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我們這些沒錢的大多數,憑什麼總要被嘲笑?

閱前提示:本篇推送沒收1分錢廣告費!

1.年紀越大, 越沒人會原諒我的窮?

最近的廣告圈頗不平靜, 因為兩個金融產品接連掀起了高潮。 一是前幾天杜蕾斯的行銷團隊為京東金融做的推廣視頻《你不必成功》, 用一連串的“你不必”刻畫出當代中青年的無奈。

從視頻文案裡選取了幾句, 來感受一下這個畫風——

你不必把這杯白酒幹了, 喝到胃穿孔, 也不會獲得幫助, 不會獲得尊重。

你不必總是笑, 不必每一條微信都回復, 不必處處點贊。

你不必去大城市, 也不必逃離北上廣。 不必用別人的一篇十萬加來決定自己的一輩子。

你不必在深夜停車之後, 在樓下抽支煙再回家。

你不必背負那麼多,

你不必成功。

據說, 因為喪得太有共鳴, 98%的同齡人看完視頻都會在心裡哇地一聲哭出來, 還有1%去下載了APP, 1%戳瞎了自己。

這邊眼淚還沒風乾, 那邊螞蟻財富號又聯合16家基金機構, 推出了一組紮心海報, 從“每天都在用六位元數的密碼保護著兩位元數的存款”等文案, 引出“讓理財給生活多一次機會”的主題, 核心傳播點是:

“年紀越大, 越沒有人會原諒你的窮。 ”

這下厲害了, 不再是溫情脈脈的虛假關懷、鼓勵人喪得心安理得, 而是血淋淋地直戳心窩子, 讓人又氣又恨, 卻只能痛駡自己。

同樣選取了幾句, 來感受一下這個畫風——

世界那麼大, 你真的能隨便去看看嗎?

在家心疼電費, 在公司心疼房租

小時候總騙爸媽自己沒錢了, 現在總騙爸媽“沒事~我還有錢”

總能半夜狠心刪空購物車, 你知道這種“理性”一文不值

忘了畢業多少年, 每逢同學會, 你都只能搭同學的順風車

這組海報在推廣時打上了“支付寶聯合16大基金公司”的tag,

出爐就刷爆了朋友圈, 也立刻入選了經典行銷案例, 連圈內人都說:談錢不傷感情, 傷心。

另一方面, 這種紮心的行銷方式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有網友總結:一堆負能量, 滿屏焦慮感。 看起來“喪格滿分、文案高分”, 但是“情懷零分、良心負分”。

隨後, 支付寶官方在微信公眾號推送聲明, 否認有參與策劃、製作、發佈這組文案, 稱“人生不是一段文案, 每個認真生活的人, 都應該被認真對待”。

看出來了嗎?

這次紮心推廣的影響力之大, 讓一向低調的支付寶官方微信都不得不立馬出來闢謠, 而它背後讓人反感的邏輯、給社會造成的輿論壓力, 也讓支付寶不敢背鍋。

2.戳中我的是文案, 戳痛我的是生活

目前, 螞蟻財富已經就這次的文案致歉了, 也表示確實與支付寶無關。

但脫離具體產品, 從“你不必成功”到“沒人原諒你的窮”, 咱們不談這兩種行銷方式達到的效果怎樣(畢竟人生該繳的情懷稅一分錢都不會少), 光是它們傳遞出來的情緒就值得我們好好探討一下了。

1919年,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裡說, 我用盡了全力, 過著這平凡的一生;

近一個世紀後, 滿臉寫著高興的銀時在《銀魂》裡說, 和你們這些少爺不同, 我們屁民想活下去就要豁出老命了;

而在房價物價全面飛漲的今天, 全世界的年輕人都感受到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活著, 就要竭盡全力, 成功, 更要掏空自己。

那些現實社會對“成功”、對“理想人生”的普遍認識, 一條一條堆起來, 構成了紮心行銷裡被紮穿心的“你”。

周圍人的期盼、不見增長的工資、飛速增長的年齡, 各種因素像泰山一樣壓了下來, 但父母眼裡的人中龍鳳在異鄉融進了車水馬龍, 大部分人離所謂的“成功”, 都還有不短的距離。

