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另一面巴黎:最奢侈的不是浪漫,而是安全|全球觀

作者:驌驦 / 秦朔朋友圈:qspyq2015

前有查理週刊總部襲擊案、後有連環恐怖事件以及去年的尼斯恐襲案, 加上這一次, 巴黎員警射殺中國僑民劉少堯一案,

再次把一個悲情甚至悲哀的巴黎帶到我們面前, 也讓我們有機會認識到生活在異國的同胞, 他們融入所在國的不易, 以及與同為少數族裔競爭(或被動競爭)的殘酷。 在某種程度上, 在法華人日益被侵蝕的安全和生活空間, 也是逆全球化思潮影響下, 海外華人的一個縮影。

首先梳理一下劉少堯案件進展:

上周日(3月26日)居住在巴黎19區, 56歲的劉少堯在自家屋裡遭到員警射殺身亡。 法國警方認定因劉手持剪刀襲警行為引發正當防衛, 但這一說法遭到同在現場的劉家女兒的否認, 後者稱這位待業在家的父親之所以拿著剪刀, 是因為他在剖魚做晚飯。 警方的證詞與死者家屬相互矛盾依然是本案焦點。

| 員警工會成員Loice Lecoupie接受當地媒體採訪, 當時因劉少堯手持剪刀要襲擊一名員警, 同伴才開槍。

從27日開始, 超過150名法國當地華人在警察局門口集會時與該區員警衝突。 警方以非法集會的名義驅趕示威者, 使用了警棍、辣椒水、煙霧彈等武器。 第二天, 衝突行動進一步升級, 隨著示威者人數不斷上升, 警方動用催淚瓦斯驅趕人群。 當地僑界媒體《歐洲時報》記錄了一名被打男青年的經歷, 一句“那是往死裡打啊”喊出了員警的暴力執法;相對地, 法國主流媒體則著重體現了喊著口號的民眾、被焚燒的警車以及從人群偶爾投擲的物體等影像,

儼然讓人們置身於同樣發生警民衝突的美國弗格森小鎮街頭。

| 衝突現場

值得注意的是, 28日當天下午, 包括員警總局局長卡杜(Michel Cadot)在內的巴黎治安官員與華界代表舉行了會談。 這次是自命案發生以來, 華界與法國官方第一次對話,

所獲承諾不少:卡杜表示將加速調查, 應華界要求, 涉事員警停職並接受檢查, 法方許諾釋放衝突中被抓年輕人。

這一案件後續值得關注的大致有三個方面:

第一:法國員警內部兩個獨立部門的審查程式已經啟動, 官方是否會對警方陳述、鄰居報案情況進一步公佈;

第二:華人對任何可能的調查結果, 會作何反應。

第三:後續示威者釋放進度。 截止發稿, 儘管各方呼籲理性維權, 當地針對槍殺案的集會示威進入第三晚, 再次爆發與警方的衝突。

和其他海外華人一樣, 旅法華人以低調隱忍著稱, 卻成為一場警民衝突的主角, 實屬罕見。 到底是什麼讓能忍則忍的華人華僑選擇不再忍耐?

治安:一年比一年差

不得不提去年發生的張朝林案。2016年8月7日,在位於巴黎北郊,大約有3000華僑聚居的93省歐拜赫維利耶市,旅法溫州籍華僑張朝林和朋友遭遇3名北非裔青年攔路搶劫。劫匪毆打張朝林及同伴,導致張頭部受重創,5天后身亡。

| 張朝林2006年移居法國,生前從事服裝設計工作

“起初只是偷些包,後來是又偷包又打人,現在不僅偷包,還要殺人。”這是同樣居於歐拜赫維利耶市的居民,對周遭環境逐步惡化的形象描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海外列席僑胞、法國法華工商聯合會名譽會長郭智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引用法國內政部的數據稱,在華僑華人聚居的大巴黎地區,每1000人平均會遇到4.21起暴力搶劫、20.58起非暴力搶劫偷竊及4.33起入室盜竊。郭智敏強調,這只是有記錄的數位,“其比例可能遠遠大於這些數字”。

而張朝林所在的歐市,僅2016年頭7個月,遭受暴力搶劫的華人就有105起(2015年同期是35起),平均兩天一起。同樣,105起只是記錄在冊的資料。所有搶劫案件中,專門針對華人的比例從2015年的7%上升到了16%。

少數族裔間的緊張關係日益凸顯

在張遇襲案的定性上,歐市市長瑪麗亞姆·戴赫卡維承認這起搶劫是具有種族色彩的暴力事件。

命案的發生並非偶然,在這些以移民為主、並不富裕的巴黎郊區,長期存在著一種刻板印象:比起其他移民族群來,華人群體因勤勞、肯吃苦、敢闖,在迅速積累財富方面異常成功,被冠以少數族裔模範,與此同時華人往往比較“老實”。在法國經濟低迷、難民危機加劇以及固有的族群融合困境之下,少數族裔之間競爭日益凸顯,並逐漸成為經年累月的老大難問題,直到2016年夏天,在張朝林身上突然激化。

