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邢賁思同志訪談錄

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不斷引向深入

——邢賁思同志訪談錄

作者:訪談整理:馮秋婷 陳遠章 蘇敬裝 路也

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2年畢業於中共中央俄文專科學校。 歷任中共中央俄專、北京俄語學院教師, 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學術秘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哲學研究》主編。 1988年7月調入中央黨校任副校長, 1994年4月兼任《求是》雜誌社總編輯。 現為中央黨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諮詢委員、《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中國期刊協會名譽會長。

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第一屆理事, 中蘇友協理事, 清華大學教授,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首任院長。 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第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

“搞理論研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定要學有專長, 不能是‘萬金油’, 什麼都學一點, 沒有專業支撐, 搞不好。 ”

“寫文章絕對不能搞‘中藥鋪’, 寫文章就是應該像剝筍殼。 筍是一層一層的, 從外面一層一層地剝。 寫文章要從分析的角度去寫, 而不是平鋪直敘地寫。 ”

採訪者:邢校長, 您好!您是馬克思主義名師大家, 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和科研領域有著很深的造詣。 請您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 談談自己是怎樣走上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學工作的?

邢賁思:很多同志可能不知道我有這樣一個經歷, 我原來是學外文的。 1946年我16歲, 受到俄國十月革命救國思想的影響, 我大學報考的是農業經濟系。 1949年5月, 為了迎接新中國的成立, 特別是新中國外事工作的需要, 中央外事組到華東幾個省市招錄一批青年幹部, 作為新中國的外事幹部。 1949年7月份外事小組在上海招生, 經過嚴格考試, 最後錄取了我。 當時解放軍南下開闢新的根據地, 需要在華東特別是在上海招收一批青年分子, 去東南新開闢根據地參加工作, 當時張鼎丞同志號召我們踴躍參加。 後來我兩個都被選中了, 當時的想法是哪一個先錄取就去哪個。 因為那時候還很年輕,

只要參加革命隊伍我都願意。 結果放榜了, 我後來選擇參加北上外文大隊。 當時中央有規定, 所有新參加工作的青年分子, 必須經過華北革大學習, 目的是提高思想政治水準。 華北革大原來所在地, 就是現在離中央黨校很近的西苑機關那裡。 經過半年學習, 1949年10月我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195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成為華北革大第一批團員、黨員。

採訪者:那麼您從事理論工作的歷程是怎樣的?

邢賁思:至於我參加理論工作的歷程, 我可以把它歸納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理論入門, 主要是指我在俄文專修學校留校當教員的經歷。 留校後, 學校先是讓我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的課程。 “新民主主義革命史”這門課程在大學時候學過一點,

但是讓我講課, 困難很大。 當時師哲同志就讓我們到人民大學去旁聽課程, 聽何干之和胡華老師的課, 回來後再自己編寫講義, 然後去講。 那時候我才22歲, 這樣工作了一年多以後, 學校又準備給四年級開哲學課, 我們學校的馬列主義教研室, 經濟學比較強, 馬列主義基礎比較強, 革命史後來也比較強, 唯獨哲學沒有人教, 學校就準備抽幾個人開這個課。 我們向領導反映沒學過, 當時又是學校出面, 跟馬列學院聯繫, 當時達成一個“君子協定”:學校選派4個人, 2個學經濟學, 2個學哲學, 到馬列學院學習, 學習畢業後必須回學校。 最後我們4個人參加馬列學院一部二班的學習。 當時一部的主任是胡繩同志, 所以我一開始就跟胡繩同志比較熟,
他既是我們的頂頭上司, 又是我們的老師。

第二階段是打基礎, 主要是指在馬列學院兩年的系統學習經歷。 在馬列學院一部二班兩年的學習, 對我幫助特別大。 對一個剛剛參加理論工作, 尚未入門的青年教師, 經過兩年系統的學習培訓, 提高是比較快的。 當時馬列學院師資隊伍很強, 艾思奇教我們哲學, 郭大力講經濟學, 胡繩講近代史, 張如心講中共黨史。 這麼一個陣容。 再加上楊獻珍也親自講課, 他重點講唯物論和經驗批判論, 除此之外還有蘇聯專家。 馬列學院還有一個非常好的傳統, 那就是理論聯繫實際。 可以說, 我對理論工作的真正興趣是在這兩年培養起來了, 因為學進去了, 有興趣了。 這兩年留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可以說是刻骨銘心。黨校學習後,讓我們回去教課,那水準就不一樣了。

