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可能是時候改變對藍領的刻板印象了,順豐快遞員正在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好奇心日報】

5 年前, 郭子浩剛從北京謀了一份新差事。

過年回內蒙古老家參加每年的同學會, 他至今還記得當年場景:老同學們圍坐在一起,

問著同學會上的慣有問題, 你現在幹什麼工作, 在什麼公司。 他的學土木工程的同學大都在一些建築公司裡做事。

輪到郭子浩, 他遲疑了一下, “我送快遞的”。 “當時感覺特別沒面子, 特別不好意思。 ”

5 年過去了, 郭子浩還在順豐送快遞。 但現在過年聚會, 他自在了許多。

2016 年 5 月, 29 歲的他給自己買了人生第一輛車。 在進順豐的第二年, 他在內蒙古老家買了房。 如今每月還完房貸雖然結餘不多, 但他心裡踏實了很多, 那份丟人的感覺再也沒有了。 “現在工資也可以, 心裡也平衡了。 ”他說。 “大家都一樣的, 只是我們工作不一樣, 我比較苦, 比較累。 ” 

他並不羡慕那些做老本行的同學。 最近幾年年底工程結束了, 他經常看著他們追著業主拿錢, 時常拿不到工資,

“也不怎麼景氣, 都是一樣的。 ” 他又強調了一次。

而郭子浩每個月做快遞員都能按時拿到相對穩定的收入, 包含基本工資加上提成。 旺季例如“雙 11”或者是過年前後最多能有一萬五, 淡旺季之間有三到四千的浮動, 平均下來每月也有 1 萬左右。

在一線城市工作兩三年的順豐快遞員, 基本都能達到這一收入水準。

收入已經趕上來了

讓郭子浩“不自在”的是因為快遞員是藍領。

郭子浩 2011 年畢業于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土木工程系。 雖然三本之外, 但終究是有了一個大專學歷, 對於一個讀了大學的年輕人來說, 坐辦公室成為白領一員, 似乎天經地義。

中國在 1999 年開始的大學擴招, 讓更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 但每年大量湧入市場的大學畢業生,

也讓他們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逐漸減弱。

圖片:NYT

據調研機構麥可思的資料, 2015 年本科畢業生平均月薪為 3694 元, 而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同時期社會平均工資達到 62029, 折算成每月也有 5169 元。 白領的含金量在逐步降低。

與此同時, 藍領階層的收入在不斷上升。

根據趕集網與北大聯合發佈的《2015 年新藍領薪酬報告》, 這一階層在中國的人口達到 2.7 億人, 他們的平均月薪為 3163 元, 比 2014 年增長 4.3%, 其中上海藍領薪酬最高達到 4276 元。

而同期 2015 年白領的收入水準是 6070 元, 同樣拿上海比較, 萬寶盛華的資料顯示非技術類崗位的應屆畢業生薪酬在 4000~4500 元。 藍領和白領的收入不再是天差地別。

而像順豐這樣的公司可能走得更快一些。 這家成立於 1993 年的公司一直是中國快遞業的翹楚, 它披露的年銷售額為 574.83 億元, 利潤 36.93 億元, 人均創造利潤 2.97 萬。

這個公司核心員工, 占 69% 的都是快遞員, 1 萬元上下甚至更高的收入與他們創造的價值息息相關。

收入時常是一個人積累自信和安穩感的直接因素, 所以像郭子浩一樣的新的藍領階層越來越少“低人一等”的感覺。

“藍領”一詞最初來源於美國, 《國家的作用》作者羅伯特·賴克將勞動者分為三類:從事工廠產品生產的技術工人, 從事種類繁多的服務業勞動者, 以及解決生產技術問題的勞動者。 第一類人群通常穿藍色工作制服, 所以被稱為“藍領”(Blue Collar), 而第三類人群平日裡通常穿深色西服、白襯衫, 打領帶, 所以是“白領”(White Collar)。

