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金融碩士申請感悟

下面是尚友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一位成功申請到美國金融碩士的同學的肺腑之言, 希望能給各位未來申請的學弟學妹們參考:

收了還算比較滿意的offer, 浪完了畢業季, 今天也來給大家聊一聊我申請的感受和經驗, 也是靜下心來整理一下這個不是那麼平凡的一年。

不過要寫在最前面, 以下的經歷都是樓主的個人經歷, 各位未來申請的學弟學妹們僅供參考。 我們脫離校園進入社會, 第一個要摒棄的就是一種線性的認知:不要認為三圍到了多少, 某些專業課到了多少分, 刷了幾份實習經歷, 有過交流志願者等經歷,

就一定能收到xx學校的offer。 人生的路有很長也有很多種不同的路, 拿樓主自己的經驗, 殊途同歸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我高考沒有考到最心水的大學, 但是研究生還是申請到了很多那個大學的同學也夢想申請到的學校。 所以也要在此告訴大家, 不要認為自己沒申到理想的學校就是世界末日, 我們還都年輕, 都還有無限的可能性。

先簡單介紹一下樓主的背景。

北方沿海城市985金融專業, GPA3.6, 託福105+, GMAT730, 一份二線內資券商債承實習, 一份四大審計實習和一份一線內資券商的固守實習, 有UCLA的暑期交流經歷。 申請季沒有簽大仲介, 申的很雜, 申了美國5所, 加拿大2所, 英國2所, 香港1所, 新加坡1所, 最後拿到了的offer分佈美國2所+1所wl,

英國1所wl, 香港1所, 新加坡1所, 糾結了快2月, 現在決定去美東那一所讀金碩。

我個人和小夥伴們可能不太一樣的經歷點在於, 雖然我大一剛入學的時候非常確定我一定要出國讀碩士, 但是我到大四前的暑假時還沒有完全決定是否要出國。 糾結的點主要在於, 一我是商科生, 又是學金融的, 美國好的MF專案屈指可數, 而且還基本是國人在上, 這樣的話我出國的成本那麼高而換回的體驗卻可能不是那麼好。 而且畢業以後也很難留下來, 大概率還是要回國找工作。 這裡有一點是需要大家注意, 尤其是剛進本科的商科生, 國外的商科教育一般是本科後直接就業, 工作之後再按需讀碩士, 且一般都是申請MBA專案, 所以外國人一般不太會去讀一個非MBA的商科碩士,

這也是為什麼國外MF項目少的原因之一, 因為本土沒需求。 第二個顧慮的點在於, 近年來美國社會和生活環境的不友好程度的提升而帶來的不穩定性。 隨著川普的上臺和一些恐怖活動的增加, 美國那邊其實還是挺不穩定的, 尤其我們還是亞裔, 而且還不是native的亞裔(可能有移民傾向), 或多或少的確實不是最受保護的一撥人。 而且在美國“開放”的文化氛圍和資本主導的社會中, 會有很多我們不適應的點, 比如眾多流浪漢和吸weed的人。 在UCLA交流的時候雖然感覺還好, 但是同期在Berkeley交流的同學說, Berkeley town上隨處可見流浪漢, 有的時候還會追著你要錢, 同行的老師在出發之前就說晚上不要出門, 可見美國社會還是不那麼安全的。
第三個點是我個人的原因, 因為我男朋友想直接在國內工作, 我其實也能夠著保研的線, 樓主不太想異地。 。 。

因為實在不想保本校, 所以糾結了很久之後還是決定要出國, 但是這個時候留給樓主的時間就很緊張了, 語言成績還沒有完全夠用, 也沒有像別的同學一樣提前簽仲介。 回想那個暑假真是, 一邊實習, 一邊準備二刷GMAT, 一邊跟UCLA的教授重新取得聯繫, 類似套磁, 還一邊在網上刷帖子(感謝寄託、chasedream、尚友等等)刷各個仲介的網站, 非常心力憔悴, 不過好在還是挺過來了。 問了很多仲介, 但是臨近申請季要價都奇高, 是真的高, 看論壇上DIY好像也沒啥, 所以最後沒有簽約大仲介, 走了一條類似半DIY的路。

