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稱臺灣“福爾摩沙”就能搞成“台獨”?不過是一場“美麗”的幻夢而已

26日, 在臺北舉行的亞洲杯預選賽中, “中華臺北”足協為避免再度受罰, 主動要求球迷將帶有“台獨”色彩的加油旗幟撤下, 此舉隨後在島內引發爭議。

次日, 民進黨民意代表黃國書等人召開記者會, 聲稱“在自己‘國家’舉旗也被撤, ‘體育署’應據理力爭, 不要使球迷加油時還被言論審查”。 島內最大足球迷加油團“藍色疾風加油團”代表林詠晨稱, 加油團舉這面旗幟將近10年, 自去年開始受到“刁難”。 他說, 旗上的Formosa是葡萄牙語的“臺灣”古名, “如果關島可以用自己的語言稱呼足球隊, 臺灣卻不能用Formosa稱呼代表隊, 很奇怪”。

對此, 臺灣當局“體育署”國際及兩岸運動組長許秀玲回應稱, 國際比賽都是國際總會授權臺灣承辦的, 之前“Formosa”標語曾被亞足聯認為是政治性標語, 遭罰4000美元, 而各地也有類似爭議性標語, 臺灣不是唯一案例。

那麼, “福爾摩沙”到底是怎麼回事?

隨著十五、十六世紀的地理大發現與新航路的開闢, 人類進入海權時代, 同時又盛傳東方地區有遍地的黃金與香料, 使得當時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新興海洋國家, 紛紛派遣船隻到此勘探, 在遠東地區發輾轉販貿易。

據傳, 當時的葡萄牙船員在經過臺灣海面時, 從海上遠望臺灣, 發現島上高山峻嶺, 林木蔥綠, 甚為美麗, 於是高呼“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 不過, 近年來臺灣多位歷史學者就此考證,

均未發現任何與此有關的歷史佐證。 相反, 全球五大洲都有以“福爾摩沙”命名的地方, 並且涵蓋了各種地形。

雖然如此, 1554年, 以“福爾摩沙”冠名臺灣島, 確實出現在了葡萄牙人羅伯·歐蒙所繪製的世界地圖上, 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由歐洲人所繪製的、出現指稱臺灣島名的地圖。

隨後, “Formosa”這個名稱被日後的荷蘭人沿用。 荷蘭電影博物館典藏著一部拍攝於20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的紀錄片, 主要表現臺灣自然風貌和本地居民生活, 片名即為《福爾摩沙》。 日本殖民時期, 臺灣仍沿用“福爾摩沙”的名稱, 國民黨政權遷台後, “臺灣”的使用才日趨普遍。 不過, 及至五、六十年代, 美國的官方檔以及政治人物也經常用“福爾摩沙”稱呼臺灣, 直到北京與華盛頓正式建交前才改用“臺灣”。

不過, 一個地方的命名往往有兩類支撐形式, 一是著眼於歷史的情感和內涵, 一是出於政治的目的和意義。 在臺灣, 有些人為了擺脫中國大陸的影響, 將“福爾摩沙”重新啟用, 並為此賦予了政治含義, 因此在綠營中, 無論是《美麗島電子報》(英文名稱中含Formosa)等媒體, 還是一些民間團體或機構, 甚或一些歷史教科書中, 都直接或間接使用了“福爾摩沙”作為“臺灣”的代指。

此外, 被稱為“台獨”教父的彭明敏也聲稱, “因為中國人將臺灣定名為臺灣, 為表示反對中國之意, 臺灣人自稱葡萄牙人的名字‘福爾摩沙’”。 陳水扁在其就職演說中, 也幾次提到“福爾摩沙”, 用“福爾摩沙的子民”稱呼“臺灣人民”, 還特別安排演唱為就職而作的歌曲《福爾摩沙》。

從大陸的角度看, “福爾摩沙”一詞出現前, 臺灣早已有自己的名稱, 從“島夷”到“瀛洲”到“流求”及至“臺灣”, 都說明了臺灣與大陸在歷史上的聯繫, 以及兩岸無法分割的血脈親情。 但“福爾摩沙”一詞, 卻與祖國大陸沒有任何文化和歷史的關聯, 相反, 卻與一段一段屈辱的殖民史密切相關, 因此, 大陸自然無法容忍這個詞代稱“臺灣”, 更無法容忍“台獨”分裂勢力以“福爾摩沙”切斷大陸與臺灣的關聯。

而從臺灣的角度來看, 這個詞被“台獨”分子使用, 表面上看是要加強自我認同, 但恰恰又反映了他們對自我認同欠缺自信, 必須引用外人的稱呼。

因此, 即便在臺灣, 很多人都對“福爾摩沙”不以為然。 有媒體曾經刊發評論說,

就算真的有這麼一位葡萄牙水手, 曾經喊過一聲福爾摩沙, 為什麼臺灣人就要因此改變對自己家鄉的稱呼?“難道千千萬萬臺灣先民對於我們寶島的稱呼, 竟然比不上一位我們完全不知道是誰的不重要外國水手嗎?為什麼要讓不重要的人來為臺灣決定名稱呢?”

所以, “福爾摩沙”一詞既是某種程度的挾洋自重, 更是在中華文化、歷史與價值觀上, 放棄自我, 放棄歷史, 一心期待他者的認同。 而這樣的結果, 往往又因終不可得而陷入自我悲情中, 進而再度謀求更加虛幻的前景。 從“台獨”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 它與“福爾摩沙”這個詞一樣, 無論怎樣“美麗”, 終究是個破碎不堪的幻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