第三階段是積累沉澱,主要是指在哲學所31年的學習提升經歷。整整31年,有幾個方面的經歷和感受特別值得回憶。

一是繼續打基礎。哲學所要求特別嚴格,要求我們先不要著急寫文章、寫著作,但是一定要寫筆記,讀完一本書一定要寫一個幾千字的筆記。我寫了16本。導師要求也特別嚴格,當時我的導師李光燦先生規定我們每天要讀50頁經典著作,一個星期談一次話。導師跟我們對談,會問我們讀書後有哪些體會,哪些不明白的,哪些有收穫的,談話不是拷問式的,而是對話式的。這是打基礎的一個重要方法。當時第二個打基礎的方式就是到老師家開課。我記得有位溫錫增先生,是美國南加州大學的教授,講柏克來的唯心主義哲學。溫先生給我們講課有個特點,要用英文講,用的書也是柏克來原版的書。他當時說只能有三個人到他家學習,每天晚上兩個小時。因為書只有三本,他用一本,只能借兩本出來。我報名了,當時我的英文還是解放前的底子,聽起來比較吃力,提問可以用中文,講課必須用英文。從這裡可以看出,哲學所對年輕研究人員的培養是非常到位的。

二是學會研究問題,學會做研究。幾位老師都跟我談,做研究工作不是寫書。研究工作是研究問題,把問題研究清楚以後才能寫文章、出書。幾位專家都告訴我,做研究要從專題研究入手,就是你光確立一個專業方向還不行,比如搞馬克思主義哲學,方向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那麼大,從哪裡開始,從哪入手?要從專題入手,當時在導師引導下,我從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形成入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是怎麼形成的,但是這個題目還是太大,還要分解,所以要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分解為若干個小課題。由大的專題分解為若干小課題,一個個研究清楚,把小課題研究清楚了,那麼大的專題你也就清楚了,然後才談得上寫文章、寫書。我們哲學所當時有一個好的條件,好多前輩跟我們關係很密切,既有搞西方哲學、中國哲學的,如馮友蘭、賀麟、侯外廬、張岱年等,經常到哲學所來跟我們座談;也有搞馬克思主義的專家,特別是胡繩同志來得比較多。我在“文革”之前沒有出書,但是我積累了大量材料,發表了很多文章,在哲學研究上有幾篇還是比較有影響的,最長一篇文章有兩萬五千字,叫《費爾巴哈論神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在哲學界還是比較有影響。“文革”後我把這段時間的一些積累出了兩本書,一本是《歐洲哲學史上的人道主義》,另一本是《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這就是我在哲學所這段時間從專題入手學會搞研究的兩個成果。可以說,我的點滴進步並不是突然來的,都是經過一定的積累。

三是學會寫文章。寫文章不僅是會寫專業性文章,還要會寫評論性的文章,這點前輩學者對我幫助很大。胡繩同志跟我們講,不能光會寫哲學史或者比較專門的學術性文章,作為理論工作者必須學會寫評論。這對我啟發很大。現在說“要以問題為導向”,那時候沒有這樣的說法,實際上寫評論員文章就是以問題為導向,就是針對當前比較突出的熱點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經過研究、思考後寫出一篇評論。我寫的比較早的兩篇,一篇評論員文章,是1960年1月8日在《人民日報》發表的《自由和自覺》。還有一篇是1962年在《紅旗》雜誌第19期發表的《集體研究和個人研究》,這篇文章在當時影響比較大。寫文章絕對不能搞“中藥鋪”,寫文章就是應該像剝筍殼。筍是一層一層的,從外面一層一層地剝。寫文章要從分析的角度去寫,而不是平鋪直敘地寫。胡繩的文章就有這個特點,他有一個論文集叫《棗下論叢》,裡面的文章就體現了這樣的特點。他是針對當時某個熱點問題發表觀點,一層一層地分析。他寫的文章邏輯性特別強,一層層分析下來,真正是邏輯的力量。為什麼有的理論文章不能感人?因為沒有邏輯,不是那種剝筍殼的一層層分析下來,剝到最後筍尖出來了。他筍尖老早就冒出來了,這樣沒有味道。