而一向信奉政治正確的法國警方在處理類似少數族裔案件時,常常敏感且慎重,其低效也讓報案的受害民眾感到失望。

治安情況:不會一夜之間改變

在當地華人華僑眼裡,巴黎犯罪分子光天化日的暴搶,是法國社會治安持續惡化的縮影,而且法律對盜搶行為往往量刑過於“寬容”,一定程度助長了不法分子選擇鋌而走險。

自2015年1月發生查理週刊襲擊案以來,法國政府為推進社會治安推出了不少措施,效果差強人意。從2015年1月,法國就實施“操作哨兵”計畫,派出10000名士兵,背著來福槍,在法國知名旅遊景點以及敏感宗教場所進行巡邏。

| 後續又接連發生11月的連環襲擊以及尼斯恐怖襲擊,這種一天一百萬歐元的安保支出到底能帶來多大效果,不斷引發批評者質疑。

此外,當局還實施了新的反恐法案並延長了國家緊急狀態,這也賦予員警系統更大許可權。反恐勢急,伴隨著員警權力的擴張,重點安保力量被用於反恐的同時,暴力執法的問題日益突出。就在今年2月中旬,巴黎就因四名員警涉嫌虐待一名22歲的黑人青年引發數起針對員警的示威遊行。

| 今年2月初針對員警的示威遊行多由青年組織參加

在當地僑界代表看來,劉少堯在自己家中,當著自己女兒的面,就被毫無預警地射殺,亦是暴力執法的惡果。

張朝林案發生後,法國華人華僑在一個月後發起了5萬人的遊行集會,口號是“反暴力,要安全”,儘管事後得到政府種種保證,包括安裝監控,提供翻譯服務以方便亞裔報警,但能落地的措施寥寥無幾,下半年針對華人群體,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的盜搶行為,並無明顯改觀。對於現狀,法國警界人士認為可能不是增加警力的問題,而是警民缺乏溝通。因為無法與當地居民建立更密切的關係,就無法對社區的隱患進行預判,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治安效果。

近年海外華人遇襲呈現新特點:

更惡劣,更有針對性

如今,回顧近年整個歐洲華人圈,一些案件惡劣程度令人震驚。2016年5月德國留學生李洋潔出門夜跑後失蹤。之後警方發現她生前被強姦,死因是頭部遭暴力襲擊; 同年12月5日,在羅馬留學的中國女留學生張瑤在去往移民總局辦理居留的路上失聯,幾天後,她的屍體被發現,已是血跡斑斑。同樣,美國華人圈也頗不平靜,華人女性陳鳳珠勇鬥入室劫匪雖然被贊“英雄”,但看過相關視頻的人,無不為陳鳳珠捏把汗。

| 陳鳳珠開槍擊斃入室搶劫的匪徒,但事後陳鳳珠為安全起見,選擇搬家

媒體在梳理近幾年針對華人襲擊案發現,暴力升級和種族色彩日益明顯是兩個主要趨勢。由於中國遊客的買買買,高門檻的資本移民不斷湧入,再加上有隨身攜帶現金和貴重物品的習慣,中國旅客和華人華僑常常淪為劫匪的目標。華人聚居的巴黎郊區以及市區,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四五歲的孩童都淪為被搶的對象。同時,逆全球化思潮席捲,歐美反移民的民粹政治團體日益崛起,華人以往安居樂業的生活和安全空間日益窄化。

華人已無法坐以待斃,受陳鳳珠事件影響,美國多地華人組團考“持槍證”,同年10月,美國費城僑界還組織持槍遊行,以傳遞他們反對暴力犯罪、要安全的信念。而對於臨近大選年的法國來說,在接連經歷張朝林和劉少堯遇襲案之後,旅法華僑更是意識到話語權和影響力的重要性,他們開始利用手中的選票表達訴求,這也多少解釋了為什麼2017年總統候選人競選,激發了華人有史以來對參與選舉的積極性。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不得不提去年發生的張朝林案。2016年8月7日,在位於巴黎北郊,大約有3000華僑聚居的93省歐拜赫維利耶市,旅法溫州籍華僑張朝林和朋友遭遇3名北非裔青年攔路搶劫。劫匪毆打張朝林及同伴,導致張頭部受重創,5天后身亡。

| 張朝林2006年移居法國,生前從事服裝設計工作

“起初只是偷些包,後來是又偷包又打人,現在不僅偷包,還要殺人。”這是同樣居於歐拜赫維利耶市的居民,對周遭環境逐步惡化的形象描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海外列席僑胞、法國法華工商聯合會名譽會長郭智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引用法國內政部的數據稱,在華僑華人聚居的大巴黎地區,每1000人平均會遇到4.21起暴力搶劫、20.58起非暴力搶劫偷竊及4.33起入室盜竊。郭智敏強調,這只是有記錄的數位,“其比例可能遠遠大於這些數字”。

