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獨家 | 母嬰店,你不“跨界”,誰能拯救?

文/方瞳

當前這個時代, “跨界”其實是一個非常主流的趨勢。 不妨認真觀察一遭:超市的周邊是不是多了很多嬰童遊樂中心、名酒中心、廚具體驗中心這樣的跨界場景?過去昏昏暗暗的網吧已經被漸漸淘汰,

嶄露頭角的是名叫“網咖”的潔淨場所?而我們吃飯的地方還能完成手機貼膜、修甲美甲……這麼一清點下來, 你會發現周邊似乎什麼都在跨界, 這對於我們母嬰門店的經營者來說, 也未嘗不是一個新的機遇。

1

什麼是“跨界”?

上述, 是從百度百科尋找到對於“跨界”的定義, 而我個人對於“跨界”的理解是, 尋找那些與你的目標消費群體整體需求大致相同但品類不同的商品或者是服務, 從而形成一種關聯的、有合作的銷售。 所以, 跨界並非是天馬行空的尋找異業的合作對象, 而是構建在一定的關聯規則的框架下。

“跨界”的前提條件

① 尋求“跨界”的主體本身應該是強勢的。

② 跨界的產品能與本品牌產品面對的顧客息息相關。

③ 給顧客的“跨界體驗”必須是正面向上, 對品牌主體有更好的引導效果。

④ 跨界的方向應該與主營業務密切相關。

跨界對於企業來說固然是一種新的機遇, 但是盲目的跨界往往會帶來災難。

不知道大家對於“太陽神”這款保健品牌還有沒印象, 由於獲得了國家級保健品評比的金獎,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可以說是一款風頭正勁的品牌, 提起保健品就是“太陽神”。 該企業初期的發展戰略一直以保健品發展為主, 多元化發展為輔。 品牌的市場佔有率一度高達63%,

但在1994年之後, “太陽神”走上了多角化的跨行發展道路, 從房地產、石油、酒店、化妝品、邊貿、甚至連電腦都有所觸及。 一時間企業的主營項目繁雜, 且相互之間關聯度極低, 更是跟原來的保健品搭不上半毛錢關係。 於是, 94、95年該企業就逐漸走了下坡路, 到今天, 我們也已經很難再看到當初那個“太陽神”的影子。

而這個失敗的案例, 其實是在告訴我們, 在尋求跨界發展的道路上, 我們首先應該做的是回歸本質, 不要讓跨界的產品模糊了原本品牌的個性, 那些毫無關聯、低品質的跨界不如不要。

2

“跨界”成功的案例

跨界別盲目, 那麼成功的跨界是什麼樣的呢?

案例一:你以為星巴克只賣咖啡?

星巴克是1971年成立於美國的世界著名連鎖咖啡公司, 1999年1月11日, 首次進駐中國市場, 當時第一家的中國星巴克開在了北京國貿中心, 至今已在中國130個城市開設了2800家門店。 星巴克的流行程度有目共睹, 而作為以咖啡為主營產品的連鎖店, 難道就只是賣一杯一杯的咖啡、搭配小甜點那麼簡單嗎?

2012星巴克推出“Refresher”能量飲料,從未經烘培的阿拉比卡咖啡生豆中提煉出咖啡因、高麗人參精華、維生素B6等“能量成分”加入碳酸果汁中。將運動能量的概念嫁接到咖啡產品的研發中,並著重添加果汁,給人以天然、健康的印象,利用星巴克固有的品牌力量搶佔包裝能量飲料市場。除此之外,星巴克的跨界玩轉還運用在了馬克杯、環保袋、星禮卡甚至茶、酒上,甚至隨著一年的中秋將至,朋友圈也又開始充斥著星巴克月餅的宣傳。

那麼我們回頭看看星巴克玩的這些跨界,是不是正是符合咱們上述所說,跨界的幾項前提呢?果汁型能量飲料與咖啡同屬飲品,消費主體完全吻合自然是不必說,像馬克杯、包裝袋這些,也恰恰是快消咖啡的周邊產品,並且,再怎麼玩跨界,提起星巴克大家還是想到咖啡,這就是一種“不喧賓奪主”的跨界守則。