四是我研究工作的轉向,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這個也是比較偶然,當時哲學所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人不是太多。我們學哲學的人,還是要回歸一些現實問題。所以當真理標準討論的時候,我當時還是比較敏感的一個人。1978年4月9日,我發表了《哲學和宗教》這篇文章,主要批評一種傾向,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當做是一種神學。當時影響非常大。有一種是批評的聲音,而且批評得很厲害,在當時確實風險比較大。文章出來後,《人民日報》的汪子嵩同志給我反映,讓我有兩種思想準備。我說好,沒問題。他接下來讓我寫《關於真理標準的問題》。當時《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另外一位同志寫的文章,就是《標準只有一個》,1000字的文章,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他的觀點是正確的,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發表後收到很多來信,後來《人民日報》理論部的何匡同志要我寫文章回答這個問題。當時我還不知道這個背景,胡福明同志發表的那篇文章,前前後後我都不知道,就是憑一個理論工作者的理解,我覺得還是應該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所以我就寫了一篇——《關於真理標準的問題》。這篇文章在6月16日見報的,在胡福明這篇文章之後。7月份,吳江同志在《解放軍報》又發表了一篇文章。當時人民日報出版社把這三篇文章合併在一起,作為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前期的幾篇重要文章。這以後各地各單位就邀請我作報告。之後的1978—1980年我寫了差不多30篇文章,發表在《人民日報》等報刊上。

哲學所還有一個事情要講一講,就是參加大百科全書的編撰。當時國家要實施一個大工程,就是要編寫大百科全書,覆蓋各個學科,哲學卷當時交給哲學所。閻明複同志跟我商量,像哲學卷這樣的重頭戲肯定要請權威的專家來掛帥,我們商量的結果就是請胡繩同志。於是我們兩個到胡繩家裡請他出山。但是他給我交代一個任務,要我當常務,主要的工作由我負責。當時我是花了四年的工夫,從1982—1986年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項工作中,收穫很大。當時胡喬木同志要求,請最合適的專家寫最合適的條目。當時沒有人推卻,因為都知道這是國家文化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很多大專家寫出來的五百字都不到的條目,都反復地修改。有些專家雖然已經高齡,身體也不好,為了寫短短幾百字的條目反復地修改,精神令我們非常感動,對我們也是一種教育。我記得是孔子的一個條目,五千個字,專家換了好幾位,都是著名專家。

第四階段是專注對現實問題的研究,主要是指在中央黨校期間研究的轉變。1988年7月,我到中央黨校任職,黨校六年(1988—1994年)多的時間對我幫助很大,最主要一個就是對聯繫現實問題的研究。黨校培養党的中高級幹部,研究問題的重點是現實問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一些重大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我來了以後要適應這樣一種環境,除了擔任一定的領導職務以外,我研究的重點也有了變化了,重點轉向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和當前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以上就是我簡單作一個經歷的回顧,共四段:俄文專修學校、馬列學院、哲學所、黨校。這四段經歷對我作為一個理論工作者來講幫助比較大,第一段為起步階段,第二段叫入門階段,第三段是提高階段,第四個是總結階段。

採訪者:作為一名參加工作幾十年的老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請您談談關於理論工作的一些經驗和體會。

邢賁思:做一個合格的理論工作者,我感覺有幾個方面非常重要。

第一,要打好基礎。基礎一定要打得比較扎實牢靠,基礎不牢,那就很漂浮,寫文章、教學科研都是很漂的。從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兩段時間打基礎,一是馬列學院系統的學習,另一個是哲學所30年的錘煉,30年的磨練提高,打好基礎後才開始研究問題,做研究。