申請季對於DIY來說, 我總結了一下, 大概有幾件大事兒。

第一件一定、永遠、絕對是文書文書文書,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普遍觀點是認為文書能體現個人特點所以重要, 這個完全沒錯, 但是我要補充的一點是, 申請學校, 尤其是申請好學校好專案的情況下, qualified candidate數量絕對夠多, 大家都有一樣優秀的成績背景、一樣優秀的實習背景、一樣優秀的課餘活動、一樣清晰的職業規劃等等, 這些明面上的內容大家其實都是差不太多的, 所以能差異化的地方有兩點, 一就是能體現個性化經歷的文書, 二是你對這個學校做了多少功課, 是否知道有些專屬於這個學校這個專案的申請“小坑”、一些偏好、一些culture方面的特點。 第一點說白了就是文書的主題內容, 比如你的行文邏輯啊、架構啊、事例啊,這些都是你獨一無二的點。第二點看上去很虛,但是這個東西其實是最能distinguish人的地方,也是你最能stand out的點,這個方面的載體,對於廣大申請者來說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面試另外一個還是文書。你可以在文書中儘量把自己往項目的文化特點上靠,體現出你對於項目的理解,展示誠意。而面試是在文書後的篩選輪次,所以文書也一定要體現出這一點。因此在我看來是最為重要的,絕對是文書。

我是在8月底考完GMAT後開始提筆寫文書的,雖然當時很多專案要求還沒放出來,但是我把我的過往經歷、職業規劃、實習體會這些百搭的,可能用得上的點都回想了一遍,然後用英文先寫了一下(雖然後來證明這個東西還是要重新寫。。),但是至少我還是做了一次成功的回顧,這樣就對我之後寫文書的效率提高了很多。雖然樓主自認為英語還可以,但是因為文書的重要性,自己寫完肯定還是要找人幫忙改的,最好是找有相關背景的外國人改,這樣起碼語言文法不會出現問題。樓主網上搜了幾家專門修改文書的機構,這裡也可以分享給大家,貌似做的比較大比較好的找老外改文書的機構有這麼幾家:mydocument、applyuniv、essayedge、wordsunny、abroadessay,我記得當時網上有一個文書機構對比貼,然後主要就關注了一下這幾家。最後我是選了applyuniv,也不是因為這家有什麼別的東西,主要就是我的室友用了這家,然後我有優惠。。我選了一個UCB Haas的MBA給我改的PS,我和室友的總體感覺都還挺好的,改完後有一個很長的feedback,還挺受教的,總體推薦一下,當然其他幾家大家也可以去試試,感覺這些機構提供的服務都是差不多的,主要還是要看一下有沒有你要申請那個項目那個學校的編輯,哪家有就選哪家就好了。