案例二:創新跨界

我們來看一下創新跨界的案例。黃太吉是2012年成立於北京的一家中式速食零售公司,現今的黃太吉或許不如當年那樣風光,但光就將小小的煎餅果子做到上億元融資,12億估值,這其中,與它的創新互聯網思維脫不開關係。

案例三:同行跨界

我們再來看看同行跨界的案例。傳統的零售行業認為,“同行是冤家”,同行之間見面早已習慣性的藏著掖著。但在現今的互聯網市場,冤家早已不復存在,同行企業之間抱團求生反而才是一種常態。

2015年7月15日,中國四家極具標誌性的民族零售品牌:永輝超市、聯華超市、武漢中百、百聯股份在上海宣佈,聯合打造中國零售“2.0版”。四方聯合,釋放各自優勢,擴大市場張力,共同合作打造供應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全面推進傳統零售業的轉型升級。

從昔日的對手,到今日的盟友。四家零售企業這一舉動實則是打破了昔日壁壘,實施緊密的“合併同類項”,從而實現資源整合,並在日常合作中共同學習,取長補短。他們的合作內容同時包括聯合採購、共用資料、統一分配物流等方面,並在日後還將共同實現線上線下全管道建設,為消費者提供完善便捷的購物體驗和氛圍。

3

關於“跨界”的構想

我們來模擬一場商業上的“跨界”:

這場模擬中的“跨界”主體是一家水果門店的經營商,而地理位置就位於當前拼單網所處的創業園區。給大家略微形容一下,這裡是一眾企業的辦公集合區域,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工薪階層高度聚集,在午間,周邊的餐飲行業幾乎都呈現爆滿的態勢。那麼這家水果店如何利用這一顯著特徵來推廣他們的產品呢?顯然,他該利用的正是這些爆滿的餐飲店。

首先,與這些餐飲店的老闆洽談,希望建立一種合作模式就是“但凡持水果店發行的會員卡在該餐飲店首次刷卡消費的,都可以免費享受水果拼盤一份。”這其中的水果拼盤,全權由水果商提供。這些商家一聽,可以無成本的給顧客提供水果拼盤,何樂不為呢?於是紛紛接受了該水果商的合作模式。

接著,水果商派人在創業園區逐層逐戶地派發會員卡,因為是免費領卡,又能在平時吃飯的餐館免費領取一份餐後水果,不領白不領啊!於是,派發會員卡的過程也異常順利。水果商通過這麼簡單的兩步,瞬間就拉攏了數家異業合作物件,以及上千名會員。付出的,不過是成本每份1塊不到的小果盤。

事情就這麼結束了嗎?當然不是。水果商接著發佈消息,大家手持的會員卡上有水果商的公眾號二維碼,通過關注公眾號可以將會員卡直接綁定在微信上,這樣大家就不必再攜卡消費了。另外,會員卡支援儲值,但凡在卡上一次性儲值300元,除了可以在水果店消費,還可以用於那些合作的餐飲店,每次買單刷卡就能領一個果盤。於是,瞬間又有一筆儲值資金進了水果商的帳……

那麼上述呢,就是一個很典型的跨界合作構想。水果商與餐飲店本身的顧客群體就是高度重疊的,而借助餐飲店火爆的生意環境,以付出微小的成本換取大量的免費會員。再利用儲值來綁定進一步的忠誠會員。水果商的公眾號當然還能實現更多推廣功能,比如微商城,支持線上下單送貨;甚至還能再進一步將水果作成鮮榨果汁予以供應,這些都是後話。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跨界”,實則是一種商機的挖掘。

4

母嬰行業的“跨界”

我們其實早在今年7月推出“客滿分PLUS”服務的同時,就為服務物件,提出了一些“跨界”的行銷思路。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土雞蛋行銷方案”。在這場“跨界”行銷的構思中,本身也是符合我們開篇提到的“跨界原則”:

本身,我們這些合作物件的母嬰連鎖品牌在當地市場已經佔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擁有一定的知名度。然而大部分的母嬰產品並不具備高頻消費的特性,可能顧客這次到店買了幾罐奶粉,未來一兩個月內都不太會再關顧門店,那麼一些門店裡的兒童玩具、服裝、零食如何展現給客戶呢?這時候,引入高頻消費的土雞蛋就成了再合適不過的選擇。