在西方經濟學裡, 藍領一直以來的特徵是工資低、福利少、無學習培訓或者是提升機會, 永遠從事簡單勞動。

但對於像順豐這樣的依賴藍領員工穩定產出的公司來說, 情況也在發生變化。

圖片:iphoneimg

程柏和郭子浩一樣也是順豐的老員工,這是他在順豐的第四個年頭。前段時間他剛收了一個 3888 元的紅包,這是順豐今年 2 月 23 日正式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後給員工的獎勵。程柏最近朋友圈的第一張照片就是紅包的截屏。提起上市的事,程柏搶著說“全世界都在關注,問我你們有什麼福利,” 他說,“紅包是按工齡發的,快遞員裡我的紅包算很高的。”

藍領行業普遍的流動率極大,像程柏和郭子浩這樣在同一家快遞公司工作 3 年甚至 5 年以上的老員工並不多,但在順豐工齡頗長的老員工是常見的事。相對穩定的收入和公司培養起的優越感讓他們找到了一種新的安穩,在一些細節上就能看出來:“順豐時效有保證,我們有自己的飛機啊,” 快遞員高翔說。他們願意在這裡付出更長時間,而這是傳統的藍領工作少有的狀態。

萬寶盛華靈活用工總監顏莉萍甚至不知道是否還應該稱呼快遞員為傳統的藍領工人,她認為如今快遞員的地位遠遠提高了。

而他們也只代表了伴隨互聯網出現的改變之一,而在更廣泛的服務業領域,藍領工人也隨著技術和經濟進步不斷進化著,例如電腦或者新型電子化辦公設備的售後服務人員,呼叫中心的客服人員,甚至是工廠裡尖端科技的技術人員。

當下被討論最多的共用經濟也進一步消弭了藍領和白領之間的鴻溝。這一新模式沒有合同簽約制,高度靈活且時常收入頗豐,也因此吸引著各類背景的人加入其中。在這一開放環境下,白領和藍領第一次“撞衫”了,他們從事著同樣的工作,面對著同樣的獎金體系。

這類工作挑戰著人們對職業與階層的固有觀念,而無論是滴滴司機還是在路邊幫共用單車打氣的人,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都被武裝的更富有時代氣息了。” 顏莉萍說。

大公司,正規,談起生意來和西裝革履的沒什麼兩樣

同一行業裡總有各種關於競爭的說法,快遞業也不例外。外人喜歡調侃地把這一行業分為順豐和非順豐,順豐內部也有自己的比喻,“三通一達就屬於是自己家開的小賣部,順豐就是 711、全家這種(便利店)。”高翔說。

這一比喻實際上是指順豐的經營模式和三通一達快遞公司的不同。三通一達的加盟店管理相對鬆散,但順豐在全國採用直營模式,所有人員和事務由順豐總部統一管理。

而這一模式的不同在大專畢業的高翔看來很簡單,兩個字就可以概括——正規。兼具著熱門行業與大公司的正規體系,順豐吸引的不僅是傳統藍領行業裡的人,也包括了更多如高翔一樣從大專院校畢業,素質更高的學生。

在我們採訪的順豐快遞員中,中學水準的僅有 1 個,而其餘都是大專院校,以專科為主。這並不是巧合,根據《2013 都市“新藍領”生存報告》,新藍領中本科以上學歷達到 13.36%, 大專學歷者達到 30.46%。

高翔就是他們的典型代表。2011 年畢業前夕,從在網上投簡歷,到順豐的廣州人事部面試,入職體檢……這一系列的程式和他此前面試的大公司沒什麼區別。入職前,高翔和廣東省的幾百個新入職的同事還在華南培訓基地進行了 7 天軍訓。早上幾百號人穿著迷彩服進行體能訓練,下午在教室裡接受業務培訓。

