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消費者對經銷商最底線的價值訴求是什麼?

從線下到線上, 從實物到服務, 從經銷商到平臺商, 中間商的工作內容雖然發生了變化, 但是需要提供價值貢獻的這個標準,

卻一直未曾改變。 只是這個價值到底是什麼?作為中間商, 最基本的價值什麼?去繁就簡, 觸類旁通, 我們依然可以從經銷商價值這個話題上找到答案。

科特勒的經典行銷理論, 指出了經銷商擔負著八大價值, 無論是談判推廣, 還是風險分攤, 其實都是經銷商相對于品牌商的價值。 用這樣的標準選擇出來的經銷商, 他們的臉一定是朝著企業而不是消費者, 在萬物互聯的互聯網世界裡, 不去解決消費者的問題, 而只是盯著企業的指標, 經營的風險肯定是一個累加倍增的效應。

所謂最底線的價值訴求, 就是“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的東西, 所有其他的價值, 都是建立在底線價值之上的。 做一個形象一點的比喻, 吃貨們對美食店的底線訴求,

既不是口味的精妙絕倫, 也不是用餐環境的高端大氣上檔次, 而只是食品安全。 沒有這個底線, 其他的價值主張都是妄談。

在價值底線這個問題上, 線下的經銷商們也走過不少彎路。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 有貨就等於有錢。 尚在繈褓之中的經銷商們,

開始蹣跚學步, 天真地認為只要給消費者提供了產品, 就是在給消費者提供價值。 以次充好、短斤少兩的陋習, 在那個時候形成。

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 經銷商開始關注管道的附加價值。 由於品牌專賣概念露頭, 經銷商只要手裡接到一個大品牌, 基本就是傍上了一棵搖錢樹。 結果, 有了大品牌的經銷商, 只賣貴的, 不賣對的;沒有大品牌的經銷商, 明知某些品牌是偽品牌, 是假洋品牌, 不僅沒有為消費者去偽存真, 甚至助紂為虐。

進入二十一世紀, 經銷商的市場化越來越成功, 但對價值底線的摸索也越來越困惑。 擴門店、擴管道、擴隊伍, 做大做強成為經銷商發展的風向標。 管道差異成了經銷商宰一個, 算一個的理由;在某些市場,

康師傅和康帥傅並駕齊驅, 導致李逵大戰李鬼, 區域經銷商在其中的推波助瀾, 也是“功不可沒”。

消費者是面鏡子, 你如何待他, 他將如何地回饋你。

很快, 呼嘯而來的電子商務, 僅用價格之手就將線下經銷商打得七零八落。 即使經銷商們高呼電商平臺上制假售假氾濫成災, 但高速成長的電商數據, 已經狠狠地扇了經銷商們一記耳光:憑啥說假冒偽劣是電商的創造發明?

畢竟, 吃虧上當的事兒, 消費者不是只有在網路上才遇到。

看吧, 種的因有多深, 結的果就會有多快!

不審核產品, 不堅守優勝劣汰, 甚至對產品當中的魑魅魍魎,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互聯網的平臺商, 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 帶來的隱患似乎比傳統的經銷商更令人側目。

畢竟, 從經銷商到平臺商的發展歷史來看, 經銷商已經掉過的坑, 平臺商沒有必要再跳一次。

因為經銷商也好, 平臺商也罷, 雖然只是產業鏈的末端, 他們既不參與產品設計, 也不參與產品製造, 既無法決定產品的外觀, 也無法決定產品的品質, 但是, 這樣的位置也有一個最重要的權力:可以決定是誰, 能夠與消費者見面。

這個權力, 雖然不能決定產品的出生, 但是能決定產品的成長。

換個立場來說, 中間商如果不提供篩檢程式的功能, 而只是下水道的通路, 只想靠著時運圈下一塊地來, 就要剝削長工、收租子、養小妾, 這樣的時代早就結束了。 別落得諸如在一群穿大褂、留長辮混混噩噩的人群中, 有人高呼“民國啦!”時,你還驚覺得一臉愕然的樣子。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消費者這面鏡子,不光能照出妖魔,也能照出神佛。

(新經銷)

有人高呼“民國啦!”時,你還驚覺得一臉愕然的樣子。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消費者這面鏡子,不光能照出妖魔,也能照出神佛。

(新經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