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砥礪奮進的五年·為了總書記的囑託]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

央廣網北京9月28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 脫貧攻堅, 關鍵是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找准發展方向。 2013年11月, 習近平在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實事求是, 因地制宜, 分類指導, 精准扶貧”。 在他走訪過的貴州遵義花茂村、江西井岡山神山村和甘肅渭源縣元古堆村等地, 鄉村旅遊、種植養殖、光伏發電等特色產業成為脫貧致富的動力。 《砥礪奮進的五年·為了總書記的囑託》今天推出第九篇:《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 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

“群眾擁護不擁護是我們檢驗工作的重要標準。

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 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 要是笑, 就說明政策好。 要是有人哭, 我們就要注意, 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 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 ”2015年6月16日, 習近平在貴州遵義的花茂村和幹部群眾說到這番話。 兩年過去, 花茂村的土陶工藝傳承人母先才回憶起當天的情景, 還是忍不住笑, “又激動又緊張, 哈哈哈, 他開始的時候就問我, 做陶一年有多少收入, 我說就是一年有三四萬塊錢。 現在平均每年純利潤在四十萬左右, 十倍了。 2015年總書記來之後變化是最大的。 ”

母先才的工作室

這樣的變化超乎母先才的想像。 他說:“當時他們說要在這裡搞鄉村旅遊, 把我們這個地方打造出來, 我都不太相信, 因為我們農村嘛, 要把城裡的人吸引到這個地方來, 我覺得是不可能的, 當時是城裡比農村好。 ”

習近平在花茂村的一句話, 帶給鄉村發展新的思路。 當時他沿著土牆和木欄相伴的鄉村小徑, 看到鮮花盛開, 道路兩旁的房子乾淨整潔, 有感而發地說:“怪不得大家都來, 在這裡找到鄉愁了。

”母先才說, 最近兩年, 不少城裡人都到花茂村來“找鄉愁”, “現在反倒轉過來了, 城裡很嚮往我們這個地方了, 哈哈。 ”

母先才說, 當時習主席買走了兩個這樣的酒瓶

鄉村旅遊發展, 帶火了母先才家的土陶產業, 原本只做農村生產生活用的罎罎罐罐,

現在新設計了各種工藝品、紀念品, 附加值更高。 以前四十平米的門面房, 擴大到四百平米, 除了銷售, 還增加了互動體驗項目, 再算上後院, 已經有兩千平米。 樓上的房間承包出去做客棧, 取名叫“鄉愁民宿”。

“水房子”度假村

制陶是花茂村的傳統手藝,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全村有五六十家以此為生,

後來逐漸衰落, 只剩下母先才一家。 習近平希望母先才傳承好這門手藝, 母先才也決心像他說的那樣, 保護好花茂村的綠水青山。

母先才告訴記者, “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習近平)跟我說, 要把我們家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還有就是要把我們的綠水青山保護好。 所以在今年年初, 我就進了一個電窯來燒, 都沒有用土窯了, 土窯因為燒柴, 有濃煙, 燒起來說實話不環保。 ”

他新買的電窯投入5萬多元, 不但環保, 而且溫度穩定可控, 成品率更高了。

母先才新買的電窯

在江西井岡山的神山村,習近平2016年春節前夕曾經和村民們一起打糍粑。現在這也成為當地鄉村旅遊的民俗體驗項目。當年這口石臼的主人是彭冬蓮,她說,在外打工的兩個兒子如今也回家創業,兒孫滿堂,“我們是享主席的福,享黨的政策的福,現在我們都脫貧了,又有茶葉、黃桃,給我們一年有三千塊分紅。”

當時習總書記打糍粑處

甘肅渭源縣的元古堆村也在農田裡找准了賺錢的方向。村支書黃滿強說:“以前咱們這個村的,就是種莊稼,有點自給自足那種形式。現在經過咱們因地制宜,培養了百合產業,中藥材產業和馬鈴薯產業,咱們的人均收入將近翻了三番了。”

神山茶

村民董建新嘗到甜頭,去年剛剛把家裡的百合種植面積擴大到七畝。他說,“這七畝地如果價格像今年和去年這樣穩定下來,基本上兩年時間能收入12萬左右。”