入職前期培訓只是第一步,而“正規感”也滲透在每天的工作中。“不止每週,隔三差五都要在點部開會,”高翔說。廣東省每個區有幾十個大的分部,分部下麵有小的點部。這些點部並不是你想像中零亂的收派件中心,而是兼具會議室、餐廳、休息室和倉庫。你時常會看到點部經理和幾十個快遞員同坐在一張桌子上進行新的業務培訓。

這些體驗都讓高翔對自己這份新工作很是滿意,“覺得公司很正規,有大公司的規模、氣魄和做法”, 高翔認為這是畢業後一條不錯的選擇。

快遞員在順豐被稱為一線工作人員,因為最靠近客戶。有趣的是,大部分一線快遞員們並不想進入二線或者三線,例如點部或者運營主管等管理崗位。在高翔看來,這事沒什麼好說的,“你在一線掙錢了就出去做自己的小生意,做成功了就不回來了。不成功再回來做一線。” 

二三線完全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

圖片:順豐

快遞員們並不羡慕公司裡坐辦公室的那些人,因為他們心裡很清楚,“只有一線快遞員才能賺錢,多勞多得。” 點部主管時常還沒有老員工的工資高,因為主管們看績效,並沒有提成。

即使是在重慶順豐做了 10 年快遞員的黎懷名也絲毫不為管理崗位動心,“其實這個行業有很多升職機會,但是我都沒有選擇。很簡單,因為晉升後比做快遞員壓力更大,收入更低。”

程柏也是同樣的想法,而且他對自己的工作環境也頗為滿意,有時候他甚至覺得自己才是這幢寫字樓的老住戶。他負責北京這間寫字樓的快件收發三年多了,寫字樓裡很多公司的前臺都換了幾波人了,三年裡順豐快遞員就他一個人。

如今他看每個人都是熟臉龐。

程柏每天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早上一進電梯,每進來一個人,程柏就把他們的樓層全部按好,“我都知道他們去哪兒,電梯裡見到的每個人都認識我,” 說起這些話時,程柏有些得意。

在這間寫字樓裡,程柏每天都會碰到其他快遞公司的人,有時候他就像公司的 HR 一樣,經常得回答不同“求職者”的問題,“所有快遞都來問我們要不要人,就連 EMS 也來問我,” 程柏說,“ 他們想換就是因為掙得少,大家都很直接的。”

郭子浩是另一間寫字樓的 “HR”。在他所在的區域,他已經介紹了 1 個圓通和 1 個韻達的快遞員到順豐工作。

從長遠來看,這也許是一件好事。當一個行業裡出現佼佼者,只會吸引更多人進入這一領域或者這一公司。而當這一隊伍壯大後,只會使藍領和白領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

藍領崗位變得多樣化的同時,對人員的能力要求也不再是重複簡單的工作。即使在同一公司,考核要求也在逐年提高。4 年前進入青島順豐做快遞員的柳旭感覺特別明顯,“現在比以前壓力大多了,公司指標更多了。前幾年抓品質,現在抓業務、抓收入、抓利潤了。”

似乎這三個連續排比短句還不能表達他的情緒,他接著說,“從 2014 年開始就很嚴了,要是你的區域收件量增長率維持不動,那你就是有問題,” 他說,“有時候真的感覺很累。”

其實單是完成每天按時收派件的工作量也不小,但順豐現在更強調如區域收件量增幅這樣的業務指標,要求快遞員不斷開發新客戶,可以月結的企業大客戶。現在柳旭每月都有收入目標值和增值專案目標值,例如保險或者是保價項目等。

對業務的重視在快遞員的提成上就能看出來,收件大概有 2~3 元提成,派件在 1 元左右。每收一個件等於是新開發了客戶,所以獎勵自然多。快遞員們都心知肚明,“賺的多不多,要看你客戶開發得如何”。