第二,要學有專長。就是你要依附在一個專業上面,因為理論工作的天地那麼廣闊,沒有一個專業作為你的依附點,很難做好。從我們的前輩來看,凡是理論上學術上有成就的老先生和同事,都有這個特點,都學有專長,比如楊獻珍、艾思奇、張如心、郭大力同志等。從我們的同輩來看,跟我們年齡資歷差不多的朋友也都是那樣,比如說龔育之同志,大家都知道他是黨史專家,他還是自然辯證法的專家。這些都是學有專長的專家,學科上都有著力點,有學科作為支撐,功底就比較深厚。還有金沖及同志的近代史功底相當深厚,對毛澤東、周恩來傳記的研究有很多貢獻,是近代史很有代表性的一位專家。劉國光同志是經濟學專家,在西南聯大時期就學習經濟學,全國解放後留蘇,在蘇聯的經濟學院學習經濟學,是當時經濟所的所謂幾大“金剛”之一。我為什麼說這些呢?搞理論研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定要學有專長,不能是“萬金油”,什麼都學一點,沒有專業支撐,搞不好。

第三,要經受多種鍛煉。從事理論工作,需要非常豐富的社會實踐,所以參加一些實際工作,好像跟現在的工作不搭界,但是對以後的發展相當有幫助。我本人就經受了很多這樣的鍛煉,舉個例子:上世紀50年代我還在大學工作的時候,1955年被借調到北京市委高校工委,即後來的市委大學部,書記是蔣南翔,副書記是宋碩。我帶五六位同志參加前門區大五金批發商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個經歷對我幫助很大,對黨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的體會比一般的學習書本檔體會要深刻。這次改造比較順利,我們也得到了比較好的實際工作鍛煉,對黨的政策、思想、理論領會得比一般學習要深刻的多。

第四,要勤奮。這種勤奮不是一般的勤奮,是要特別的勤奮。我當時在馬列主義學院學習的時候很少有淩晨一點鐘以前睡覺的,年紀輕,身體也扛得住。我在《人民日報》的文章上強調過三勤——勤讀、勤思、勤寫。寫是非常重要的,把你所讀所思用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把閱讀思考的成果用文字表現出來,這就是寫文章的準備。寫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成果,最普通的就是寫筆記,你看一篇文章後寫筆記,筆記不是照抄它的內容,而是在領悟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個好處太大了,我自己受益很多。我是養成了這個習慣的,堅持寫筆記,筆記寫得好,就可以成為一篇文章。

第五,要有正確態度。理論工作確實比較重要,在整個意識形態裡理論工作是“管總”“管頭”的。對理論工作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政治思想的要求,比其他領域的人員要求要高。黨校對幹部、對老師的要求比一般高校要高,這是黨校的好傳統。

採訪者:作為老黨校人,您對黨校、對黨校的青年教師有哪些希望?

邢賁思:我在黨校工作那麼多年,對黨校的感情是很深的,作為老黨校人,對黨校、對年輕的老師,我也有幾點希望:

第一,對黨校的希望。我認為黨校現在形勢很好,有中央的關懷重視。中央高度重視黨校工作,人才濟濟,團結奮進,教學科研工作比我們當時要高出一大截,水準比我們有很大提高。但是我覺得有兩個方面要注意,一是保持好的傳統,不要隔斷歷史。我最近看了劉雲山同志講黨校姓黨的講課稿,很全面很系統。好的傳統一定要繼承下來,重視黨性修養,重視嚴格要求。二是黨校在教學科研中始終強調理論聯繫實際,搞理論不能脫離實際。延安時期,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就是黨校的校風,要繼承和發揚。

第二,對青年教師的希望。這裡只強調八個字: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志存高遠,就是說永遠不要滿足現狀,黨把我們放在這個崗位上,力求做到更好,沒有最好。理論工作沒有止境,前輩學者也有缺點和不足,做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談何容易,我們花一輩子來做都不一定做得好,對自己要有高標準高要求。腳踏實地,千萬不要學習學術明星,要能板凳坐的十年冷。你要在這個崗位上做一點事,出一點成績,絕非容易的事情。這要經過多少年的辛苦,多少年的夜不能寐。學無止境,一定要踏踏實實地甘於坐冷板凳,才會有更好的成績。

