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支付寶坐不住了!微信小程式和支付寶爭搶線下的支付市場?

在微信小程式推出後的九個月後!

阿裡巴巴也不樂意了!

這塊市場蛋糕不能只給騰訊吃!

支付寶也要分一瓢羹!

黑龍江哈爾濱

優眠

緊跟其後的支付寶小程式“一波三折”終於登場了。

9月20日的“螞蟻開放日”上, 支付寶小程式宣佈面向使用者開放公測, 用戶可以通過線下掃碼、在支付寶App內搜索或通過他人分享進入等方式使用某個支付寶小程式。

事實上,

在公測聲明中, 螞蟻金服官方曾表示過:

在支付寶App首頁“全部應用”中, 50%以上的應用採用的就是小程式模式, 如充值中心、生活繳費、我的快遞等, 這些服務只有在使用者用到時才會下載。

為了降低開發門檻,

支付寶與微信有著近似的小程式開發框架與產品體驗;

但在應用場景與發展方向上,

兩家公司展現出諸多差異。

比如螞蟻金服就曾在聲明中特別強調,

支付寶小程式在未來不會涉及社交、內容等領域。

回顧微信小程式的發展過程, 從“去中心化”的登場, 到後期逐漸在群聊天、公眾號、社交廣告中連接, 再與諸如摩拜單車、蘑菇街、愛鮮蜂等合作夥伴形成有序的流量互轉, 從而形成我們目前看到的微信小程式生態, 而後入場的支付寶小程式, 則在登場時就準備好進行此類生態的搭建。

如果說微信小程式依靠的是:

騰訊社交體系的流量優勢!

那麼支付寶小程式仰仗的則是:

阿裡巴巴長期接觸商家的 B 端服務基因。

直白來說, 螞蟻金服更懂得 B 端商戶需要什麼!

再將這部分資源封裝成可以取用的產品, 交由協力廠商開發者發揮。

同時!

支付寶表示:入口和流量扶持 “可以有”!

鈦媒體記者曾在年初

《對抗微信, 支付寶牌“小程式”也來了》

一文中談到:

支付寶小程式與微信小程式的另一顯著差別是:

“支付寶會為協力廠商開發者解決部分流量分發問題”,

而在的官方解讀中, 這一說法也得到驗證。

“我們現階段之所以急切地加入到支付寶體系裡, 是因為他們會提供一部分流量入口。

在微信小程式發佈公測時, 張小龍曾明確表示過,

微信小程式是一款沒有顯著入口、沒有應用商店、沒有訂閱制的“去中心化”產品。

而支付寶小程式卻選擇了不同的開放策略。

小程式上線後,

“支付寶”產品的聚合頁面內有明確的精品推薦與 Banner 滾動展示。

相比微信小程式在初始階段的“野蠻生長”,

支付寶在對自家小程式給出了行業、功能的精准定位後,

開始利用導流的手段,

將支付寶日均5.2億活躍使用者適度引入小程式,

以便較快扶持起一波支付寶頭部小程式。

9月25日早上,

支付寶、螞蟻金服官方微信公眾號發佈消息, 中國大陸2800多家星巴克門店能用支付寶了。

這是星巴克背叛微信了嗎?

早在2016年12月8日, 騰訊與星巴克在廣州已經共同宣佈正式達成戰略合作,

微信支付全面接入星巴克在中國大陸的幾乎所有門店。

通過觀測發現, 星巴克只是用了支付寶的支付功能。

並沒有背叛騰訊。

而微信支付卻依舊可以實現星巴克和用戶、門店和用戶之間的情感化、數位化連接。

“支付寶小程式想搶佔的是線下支付入口與消費場景。”

協力廠商小程式統計平臺阿拉丁創始人史文祿分析到。

由於微信小程式的強勢,

一旦線下業務被微信全部覆蓋,

相關的交易場景也會被微信支付盡數囊括。

在我看來

這次“星巴克事件”

也是支付寶為了擴大線下支付的戰場

再讓我們以星巴克為例

對比下支付寶和微信小程式的戰術

一次自娛自樂的體驗

去星巴克實體店點好單,進入支付寶打開付款碼,店員掃碼後直接扣款,流程到此結束。支付成功頁面除了提示獲得2積分,廣播提示獲得10M流量後,也沒有明顯提示還能參與哪些社交活動。