甘肅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梁上社光伏產業園

除了種植、養殖,一些貧困村還發展光伏產業。安徽金寨縣大灣村的光伏電站給村裡的91戶貧困家庭每年每戶穩定增收三千元;寧夏永甯縣原隆村通過“棚上光伏發電、棚下生態種養”的光伏農業模式,貧困戶每戶每年分紅上萬元;甘肅渭源縣的元古堆村,300千瓦的村級光伏電站去年並網發電,半年時間收益20多萬元。

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的標語

在習近平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貧”的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今年2月已經在全省率先脫貧。前任的村委會主任調到旅遊公司當上副總經理和講解員。

十八洞村孔銘英家農家樂的後廚正在備菜

以往偏僻的苗族村寨,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熱點,遊客們觀賞秀美風光,也學習脫貧經驗。

講解聲:以前我們這個地方很偏僻很貧窮很落後,為什麼現在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因為習總書記在這裡首次提出“精准扶貧”四個字……

習主席到過的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龍德成家已經成為了紅色旅遊景點

十八洞村開農家樂的孔銘英:現在我們這裡變化這麼大,首先是要感謝總書記,非常感謝他,我們全村人的想法是,希望習總書記再回到我們村裡來看看,看看他來之前與來之後的變化。現在我們不用出去打工了,我們可以在家裡掙錢了。

和習近平交談過的苗族大媽龍德成(漢語翻譯):非常感謝總書記的關心,不用再操心我們了,我們現在已經過得很好了!非常好了!

習近平:我們在抓扶貧的時候,切忌喊大口號,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騖遠的目標。扶貧攻堅就是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准扶貧。

母先才新買的電窯

在江西井岡山的神山村,習近平2016年春節前夕曾經和村民們一起打糍粑。現在這也成為當地鄉村旅遊的民俗體驗項目。當年這口石臼的主人是彭冬蓮,她說,在外打工的兩個兒子如今也回家創業,兒孫滿堂,“我們是享主席的福,享黨的政策的福,現在我們都脫貧了,又有茶葉、黃桃,給我們一年有三千塊分紅。”

當時習總書記打糍粑處

甘肅渭源縣的元古堆村也在農田裡找准了賺錢的方向。村支書黃滿強說:“以前咱們這個村的,就是種莊稼,有點自給自足那種形式。現在經過咱們因地制宜,培養了百合產業,中藥材產業和馬鈴薯產業,咱們的人均收入將近翻了三番了。”

神山茶

村民董建新嘗到甜頭,去年剛剛把家裡的百合種植面積擴大到七畝。他說,“這七畝地如果價格像今年和去年這樣穩定下來,基本上兩年時間能收入12萬左右。”

甘肅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梁上社光伏產業園

除了種植、養殖,一些貧困村還發展光伏產業。安徽金寨縣大灣村的光伏電站給村裡的91戶貧困家庭每年每戶穩定增收三千元;寧夏永甯縣原隆村通過“棚上光伏發電、棚下生態種養”的光伏農業模式,貧困戶每戶每年分紅上萬元;甘肅渭源縣的元古堆村,300千瓦的村級光伏電站去年並網發電,半年時間收益20多萬元。

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的標語

在習近平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貧”的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今年2月已經在全省率先脫貧。前任的村委會主任調到旅遊公司當上副總經理和講解員。

十八洞村孔銘英家農家樂的後廚正在備菜

以往偏僻的苗族村寨,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熱點,遊客們觀賞秀美風光,也學習脫貧經驗。

講解聲:以前我們這個地方很偏僻很貧窮很落後,為什麼現在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因為習總書記在這裡首次提出“精准扶貧”四個字……

習主席到過的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龍德成家已經成為了紅色旅遊景點

十八洞村開農家樂的孔銘英:現在我們這裡變化這麼大,首先是要感謝總書記,非常感謝他,我們全村人的想法是,希望習總書記再回到我們村裡來看看,看看他來之前與來之後的變化。現在我們不用出去打工了,我們可以在家裡掙錢了。

和習近平交談過的苗族大媽龍德成(漢語翻譯):非常感謝總書記的關心,不用再操心我們了,我們現在已經過得很好了!非常好了!

習近平:我們在抓扶貧的時候,切忌喊大口號,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騖遠的目標。扶貧攻堅就是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准扶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