這也是柳旭最焦心的部分,現在他得逼著相對靦腆的自己會面新客戶,根據客戶需求談下來一定時效和折扣保證,通過建立這樣的月結合同來培養自己的穩定客戶。

他面對著類似很多白領甚至更高級別的管理層需要每日操心的事情,而從實質上看,如柳旭一樣的快遞員和那些穿著西裝革履談生意的人沒什麼兩樣,只是柳旭穿的是順豐工裝。

圖片:house

和大多數行業一樣,在快遞行業裡,熬得越久,越容易“出頭”。

快遞員內部有一條不成文的晉升途徑,從住宅區晉升到寫字樓。你待得時間越長,寫字樓的人就可能離職,或者是犯錯被辭退,這時候你就可能被頂上去。程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派到寫字樓的,“有人犯錯走了”。

寫字樓的優勢顯而易見。程柏負責住宅區時經常得搬著大箱子爬樓梯,沒人接電話還得做重複勞動,社區裡的快件量也有限。 而寫字樓有電梯,一天能收 80~90 件快遞,收件和派件上樓一趟能全部解決。

不過,他也有著和柳旭一樣的業務開發壓力,寫字樓裡一有新的公司入駐,他都要趕在第一時間主動去談合同。

當順豐一旦開通國際新區域,例如俄羅斯、美國或者日本等,柳旭和程柏也會及時收到培訓材料,學習如何處理新區域的業務,點部經理還會經常抽查業務知識。

圖片:Reuters

對藍領階層能力要求的增高在北京大學教授厲以甯看來,是難以避免的趨勢。他在《中國道路與藍領中產階級成長》一書中提到,未來的藍領不只是重複簡單的體力勞動,隨著技術和工業設備的改進,他們需要更熟練地操作機器、管理技術,比如自動化操作車間工人或者是高技能維修工人。

這些人和快遞員類似,兩者都需要通過培訓和訓練來掌握新技術、新業務或者是開發新客戶,讓自己“換代升級”。

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改變,讓藍領開始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同,你們可以更理直氣壯點的 視頻截圖

一個階層的地位提升是跟整個社會對他們的態度有關的。

在中國,藍領的普遍地位仍然偏低。很長一段時間內,一提到中產階級,人們就會想到白領,雖然從全球範圍來看,中產階級與白領並沒有什麼相關性。

實際上,發達國家最初的中產階級大多是藍領工人,例如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只有 1.26 億人口的日本卻有一億的中產階級人口。這是因為戰後日本大力發展製造業,改善了藍領工人的工作和生存條件,一大幫藍領率先成了中產階級。

而直到現在,藍領也是發達國家裡中產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享受著和白領同等的社會地位。而在中國,這一轉變才剛剛開始,厲以甯認為藍領在西方能成為中產階級,而在中國大多作為社會底層存在,很大原因是因為“西方國家已經是後工業化社會(轉為金融、服務業或是高精尖製造業等),而中國還在進入工業化社會的過程中。”

高翔的家人最初並不支持他送快遞,“他們覺得送快遞能掙多少錢啊,又累。” 後來每次回家,他都曬得比前一次更黑,直到高翔收入穩定了,家裡人才改變了對快遞業的固有看法。

在這個過程當中,他也提前完成了很多白領還未能實現的事。在來順豐的第二年年底他就存了 10 萬塊。他給老家在河南的父母買了一套 120 平米的新房,30 多萬他出了大部分,“算是完成了我畢業後最大的心願,”他說。

改變對快遞員或者整個藍領階層固有看法,肯定是個漫長的過程。

去年 4 月的那次快遞員風波最後以打人者行政拘留結束。王衛覺得維護了公司快遞員的權益和自尊。2017 年 2 月,這位快遞員與王衛一起參與了敲鐘儀式。

這當然是提升榮譽感和認可度的好辦法,但最終完成整個社會認同的可能還是要仰賴於整體勞動力素質提升——大學擴招的長期利益也在於此:它結束了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

“中國的學生們還沒有適應大眾教育這個概念,當他們進入大學時,他們就習慣將自己看成精英群體的一部分。”密西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勞工問題專家瑪麗·加拉格爾曾經這樣評價。