退出交易後,顯示獲得一份72元的健康保額。常使用支付寶的用戶還會知道,線下消費後可以去螞蟻莊園領取飼料,過一段時間還能在螞蟻森林領取能量。

2積分、10M流量、健康保額、飼料、能量等“福利”,幾乎都是用戶的自娛自樂,不是十分關注支付寶的用戶,並不會輕易發現。

至少頭一次知道線下支付還能送流量,而且在支付主頁面找了很久都沒找到流量在哪領取,最後才發現在“消息中心”可以看到。

用戶體驗,還是微信支付靠譜

作為一個“固執”咖啡廳,

一直不使用移動支付的規則深受消費者詬病。

當星巴克首次轉變就選擇了微信。

並於2017年2月10日,雙方連袂打造的全新社交禮品體驗“用星說”小程式正式推出,讓所有微信用戶可隨時隨地與親朋好友分享咖啡心意,體驗小程式禮品卡、立減金帶來的驚喜和樂趣。

對比兩個平臺的體驗,發現雙方行銷路子不同。

1.支付寶通過支付打通阿裡生態產品

使用者通過支付寶支付獲得的保險、流量屬於由支付寶與其他大型企業異業合作提供的相關服務;獲得積分屬於支付寶本身最擅長的信用積分;獲得的“飼料”、“能量”支付寶體系內的公益類產品。還有其他“福利”,目前暫時沒發現。

用戶只需一次支付,便有機會將阿裡生態內產品全面打通,換句話說就是盤活整個阿裡生態。

然而,這跟星巴克有什麼關係?

用戶還是屬於支付寶,並不能給星巴克帶來更多流量。

並且用戶最愛的“獎勵金”也能在隨便一家店支付後獲得,並不一定非要去星巴克,這就是支付寶支付與微信支付的根本區別。

2.微信支付全面連接商家與用戶

我們先來看,用戶通過一次微信支付,能直接為商家帶來哪些好處:

首先,微信支付成功頁面能讓使用者直接關注商家“服務號”,商家可通過公眾號內容推送讓新品再次觸達用戶;

最後,通過小程式內支付的使用者,還有機會獲得星巴克“社交立減金”,

將立減金分享至微信群後,也能為商家達到拉新、促活等目的。

除此之外,用戶還有機會通過微信支付或“附近的小程式”中領取商家會員卡,優惠券等卡券。在這個實體卡、實體券難以發放的年代,一次簡單的微信支付便能搞定。就連“周黑鴨”小程式也因為使用微信會員卡,只用了64天發放完100萬會員卡,如果是實體卡則需用時1年2個月才能的做到,並且會員轉化率超過50%。

小程式,將“去中心化”精准體現

整個微信體系,都秉持著“去中心化”的思想。而小程式的誕生,我們不難發現在電商領域小程式的商業價值,將“去中心化”思想得到更加精准的體現。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小程式在微信體系內的入口將近有50個。

以“星巴克用星說”小程式為例,使用者可以在微信搜索、搜一搜等發現入口;可以從公眾號推文中發現入口;甚至在逛街時,打開“附近的小程式”也能通過LBS推廣功能發現入口;當然,微信支付後,通過分享“社交立減金”,也能讓其他用戶在微信群內發現入口。這一系列“去中心化”的入口,讓任何出現微信或需要使用微信的地方都可以找到“星巴克用星說”小程式。

小程式的場景創新線上下,每個場景都可以通過微信支付與小程式來進行碎片化的整合,一個去中心化的時代將到來,而我們的生活也將伴隨著小程式而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再讓我們探討下

支付寶與騰訊在小程式方面的博弈

表面上看,加入小程式只是阿裡大版圖的一種補充,但是背後的戰略意義或許沒那麼簡單。

1.佈局動機:打造生態閉環

騰訊、阿裡兩大互聯網巨頭紛紛湧入前途未蔔的小程式市場,目前來看,小程式最重要的價值就是輕應用,説明使用者節省手機存儲空間,替代低頻類原生APP。

但打造生態閉環才是兩巨頭賦予小程式的使命。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競爭是圍繞流量展開的。

作為國內互聯網世界裡的兩個流量巨擘,它們圍繞小程式講了一個誘人的故事。

企業以小程式的形式提供服務,背靠的是微信和支付寶這兩個超級APP。

誠然,在互聯網新增用戶紅利期消失的大背景下,流量成了稀缺資源,也成了吸引開發者和合作夥伴的重要工具。

2.成敗關鍵:誰能守護使用者利益

微信小程式推出已一年有餘,除摩拜等少數頭部客戶,大多數商家並沒擺出追捧的姿態。

聯想到“小程式”上線之初的媒體反映,如今多少有幾分高開低走的意思。

歸根結底,

小程式是一個To B的東西,這跟To C的產品在邏輯上有本質區別。

微信將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用戶體驗和場景引入上,

而忽略了開發者的利益和用戶需求。

倘若小程式對微信而言只是可有可無的提升,

並不會給商家的核心利益加分,自然沒有人願意為之買單。

支付寶的入局,顯然是看到了這一點,而微信搞不定的線下客戶,或將成為支付寶小程式彎道超車的契機。

微信與支付寶的線下支付戰,說白了就是時間與空間的戰役,微信最大的優勢是使用者的使用頻率和時長,而支付寶最大的長處則是阿裡系強大的服務商業的能力和體系。

3.終極較量:社交和信用之爭

一邊是產品為王、擁有海量C端使用者關係、時間和內容的騰訊;