(訪談整理:馮秋婷 陳遠章蘇敬裝 路 也)

可以說是刻骨銘心。黨校學習後,讓我們回去教課,那水準就不一樣了。

第三階段是積累沉澱,主要是指在哲學所31年的學習提升經歷。整整31年,有幾個方面的經歷和感受特別值得回憶。

一是繼續打基礎。哲學所要求特別嚴格,要求我們先不要著急寫文章、寫著作,但是一定要寫筆記,讀完一本書一定要寫一個幾千字的筆記。我寫了16本。導師要求也特別嚴格,當時我的導師李光燦先生規定我們每天要讀50頁經典著作,一個星期談一次話。導師跟我們對談,會問我們讀書後有哪些體會,哪些不明白的,哪些有收穫的,談話不是拷問式的,而是對話式的。這是打基礎的一個重要方法。當時第二個打基礎的方式就是到老師家開課。我記得有位溫錫增先生,是美國南加州大學的教授,講柏克來的唯心主義哲學。溫先生給我們講課有個特點,要用英文講,用的書也是柏克來原版的書。他當時說只能有三個人到他家學習,每天晚上兩個小時。因為書只有三本,他用一本,只能借兩本出來。我報名了,當時我的英文還是解放前的底子,聽起來比較吃力,提問可以用中文,講課必須用英文。從這裡可以看出,哲學所對年輕研究人員的培養是非常到位的。

二是學會研究問題,學會做研究。幾位老師都跟我談,做研究工作不是寫書。研究工作是研究問題,把問題研究清楚以後才能寫文章、出書。幾位專家都告訴我,做研究要從專題研究入手,就是你光確立一個專業方向還不行,比如搞馬克思主義哲學,方向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那麼大,從哪裡開始,從哪入手?要從專題入手,當時在導師引導下,我從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形成入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是怎麼形成的,但是這個題目還是太大,還要分解,所以要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分解為若干個小課題。由大的專題分解為若干小課題,一個個研究清楚,把小課題研究清楚了,那麼大的專題你也就清楚了,然後才談得上寫文章、寫書。我們哲學所當時有一個好的條件,好多前輩跟我們關係很密切,既有搞西方哲學、中國哲學的,如馮友蘭、賀麟、侯外廬、張岱年等,經常到哲學所來跟我們座談;也有搞馬克思主義的專家,特別是胡繩同志來得比較多。我在“文革”之前沒有出書,但是我積累了大量材料,發表了很多文章,在哲學研究上有幾篇還是比較有影響的,最長一篇文章有兩萬五千字,叫《費爾巴哈論神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在哲學界還是比較有影響。“文革”後我把這段時間的一些積累出了兩本書,一本是《歐洲哲學史上的人道主義》,另一本是《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這就是我在哲學所這段時間從專題入手學會搞研究的兩個成果。可以說,我的點滴進步並不是突然來的,都是經過一定的積累。

三是學會寫文章。寫文章不僅是會寫專業性文章,還要會寫評論性的文章,這點前輩學者對我幫助很大。胡繩同志跟我們講,不能光會寫哲學史或者比較專門的學術性文章,作為理論工作者必須學會寫評論。這對我啟發很大。現在說“要以問題為導向”,那時候沒有這樣的說法,實際上寫評論員文章就是以問題為導向,就是針對當前比較突出的熱點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經過研究、思考後寫出一篇評論。我寫的比較早的兩篇,一篇評論員文章,是1960年1月8日在《人民日報》發表的《自由和自覺》。還有一篇是1962年在《紅旗》雜誌第19期發表的《集體研究和個人研究》,這篇文章在當時影響比較大。寫文章絕對不能搞“中藥鋪”,寫文章就是應該像剝筍殼。筍是一層一層的,從外面一層一層地剝。寫文章要從分析的角度去寫,而不是平鋪直敘地寫。胡繩的文章就有這個特點,他有一個論文集叫《棗下論叢》,裡面的文章就體現了這樣的特點。他是針對當時某個熱點問題發表觀點,一層一層地分析。他寫的文章邏輯性特別強,一層層分析下來,真正是邏輯的力量。為什麼有的理論文章不能感人?因為沒有邏輯,不是那種剝筍殼的一層層分析下來,剝到最後筍尖出來了。他筍尖老早就冒出來了,這樣沒有味道。