圖片:Getty

中國現在的大學生人數是 1989 年的 11 倍。

1999 年中國開始實行大學擴招,過去中國大學 1 年招生 100 萬,目前每年的大學院校畢業生為 800 萬人,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美國。

你從高校數量上也能看出來,過去 10 年間,中國高等院校數量增加了一倍,達到 2409 所。

這也讓中國從精英教育轉變為了大眾教育。國際上“適齡青年入大學率”指 18-22 歲的青年進入大學的比例,通常低於 15% 為精英教育,超過 20% 為大眾教育。而中國的比例已經從 1998 年的 9.8% 上升到 2015 年的 40%。

過去提到藍領時人們立馬聯想到低學歷,大多是高中以下學歷。而現在,大專院校畢業生進入快遞行業看起來不再那麼格格不入。

這也讓藍領和白領的差異顯得更微妙。

未來,更多大專院校學生畢業後會湧入大城市,而他們更有可能進入藍領行業,因為白領崗位相對有限。目前中國經濟創造的主要還是藍領崗位,中國 47% 的經濟產出都來自於製造業、採礦業以及建築業(是這些行業在美國所占比重的兩倍),而服務業也才剛起步。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1 歲至 40 歲的新藍領占整體藍領階層的 53%。隨著未來更多 20 歲出頭的大專院校學生從學校畢業,這一比例可能還會增加。

而這可能是一件好事。當一個社會階層裡沒有極其富裕和極其貧窮的階層,中間階層占多數時,每一個人都享有上升的機會。而像郭子浩一樣的新藍領階層會是推動這一改變的重要力量之一。

當然,對於這個新藍領階層的認可,更重要的可能還是來自於他們自己。

郭子浩去年買了新車後,他早上開車去點部報導,總會小心翼翼找一個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停車,“不敢明目張膽開到公司去,讓人看見也不好。”

你們可以更理直氣壯一些的。

(應採訪者要求,文中快遞員名字均為化名)

記者蘭蓮超與伍逸瀟對本文亦有貢獻。

作圖:馮秀霞

題圖:nyt,wordpress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圖片:iphoneimg

程柏和郭子浩一樣也是順豐的老員工,這是他在順豐的第四個年頭。前段時間他剛收了一個 3888 元的紅包,這是順豐今年 2 月 23 日正式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後給員工的獎勵。程柏最近朋友圈的第一張照片就是紅包的截屏。提起上市的事,程柏搶著說“全世界都在關注,問我你們有什麼福利,” 他說,“紅包是按工齡發的,快遞員裡我的紅包算很高的。”

藍領行業普遍的流動率極大,像程柏和郭子浩這樣在同一家快遞公司工作 3 年甚至 5 年以上的老員工並不多,但在順豐工齡頗長的老員工是常見的事。相對穩定的收入和公司培養起的優越感讓他們找到了一種新的安穩,在一些細節上就能看出來:“順豐時效有保證,我們有自己的飛機啊,” 快遞員高翔說。他們願意在這裡付出更長時間,而這是傳統的藍領工作少有的狀態。

萬寶盛華靈活用工總監顏莉萍甚至不知道是否還應該稱呼快遞員為傳統的藍領工人,她認為如今快遞員的地位遠遠提高了。

而他們也只代表了伴隨互聯網出現的改變之一,而在更廣泛的服務業領域,藍領工人也隨著技術和經濟進步不斷進化著,例如電腦或者新型電子化辦公設備的售後服務人員,呼叫中心的客服人員,甚至是工廠裡尖端科技的技術人員。

當下被討論最多的共用經濟也進一步消弭了藍領和白領之間的鴻溝。這一新模式沒有合同簽約制,高度靈活且時常收入頗豐,也因此吸引著各類背景的人加入其中。在這一開放環境下,白領和藍領第一次“撞衫”了,他們從事著同樣的工作,面對著同樣的獎金體系。