一邊是運營為王、擁有強大B端客戶運維經驗和金融信用能力的支付寶。

兩者關於小程式的競爭終將演變成社交與信用的戰役。

表面上看,

微信擁有更多的C端客戶,

似乎在這場競爭中佔據領先優勢,

不過微信作為一個社交屬性更強的載體,

已不再是純粹的熟人溝通工具,

很多人的好友列表中存在大量的弱關係。

換言之,人與人之間不再那麼真誠、信任、無戒備,太娛樂化的環境下,註定了微信小程式的娛樂性和工具性。

而支付寶小程式則另闢蹊徑,

依託其強大的信用機制,

或會主打“用錢的嚴肅性”。

設想一個場景:

所有支付寶的小程式,都可以自願公開運營者的信用分,作為吸引客戶的依據;任何客戶都可以憑藉信用分的高低,得到不同檔次的增值、差異化服務。

對於酒店、租房、共用業務等需要押金的應用場景,芝麻信用的存在可為商戶提供一定的支援和引流,並為用戶提供信用支撐證明,減少了押金的場景。

簡單來說

支付寶小程式的初衷是成為支付寶商家吸引客源的工具

而這個方向似乎也值得微信去借鑒

可以預見

支付寶的入局將給不溫不火的小程式帶來新話題

也將為開發者提供更多選擇

終究不是一件壞事

“支付寶小程式想搶佔的是線下支付入口與消費場景。”

協力廠商小程式統計平臺阿拉丁創始人史文祿分析到。

由於微信小程式的強勢,

一旦線下業務被微信全部覆蓋,

相關的交易場景也會被微信支付盡數囊括。

在我看來

這次“星巴克事件”

也是支付寶為了擴大線下支付的戰場

再讓我們以星巴克為例

對比下支付寶和微信小程式的戰術

一次自娛自樂的體驗

去星巴克實體店點好單,進入支付寶打開付款碼,店員掃碼後直接扣款,流程到此結束。支付成功頁面除了提示獲得2積分,廣播提示獲得10M流量後,也沒有明顯提示還能參與哪些社交活動。

退出交易後,顯示獲得一份72元的健康保額。常使用支付寶的用戶還會知道,線下消費後可以去螞蟻莊園領取飼料,過一段時間還能在螞蟻森林領取能量。

2積分、10M流量、健康保額、飼料、能量等“福利”,幾乎都是用戶的自娛自樂,不是十分關注支付寶的用戶,並不會輕易發現。

至少頭一次知道線下支付還能送流量,而且在支付主頁面找了很久都沒找到流量在哪領取,最後才發現在“消息中心”可以看到。

用戶體驗,還是微信支付靠譜

作為一個“固執”咖啡廳,

一直不使用移動支付的規則深受消費者詬病。

當星巴克首次轉變就選擇了微信。

並於2017年2月10日,雙方連袂打造的全新社交禮品體驗“用星說”小程式正式推出,讓所有微信用戶可隨時隨地與親朋好友分享咖啡心意,體驗小程式禮品卡、立減金帶來的驚喜和樂趣。

對比兩個平臺的體驗,發現雙方行銷路子不同。

1.支付寶通過支付打通阿裡生態產品

使用者通過支付寶支付獲得的保險、流量屬於由支付寶與其他大型企業異業合作提供的相關服務;獲得積分屬於支付寶本身最擅長的信用積分;獲得的“飼料”、“能量”支付寶體系內的公益類產品。還有其他“福利”,目前暫時沒發現。

用戶只需一次支付,便有機會將阿裡生態內產品全面打通,換句話說就是盤活整個阿裡生態。

然而,這跟星巴克有什麼關係?