沒有房子、車子、票子、妹子, 甚至連一技之長或者一個愛好都說不上來, 無力感日夜折磨著他們,只能用“爭當鹹魚”的自嘲來一一消解。

聽到“你不必成功”的論調,他們說:毒雞湯勿擾,非常感謝您這麼寬慰我,但我知道自己的處境容不得懈怠,我還是得繼續掙扎;

面對“沒人原諒你窮”的嘲弄,他們說:好了您閉嘴吧,我多窮自己還是有點數的。

——不然呢?去買你家的產品嗎?可我兩位元數的存款哪裡買得起呢。

3.「窮人的頭啊,你莫望到天」

從某種角度講,這兩波行銷都是成功的,因為他們十分精准地踩中了時代的鼓點,利用人性的痛感引起共鳴。但遺憾的是,這不是“妙哉”,是“不地道”。

你看,中國人活了幾千年,到現在,“成功”也好,“窮”也罷,都還是無法被準確定義的概念。所謂窮與富、成功與不成功的界限在哪裡?一個人的窮為什麼要別人原諒?是犯錯誤了嗎?又到底是不是原罪?

廣告背後,這種“窮就是錯的、需要被原諒”的邏輯不是我們企圖糾正了好多年的嗎?

一方面,窮與富本就是相對的概念,天外有天,只要是跟金字塔上的1%比,那這人永遠都是窮的;更何況在國人的精神狀態都頗為焦慮與敏感的時代背景下,無論收入多少,人們都會感到強烈的不安。

另一方面,窮也分物質與精神,很多時候,物質上的窮是可以用精神上的富有來彌補的。你能說遠赴山區支教多年的志願者窮嗎?你能說資助孤兒上學讀書的拾荒老人窮嗎?

更重要的是,就算馬上要實現全面小康了,我國還是有那麼一批人,打一出生就要學會與貧窮朝夕相處,要花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困境。跟他們說“沒人會原諒你的窮”,簡直誅心。

一個人說另一個人長得矮、生得醜,是人生攻擊;一段文案說一群人窮、活得失敗,也是人身攻擊,只不過說的一方是資本,受的對象是收入較低卻在工作崗位上默默付出的無辜群眾。

對他們而言,自己是窮,文案裡說的都對。但是就跟你對一個身體不好的嬰兒說“這孩子以後有出息”、人家家人會高興,說“這孩子鐵定活不長”、人家家人會跟你拼命一樣,“我”窮不窮關你啥事,就算真窮也用不著你提醒。

說句不好聽的,我自己都不敢對我的生活動惻隱之心,你算什麼東西?

4.資本互相PK,只有社會是輸家

看到這裡大家也應該明白很多人憤怒的點了,網友說自己矮窮矬,是自嘲;一些廣告團隊背靠一家家大體量的商業公司說這話,是真的low。

這些文案或是從頭到尾傳達出一種逃避現實的價值觀,或是隱隱宣告有錢就能為所欲為的拜金主義,都彌漫著天大的消極情緒——絕對不是我們所推崇的“葛優癱一會兒再繼續奮鬥的喪文化”。

如果說這種行銷方式是對互聯網上年輕人“爭當鹹魚”的迎合,那恐怕太過了點。

畢竟,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沒有主角光環,也沒有能力把生活過成爽文,但通過自己的奮鬥,確實能儘量讓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一些。努力點總是沒錯的,這是無數人實踐過的真理,而不是讓人進一步沉淪的精神鴉片。

行銷宣傳是一種觀念、一種價值觀的傳播,對社會風氣是有潛移默化影響的。這種情況下還能說廣告是廣告、生活是生活的人,估計連自己都說服不了,也無怪乎一些網友說,那些紮心行銷將精神文明建設毀於一旦。

話確實重了些,但不能否認這種擔憂的正確。

難道不是嗎?當年的輿論環境都是說不能歧視窮人、要物質精神雙豐收,現在倒好,鋪天蓋地的唯錢權是瞻……拜託了!咱不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也別誘導大家越來越金錢至上啊。