這類工作挑戰著人們對職業與階層的固有觀念,而無論是滴滴司機還是在路邊幫共用單車打氣的人,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都被武裝的更富有時代氣息了。” 顏莉萍說。

大公司,正規,談起生意來和西裝革履的沒什麼兩樣

同一行業裡總有各種關於競爭的說法,快遞業也不例外。外人喜歡調侃地把這一行業分為順豐和非順豐,順豐內部也有自己的比喻,“三通一達就屬於是自己家開的小賣部,順豐就是 711、全家這種(便利店)。”高翔說。

這一比喻實際上是指順豐的經營模式和三通一達快遞公司的不同。三通一達的加盟店管理相對鬆散,但順豐在全國採用直營模式,所有人員和事務由順豐總部統一管理。

而這一模式的不同在大專畢業的高翔看來很簡單,兩個字就可以概括——正規。兼具著熱門行業與大公司的正規體系,順豐吸引的不僅是傳統藍領行業裡的人,也包括了更多如高翔一樣從大專院校畢業,素質更高的學生。

在我們採訪的順豐快遞員中,中學水準的僅有 1 個,而其餘都是大專院校,以專科為主。這並不是巧合,根據《2013 都市“新藍領”生存報告》,新藍領中本科以上學歷達到 13.36%, 大專學歷者達到 30.46%。

高翔就是他們的典型代表。2011 年畢業前夕,從在網上投簡歷,到順豐的廣州人事部面試,入職體檢……這一系列的程式和他此前面試的大公司沒什麼區別。入職前,高翔和廣東省的幾百個新入職的同事還在華南培訓基地進行了 7 天軍訓。早上幾百號人穿著迷彩服進行體能訓練,下午在教室裡接受業務培訓。

入職前期培訓只是第一步,而“正規感”也滲透在每天的工作中。“不止每週,隔三差五都要在點部開會,”高翔說。廣東省每個區有幾十個大的分部,分部下麵有小的點部。這些點部並不是你想像中零亂的收派件中心,而是兼具會議室、餐廳、休息室和倉庫。你時常會看到點部經理和幾十個快遞員同坐在一張桌子上進行新的業務培訓。

這些體驗都讓高翔對自己這份新工作很是滿意,“覺得公司很正規,有大公司的規模、氣魄和做法”, 高翔認為這是畢業後一條不錯的選擇。

快遞員在順豐被稱為一線工作人員,因為最靠近客戶。有趣的是,大部分一線快遞員們並不想進入二線或者三線,例如點部或者運營主管等管理崗位。在高翔看來,這事沒什麼好說的,“你在一線掙錢了就出去做自己的小生意,做成功了就不回來了。不成功再回來做一線。” 

二三線完全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

圖片:順豐

快遞員們並不羡慕公司裡坐辦公室的那些人,因為他們心裡很清楚,“只有一線快遞員才能賺錢,多勞多得。” 點部主管時常還沒有老員工的工資高,因為主管們看績效,並沒有提成。

即使是在重慶順豐做了 10 年快遞員的黎懷名也絲毫不為管理崗位動心,“其實這個行業有很多升職機會,但是我都沒有選擇。很簡單,因為晉升後比做快遞員壓力更大,收入更低。”

程柏也是同樣的想法,而且他對自己的工作環境也頗為滿意,有時候他甚至覺得自己才是這幢寫字樓的老住戶。他負責北京這間寫字樓的快件收發三年多了,寫字樓裡很多公司的前臺都換了幾波人了,三年裡順豐快遞員就他一個人。

如今他看每個人都是熟臉龐。

程柏每天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早上一進電梯,每進來一個人,程柏就把他們的樓層全部按好,“我都知道他們去哪兒,電梯裡見到的每個人都認識我,” 說起這些話時,程柏有些得意。

在這間寫字樓裡,程柏每天都會碰到其他快遞公司的人,有時候他就像公司的 HR 一樣,經常得回答不同“求職者”的問題,“所有快遞都來問我們要不要人,就連 EMS 也來問我,” 程柏說,“ 他們想換就是因為掙得少,大家都很直接的。”