四是我研究工作的轉向,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這個也是比較偶然,當時哲學所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人不是太多。我們學哲學的人,還是要回歸一些現實問題。所以當真理標準討論的時候,我當時還是比較敏感的一個人。1978年4月9日,我發表了《哲學和宗教》這篇文章,主要批評一種傾向,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當做是一種神學。當時影響非常大。有一種是批評的聲音,而且批評得很厲害,在當時確實風險比較大。文章出來後,《人民日報》的汪子嵩同志給我反映,讓我有兩種思想準備。我說好,沒問題。他接下來讓我寫《關於真理標準的問題》。當時《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另外一位同志寫的文章,就是《標準只有一個》,1000字的文章,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他的觀點是正確的,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發表後收到很多來信,後來《人民日報》理論部的何匡同志要我寫文章回答這個問題。當時我還不知道這個背景,胡福明同志發表的那篇文章,前前後後我都不知道,就是憑一個理論工作者的理解,我覺得還是應該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所以我就寫了一篇——《關於真理標準的問題》。這篇文章在6月16日見報的,在胡福明這篇文章之後。7月份,吳江同志在《解放軍報》又發表了一篇文章。當時人民日報出版社把這三篇文章合併在一起,作為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前期的幾篇重要文章。這以後各地各單位就邀請我作報告。之後的1978—1980年我寫了差不多30篇文章,發表在《人民日報》等報刊上。

哲學所還有一個事情要講一講,就是參加大百科全書的編撰。當時國家要實施一個大工程,就是要編寫大百科全書,覆蓋各個學科,哲學卷當時交給哲學所。閻明複同志跟我商量,像哲學卷這樣的重頭戲肯定要請權威的專家來掛帥,我們商量的結果就是請胡繩同志。於是我們兩個到胡繩家裡請他出山。但是他給我交代一個任務,要我當常務,主要的工作由我負責。當時我是花了四年的工夫,從1982—1986年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項工作中,收穫很大。當時胡喬木同志要求,請最合適的專家寫最合適的條目。當時沒有人推卻,因為都知道這是國家文化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很多大專家寫出來的五百字都不到的條目,都反復地修改。有些專家雖然已經高齡,身體也不好,為了寫短短幾百字的條目反復地修改,精神令我們非常感動,對我們也是一種教育。我記得是孔子的一個條目,五千個字,專家換了好幾位,都是著名專家。

第四階段是專注對現實問題的研究,主要是指在中央黨校期間研究的轉變。1988年7月,我到中央黨校任職,黨校六年(1988—1994年)多的時間對我幫助很大,最主要一個就是對聯繫現實問題的研究。黨校培養党的中高級幹部,研究問題的重點是現實問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一些重大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我來了以後要適應這樣一種環境,除了擔任一定的領導職務以外,我研究的重點也有了變化了,重點轉向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和當前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以上就是我簡單作一個經歷的回顧,共四段:俄文專修學校、馬列學院、哲學所、黨校。這四段經歷對我作為一個理論工作者來講幫助比較大,第一段為起步階段,第二段叫入門階段,第三段是提高階段,第四個是總結階段。

採訪者:作為一名參加工作幾十年的老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請您談談關於理論工作的一些經驗和體會。

邢賁思:做一個合格的理論工作者,我感覺有幾個方面非常重要。

第一,要打好基礎。基礎一定要打得比較扎實牢靠,基礎不牢,那就很漂浮,寫文章、教學科研都是很漂的。從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兩段時間打基礎,一是馬列學院系統的學習,另一個是哲學所30年的錘煉,30年的磨練提高,打好基礎後才開始研究問題,做研究。