說到底,不管是寬慰式宣傳,還是打擊式推廣,它們都能從社會輿論中獲得自己想要的一點關注、一些利益,真正的輸家只有我們普通人。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無力感日夜折磨著他們,只能用“爭當鹹魚”的自嘲來一一消解。

聽到“你不必成功”的論調,他們說:毒雞湯勿擾,非常感謝您這麼寬慰我,但我知道自己的處境容不得懈怠,我還是得繼續掙扎;

面對“沒人原諒你窮”的嘲弄,他們說:好了您閉嘴吧,我多窮自己還是有點數的。

——不然呢?去買你家的產品嗎?可我兩位元數的存款哪裡買得起呢。

3.「窮人的頭啊,你莫望到天」

從某種角度講,這兩波行銷都是成功的,因為他們十分精准地踩中了時代的鼓點,利用人性的痛感引起共鳴。但遺憾的是,這不是“妙哉”,是“不地道”。

你看,中國人活了幾千年,到現在,“成功”也好,“窮”也罷,都還是無法被準確定義的概念。所謂窮與富、成功與不成功的界限在哪裡?一個人的窮為什麼要別人原諒?是犯錯誤了嗎?又到底是不是原罪?

廣告背後,這種“窮就是錯的、需要被原諒”的邏輯不是我們企圖糾正了好多年的嗎?

一方面,窮與富本就是相對的概念,天外有天,只要是跟金字塔上的1%比,那這人永遠都是窮的;更何況在國人的精神狀態都頗為焦慮與敏感的時代背景下,無論收入多少,人們都會感到強烈的不安。

另一方面,窮也分物質與精神,很多時候,物質上的窮是可以用精神上的富有來彌補的。你能說遠赴山區支教多年的志願者窮嗎?你能說資助孤兒上學讀書的拾荒老人窮嗎?

更重要的是,就算馬上要實現全面小康了,我國還是有那麼一批人,打一出生就要學會與貧窮朝夕相處,要花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困境。跟他們說“沒人會原諒你的窮”,簡直誅心。

一個人說另一個人長得矮、生得醜,是人生攻擊;一段文案說一群人窮、活得失敗,也是人身攻擊,只不過說的一方是資本,受的對象是收入較低卻在工作崗位上默默付出的無辜群眾。

對他們而言,自己是窮,文案裡說的都對。但是就跟你對一個身體不好的嬰兒說“這孩子以後有出息”、人家家人會高興,說“這孩子鐵定活不長”、人家家人會跟你拼命一樣,“我”窮不窮關你啥事,就算真窮也用不著你提醒。

說句不好聽的,我自己都不敢對我的生活動惻隱之心,你算什麼東西?

4.資本互相PK,只有社會是輸家

看到這裡大家也應該明白很多人憤怒的點了,網友說自己矮窮矬,是自嘲;一些廣告團隊背靠一家家大體量的商業公司說這話,是真的low。

這些文案或是從頭到尾傳達出一種逃避現實的價值觀,或是隱隱宣告有錢就能為所欲為的拜金主義,都彌漫著天大的消極情緒——絕對不是我們所推崇的“葛優癱一會兒再繼續奮鬥的喪文化”。

如果說這種行銷方式是對互聯網上年輕人“爭當鹹魚”的迎合,那恐怕太過了點。

畢竟,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沒有主角光環,也沒有能力把生活過成爽文,但通過自己的奮鬥,確實能儘量讓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一些。努力點總是沒錯的,這是無數人實踐過的真理,而不是讓人進一步沉淪的精神鴉片。

行銷宣傳是一種觀念、一種價值觀的傳播,對社會風氣是有潛移默化影響的。這種情況下還能說廣告是廣告、生活是生活的人,估計連自己都說服不了,也無怪乎一些網友說,那些紮心行銷將精神文明建設毀於一旦。

話確實重了些,但不能否認這種擔憂的正確。

難道不是嗎?當年的輿論環境都是說不能歧視窮人、要物質精神雙豐收,現在倒好,鋪天蓋地的唯錢權是瞻……拜託了!咱不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也別誘導大家越來越金錢至上啊。

說到底,不管是寬慰式宣傳,還是打擊式推廣,它們都能從社會輿論中獲得自己想要的一點關注、一些利益,真正的輸家只有我們普通人。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