而張朝林所在的歐市,僅2016年頭7個月,遭受暴力搶劫的華人就有105起(2015年同期是35起),平均兩天一起。同樣,105起只是記錄在冊的資料。所有搶劫案件中,專門針對華人的比例從2015年的7%上升到了16%。

少數族裔間的緊張關係日益凸顯

在張遇襲案的定性上,歐市市長瑪麗亞姆·戴赫卡維承認這起搶劫是具有種族色彩的暴力事件。

命案的發生並非偶然,在這些以移民為主、並不富裕的巴黎郊區,長期存在著一種刻板印象:比起其他移民族群來,華人群體因勤勞、肯吃苦、敢闖,在迅速積累財富方面異常成功,被冠以少數族裔模範,與此同時華人往往比較“老實”。在法國經濟低迷、難民危機加劇以及固有的族群融合困境之下,少數族裔之間競爭日益凸顯,並逐漸成為經年累月的老大難問題,直到2016年夏天,在張朝林身上突然激化。

而一向信奉政治正確的法國警方在處理類似少數族裔案件時,常常敏感且慎重,其低效也讓報案的受害民眾感到失望。

治安情況:不會一夜之間改變

在當地華人華僑眼裡,巴黎犯罪分子光天化日的暴搶,是法國社會治安持續惡化的縮影,而且法律對盜搶行為往往量刑過於“寬容”,一定程度助長了不法分子選擇鋌而走險。

自2015年1月發生查理週刊襲擊案以來,法國政府為推進社會治安推出了不少措施,效果差強人意。從2015年1月,法國就實施“操作哨兵”計畫,派出10000名士兵,背著來福槍,在法國知名旅遊景點以及敏感宗教場所進行巡邏。

| 後續又接連發生11月的連環襲擊以及尼斯恐怖襲擊,這種一天一百萬歐元的安保支出到底能帶來多大效果,不斷引發批評者質疑。

此外,當局還實施了新的反恐法案並延長了國家緊急狀態,這也賦予員警系統更大許可權。反恐勢急,伴隨著員警權力的擴張,重點安保力量被用於反恐的同時,暴力執法的問題日益突出。就在今年2月中旬,巴黎就因四名員警涉嫌虐待一名22歲的黑人青年引發數起針對員警的示威遊行。

| 今年2月初針對員警的示威遊行多由青年組織參加

在當地僑界代表看來,劉少堯在自己家中,當著自己女兒的面,就被毫無預警地射殺,亦是暴力執法的惡果。

張朝林案發生後,法國華人華僑在一個月後發起了5萬人的遊行集會,口號是“反暴力,要安全”,儘管事後得到政府種種保證,包括安裝監控,提供翻譯服務以方便亞裔報警,但能落地的措施寥寥無幾,下半年針對華人群體,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的盜搶行為,並無明顯改觀。對於現狀,法國警界人士認為可能不是增加警力的問題,而是警民缺乏溝通。因為無法與當地居民建立更密切的關係,就無法對社區的隱患進行預判,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治安效果。

近年海外華人遇襲呈現新特點:

更惡劣,更有針對性

如今,回顧近年整個歐洲華人圈,一些案件惡劣程度令人震驚。2016年5月德國留學生李洋潔出門夜跑後失蹤。之後警方發現她生前被強姦,死因是頭部遭暴力襲擊; 同年12月5日,在羅馬留學的中國女留學生張瑤在去往移民總局辦理居留的路上失聯,幾天後,她的屍體被發現,已是血跡斑斑。同樣,美國華人圈也頗不平靜,華人女性陳鳳珠勇鬥入室劫匪雖然被贊“英雄”,但看過相關視頻的人,無不為陳鳳珠捏把汗。

| 陳鳳珠開槍擊斃入室搶劫的匪徒,但事後陳鳳珠為安全起見,選擇搬家

媒體在梳理近幾年針對華人襲擊案發現,暴力升級和種族色彩日益明顯是兩個主要趨勢。由於中國遊客的買買買,高門檻的資本移民不斷湧入,再加上有隨身攜帶現金和貴重物品的習慣,中國旅客和華人華僑常常淪為劫匪的目標。華人聚居的巴黎郊區以及市區,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四五歲的孩童都淪為被搶的對象。同時,逆全球化思潮席捲,歐美反移民的民粹政治團體日益崛起,華人以往安居樂業的生活和安全空間日益窄化。

華人已無法坐以待斃,受陳鳳珠事件影響,美國多地華人組團考“持槍證”,同年10月,美國費城僑界還組織持槍遊行,以傳遞他們反對暴力犯罪、要安全的信念。而對於臨近大選年的法國來說,在接連經歷張朝林和劉少堯遇襲案之後,旅法華僑更是意識到話語權和影響力的重要性,他們開始利用手中的選票表達訴求,這也多少解釋了為什麼2017年總統候選人競選,激發了華人有史以來對參與選舉的積極性。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