第二,要學有專長。就是你要依附在一個專業上面,因為理論工作的天地那麼廣闊,沒有一個專業作為你的依附點,很難做好。從我們的前輩來看,凡是理論上學術上有成就的老先生和同事,都有這個特點,都學有專長,比如楊獻珍、艾思奇、張如心、郭大力同志等。從我們的同輩來看,跟我們年齡資歷差不多的朋友也都是那樣,比如說龔育之同志,大家都知道他是黨史專家,他還是自然辯證法的專家。這些都是學有專長的專家,學科上都有著力點,有學科作為支撐,功底就比較深厚。還有金沖及同志的近代史功底相當深厚,對毛澤東、周恩來傳記的研究有很多貢獻,是近代史很有代表性的一位專家。劉國光同志是經濟學專家,在西南聯大時期就學習經濟學,全國解放後留蘇,在蘇聯的經濟學院學習經濟學,是當時經濟所的所謂幾大“金剛”之一。我為什麼說這些呢?搞理論研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定要學有專長,不能是“萬金油”,什麼都學一點,沒有專業支撐,搞不好。

第三,要經受多種鍛煉。從事理論工作,需要非常豐富的社會實踐,所以參加一些實際工作,好像跟現在的工作不搭界,但是對以後的發展相當有幫助。我本人就經受了很多這樣的鍛煉,舉個例子:上世紀50年代我還在大學工作的時候,1955年被借調到北京市委高校工委,即後來的市委大學部,書記是蔣南翔,副書記是宋碩。我帶五六位同志參加前門區大五金批發商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個經歷對我幫助很大,對黨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的體會比一般的學習書本檔體會要深刻。這次改造比較順利,我們也得到了比較好的實際工作鍛煉,對黨的政策、思想、理論領會得比一般學習要深刻的多。

第四,要勤奮。這種勤奮不是一般的勤奮,是要特別的勤奮。我當時在馬列主義學院學習的時候很少有淩晨一點鐘以前睡覺的,年紀輕,身體也扛得住。我在《人民日報》的文章上強調過三勤——勤讀、勤思、勤寫。寫是非常重要的,把你所讀所思用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把閱讀思考的成果用文字表現出來,這就是寫文章的準備。寫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成果,最普通的就是寫筆記,你看一篇文章後寫筆記,筆記不是照抄它的內容,而是在領悟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個好處太大了,我自己受益很多。我是養成了這個習慣的,堅持寫筆記,筆記寫得好,就可以成為一篇文章。

第五,要有正確態度。理論工作確實比較重要,在整個意識形態裡理論工作是“管總”“管頭”的。對理論工作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政治思想的要求,比其他領域的人員要求要高。黨校對幹部、對老師的要求比一般高校要高,這是黨校的好傳統。

採訪者:作為老黨校人,您對黨校、對黨校的青年教師有哪些希望?

邢賁思:我在黨校工作那麼多年,對黨校的感情是很深的,作為老黨校人,對黨校、對年輕的老師,我也有幾點希望:

第一,對黨校的希望。我認為黨校現在形勢很好,有中央的關懷重視。中央高度重視黨校工作,人才濟濟,團結奮進,教學科研工作比我們當時要高出一大截,水準比我們有很大提高。但是我覺得有兩個方面要注意,一是保持好的傳統,不要隔斷歷史。我最近看了劉雲山同志講黨校姓黨的講課稿,很全面很系統。好的傳統一定要繼承下來,重視黨性修養,重視嚴格要求。二是黨校在教學科研中始終強調理論聯繫實際,搞理論不能脫離實際。延安時期,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就是黨校的校風,要繼承和發揚。

第二,對青年教師的希望。這裡只強調八個字: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志存高遠,就是說永遠不要滿足現狀,黨把我們放在這個崗位上,力求做到更好,沒有最好。理論工作沒有止境,前輩學者也有缺點和不足,做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談何容易,我們花一輩子來做都不一定做得好,對自己要有高標準高要求。腳踏實地,千萬不要學習學術明星,要能板凳坐的十年冷。你要在這個崗位上做一點事,出一點成績,絕非容易的事情。這要經過多少年的辛苦,多少年的夜不能寐。學無止境,一定要踏踏實實地甘於坐冷板凳,才會有更好的成績。

(訪談整理:馮秋婷 陳遠章蘇敬裝 路 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