用戶還是屬於支付寶,並不能給星巴克帶來更多流量。

並且用戶最愛的“獎勵金”也能在隨便一家店支付後獲得,並不一定非要去星巴克,這就是支付寶支付與微信支付的根本區別。

2.微信支付全面連接商家與用戶

我們先來看,用戶通過一次微信支付,能直接為商家帶來哪些好處:

首先,微信支付成功頁面能讓使用者直接關注商家“服務號”,商家可通過公眾號內容推送讓新品再次觸達用戶;

最後,通過小程式內支付的使用者,還有機會獲得星巴克“社交立減金”,

將立減金分享至微信群後,也能為商家達到拉新、促活等目的。

除此之外,用戶還有機會通過微信支付或“附近的小程式”中領取商家會員卡,優惠券等卡券。在這個實體卡、實體券難以發放的年代,一次簡單的微信支付便能搞定。就連“周黑鴨”小程式也因為使用微信會員卡,只用了64天發放完100萬會員卡,如果是實體卡則需用時1年2個月才能的做到,並且會員轉化率超過50%。

小程式,將“去中心化”精准體現

整個微信體系,都秉持著“去中心化”的思想。而小程式的誕生,我們不難發現在電商領域小程式的商業價值,將“去中心化”思想得到更加精准的體現。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小程式在微信體系內的入口將近有50個。

以“星巴克用星說”小程式為例,使用者可以在微信搜索、搜一搜等發現入口;可以從公眾號推文中發現入口;甚至在逛街時,打開“附近的小程式”也能通過LBS推廣功能發現入口;當然,微信支付後,通過分享“社交立減金”,也能讓其他用戶在微信群內發現入口。這一系列“去中心化”的入口,讓任何出現微信或需要使用微信的地方都可以找到“星巴克用星說”小程式。

小程式的場景創新線上下,每個場景都可以通過微信支付與小程式來進行碎片化的整合,一個去中心化的時代將到來,而我們的生活也將伴隨著小程式而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再讓我們探討下

支付寶與騰訊在小程式方面的博弈

表面上看,加入小程式只是阿裡大版圖的一種補充,但是背後的戰略意義或許沒那麼簡單。

1.佈局動機:打造生態閉環

騰訊、阿裡兩大互聯網巨頭紛紛湧入前途未蔔的小程式市場,目前來看,小程式最重要的價值就是輕應用,説明使用者節省手機存儲空間,替代低頻類原生APP。

但打造生態閉環才是兩巨頭賦予小程式的使命。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競爭是圍繞流量展開的。

作為國內互聯網世界裡的兩個流量巨擘,它們圍繞小程式講了一個誘人的故事。

企業以小程式的形式提供服務,背靠的是微信和支付寶這兩個超級APP。

誠然,在互聯網新增用戶紅利期消失的大背景下,流量成了稀缺資源,也成了吸引開發者和合作夥伴的重要工具。

2.成敗關鍵:誰能守護使用者利益

微信小程式推出已一年有餘,除摩拜等少數頭部客戶,大多數商家並沒擺出追捧的姿態。

聯想到“小程式”上線之初的媒體反映,如今多少有幾分高開低走的意思。

歸根結底,

小程式是一個To B的東西,這跟To C的產品在邏輯上有本質區別。

微信將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用戶體驗和場景引入上,

而忽略了開發者的利益和用戶需求。

倘若小程式對微信而言只是可有可無的提升,

並不會給商家的核心利益加分,自然沒有人願意為之買單。

支付寶的入局,顯然是看到了這一點,而微信搞不定的線下客戶,或將成為支付寶小程式彎道超車的契機。

微信與支付寶的線下支付戰,說白了就是時間與空間的戰役,微信最大的優勢是使用者的使用頻率和時長,而支付寶最大的長處則是阿裡系強大的服務商業的能力和體系。

3.終極較量:社交和信用之爭

一邊是產品為王、擁有海量C端使用者關係、時間和內容的騰訊;

一邊是運營為王、擁有強大B端客戶運維經驗和金融信用能力的支付寶。

兩者關於小程式的競爭終將演變成社交與信用的戰役。

表面上看,

微信擁有更多的C端客戶,

似乎在這場競爭中佔據領先優勢,

不過微信作為一個社交屬性更強的載體,

已不再是純粹的熟人溝通工具,

很多人的好友列表中存在大量的弱關係。

換言之,人與人之間不再那麼真誠、信任、無戒備,太娛樂化的環境下,註定了微信小程式的娛樂性和工具性。

而支付寶小程式則另闢蹊徑,

依託其強大的信用機制,

或會主打“用錢的嚴肅性”。

設想一個場景:

所有支付寶的小程式,都可以自願公開運營者的信用分,作為吸引客戶的依據;任何客戶都可以憑藉信用分的高低,得到不同檔次的增值、差異化服務。

對於酒店、租房、共用業務等需要押金的應用場景,芝麻信用的存在可為商戶提供一定的支援和引流,並為用戶提供信用支撐證明,減少了押金的場景。

簡單來說

支付寶小程式的初衷是成為支付寶商家吸引客源的工具

而這個方向似乎也值得微信去借鑒

可以預見

支付寶的入局將給不溫不火的小程式帶來新話題

也將為開發者提供更多選擇

終究不是一件壞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