郭子浩是另一間寫字樓的 “HR”。在他所在的區域,他已經介紹了 1 個圓通和 1 個韻達的快遞員到順豐工作。

從長遠來看,這也許是一件好事。當一個行業裡出現佼佼者,只會吸引更多人進入這一領域或者這一公司。而當這一隊伍壯大後,只會使藍領和白領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

藍領崗位變得多樣化的同時,對人員的能力要求也不再是重複簡單的工作。即使在同一公司,考核要求也在逐年提高。4 年前進入青島順豐做快遞員的柳旭感覺特別明顯,“現在比以前壓力大多了,公司指標更多了。前幾年抓品質,現在抓業務、抓收入、抓利潤了。”

似乎這三個連續排比短句還不能表達他的情緒,他接著說,“從 2014 年開始就很嚴了,要是你的區域收件量增長率維持不動,那你就是有問題,” 他說,“有時候真的感覺很累。”

其實單是完成每天按時收派件的工作量也不小,但順豐現在更強調如區域收件量增幅這樣的業務指標,要求快遞員不斷開發新客戶,可以月結的企業大客戶。現在柳旭每月都有收入目標值和增值專案目標值,例如保險或者是保價項目等。

對業務的重視在快遞員的提成上就能看出來,收件大概有 2~3 元提成,派件在 1 元左右。每收一個件等於是新開發了客戶,所以獎勵自然多。快遞員們都心知肚明,“賺的多不多,要看你客戶開發得如何”。

這也是柳旭最焦心的部分,現在他得逼著相對靦腆的自己會面新客戶,根據客戶需求談下來一定時效和折扣保證,通過建立這樣的月結合同來培養自己的穩定客戶。

他面對著類似很多白領甚至更高級別的管理層需要每日操心的事情,而從實質上看,如柳旭一樣的快遞員和那些穿著西裝革履談生意的人沒什麼兩樣,只是柳旭穿的是順豐工裝。

圖片:house

和大多數行業一樣,在快遞行業裡,熬得越久,越容易“出頭”。

快遞員內部有一條不成文的晉升途徑,從住宅區晉升到寫字樓。你待得時間越長,寫字樓的人就可能離職,或者是犯錯被辭退,這時候你就可能被頂上去。程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派到寫字樓的,“有人犯錯走了”。

寫字樓的優勢顯而易見。程柏負責住宅區時經常得搬著大箱子爬樓梯,沒人接電話還得做重複勞動,社區裡的快件量也有限。 而寫字樓有電梯,一天能收 80~90 件快遞,收件和派件上樓一趟能全部解決。

不過,他也有著和柳旭一樣的業務開發壓力,寫字樓裡一有新的公司入駐,他都要趕在第一時間主動去談合同。

當順豐一旦開通國際新區域,例如俄羅斯、美國或者日本等,柳旭和程柏也會及時收到培訓材料,學習如何處理新區域的業務,點部經理還會經常抽查業務知識。

圖片:Reuters

對藍領階層能力要求的增高在北京大學教授厲以甯看來,是難以避免的趨勢。他在《中國道路與藍領中產階級成長》一書中提到,未來的藍領不只是重複簡單的體力勞動,隨著技術和工業設備的改進,他們需要更熟練地操作機器、管理技術,比如自動化操作車間工人或者是高技能維修工人。

這些人和快遞員類似,兩者都需要通過培訓和訓練來掌握新技術、新業務或者是開發新客戶,讓自己“換代升級”。

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改變,讓藍領開始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同,你們可以更理直氣壯點的 視頻截圖

一個階層的地位提升是跟整個社會對他們的態度有關的。

在中國,藍領的普遍地位仍然偏低。很長一段時間內,一提到中產階級,人們就會想到白領,雖然從全球範圍來看,中產階級與白領並沒有什麼相關性。

實際上,發達國家最初的中產階級大多是藍領工人,例如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只有 1.26 億人口的日本卻有一億的中產階級人口。這是因為戰後日本大力發展製造業,改善了藍領工人的工作和生存條件,一大幫藍領率先成了中產階級。