第二件大事兒是剛才提到過的差異化的第二點,要知道各個學校不同專案的特點、申請的坑、喜歡什麼樣的學生、是否跟你個人fit。我覺得有以下幾個途徑可以獲得這些資訊吧,首先是官方網站,其次是你能聯繫到的在專案裡就讀的或者申請過的學長學姐,然後是論壇,最後是仲介。官方網站往往可能是大家最不重視也是最容易忽略的一點,但是往往是學校項目的官方網站才是最清晰最直觀最準確體現這個項目特點的地方,強烈建議大家在申請的各個階段都要流覽你所申請專案的網站,因為有的時候申請的項目太多你會記不太清這些subtle的差別,特別是culture上的,容易記混。可以把網頁打下來,但是我個人安利大家用紙筆,自己總結,把這些東西按點寫下來,自己整理過後再流覽會非常方便。第二個途徑是學長姐,這點我統稱為有交際圈的人吧,不認識的人也可以算在這裡面。如果你們學校有上幾屆(不要超過5年吧)的學長姐申請過或者是就在這個項目就讀,是最好不過的,不直接認識也沒關係,都是一個學校的,就算不是一個學校的,其實也沒關係,交流討經驗其實沒有你想像得那麼難,他們一般都很願意幫助你,甚至會給你主動很多你想不到的資源,比如我聽說UChicago今年有個專案直接給每一個在讀學生一個名額refer今年的申請者,免去他的申請費。找這些人可以通過linkedin,強力安利這個實名app,不過可能只對商科生有用,因為這是個職場軟體,一般理工科的同學不會用這個,但是大部分商科生都會用,所以可以通過這個軟體搜人。論壇的一些樓主也可以試著去聯繫,但是論壇上可能會回復不是那麼及時,而且很多人可能就是不想暴露自己過多的身份資訊,樓主自己嘗試過聯繫,但是效果不好。而且論壇因為不是實名制,可能會有仲介為了推廣自己寫的假經歷的帖子軟文,這個還是要注意一下的。恰好說到論壇了,也就是第三點。我用論壇主要是用來看的,看一些經驗帖這樣,可能會發現一些新奇的點,但是這個要看運氣。我是不太建議刷論壇太頻繁,因為論壇帖子更新沒有那麼快,經常刷很多時候也不會有新的東西給你參考。我個人是申請前,大概9月初的時候基本把各大論壇都幾乎都過了一遍,之後保持每一周看一下有沒有新帖子,一開始看一遍你之後也會知道哪些分類裡可能會有乾貨,哪些分類裡會更多的交流申請動態,越往後刷帖會越快。當你窮盡了方法但是找不到人瞭解不了項目和學校的時候,再考慮仲介,我這麼排主要是因為成本問題,但是如果你時間很緊急又不想操太多心那可以直接找仲介。我當時為了保底申請了一個這兩年新開的專案,偏金融數學,第一批畢業生還沒畢業,想著大家可能不太敢申,研究了一下感覺可能是“價值窪地”,但是確實資訊還比較少,我就找了一下仲介,看看能不能幫忙聯繫個留學生,還是找的applyuniv,還是因為有優惠。。可能是他們團隊在美國那邊有人吧或者怎麼樣,聯繫到了一個在那個專案就讀的學生,聊了1個多小時,最後確定申請這個項目。

申請季過後,回過頭來想一下那幾個月的日子其實還是挺充實,非常幸運的沒有踩到什麼大坑,也沒有遇到懷疑自己的情況。DIY比我原先想像的要更容易一些,怎麼說呢,申請這件事兒都是有風險的,不論你是DIY還是找仲介。很多人找仲介是為了心安,但是如果你能主動的去做這個事情,那麼我覺得DIY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無論是經濟上還是對自己更加充分的認知度的提高上。而且在這個資訊社會,很多資源是可以通過你自己來獲得的,仲介掙的也是資訊不對稱的錢,所以如果你能獲得這些資訊,就沒有必要找仲介了。

以上洋洋灑灑的寫了快四千字,本來是想還願的,沒想到記成了流水帳,但是裡面還是有很多肺腑之言的,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比如你的行文邏輯啊、架構啊、事例啊,這些都是你獨一無二的點。第二點看上去很虛,但是這個東西其實是最能distinguish人的地方,也是你最能stand out的點,這個方面的載體,對於廣大申請者來說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面試另外一個還是文書。你可以在文書中儘量把自己往項目的文化特點上靠,體現出你對於項目的理解,展示誠意。而面試是在文書後的篩選輪次,所以文書也一定要體現出這一點。因此在我看來是最為重要的,絕對是文書。

我是在8月底考完GMAT後開始提筆寫文書的,雖然當時很多專案要求還沒放出來,但是我把我的過往經歷、職業規劃、實習體會這些百搭的,可能用得上的點都回想了一遍,然後用英文先寫了一下(雖然後來證明這個東西還是要重新寫。。),但是至少我還是做了一次成功的回顧,這樣就對我之後寫文書的效率提高了很多。雖然樓主自認為英語還可以,但是因為文書的重要性,自己寫完肯定還是要找人幫忙改的,最好是找有相關背景的外國人改,這樣起碼語言文法不會出現問題。樓主網上搜了幾家專門修改文書的機構,這裡也可以分享給大家,貌似做的比較大比較好的找老外改文書的機構有這麼幾家:mydocument、applyuniv、essayedge、wordsunny、abroadessay,我記得當時網上有一個文書機構對比貼,然後主要就關注了一下這幾家。最後我是選了applyuniv,也不是因為這家有什麼別的東西,主要就是我的室友用了這家,然後我有優惠。。我選了一個UCB Haas的MBA給我改的PS,我和室友的總體感覺都還挺好的,改完後有一個很長的feedback,還挺受教的,總體推薦一下,當然其他幾家大家也可以去試試,感覺這些機構提供的服務都是差不多的,主要還是要看一下有沒有你要申請那個項目那個學校的編輯,哪家有就選哪家就好了。

