的每一個步驟,都充滿了儀式感,他們要求員工給予逝者最大的尊重。

11.魏童操作火化爐的電子觸屏,點燃了爐火,開啟了淨化系統。幾十分鐘的火化時間裡,火化師要根據爐內情況隨時調節設備。“別人理解火化就是把遺體放進去燒就完了,遠不是這麼簡單。”魏童介紹,整個火化分七個階段,火化師要恰到好處地通過控制火量和風量,既要保證燃燒充分,又要能保留潔白的骨灰,十分考驗技術。

12. 魏童通過爐子的觀察窗查看爐內燃燒情況。幹這行有一種意想不到的危險——爆炸。有時家屬會將逝者生前最喜愛的物品藏在衣物內。酒瓶、鋼制酒壺、手錶、首飾……五花八門,有些物品比如酒壺,一旦受熱時間長就會膨脹爆炸。最常見的是心臟起搏器,有時候甚至會出現火化時未爆炸或撿灰時候才爆炸的情況。對此,他們也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要求火化師在一定時間內先不要開窗查看,就是為了避免出現意外。

13. 對火化師來說,對家屬最好的安撫,莫過於一份潔白安詳的逝者骨灰。“黃泉路上無老幼”。最讓魏童印象深刻的,是一個3歲多的孩子。孩子沒了,年輕的父母悲痛欲絕,但在火化技術層面說,因為骨量太小、太輕,5歲以下往往不能保證有骨灰。但孩子父母跪著請求,“無論如何幫忙留個念想”。當時,剛當父親不久的魏童心裡很不是滋味。火化室當時召集了技術最好的火化師制定方案,又挑選了工況較好的火化爐,全力以赴,最後終於留下了一小捧骨灰,家屬感激不盡。

14. 憑藉著多年在工作中的投入和鑽研,魏童不斷進步著。2015年,魏童在民政部主辦的全國首屆遺體火化師職業技能競賽中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特等獎,隨後又在2016年榮獲首都勞動獎章。“獲獎消息傳開,朋友們這才知道我在幹這行。不過朋友們都轉了我的朋友圈,大家也都覺得挺自豪。”而過去親朋好友聚會,自我介紹時他常會“狡猾”地說自己在北京市民政局工作。

15. 作為火化師,出於衛生考慮,魏童每天下班都會仔仔細細洗個澡,從裡到外換上乾淨衣物。以前當他回到家裡,很少會聊單位裡工作的事情,但隨著社會對殯葬業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魏童對自己的工作也不再諱莫如深。

16. 在魏童的辦公桌上,擺著兩張照片,一張是他與妻子的合影,一張是女兒的照片。在這份稍顯陰沉的工作當中,這兩張照片顯得格外明亮。他說,女兒出生後,他看世界的方式也變了,變得更加平和淡然。

17. 轉眼又一天即將過去。又一份骨灰由殯葬禮儀人員從火化爐中取出,送出八寶山。而魏童轉身,又去重複自己下一個任務。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工作和生活就這樣繼續下去。“幹我們這一行每天見那麼多生生死死,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好好對待身邊的人,滿懷信心活好每一天。”

攝/京呈 和小欣

文/ 金可 武亦彬 和小欣

編/和小欣

ps.歡迎大家在京呈後臺做出自己的評論,小編將會選出精彩評論為大家呈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