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到底什麼是產品?或許這樣回答才更準確!

文/lemo發佈於22小時前閱讀559評論0喜歡1

閱讀559

標籤:

產品經理

什麼是產品?很多人都會問這個問題, 但似乎永遠找不到讓提問者滿意的答案。

回答這個問題, 下面有幾種常見的回答:

然而, 這些都不足以表達出產品到底是什麼?

還記得第一次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時, 我回答的是根據場景來滿足使用者需求, 從而創造一些可知或者未知的價值。 即通過滿足用戶的需求, 來創造價值, 包括商業價值、用戶價值、以及自我價值(自我價值的實現應該是每個產品經理都會考慮的, 但很少有人能通過做產品體會到自我價值的實現, 這不是簡單的做個功能有用戶使用的問題)。 未知價值或許將會是實現商業價值最值得等待和遇見的價值。 已知價值, 所有能夠知道的價值, 市面上或多或少都會存在, 這是潛在的被競爭價值, 而不是未知的將具有競爭力的價值。

有些繞, 但大多如此。

回到問題的本身, 什麼是產品?但換一種回答, 你正在做什麼?你正在做的可能就是產品, 或者是產品雛形。 思考這個問題時, 大家可以回顧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比如恰好你從事產品崗位的工作, 從需求、原型、交互、文檔、到最終的設計稿、開發、測試、上線等等, 這一系列看似流水式的工作, 就是在做產品的過程。 比如很不巧你是個設計師, 那麼從和產品經理溝通開始, 拿到需求, 琢磨佈局和色彩、到最後一稿、二稿、無數稿, 這一個過程就是設計師做出一個優秀效果圖的過程, 沒錯, 效果圖就是設計師的產品。 如果你是被大家熱愛的開發小哥, 那麼從和產品經理溝通需求及文檔開始、從設計師那裡拿到切圖、根據整個產品思考設計架構、實現邏輯、最小可實現路徑、再到令人煩躁的測試和看似毫無盡頭的修改,

這個過程就是工程師創造產品的過程。 大家對號入座, 仔細想想, 這個過程中自己做了什麼, 最後突破重重難關達到大家都認可的程度, 自己無形中思考的東西才是最有價值的, 而最後大家經過共同努力看到的產品是過程中思考內容的一個呈現載體。

還是從目前正在做的工作角度來思考, 比如產品經理做的最多的就是任務流程圖和原型圖, 任務流程圖(可能每個公司叫法不一樣, 實質就是使用者完成目標的操作流程)是產品經理所有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簡單的就拿登錄註冊這個完整流程舉例,

分場景有B端和C端產品的註冊。 B端的登陸註冊簡單場景會分需要註冊和不需要註冊, 不需要註冊直接輸入工號或者手機號然後通過資料庫和已存在的員工資訊進行驗證即可。 需要註冊的就要考慮收集目標使用者哪些資訊, 比如除了手機號碼驗證註冊以外, 是否還要收集企業名稱或者企業組織代碼, 是否需要補充法人資訊, 上傳營業執照等等, 以及讓使用者填寫這些資訊的意義是什麼?是目前的可知價值, 還是為了未知價值的需要, 這是在C端不用考慮的細節。

舉個C端登錄註冊場景的例子, 大家都很正常的知道註冊時用戶輸入手機號和驗證碼, 設置密碼就可以註冊成功了, 然而考慮註冊的時候是否在這一步就讓用戶上傳頭像呢?這是很值得大家思考的事情,

比如做的是社交類產品, 在這一步讓用戶上傳頭像是非必要條件的原因是什麼?這需要從很多不同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如產品的定位, 產品的使用人群, 產品所處的生命週期等等, 如果社交類產品定位的年輕人的社交, 調調是放肆青春, 不拘一格, 同時產品剛推出, 這種情況下讓使用者上傳頭像對產品會有很多有利的方面, 如看圖比看文字更有興趣, 尤其是姿態迥異的頭像, 上傳頭像更能獲得其他用戶的關注, 體現在平臺的活躍度上等等。 再深入一點, 在用戶沒有關注任何人的時候, 應該引導使用者首先從哪個頁面開始認識你的產品, 再比如這個產品是否需要提供協力廠商登錄, 這和B端提供協力廠商登錄的功能有什麼區別等等,沿著不同的思考方向去發散,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考慮到功能時最好是不談對錯,只談利弊。

如果自己很清楚正在做的事情,把每個階段的思考總結提煉,你會發現,即使回答不好“什麼是產品?”這個問題,但心中已有答案。產品體現的不是具體的、細緻化的定義,產品是一種綜合的管理能力,是思考力,更是生產力,大家見到的產品“有形的實物或無形的服務”都是這種綜合管理能力的載體,最終大家看到的可以具象的一個產品,比如大家看到的APP。

文/lemo

本文由 @lemo 原創發佈於產品壹佰,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這和B端提供協力廠商登錄的功能有什麼區別等等,沿著不同的思考方向去發散,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考慮到功能時最好是不談對錯,只談利弊。

如果自己很清楚正在做的事情,把每個階段的思考總結提煉,你會發現,即使回答不好“什麼是產品?”這個問題,但心中已有答案。產品體現的不是具體的、細緻化的定義,產品是一種綜合的管理能力,是思考力,更是生產力,大家見到的產品“有形的實物或無形的服務”都是這種綜合管理能力的載體,最終大家看到的可以具象的一個產品,比如大家看到的APP。

文/lemo

本文由 @lemo 原創發佈於產品壹佰,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