而直到現在,藍領也是發達國家裡中產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享受著和白領同等的社會地位。而在中國,這一轉變才剛剛開始,厲以甯認為藍領在西方能成為中產階級,而在中國大多作為社會底層存在,很大原因是因為“西方國家已經是後工業化社會(轉為金融、服務業或是高精尖製造業等),而中國還在進入工業化社會的過程中。”

高翔的家人最初並不支持他送快遞,“他們覺得送快遞能掙多少錢啊,又累。” 後來每次回家,他都曬得比前一次更黑,直到高翔收入穩定了,家裡人才改變了對快遞業的固有看法。

在這個過程當中,他也提前完成了很多白領還未能實現的事。在來順豐的第二年年底他就存了 10 萬塊。他給老家在河南的父母買了一套 120 平米的新房,30 多萬他出了大部分,“算是完成了我畢業後最大的心願,”他說。

改變對快遞員或者整個藍領階層固有看法,肯定是個漫長的過程。

去年 4 月的那次快遞員風波最後以打人者行政拘留結束。王衛覺得維護了公司快遞員的權益和自尊。2017 年 2 月,這位快遞員與王衛一起參與了敲鐘儀式。

這當然是提升榮譽感和認可度的好辦法,但最終完成整個社會認同的可能還是要仰賴於整體勞動力素質提升——大學擴招的長期利益也在於此:它結束了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

“中國的學生們還沒有適應大眾教育這個概念,當他們進入大學時,他們就習慣將自己看成精英群體的一部分。”密西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勞工問題專家瑪麗·加拉格爾曾經這樣評價。

圖片:Getty

中國現在的大學生人數是 1989 年的 11 倍。

1999 年中國開始實行大學擴招,過去中國大學 1 年招生 100 萬,目前每年的大學院校畢業生為 800 萬人,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美國。

你從高校數量上也能看出來,過去 10 年間,中國高等院校數量增加了一倍,達到 2409 所。

這也讓中國從精英教育轉變為了大眾教育。國際上“適齡青年入大學率”指 18-22 歲的青年進入大學的比例,通常低於 15% 為精英教育,超過 20% 為大眾教育。而中國的比例已經從 1998 年的 9.8% 上升到 2015 年的 40%。

過去提到藍領時人們立馬聯想到低學歷,大多是高中以下學歷。而現在,大專院校畢業生進入快遞行業看起來不再那麼格格不入。

這也讓藍領和白領的差異顯得更微妙。

未來,更多大專院校學生畢業後會湧入大城市,而他們更有可能進入藍領行業,因為白領崗位相對有限。目前中國經濟創造的主要還是藍領崗位,中國 47% 的經濟產出都來自於製造業、採礦業以及建築業(是這些行業在美國所占比重的兩倍),而服務業也才剛起步。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1 歲至 40 歲的新藍領占整體藍領階層的 53%。隨著未來更多 20 歲出頭的大專院校學生從學校畢業,這一比例可能還會增加。

而這可能是一件好事。當一個社會階層裡沒有極其富裕和極其貧窮的階層,中間階層占多數時,每一個人都享有上升的機會。而像郭子浩一樣的新藍領階層會是推動這一改變的重要力量之一。

當然,對於這個新藍領階層的認可,更重要的可能還是來自於他們自己。

郭子浩去年買了新車後,他早上開車去點部報導,總會小心翼翼找一個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停車,“不敢明目張膽開到公司去,讓人看見也不好。”

你們可以更理直氣壯一些的。

(應採訪者要求,文中快遞員名字均為化名)

記者蘭蓮超與伍逸瀟對本文亦有貢獻。

作圖:馮秀霞

題圖:nyt,wordpress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