第二件大事兒是剛才提到過的差異化的第二點,要知道各個學校不同專案的特點、申請的坑、喜歡什麼樣的學生、是否跟你個人fit。我覺得有以下幾個途徑可以獲得這些資訊吧,首先是官方網站,其次是你能聯繫到的在專案裡就讀的或者申請過的學長學姐,然後是論壇,最後是仲介。官方網站往往可能是大家最不重視也是最容易忽略的一點,但是往往是學校項目的官方網站才是最清晰最直觀最準確體現這個項目特點的地方,強烈建議大家在申請的各個階段都要流覽你所申請專案的網站,因為有的時候申請的項目太多你會記不太清這些subtle的差別,特別是culture上的,容易記混。可以把網頁打下來,但是我個人安利大家用紙筆,自己總結,把這些東西按點寫下來,自己整理過後再流覽會非常方便。第二個途徑是學長姐,這點我統稱為有交際圈的人吧,不認識的人也可以算在這裡面。如果你們學校有上幾屆(不要超過5年吧)的學長姐申請過或者是就在這個項目就讀,是最好不過的,不直接認識也沒關係,都是一個學校的,就算不是一個學校的,其實也沒關係,交流討經驗其實沒有你想像得那麼難,他們一般都很願意幫助你,甚至會給你主動很多你想不到的資源,比如我聽說UChicago今年有個專案直接給每一個在讀學生一個名額refer今年的申請者,免去他的申請費。找這些人可以通過linkedin,強力安利這個實名app,不過可能只對商科生有用,因為這是個職場軟體,一般理工科的同學不會用這個,但是大部分商科生都會用,所以可以通過這個軟體搜人。論壇的一些樓主也可以試著去聯繫,但是論壇上可能會回復不是那麼及時,而且很多人可能就是不想暴露自己過多的身份資訊,樓主自己嘗試過聯繫,但是效果不好。而且論壇因為不是實名制,可能會有仲介為了推廣自己寫的假經歷的帖子軟文,這個還是要注意一下的。恰好說到論壇了,也就是第三點。我用論壇主要是用來看的,看一些經驗帖這樣,可能會發現一些新奇的點,但是這個要看運氣。我是不太建議刷論壇太頻繁,因為論壇帖子更新沒有那麼快,經常刷很多時候也不會有新的東西給你參考。我個人是申請前,大概9月初的時候基本把各大論壇都幾乎都過了一遍,之後保持每一周看一下有沒有新帖子,一開始看一遍你之後也會知道哪些分類裡可能會有乾貨,哪些分類裡會更多的交流申請動態,越往後刷帖會越快。當你窮盡了方法但是找不到人瞭解不了項目和學校的時候,再考慮仲介,我這麼排主要是因為成本問題,但是如果你時間很緊急又不想操太多心那可以直接找仲介。我當時為了保底申請了一個這兩年新開的專案,偏金融數學,第一批畢業生還沒畢業,想著大家可能不太敢申,研究了一下感覺可能是“價值窪地”,但是確實資訊還比較少,我就找了一下仲介,看看能不能幫忙聯繫個留學生,還是找的applyuniv,還是因為有優惠。。可能是他們團隊在美國那邊有人吧或者怎麼樣,聯繫到了一個在那個專案就讀的學生,聊了1個多小時,最後確定申請這個項目。

申請季過後,回過頭來想一下那幾個月的日子其實還是挺充實,非常幸運的沒有踩到什麼大坑,也沒有遇到懷疑自己的情況。DIY比我原先想像的要更容易一些,怎麼說呢,申請這件事兒都是有風險的,不論你是DIY還是找仲介。很多人找仲介是為了心安,但是如果你能主動的去做這個事情,那麼我覺得DIY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無論是經濟上還是對自己更加充分的認知度的提高上。而且在這個資訊社會,很多資源是可以通過你自己來獲得的,仲介掙的也是資訊不對稱的錢,所以如果你能獲得這些資訊,就沒有必要找仲介了。

以上洋洋灑灑的寫了快四千字,本來是想還願的,沒想到記成了流水帳,但是裡面還是有很多肺腑之言的,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