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治癒足跟痛,這個足浴方就夠了

足跟痛是臨床常見症狀之一, 雖不是什麼大病, 治療卻相當棘手。 其發病特點是晨起下床後疼痛劇烈, 常跛足而行, 適當活動後疼痛稍減, 正常而行。 不走路則不痛。 其發病機理, 前賢都認為系腎虛之故, 千百年來, 舉世同音, 已成定論。 近賢秦伯未老先生也曾經警告後學, 此證“雖系小病, 卻宜峻補”。

筆者從醫以來, 發現單純補腎很難效遂人願, 有的患者至終身不愈。 近代隨著X光技術的發展與廣泛應用, 跟骨刺是絕大多數足跟痛患者的病因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誠然, 跟骨刺屬“骨質增生”範疇, 腎虛也是骨質増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知道, 補腎是慢性舉措, 是一項非常長期而艱難的任務, 宜從緩圖治, 欲速不達, 非數周、數月甚或數年的療程難以收功。

一個足跟痛的病人, 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一定限制, 相當痛苦, 我們再從緩圖治似乎也不太現實。 近幾年來, 筆者根據“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的原則, 從臨床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個連熏帶洗的處方, 用於治療足跟痛, 療效較好且起效快捷。 茲簡介如下:

1.方藥組成:

川烏30克, 草烏30克, 膽南星15克, 透骨草30克, 威靈仙30克, 蒲公英30克, 皂刺15克, 防風30克。

2.用法:

諸藥相和放於盆內加水2000毫升, 煎煮30分鐘取下後加食醋100毫升, 起初溫度過高可將患足置盆口上蓋一白布薰蒸, 待溫度適宜後再將患足放於藥液內浸泡, 總共時間不少於30分鐘。 藥液可於第二天加熱後重複使用, 一般夏季用2~3天, 冬季用一周。

3.注意事項:

(1)本方為外用方劑, 切忌內服。

(2)方中川烏、草烏、膽南星為孟浪之品, 是否會對胎兒造成影響尚不得而知, 故孕婦應慎用。

4.典型病例

趙某, 女, 42歲, 農民。 2001年4月15日就診。

患者自述, 左側足跟疼痛, 晨起時痛甚而跛行, 稍微活動後痛勢緩而正常行, 不走路不痛。 已有一個多月, 曾服“骨刺片”“布洛芬”“吡羅昔康”等無效。 經X線診斷為左側跟骨刺, 舌脈正常。 遂與足浴方外用, 3日1劑, 連用5劑, 走路正常。

又治康某, 女, 55歲, 農民。

患足跟痛已近一年, 屢進消炎鎮痛藥不解, 1995年7月8日求我診治, 查其舌脈正常, 我用“壯腰健腎丸”“布洛芬”“博那痛”“雙氯芬酸”等治療, 五六日無效, 遂改用”足浴湯“煎湯熏洗。 1日1次, 3日用1劑, 連洗4劑, 足跟痛消除。

結語:本方是根據足跟痛的症狀特點、發病機理, 結合中西醫不同的理論體系而創立的。

方中川烏、草烏能散寒鎮痛;膽南星能祛風濕, 散痰結, 消除骨刺;威靈仙能軟堅散結, 治頑痹痛風, 助膽南星消除骨刺;透骨草祛風活絡止痛;防風能散風勝濕止痛, 緩和川烏、草烏的毒副作用, 六者都為神經系統機能藥。

蒲公英清熱解毒, 解除骨刺刺激引起的炎症反應, 改善局部微循環, 利於骨刺消除, 為循環系統體質藥;皂刺辛溫走竄, 引諸藥透皮入骨, 消腫止痛。

諸藥相和, 軟堅散結, 祛除骨刺, 消腫止痛。 熱藥外浴, 透皮入骨, 減少其毒副作用。 用其利而舍其弊, 且患者痛苦小, 使用方便, 樂於接受, 是治療足跟痛的理想方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