土雞蛋本身具備這樣的特性:

① 與母嬰消費人群的需求高度重合。

② 打著“高品質,高營養”旗號的土雞蛋與母嬰人群的價值取向也是完全趨於一致。

③ 對家庭來說,雞蛋本身不宜大量、長期儲存,所以一旦培養了消費者習慣,這些忠實客戶必然要高頻次的到店消費,連帶消費的幾率也就大大增加。

除了自身引入跨界的產品,母嬰門店還能不能找到一些外部的跨界合作物件呢?我覺得,幼稚園其實就是一個不錯的合作物件。可不可以跟這些幼稚園合作,開辦週末、或是暑期的興趣小組呢?比如一些有游泳館資源的母嬰門店,大可以開辦兒童游泳興趣班,簡單一些也可以是外語角、繪畫班等等。那麼,這些兒童早教的輔助道具是不是就成了跨界合作中的主角呢?

伴隨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進入到互聯網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供求資訊的流通達到空前的釋放,需求與供應在不斷的被豐富,完善。“跨界”,對於我們的母嬰門店來說,其實就是門店經營的一種衍生,嘗試走更多的路子,讓更多人認識你,這就是跨界最本質的追求。這個時代的商務邏輯已經從“大魚吃小魚”變革為“快魚吃慢魚”!所以,不要做那只遊得慢的魚,順應時代,迎接和改變才是我們的成功之路。

2012星巴克推出“Refresher”能量飲料,從未經烘培的阿拉比卡咖啡生豆中提煉出咖啡因、高麗人參精華、維生素B6等“能量成分”加入碳酸果汁中。將運動能量的概念嫁接到咖啡產品的研發中,並著重添加果汁,給人以天然、健康的印象,利用星巴克固有的品牌力量搶佔包裝能量飲料市場。除此之外,星巴克的跨界玩轉還運用在了馬克杯、環保袋、星禮卡甚至茶、酒上,甚至隨著一年的中秋將至,朋友圈也又開始充斥著星巴克月餅的宣傳。

那麼我們回頭看看星巴克玩的這些跨界,是不是正是符合咱們上述所說,跨界的幾項前提呢?果汁型能量飲料與咖啡同屬飲品,消費主體完全吻合自然是不必說,像馬克杯、包裝袋這些,也恰恰是快消咖啡的周邊產品,並且,再怎麼玩跨界,提起星巴克大家還是想到咖啡,這就是一種“不喧賓奪主”的跨界守則。

案例二:創新跨界

我們來看一下創新跨界的案例。黃太吉是2012年成立於北京的一家中式速食零售公司,現今的黃太吉或許不如當年那樣風光,但光就將小小的煎餅果子做到上億元融資,12億估值,這其中,與它的創新互聯網思維脫不開關係。

案例三:同行跨界

我們再來看看同行跨界的案例。傳統的零售行業認為,“同行是冤家”,同行之間見面早已習慣性的藏著掖著。但在現今的互聯網市場,冤家早已不復存在,同行企業之間抱團求生反而才是一種常態。

2015年7月15日,中國四家極具標誌性的民族零售品牌:永輝超市、聯華超市、武漢中百、百聯股份在上海宣佈,聯合打造中國零售“2.0版”。四方聯合,釋放各自優勢,擴大市場張力,共同合作打造供應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全面推進傳統零售業的轉型升級。

從昔日的對手,到今日的盟友。四家零售企業這一舉動實則是打破了昔日壁壘,實施緊密的“合併同類項”,從而實現資源整合,並在日常合作中共同學習,取長補短。他們的合作內容同時包括聯合採購、共用資料、統一分配物流等方面,並在日後還將共同實現線上線下全管道建設,為消費者提供完善便捷的購物體驗和氛圍。

3

關於“跨界”的構想

我們來模擬一場商業上的“跨界”:

這場模擬中的“跨界”主體是一家水果門店的經營商,而地理位置就位於當前拼單網所處的創業園區。給大家略微形容一下,這裡是一眾企業的辦公集合區域,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工薪階層高度聚集,在午間,周邊的餐飲行業幾乎都呈現爆滿的態勢。那麼這家水果店如何利用這一顯著特徵來推廣他們的產品呢?顯然,他該利用的正是這些爆滿的餐飲店。

首先,與這些餐飲店的老闆洽談,希望建立一種合作模式就是“但凡持水果店發行的會員卡在該餐飲店首次刷卡消費的,都可以免費享受水果拼盤一份。”這其中的水果拼盤,全權由水果商提供。這些商家一聽,可以無成本的給顧客提供水果拼盤,何樂不為呢?於是紛紛接受了該水果商的合作模式。

接著,水果商派人在創業園區逐層逐戶地派發會員卡,因為是免費領卡,又能在平時吃飯的餐館免費領取一份餐後水果,不領白不領啊!於是,派發會員卡的過程也異常順利。水果商通過這麼簡單的兩步,瞬間就拉攏了數家異業合作物件,以及上千名會員。付出的,不過是成本每份1塊不到的小果盤。

事情就這麼結束了嗎?當然不是。水果商接著發佈消息,大家手持的會員卡上有水果商的公眾號二維碼,通過關注公眾號可以將會員卡直接綁定在微信上,這樣大家就不必再攜卡消費了。另外,會員卡支援儲值,但凡在卡上一次性儲值300元,除了可以在水果店消費,還可以用於那些合作的餐飲店,每次買單刷卡就能領一個果盤。於是,瞬間又有一筆儲值資金進了水果商的帳……

那麼上述呢,就是一個很典型的跨界合作構想。水果商與餐飲店本身的顧客群體就是高度重疊的,而借助餐飲店火爆的生意環境,以付出微小的成本換取大量的免費會員。再利用儲值來綁定進一步的忠誠會員。水果商的公眾號當然還能實現更多推廣功能,比如微商城,支持線上下單送貨;甚至還能再進一步將水果作成鮮榨果汁予以供應,這些都是後話。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跨界”,實則是一種商機的挖掘。

4

母嬰行業的“跨界”

我們其實早在今年7月推出“客滿分PLUS”服務的同時,就為服務物件,提出了一些“跨界”的行銷思路。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土雞蛋行銷方案”。在這場“跨界”行銷的構思中,本身也是符合我們開篇提到的“跨界原則”:

本身,我們這些合作物件的母嬰連鎖品牌在當地市場已經佔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擁有一定的知名度。然而大部分的母嬰產品並不具備高頻消費的特性,可能顧客這次到店買了幾罐奶粉,未來一兩個月內都不太會再關顧門店,那麼一些門店裡的兒童玩具、服裝、零食如何展現給客戶呢?這時候,引入高頻消費的土雞蛋就成了再合適不過的選擇。

土雞蛋本身具備這樣的特性:

① 與母嬰消費人群的需求高度重合。

② 打著“高品質,高營養”旗號的土雞蛋與母嬰人群的價值取向也是完全趨於一致。

③ 對家庭來說,雞蛋本身不宜大量、長期儲存,所以一旦培養了消費者習慣,這些忠實客戶必然要高頻次的到店消費,連帶消費的幾率也就大大增加。

除了自身引入跨界的產品,母嬰門店還能不能找到一些外部的跨界合作物件呢?我覺得,幼稚園其實就是一個不錯的合作物件。可不可以跟這些幼稚園合作,開辦週末、或是暑期的興趣小組呢?比如一些有游泳館資源的母嬰門店,大可以開辦兒童游泳興趣班,簡單一些也可以是外語角、繪畫班等等。那麼,這些兒童早教的輔助道具是不是就成了跨界合作中的主角呢?

伴隨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進入到互聯網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供求資訊的流通達到空前的釋放,需求與供應在不斷的被豐富,完善。“跨界”,對於我們的母嬰門店來說,其實就是門店經營的一種衍生,嘗試走更多的路子,讓更多人認識你,這就是跨界最本質的追求。這個時代的商務邏輯已經從“大魚吃小魚”變革為“快魚吃慢魚”!所以,不要做那只遊得慢的魚,順應時代,迎接和改變才是我們的成功之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